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戰雲再起
東京的皇宮內,日本天皇在得知臨沂與徐州大敗的消息後對戰局很是不滿,找到日軍總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親自詢問,表示非常關心戰局的發展。
閑院宮載仁親王是誠惶誠恐,指天發誓,已從中國東北和日本本土抽調更多的兵力進入徐州戰場,圍殲李德鄰的第五戰區主力。
對於閑院宮載仁親王的話,裕仁天皇卻是將信將疑。
“叔祖,記得在對華發動戰爭之前,你曾對我說過,三個月內就可以滅亡中國,可現在,已經九個月過去了,中國還沒有投降的苗頭,為了這場戰爭,全日本已經傾盡全力,經濟情況已極度惡化,已無法再承受更大規模的戰事,本來我打算在這次徐州會迴之後就迫逼中國政府議和,現在看來,怕是很難了。”
“陛下所言極是,大日本帝國的顏麵不可侮辱,我們一定要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然而讓中國人主動找帝國來議和,否則,就算是議和,在談判桌上也很難得到實際的利益。”閑院宮載仁親王說。
“叔祖,一個月內,我要一個好的結果,不要再讓我失望。”
“陛下放心,老臥必將竭盡所能!”
“嗯,我有些累了,先迴去休息。”裕仁天皇說完向裏麵走去。
直到裕仁天皇走遠,閑院宮載仁親王才抬起頭來,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他當然看出,天皇對目前的戰局很不滿,如果不能打贏接下來的這場徐州大戰,自己這個總參謀長的位置,怕是要做到頭了。
閑院宮載仁親王打算組織一次大的決戰,給予中國軍隊主力一次沉重打擊,從而挫敗中國軍民的抗戰意誌,因此決定進行徐州會戰。
事實上,在此之前,日本軍部為了不擴大侵華戰爭,不徹底陷入中國戰場,更為了消滅敵後日益強大的國軍正規軍和遊擊隊,已經製定了至少1938年10月之前不發動新的進攻的命令。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因為華北方麵軍急於求勝,磯穀廉介和板垣征四郎師團擅自出兵進攻台兒莊地區,導致最終都遭受重創。
臨沂之戰與台兒莊之戰的兩次失敗,讓日軍顏麵盡失,軍部為此很惱火,連天皇都為此發火,一致要求向徐州發動作戰。一是為奪迴山東,占領徐往州,挽迴日軍的顏麵,另一方麵,也想此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通過飛機偵察,日軍發現正有大量中國軍隊向徐州一帶集結,徐州一帶出現了四十多個中國師的番號,約有四十萬人,另外還有二十個師十幾萬人的部隊正在向徐州一帶集結。
軍部的那些高參通過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軍隊要擴大戰果,拖延日軍前下!
