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這身子如今不過是名三歲小童,尚未啟蒙,平日裏無甚要緊事,就將主意打到了百家秘籍上。
然而,在發現自己寢殿的書架上擺放著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大宗秘籍,而自己卻一個字也看不懂之後,劉徹果斷地向燕孝王提出要提前自己的啟蒙時間。
當今武林中頂級功法難以數計,其中刀劍之道又占一大主流。墨家兼愛之道、法家霸道、縱橫謀辯之道、道家逍遙之道、陰陽推演之道、兵家智勇之道、儒家仁愛之道,此數道刀劍皆宜,劉徹學習的便是儒、法之劍。此二道若是拿刀來,他也能使,不過不如劍術精通罷了。
名家為惠施所創,後公孫龍將其發揚光大,乃是以言、行、聲、勢立於不敗之地。行此道者,言也犀利,勢也尖銳,以謀辯論長,以幻像惑人。所有以聲製勝的武器皆宜。隻是因其不穩定性,能成大氣候者寥寥無幾。
農家為許行所創,與自然、動植物最為貼近,多精於醫,攻於毒,長於術,亦是一大流派。此流派之人多行蹤詭異,分散而居,或勞作於農田之中,或隱居於高山之上,或遊走於市井之間,一眼望去,與等閑人沒什麽兩樣。
雜家‘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乃全才也,然憑此道晉升者,多年以來唯有武學奇才鬼穀子一人而已。當年自鬼穀子退隱之後,無人得以再攬雜家之風采,雜家也因此而沒落。
除雜家與名家外,其餘學派弟子眾多,這些弟子平日需得學習學派理論與武功心法兩項。
若隻是學得理論,武藝上卻全然不通者,絕不可能成為眾大家的內門弟子,便連做外門弟子也不夠格。是以,在江湖上行走的,極少見那等儒弱書生,至少也得是粗通武略的。若是在一眾名士中武藝不精,任是你如何文采斐然,也要叫人瞧不起。
劉徹當初雖然習儒法之道,但得到的秘籍畢竟隻是殘章,現如今渴求了多年的秘籍近在眼前,他卻因為不識燕國字而學不得,豈不是如同將一堆寶物鎖在箱中堆到那愛財之人麵前,卻偏生不給他鑰匙?
燕孝王本就覺得劉徹有大造化,對他提出想要提前開蒙的要求如何會不允?當下就表示,要令眾名士聚集到燕國在昭王時建造的用以求賢的黃金台比文鬥武,定會給劉徹找出個名師來。
劉徹當下就拒絕了。他隻是需要一人教他識文斷字,故那人隻需識得七大戰國的文字即可,餘下的卻是不必了。這年頭,師命極重,劉徹可沒打算找個人在自己頭上來管著自己。他雖願為武學上不懂之處而向各派大家折腰,但請教與正兒八經地拜師可是兩迴事。況且,他如今的武學路子已經形成,若要特特找個師父來,豈不是一切都亂了套?
