第148章 背後的故事
“張煥之的舉動不小,何況是在中央,是在北宋權力場的焦點位置,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動靜。宋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但也並沒有說什麽,畢竟當初宋文帝建功立業那些年,都是張煥之在一旁輔佐,因此舊情在前,就算是拉幫結派他也不做重懲,隻是多次派人去口頭警告。”
“宋文帝警告了多次,但是文人有一個臭毛病,那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何況,張煥之自認為自己結黨但不營私,心為天下黎民,所以也就篤定自己便是死了,也會名垂前世。因此,他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對抗宦官集團的行動。”
“林山月能夠成為宋文帝的寵臣,那自然也不是簡單地人,至少察言觀色的能力還是有的,這時候宋文帝已經將近四五十歲,不再是曾經那個滿腹熱血的少年,他開始有些疲憊了,林山月看得出來,所以就放心大膽地拉攏另一些沒有加入學術黨派的官員,一手建立了以宦官集團為核心的宦官黨派。”
“自古以來,無論哪個朝代,一旦開始黨政,國力衰弱便是必然的。”
“同樣的,自古忠義直言都是比不上耳邊風受用,文帝晚年喜歡玉石,林山月便告訴文帝,誣陷說張煥之結黨營私以權謀國,說文帝玩物喪誌等等等等的話語。張煥之和文帝搭班了二十多年,怎麽會不知道張煥之的為人?因為他清楚,所以也就相信張煥之會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來。”
“林山月很輕易的讓張煥之和文帝之間產生間隙,隻是畢竟張煥之是他宋文帝的重臣,因此礙於輿論壓力,他就算是看著張煥之這把老骨頭不順眼,也沒辦法明著去責罰什麽,他也三番兩次的告訴張煥之年齡不小了,該是時候退隱迴去安享晚年了,結果張煥之始終抓著宰相的位置不鬆手,這也讓文帝更加認定了張煥之熱衷權力,這種人倘若真做出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有可能的。”
“因為在心裏埋下了一個伏筆,所以第二年春,便發生了赫赫有名的‘夢後拜宦’的事情,當時文帝和張煥之的矛盾已經越來越大,一天晚上文帝做了一個夢,夢到了張煥之帶領著兵馬殺進了皇城,指著他的鼻子說他不配做皇帝。”
“夢一醒,文帝嚇得一身冷汗,連忙把林山月叫了過來,詢問著該怎麽辦。”
“林山月自然開心的不行,宦官集團和丞相集團正糾纏的難解難分,找不多著力點的時候,文帝做了這樣一個夢,對林山月來說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林山月當時就說,老大別怕,我有辦法。”
“接下來就要引出天公仙玉蟬的身世了。”
“要知道,在北宋那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官,尤其是文官,盛世仕途比亂世仕途要艱難的多,在文帝初年,那還是文帝之治的時代,文帝的錦囊團堪稱豪華,而張煥之想要不走捷徑便走到文帝身邊,是十分不顯示的事情。”
“張煥之也是個聰明人,知道投其所好,文帝喜歡玉,而他在朝試之前便是江南最有名的雕玉大家,所以文帝也早就聽過張煥之的名號,因此,對於張煥之來說,科舉像是走個過場,而他一手鬼斧神工的雕玉技能才是真正讓他吃香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林山月,則就給文帝提出了一個建議,讓林山月受命雕玉,若是雕的不好,就責罰,雕的好就獎賞。文帝當時驚魂未定,沒有想那麽多,就直接同意了。”
“但是當時那段時期,正是北邊的蠻夷犯邊的時候,而張煥之剛剛受命統領三軍抵抗蠻夷,現在又讓他留下來雕玉,似乎也不合適,但是林山月則說,張煥之如果帶領二十多萬兵馬去邊境,老大你放心不放心?”