這下子日本軍部的高級軍官們是又驚又喜,一直以來,他們就在尋找中國軍隊的主力作戰,想要一戰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解決中國問題,淞滬會戰,日軍想要全殲中國軍隊主力六十萬人,但是中國軍隊雖然傷亡了十八萬人,但餘部卻從容撤退。
山西作戰,日軍又想殲滅山西的中國軍隊主力五十八萬人,但中國軍團隊雖被消滅了十幾萬人,餘部卻成功的撤出戰鬥。從此以後,日軍再也沒有這種一戰而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機會,而現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而且是中國人自己送上門兒來。
根據日軍的推算,中國軍隊現在的戰鬥力極為虛弱,老的部隊在淞滬會戰與太原會戰中損失慘重,約有七、八十萬人正在後方補充,新組建的五、六十萬部隊正在訓練當中,還要幾個月才能上戰場,現在中國軍隊一線能戰部隊隻有百分之五十的部隊,不會超過一百萬人。就算這一百萬人,因為長時間的作戰消耗,戰鬥力最多隻剩下開戰初的百分之七十。
而侵華日軍的總兵力經過不斷擴充,已達到了八十萬人,兵力上與中國軍隊一線部隊相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日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訓練素質都遠勝於中國軍隊,所以在這個階段,日軍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如果能在徐州一舉全殲中國軍隊一線部隊主力,那麽,這場戰爭勝負已分,中國再也無法打下去。
隻用了兩天時間,日軍大本營就下達了《徐州附近作戰指導要領案》。
根據大本營的命令,華北方麵軍與華中派遣軍共同負責徐州附近的作戰,並於4月10日製定了徐州會戰的指導方案。
華北方麵軍和華中派遣軍,集結精銳部隊13個師團,約30萬人馬,配備各種重武器,輔以飛機數百架,采取南北對進,側翼迂迴的戰術,分6路向徐州施行包圍進攻,以速戰速決的手段圍殲中國軍隊主力於徐州附近。
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
李德鄰長官最近的心情格外舒暢,先是臨沂大捷,現在又打出了個規模更大,殲敵更多的台兒莊大捷,他李德鄰一躍而成為抗日名將,名震中外。
大戰過後,日軍退縮於嶧縣等地,固守待援,整個第五戰區局勢一片大好,然而剛剛蔣委員長的一封電報卻讓李德鄰原本晴朗的心情變得陰鬱起來。
蔣委員長在電報中說,將從各個戰區調集更多的部隊來到徐州附近,發動對日軍的反攻,以期一舉光複山東。
李長官是個明白人,他並沒有被一時的勝利衝暈頭腦,而是敏銳的洞悉事態的發展,雖然連著打了兩個勝仗,但是中日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在戰略層麵上,日本依舊占據著巨大的優勢,一兩次戰役上的成功,根本不足以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現在的徐州與之前麵臨的局麵大不一樣,根據可靠情報,鬼子調集了13個師團,30萬兵力對徐州展開了合圍,局勢已經改變,現在將更多的軍隊投入到徐州方向,對戰局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有可能使更多的部隊陷入困境。
東京的皇宮內,日本天皇在得知臨沂與徐州大敗的消息後對戰局很是不滿,找到日軍總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親自詢問,表示非常關心戰局的發展。
閑院宮載仁親王是誠惶誠恐,指天發誓,已從中國東北和日本本土抽調更多的兵力進入徐州戰場,圍殲李德鄰的第五戰區主力。
對於閑院宮載仁親王的話,裕仁天皇卻是將信將疑。
“叔祖,記得在對華發動戰爭之前,你曾對我說過,三個月內就可以滅亡中國,可現在,已經九個月過去了,中國還沒有投降的苗頭,為了這場戰爭,全日本已經傾盡全力,經濟情況已極度惡化,已無法再承受更大規模的戰事,本來我打算在這次徐州會迴之後就迫逼中國政府議和,現在看來,怕是很難了。”
“陛下所言極是,大日本帝國的顏麵不可侮辱,我們一定要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然而讓中國人主動找帝國來議和,否則,就算是議和,在談判桌上也很難得到實際的利益。”閑院宮載仁親王說。
“叔祖,一個月內,我要一個好的結果,不要再讓我失望。”
“陛下放心,老臥必將竭盡所能!”