燕孝王拿劉徹無法,隻能允了他的提議,為劉徹尋了位儒家外門弟子做業師。儒家此時在江湖上分為八個流派,分別為子張之‘天問派’、子思之‘明誠派’、顏氏之‘長樂派’,孟氏之‘民本派’,漆雕氏之‘平輿派’,仲良氏之‘莊敬派’,荀氏之‘兼和派’,樂正氏之‘子春派’。此八派中,除‘兼和派’猶在崛起,‘明誠派’、‘長樂派’、‘民本派’尚還興盛之外,其餘四派皆已沒落。劉徹所學的儒家功夫便是承自荀況所創的兼和派與孟軻所創的民本派。
一個大派,往往分為數個小派,譬如法家亦是分了‘法’、‘術’、‘勢’三派,雖派係不及儒家駁雜,但此三派如今正當興盛,戰力倒也不下於儒之一宗。
如此,大派中蘊含小派,便構成了諸子百家。
儒家八派雖一脈同宗,但各派所持觀點皆不同,且都認為自己才是開山祖師孔仲尼的衣缽傳承者。劉徹未來的業師便是出自並不顯耀的‘莊敬派’。‘莊敬派’在漢代時理論和功法便已失傳,可想而知,劉徹與他的這位業師理念恐怕會不大吻合。不過,劉徹倒絲毫也不擔心。畢竟,業師次於經師、人師。業師雖也得幾分臉麵,分量卻遠不如後兩者。
那新來的業師從魏國而來,頗有些恃才傲物,對於自己隻得了個小童業師的職務很是不滿,言辭間便也帶了出來。當然,這業師也隻是嘴上抱怨幾句而已,並不打算負氣離去,他還想繼續遊學,得湊夠盤纏。
劉徹挑了挑眉,素日裏隻有他嫌棄別人的份,可曾有過別人嫌棄他的份?當下便與業師理論起來。他在朝中見多了那些文人打口水仗,說起來自也是很有那麽些樣子。
那業師倒是未曾想過,劉徹這學生,看著小小一個人,口齒卻甚是淩厲,三言兩語就將他的話用《論語》駁了迴去。自此,業師再不敢在劉徹麵前拿大,兩人算是較為平穩地度過了一段教學時光。
劉徹是習武之人,記憶力極好,可稱過目不忘。七國文字雖多,但他肯下苦功夫,學起來自是極快,大半年過去,劉徹便可出師了,連燕孝王也為劉徹駭人的記憶力而嘖嘖稱奇。
劉徹出師後,他的業師並未選擇繼續留在燕國,燕國王室便給了他一些酬金,又給備了車馬,讓他南下了。
這一日,燕國似乎比往日更熱鬧些,劉徹對自己新買來的小廝阿琪道:“去打聽打聽,最近國內可有什麽事發生?”
阿琪不過七八歲大的一個孩子,長得卻很是魁梧,看上去有十歲大。劉徹見他目光清澈,又不乏機靈,方才從黑行商人的手中買了他,而沒有要婢女。若他還是從前的那個漢武大帝,自然不介意身旁有紅袖添香,但如今身在戰國亂世,他又隻是一個小童,一名身強力壯的小子比一個嬌嬌弱弱的婢女可是頂用多了。
阿琪得令,立馬便匆匆地跑了出去,劉徹看著自己尚未寫成的字,提著筆繼續寫了下去。
雖國事目前還輪不到他來插手,但他早已習慣了把握國之大事的走向,定要弄個清楚心裏才踏實。
過了一會兒,阿琪迴來了:“公子,小人聽著,是周王不敵秦國,現如今正派人四處求救呢。”
“君上什麽態度,丞相什麽態度?”劉徹揭過一頁已寫好的字,又換了另一份竹簡。
“這……小人不知……”阿琪羞愧地低下了頭。
“罷了,你不知道也屬正常。怕是兩人現如今還在爭論著呢。”劉徹眯了眯眼,這次燕國會做出什麽樣的決定,其實並不重要。二周此番注定要亡於秦國之手,燕國積貧積弱,即便舉國出動也難以改變這個事實。關鍵就在於,在這一次的政見分歧中,燕國內政的格局是否會有所改變?真是令人期待啊……
劉徹預料到了燕孝王與丞相公孫操會因權力之爭而有一係列舉動,但他沒有想到,公孫操竟將主意打到了自己的身上。
當第二日他門口被塞了個人進來,說是公孫操之孫,要做他的伴讀的時候,劉徹簡直要被氣笑了。且不說公孫操之孫已年滿十五,歲數上不合適,就說他成日遛狗鬥雞不學無術的樣子,哪裏有資格做自己的伴讀?真真笑話!不說旁的,若他果真是一個稚子,怕是要被公孫操這孫子帶壞了去。況劉徹豈能不知,公孫操將他的孫子安排過來,分明就是想找個人看著自己。
