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全殲輜重大隊
韓文正開始講解如何進行這次戰鬥。
在新一團,韓文正有著絕對的權威,隻要是韓文正認定的事情,是沒有人會反駁的,見韓文正已做出了決定,眾人也不說什麽,連忙聚到韓文正的身旁,聽他講述如何打好這場戰鬥。
莒縣東北二十裏,沂水縣,一支足有數百輛卡車組成的輜重部隊不斷向前行進中。
車頭處,鬼子龜山少佐正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不斷的隨著顛簸的路麵搖來搖去。
“這該死的路,太顛簸了,支那人的公路真的太難走了。”龜山說。
“是啊,少佐,日本的路要遠比支那人的路好的多,可惜啊,這裏不是日本。”
“等占領了整個中國,我們也要在支那修路,把支那的物資源源不斷輸送到日本,有了支那的物資,日本人一定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龜山說。
“少佐,聽說國內現在的情況不太景氣啊。”司機說。
“你怎麽知道?”
“我的妻子前幾天給我來了信,信上說,家裏已經半年沒有吃到肉了,連鹹魚幹都要充當戰略物資上繳給國家。”司機說。
“哎,為了這場戰爭,已經耗幹了日本的國力,但請相信,這場戰爭的勝利,最後一定是屬於大日本帝國的。”龜山信心滿滿的說道。
“我也堅信這一點。”司機說完,不再開口,全身心的投入到駕駛之中。
龜山卻陷入了深思,他從上衣的袋裏取出了一張照片,那照片是一張黑白色的全家幅,照片上,龜山身穿一身軍裝坐在中央,妻子站在他身後的左側,兒子站在他身後的右側,一家人看起來是如此的和諧美滿。
龜山心頭一顫,自從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以來,他已經有幾年沒有迴到家裏了,現在兒子應該有十八歲了,應該是大小夥子了,前幾天來信,說他也想參軍,但龜山卻迴信製止了兒子的行為。
久在軍旅的龜山不想兒子再如自己一樣,每天在刀尖兒上跳舞,把腦袋別在褲子上過日子。
想到這兒,龜山心頭一顫,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不知什麽時候才能迴到家鄉,再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轟!”
就在這時,身前的汽車劇烈的顫動起來,汽車戛然而止,兩側的山梁上,無數的八路軍已衝了下來,龜山大驚,口中大叫道:“快下車戰鬥!”
龜山跳下了汽車,躲在一塊大石後麵,從腰間取出了王八盒子不斷向遠處射擊。
也就在這時,龜山微微抬起了頭,下一刻,一枚子彈正中他的左眼,龜山慘叫一聲,倒在地上,不過他卻並沒有立即死去,而是倒在那裏不斷的喘息著。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龜山再次從口袋裏取出了那張全家幅,他仿佛看到妻子和兒子在向自己微笑。
“龜山君,你終於要迴家了。”
“爸爸,你可算迴來了,我們一直在家裏等著你……”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龜山的嘴角反而顯出一絲微笑,天是如此的藍,萬裏無雲,越來越藍,最後竟然變成黑了下來,隨後,龜山就陷入了永恆的黑暗之中,隻剩下那張沾血的全家幅在風中不斷的飛舞……
隻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龜山輜重大隊全軍覆沒,二百多輛汽車連同汽車上的軍用物資,包括糧食和彈藥全都成為了新一團的戰利品。
韓文正很是高興,有了這些汽車,接下來,他就可以進行全麵的反擊。
二百多輛汽車,完好保存下來的有一百五十多輛,除了一半兒的車輛裝物資之外,基餘的車輛,依舊是老辦法進行改裝,戰士們輕車熟路,很快就將機槍迴到了車頭之上,將衝鋒槍和步槍放到汽車的兩側,一百多輛汽車,很快就變成了武裝汽車。
韓文正來到了龜山的屍體前,從龜山的屍體前撿起了那張沾血的全家幅,看著全家幅上那一家人燦爛的笑容,韓文正歎了一口氣,戰爭,讓多少的家庭家破人亡,不光給中國人,也給日本人帶雲了深重的苦難。
如果沒有戰爭,這本來是快樂的一家人,可是現在……
韓文正將全家幅又揣迴了龜山的口袋裏,然後將龜山死不瞑目的眼睛合上,屍體抬到了一旁。
“團長,好像前麵又有一股鬼子來了,應該是聽到槍聲趕過來的,大約有五百多人,約兩個中隊,咱們是不是要撤退?”楊大眼兒說。
“撤退幹什麽?剛剛改裝好了武裝汽車,車上還有那麽使不完的彈藥,咱們正好試試這些武裝汽車的威力,全體上車,給我擊潰前麵來的鬼子!”