“林山月不問,文帝或許還不會想那麽多,但是林山月一問,文帝就開始猶豫不決了,權臣最忌諱擁兵自重,再加上他又做了那樣一個夢,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在文帝心底,本來就不放心。這麽一想,文帝就釋然了。林山月急忙順著文帝的意思說,北邊的蠻夷現在還不成氣候,不管派誰去都能解決,不是什麽大麻煩,所以不妨現在考察一下張煥之,看他聽不聽君命。”
“所以這個決定就這麽荒唐的定下來了。張煥之得到聖旨之後,心情可想而知,那個曾經搭班的老大現在變得這麽兒戲,社稷之哀啊!北方的蠻夷那可是虎狼之師,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時候竟然讓他留下來雕玉?”
“張煥之哭笑不得,哭笑不得之後,斷然拒絕了文帝的詔命,將大軍出發的日子提前了幾天,想著先斬後奏。但是他身邊是有林山月的人的,看著張煥之強牛脾氣發作,心裏開心的很,這是抗旨,這是目中無君!是大罪!”
“所以林山月給文帝打了個小報告之後,文帝隨即大怒,不過也並沒有立馬下旨處置張煥之,而是親自去宰相府興師問罪,一旁的林山月拿著一塊璞玉,一把雕玉的刀。”
“君臣相見,心情各異,張煥之這時候依舊有滿腔熱血,但那位王上卻已經行將就木,早就把自己曾經的抱負忘得一幹二淨了。”
“文帝的意思很明顯,如果不雕玉,那就是死罪,張煥之清楚,嘴上說著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個人誰又想這麽憋屈的死掉。”
“張煥之沒有拒絕文帝,他決定雕玉,他雖然沒有死,但是心卻已經死了,那滿腔的熱血這時候已經徹底冷了下去,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國君,已經容不下他了。”
“於是他沒有用林山月的雕玉刀,而是迴到了自己的房間,把木櫃下已經落灰的玉書刀拿了出來。”
“曾幾何時他以為再也不會拿起這把刀了,他曾經已經十分肯定的認為自己應該雕琢的是整個天下,卻沒想到到頭來還是要雕琢一塊璞玉。”
“張煥之的舉動不小,何況是在中央,是在北宋權力場的焦點位置,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動靜。宋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但也並沒有說什麽,畢竟當初宋文帝建功立業那些年,都是張煥之在一旁輔佐,因此舊情在前,就算是拉幫結派他也不做重懲,隻是多次派人去口頭警告。”
“宋文帝警告了多次,但是文人有一個臭毛病,那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何況,張煥之自認為自己結黨但不營私,心為天下黎民,所以也就篤定自己便是死了,也會名垂前世。因此,他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對抗宦官集團的行動。”
“林山月能夠成為宋文帝的寵臣,那自然也不是簡單地人,至少察言觀色的能力還是有的,這時候宋文帝已經將近四五十歲,不再是曾經那個滿腹熱血的少年,他開始有些疲憊了,林山月看得出來,所以就放心大膽地拉攏另一些沒有加入學術黨派的官員,一手建立了以宦官集團為核心的宦官黨派。”
“自古以來,無論哪個朝代,一旦開始黨政,國力衰弱便是必然的。”
“同樣的,自古忠義直言都是比不上耳邊風受用,文帝晚年喜歡玉石,林山月便告訴文帝,誣陷說張煥之結黨營私以權謀國,說文帝玩物喪誌等等等等的話語。張煥之和文帝搭班了二十多年,怎麽會不知道張煥之的為人?因為他清楚,所以也就相信張煥之會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來。”
“林山月很輕易的讓張煥之和文帝之間產生間隙,隻是畢竟張煥之是他宋文帝的重臣,因此礙於輿論壓力,他就算是看著張煥之這把老骨頭不順眼,也沒辦法明著去責罰什麽,他也三番兩次的告訴張煥之年齡不小了,該是時候退隱迴去安享晚年了,結果張煥之始終抓著宰相的位置不鬆手,這也讓文帝更加認定了張煥之熱衷權力,這種人倘若真做出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有可能的。”