“嗯,我有些累了,先迴去休息。”裕仁天皇說完向裏麵走去。
直到裕仁天皇走遠,閑院宮載仁親王才抬起頭來,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他當然看出,天皇對目前的戰局很不滿,如果不能打贏接下來的這場徐州大戰,自己這個總參謀長的位置,怕是要做到頭了。
閑院宮載仁親王打算組織一次大的決戰,給予中國軍隊主力一次沉重打擊,從而挫敗中國軍民的抗戰意誌,因此決定進行徐州會戰。
事實上,在此之前,日本軍部為了不擴大侵華戰爭,不徹底陷入中國戰場,更為了消滅敵後日益強大的國軍正規軍和遊擊隊,已經製定了至少1938年10月之前不發動新的進攻的命令。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因為華北方麵軍急於求勝,磯穀廉介和板垣征四郎師團擅自出兵進攻台兒莊地區,導致最終都遭受重創。
臨沂之戰與台兒莊之戰的兩次失敗,讓日軍顏麵盡失,軍部為此很惱火,連天皇都為此發火,一致要求向徐州發動作戰。一是為奪迴山東,占領徐往州,挽迴日軍的顏麵,另一方麵,也想此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通過飛機偵察,日軍發現正有大量中國軍隊向徐州一帶集結,徐州一帶出現了四十多個中國師的番號,約有四十萬人,另外還有二十個師十幾萬人的部隊正在向徐州一帶集結。
軍部的那些高參通過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軍隊要擴大戰果,拖延日軍前下!
這下子日本軍部的高級軍官們是又驚又喜,一直以來,他們就在尋找中國軍隊的主力作戰,想要一戰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解決中國問題,淞滬會戰,日軍想要全殲中國軍隊主力六十萬人,但是中國軍隊雖然傷亡了十八萬人,但餘部卻從容撤退。
山西作戰,日軍又想殲滅山西的中國軍隊主力五十八萬人,但中國軍團隊雖被消滅了十幾萬人,餘部卻成功的撤出戰鬥。從此以後,日軍再也沒有這種一戰而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機會,而現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而且是中國人自己送上門兒來。
根據日軍的推算,中國軍隊現在的戰鬥力極為虛弱,老的部隊在淞滬會戰與太原會戰中損失慘重,約有七、八十萬人正在後方補充,新組建的五、六十萬部隊正在訓練當中,還要幾個月才能上戰場,現在中國軍隊一線能戰部隊隻有百分之五十的部隊,不會超過一百萬人。就算這一百萬人,因為長時間的作戰消耗,戰鬥力最多隻剩下開戰初的百分之七十。
而侵華日軍的總兵力經過不斷擴充,已達到了八十萬人,兵力上與中國軍隊一線部隊相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日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訓練素質都遠勝於中國軍隊,所以在這個階段,日軍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如果能在徐州一舉全殲中國軍隊一線部隊主力,那麽,這場戰爭勝負已分,中國再也無法打下去。
隻用了兩天時間,日軍大本營就下達了《徐州附近作戰指導要領案》。
根據大本營的命令,華北方麵軍與華中派遣軍共同負責徐州附近的作戰,並於4月10日製定了徐州會戰的指導方案。
華北方麵軍和華中派遣軍,集結精銳部隊13個師團,約30萬人馬,配備各種重武器,輔以飛機數百架,采取南北對進,側翼迂迴的戰術,分6路向徐州施行包圍進攻,以速戰速決的手段圍殲中國軍隊主力於徐州附近。
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
李德鄰長官最近的心情格外舒暢,先是臨沂大捷,現在又打出了個規模更大,殲敵更多的台兒莊大捷,他李德鄰一躍而成為抗日名將,名震中外。
大戰過後,日軍退縮於嶧縣等地,固守待援,整個第五戰區局勢一片大好,然而剛剛蔣委員長的一封電報卻讓李德鄰原本晴朗的心情變得陰鬱起來。
蔣委員長在電報中說,將從各個戰區調集更多的部隊來到徐州附近,發動對日軍的反攻,以期一舉光複山東。
李長官是個明白人,他並沒有被一時的勝利衝暈頭腦,而是敏銳的洞悉事態的發展,雖然連著打了兩個勝仗,但是中日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在戰略層麵上,日本依舊占據著巨大的優勢,一兩次戰役上的成功,根本不足以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現在的徐州與之前麵臨的局麵大不一樣,根據可靠情報,鬼子調集了13個師團,30萬兵力對徐州展開了合圍,局勢已經改變,現在將更多的軍隊投入到徐州方向,對戰局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有可能使更多的部隊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