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傳說中的古醫


    郭彥樂搖了搖頭,道:“嚴格意義來說,人家不算是中醫。”


    “那是西醫?”


    “按照那小子自己的說法,據說是古醫。”


    劉孬樂了,這也太玄了。


    就連張小胖都有些尷尬,開始以為郭老是喝酒喝到假酒了。


    中醫就中醫,也可以說醫術十分高明的中醫。


    這些都勉強能夠接受。


    古醫是什麽?


    自己編造的嗎?


    張小胖為了了解心中的疑問,同樣也要顯得十分恭敬,於是問道:“我怎麽從來沒有聽說過古醫啊。”


    “你還年輕的而很,別說是你,就連小孬也不一定聽過。”


    劉孬笑道:“還真沒聽過。”


    “古醫我之前在一本道家的醫術裏見過這個字眼。”


    張小胖恍然大悟,插嘴道:“古醫是中醫在道家的演化?這樣的話我就理解了,道教的醫術雖然說玄,但和中醫的確是有些相似之處的。”


    劉孬則是輕笑一聲:“道教的醫術,說白了就是巫醫、江湖騙子嘛!”


    “道家不同於道教,這你要清楚。”郭彥樂開口說道:“道家形成與春秋時期,那時的道家,是達兼濟天下的道家,而不是為掌權者服務的道教,古醫就是在那裏誕生的。”


    “而且,並非古醫出自中醫,而是中醫出自古醫。”


    張小胖眉頭一皺,聽了郭老的話,他越發覺得自己了解的知識實在是太少了。


    劉孬確實是知道一些,中醫和道家一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嗯……中醫出自道家,仔細一想也的確是這樣的,中醫最典型的著作《黃帝內經》就是出自春秋時期的道家黃老學派,而且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所以經常說‘醫道相通’。”


    張小胖恍然大悟,道:“‘醫道相同’的道是道家的道啊!”


    “不錯。”


    張小胖想通了:“那古醫……”


    劉孬接道:“倒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了。”


    郭老歎道:“但是能將傳統的古醫傳承至今,絕非易事。”


    因為華夏大地上這數千年來,群雄逐鹿,傳統文化的傳承幾經波折,誰也不知道中醫曾經的輝煌,也不知道中醫之前的古醫又有多輝煌。


    縱使被稱作“妙手迴春”的中醫,在金元兩朝之後,精髓已經遺失大半。


    而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古醫,傳承能有幾成?


    郭老這時候倒是很想拜訪一下那位古醫鬼才了。


    劉孬開口道:“不過說實話,古醫這東西,就算的確有,的確厲害,那也不能保證他說是古醫傳人就是古醫傳人啊,你要知道很多騙子都是打的什麽中醫世家、中醫第幾幾代傳人的幌子在招搖撞騙呢。”


    “本來我也不信啊,但是後來市醫院的一個醫生也說遇見了一個奇才,一根竹針通全身經絡。”


    “竹針?”劉孬有些驚訝了。


    竹針這種東西很早很早之前的中醫會用,但是現在大多都是不鏽鋼毫針,竹針幾乎已經消失匿跡。


    到現在還用竹針針灸的,確實可以稱得上是老古董了。


    郭彥樂道:“是的,竹針,而且按照那個醫生的說法,那個穴位可以說是十分講究,並非是常規的穴位。但是如果細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如果以那個穴位為中心,四下蔓延的話,一個穴位可以輻射周圍數十個穴位。”


    “怎麽說的這麽亂呢。”劉孬微微皺了皺眉頭:“郭老頭你怎麽越說越玄乎,越說我越聽不懂了呢?”


    “一脈通經絡之說,你聽過嗎?”


    張小胖這時候在一旁根本插不上嘴,這種等級的探討,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知識範圍。


    對於醫學,他不過是初學者,根本達不到那麽高的層次。


    不過憑借對中醫的了解,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那個所謂的古醫傳人,醫術十分高明。


    甚至已經達到了他們常人無法理解的而地步。


    至於到底有多強,別說張小胖,就算是劉孬也想象不到。


    這時候劉孬看這兒郭老,眉頭微皺,郭老口中的‘一脈通經絡’他曾經在一本古書《病論》中看到過,這本古書講的是一位神醫——董奉。


    董奉是三國時期人,醫術高明,且行醫手段為外人所不解,而且他懸壺濟世不收報酬,隻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愈者栽杏一株。


    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鬱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穀賑濟貧民,供給行旅。


    在《病論》中記敘了一個治病案例,當時江南戰火連天,吳國峽縣縣官因為阻止械鬥導致被刀械所傷,奄奄一息。


    董奉在竹林中折取一枝竹片,磨成細針,前往峽縣。


    用竹針為那位縣官行針之後,便揮手而去。


    《病論》中將董奉行針的部位稱作脈門,所以有‘一脈通經絡’之說。


    這時候,劉孬在和郭彥樂談論了這麽久之後,隱隱約約覺得這位董奉神醫和古醫倒有幾分相像。


    要知道,三國時期的而名醫不少,和董奉同一時期的還有張仲景和華佗。


    讓人深思的是,華佗和張仲景的名字如雷貫耳,而董奉卻弱了幾分。


    甚至若提起“建安三神醫”,恐怕很少有人迴想到董奉這個名字。


    但是單論醫術和懸壺濟世的醫德,董奉相比華佗乃至張仲景也不遑多讓,在劉孬的心裏,董奉算是他最敬佩的一位醫者。


    而這位所謂的古醫傳人,有神醫之資卻大隱於市,和董奉何其相似!


    劉孬越發想去看望一下這位奇人,急忙問道:“那個人到底是誰啊,洛川哪個醫院的老教授?要不咱去看看去?”


    “可不是什麽老教授。”


    “難道和我差不多大?這麽年輕就有這麽精湛的醫術,那也太厲害了把?”


    郭彥樂又搖了搖頭。


    “比我還年輕?要知道對於對於經脈穴位的而了解,光是熟知就要幾年,熟練又要幾年。想要摸透,至少要二三十年,比我還年輕,怎麽可能那麽厲害?”


    劉孬說完,又覺得話說的太滿了:“是中醫世家嗎?”


    的確有一些中醫世家的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很有可能四五十歲的時候醫術就能達到極致。


    郭彥樂接著搖了搖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絕品神醫混花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發熱的雪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發熱的雪糕並收藏絕品神醫混花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