“因為在心裏埋下了一個伏筆,所以第二年春,便發生了赫赫有名的‘夢後拜宦’的事情,當時文帝和張煥之的矛盾已經越來越大,一天晚上文帝做了一個夢,夢到了張煥之帶領著兵馬殺進了皇城,指著他的鼻子說他不配做皇帝。”
“夢一醒,文帝嚇得一身冷汗,連忙把林山月叫了過來,詢問著該怎麽辦。”
“林山月自然開心的不行,宦官集團和丞相集團正糾纏的難解難分,找不多著力點的時候,文帝做了這樣一個夢,對林山月來說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林山月當時就說,老大別怕,我有辦法。”
“接下來就要引出天公仙玉蟬的身世了。”
“要知道,在北宋那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官,尤其是文官,盛世仕途比亂世仕途要艱難的多,在文帝初年,那還是文帝之治的時代,文帝的錦囊團堪稱豪華,而張煥之想要不走捷徑便走到文帝身邊,是十分不顯示的事情。”
“張煥之也是個聰明人,知道投其所好,文帝喜歡玉,而他在朝試之前便是江南最有名的雕玉大家,所以文帝也早就聽過張煥之的名號,因此,對於張煥之來說,科舉像是走個過場,而他一手鬼斧神工的雕玉技能才是真正讓他吃香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林山月,則就給文帝提出了一個建議,讓林山月受命雕玉,若是雕的不好,就責罰,雕的好就獎賞。文帝當時驚魂未定,沒有想那麽多,就直接同意了。”
“但是當時那段時期,正是北邊的蠻夷犯邊的時候,而張煥之剛剛受命統領三軍抵抗蠻夷,現在又讓他留下來雕玉,似乎也不合適,但是林山月則說,張煥之如果帶領二十多萬兵馬去邊境,老大你放心不放心?”
“林山月不問,文帝或許還不會想那麽多,但是林山月一問,文帝就開始猶豫不決了,權臣最忌諱擁兵自重,再加上他又做了那樣一個夢,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在文帝心底,本來就不放心。這麽一想,文帝就釋然了。林山月急忙順著文帝的意思說,北邊的蠻夷現在還不成氣候,不管派誰去都能解決,不是什麽大麻煩,所以不妨現在考察一下張煥之,看他聽不聽君命。”
“所以這個決定就這麽荒唐的定下來了。張煥之得到聖旨之後,心情可想而知,那個曾經搭班的老大現在變得這麽兒戲,社稷之哀啊!北方的蠻夷那可是虎狼之師,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時候竟然讓他留下來雕玉?”
“張煥之哭笑不得,哭笑不得之後,斷然拒絕了文帝的詔命,將大軍出發的日子提前了幾天,想著先斬後奏。但是他身邊是有林山月的人的,看著張煥之強牛脾氣發作,心裏開心的很,這是抗旨,這是目中無君!是大罪!”
“所以林山月給文帝打了個小報告之後,文帝隨即大怒,不過也並沒有立馬下旨處置張煥之,而是親自去宰相府興師問罪,一旁的林山月拿著一塊璞玉,一把雕玉的刀。”
“君臣相見,心情各異,張煥之這時候依舊有滿腔熱血,但那位王上卻已經行將就木,早就把自己曾經的抱負忘得一幹二淨了。”
“文帝的意思很明顯,如果不雕玉,那就是死罪,張煥之清楚,嘴上說著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個人誰又想這麽憋屈的死掉。”
“張煥之沒有拒絕文帝,他決定雕玉,他雖然沒有死,但是心卻已經死了,那滿腔的熱血這時候已經徹底冷了下去,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國君,已經容不下他了。”
“於是他沒有用林山月的雕玉刀,而是迴到了自己的房間,把木櫃下已經落灰的玉書刀拿了出來。”
“曾幾何時他以為再也不會拿起這把刀了,他曾經已經十分肯定的認為自己應該雕琢的是整個天下,卻沒想到到頭來還是要雕琢一塊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