“是!”
眾人齊齊應了一聲,韓文正上了汽車,大吼一聲:“出發!”
下一刻,一百五十餘輛汽車向前方飛奔,卷起滾滾塵埃。
沂縣與莒縣之間,一隊鬼子兵正在不斷前進,這支鬼子是圍剿魯中根據地的部隊之一,由兩個中隊組成。
現在鬼子,因為前麵的進展很是順利,所以化整為零,以一到三個中隊為一路,相隔不遠,開始不斷向魯中根據地的核心區挺進,這支鬼子立功心切,所以走在了最前麵。
鬼子的首領是鳩山少佐,鳩山少佐一臉的誌得意滿,他剛剛從國內調到中國戰場不久,還沒有遇到過中國軍隊過強的抵抗,所以在他看來,中國軍隊都是一觸即潰,根本沒有什麽戰鬥力。
鳩山少佐甚至認為,憑著自己的這兩個中隊,就可以一路殺到魯中根據地的核心地帶莒縣,占領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的話,那麽鳩山必然不會是少佐,有可能直接提升為大佐。
想到這兒,鳩山少佐哈哈大笑起來。
“少佐閣下,遠處有許多汽車駛來。”
“噢,那一定是我軍的輜重大隊,剛才聽到槍聲,一定是有人在打輜重大隊的主意,看來我們還是來晚了一步,輜重大隊已解決了戰鬥。”鳩山說。
韓文正開始講解如何進行這次戰鬥。
在新一團,韓文正有著絕對的權威,隻要是韓文正認定的事情,是沒有人會反駁的,見韓文正已做出了決定,眾人也不說什麽,連忙聚到韓文正的身旁,聽他講述如何打好這場戰鬥。
莒縣東北二十裏,沂水縣,一支足有數百輛卡車組成的輜重部隊不斷向前行進中。
車頭處,鬼子龜山少佐正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不斷的隨著顛簸的路麵搖來搖去。
“這該死的路,太顛簸了,支那人的公路真的太難走了。”龜山說。
“是啊,少佐,日本的路要遠比支那人的路好的多,可惜啊,這裏不是日本。”
“等占領了整個中國,我們也要在支那修路,把支那的物資源源不斷輸送到日本,有了支那的物資,日本人一定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龜山說。
“少佐,聽說國內現在的情況不太景氣啊。”司機說。
“你怎麽知道?”
“我的妻子前幾天給我來了信,信上說,家裏已經半年沒有吃到肉了,連鹹魚幹都要充當戰略物資上繳給國家。”司機說。
“哎,為了這場戰爭,已經耗幹了日本的國力,但請相信,這場戰爭的勝利,最後一定是屬於大日本帝國的。”龜山信心滿滿的說道。
“我也堅信這一點。”司機說完,不再開口,全身心的投入到駕駛之中。
龜山卻陷入了深思,他從上衣的袋裏取出了一張照片,那照片是一張黑白色的全家幅,照片上,龜山身穿一身軍裝坐在中央,妻子站在他身後的左側,兒子站在他身後的右側,一家人看起來是如此的和諧美滿。
龜山心頭一顫,自從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以來,他已經有幾年沒有迴到家裏了,現在兒子應該有十八歲了,應該是大小夥子了,前幾天來信,說他也想參軍,但龜山卻迴信製止了兒子的行為。
久在軍旅的龜山不想兒子再如自己一樣,每天在刀尖兒上跳舞,把腦袋別在褲子上過日子。
想到這兒,龜山心頭一顫,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不知什麽時候才能迴到家鄉,再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轟!”
就在這時,身前的汽車劇烈的顫動起來,汽車戛然而止,兩側的山梁上,無數的八路軍已衝了下來,龜山大驚,口中大叫道:“快下車戰鬥!”
龜山跳下了汽車,躲在一塊大石後麵,從腰間取出了王八盒子不斷向遠處射擊。
也就在這時,龜山微微抬起了頭,下一刻,一枚子彈正中他的左眼,龜山慘叫一聲,倒在地上,不過他卻並沒有立即死去,而是倒在那裏不斷的喘息著。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龜山再次從口袋裏取出了那張全家幅,他仿佛看到妻子和兒子在向自己微笑。
“龜山君,你終於要迴家了。”
“爸爸,你可算迴來了,我們一直在家裏等著你……”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龜山的嘴角反而顯出一絲微笑,天是如此的藍,萬裏無雲,越來越藍,最後竟然變成黑了下來,隨後,龜山就陷入了永恆的黑暗之中,隻剩下那張沾血的全家幅在風中不斷的飛舞……
隻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龜山輜重大隊全軍覆沒,二百多輛汽車連同汽車上的軍用物資,包括糧食和彈藥全都成為了新一團的戰利品。
韓文正很是高興,有了這些汽車,接下來,他就可以進行全麵的反擊。
二百多輛汽車,完好保存下來的有一百五十多輛,除了一半兒的車輛裝物資之外,基餘的車輛,依舊是老辦法進行改裝,戰士們輕車熟路,很快就將機槍迴到了車頭之上,將衝鋒槍和步槍放到汽車的兩側,一百多輛汽車,很快就變成了武裝汽車。
韓文正來到了龜山的屍體前,從龜山的屍體前撿起了那張沾血的全家幅,看著全家幅上那一家人燦爛的笑容,韓文正歎了一口氣,戰爭,讓多少的家庭家破人亡,不光給中國人,也給日本人帶雲了深重的苦難。
如果沒有戰爭,這本來是快樂的一家人,可是現在……
韓文正將全家幅又揣迴了龜山的口袋裏,然後將龜山死不瞑目的眼睛合上,屍體抬到了一旁。
“團長,好像前麵又有一股鬼子來了,應該是聽到槍聲趕過來的,大約有五百多人,約兩個中隊,咱們是不是要撤退?”楊大眼兒說。
“撤退幹什麽?剛剛改裝好了武裝汽車,車上還有那麽使不完的彈藥,咱們正好試試這些武裝汽車的威力,全體上車,給我擊潰前麵來的鬼子!”
“是!”
眾人齊齊應了一聲,韓文正上了汽車,大吼一聲:“出發!”
下一刻,一百五十餘輛汽車向前方飛奔,卷起滾滾塵埃。
沂縣與莒縣之間,一隊鬼子兵正在不斷前進,這支鬼子是圍剿魯中根據地的部隊之一,由兩個中隊組成。
現在鬼子,因為前麵的進展很是順利,所以化整為零,以一到三個中隊為一路,相隔不遠,開始不斷向魯中根據地的核心區挺進,這支鬼子立功心切,所以走在了最前麵。
鬼子的首領是鳩山少佐,鳩山少佐一臉的誌得意滿,他剛剛從國內調到中國戰場不久,還沒有遇到過中國軍隊過強的抵抗,所以在他看來,中國軍隊都是一觸即潰,根本沒有什麽戰鬥力。
鳩山少佐甚至認為,憑著自己的這兩個中隊,就可以一路殺到魯中根據地的核心地帶莒縣,占領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的話,那麽鳩山必然不會是少佐,有可能直接提升為大佐。
想到這兒,鳩山少佐哈哈大笑起來。
“少佐閣下,遠處有許多汽車駛來。”
“噢,那一定是我軍的輜重大隊,剛才聽到槍聲,一定是有人在打輜重大隊的主意,看來我們還是來晚了一步,輜重大隊已解決了戰鬥。”鳩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