姬喜聽聞這消息,立馬遞了話過來,讓劉徹隻管乖乖受著,一應事物由祖父與丞相決定。對於姬喜的話,劉徹表示,完全可以當作沒有聽見。
劉徹冷眼看著自己房中的那個祖宗在宮中鬧騰了一圈後,讓阿琪直接丟了出去,又令阿琪當著眾人的麵數落那人的罪狀。也不說丞相如何不好,單隻將丞相之孫做過的每一件事說了一遍,最後總結其辜負丞相的心意辜負公子的信任,不配為公子伴讀,甚至不配為士人後,便將他孤零零地留在了大街上。
一些官員們心中暗自驚歎,這小公子竟這般厲害,全然不給丞相麵子。倒是名士們對劉徹的做法頗為讚賞,在他們看來,劉徹這是小小年紀便極有風骨的表現。
燕孝王一開始聽說劉徹全然不顧及公孫操的顏麵時,還為他的鋒芒畢露捏了把汗。後來聽說上將軍樂乘對劉徹頗為欣賞,不僅親自請劉徹上座,更是好吃好喝款待,有引以為莫逆的意思後,方才笑著搖了搖頭:“這孩子……”
上將軍樂乘與丞相公孫操不合之事在燕國並不是什麽秘密,但一個孩子能夠看出這些,並在開罪丞相之後立刻與上將軍交好,令丞相也得顧忌著不得輕易對其動手,就很不容易了。樂乘雖是上將軍,但素日裏除了打仗之外萬事不管,有的時候連燕孝王也說不動,這一次居然這樣坦然地庇護一個孩子,也不知道這孩子是用了什麽手段。
燕孝王搖了搖頭,心中暗自感歎,這孩子對於權謀之道的掌控遠在其父之上,竟是有種生而為王的氣魄。
然而,在發現自己寢殿的書架上擺放著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大宗秘籍,而自己卻一個字也看不懂之後,劉徹果斷地向燕孝王提出要提前自己的啟蒙時間。
當今武林中頂級功法難以數計,其中刀劍之道又占一大主流。墨家兼愛之道、法家霸道、縱橫謀辯之道、道家逍遙之道、陰陽推演之道、兵家智勇之道、儒家仁愛之道,此數道刀劍皆宜,劉徹學習的便是儒、法之劍。此二道若是拿刀來,他也能使,不過不如劍術精通罷了。
名家為惠施所創,後公孫龍將其發揚光大,乃是以言、行、聲、勢立於不敗之地。行此道者,言也犀利,勢也尖銳,以謀辯論長,以幻像惑人。所有以聲製勝的武器皆宜。隻是因其不穩定性,能成大氣候者寥寥無幾。
農家為許行所創,與自然、動植物最為貼近,多精於醫,攻於毒,長於術,亦是一大流派。此流派之人多行蹤詭異,分散而居,或勞作於農田之中,或隱居於高山之上,或遊走於市井之間,一眼望去,與等閑人沒什麽兩樣。
雜家‘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乃全才也,然憑此道晉升者,多年以來唯有武學奇才鬼穀子一人而已。當年自鬼穀子退隱之後,無人得以再攬雜家之風采,雜家也因此而沒落。
除雜家與名家外,其餘學派弟子眾多,這些弟子平日需得學習學派理論與武功心法兩項。
若隻是學得理論,武藝上卻全然不通者,絕不可能成為眾大家的內門弟子,便連做外門弟子也不夠格。是以,在江湖上行走的,極少見那等儒弱書生,至少也得是粗通武略的。若是在一眾名士中武藝不精,任是你如何文采斐然,也要叫人瞧不起。
劉徹當初雖然習儒法之道,但得到的秘籍畢竟隻是殘章,現如今渴求了多年的秘籍近在眼前,他卻因為不識燕國字而學不得,豈不是如同將一堆寶物鎖在箱中堆到那愛財之人麵前,卻偏生不給他鑰匙?
燕孝王本就覺得劉徹有大造化,對他提出想要提前開蒙的要求如何會不允?當下就表示,要令眾名士聚集到燕國在昭王時建造的用以求賢的黃金台比文鬥武,定會給劉徹找出個名師來。
劉徹當下就拒絕了。他隻是需要一人教他識文斷字,故那人隻需識得七大戰國的文字即可,餘下的卻是不必了。這年頭,師命極重,劉徹可沒打算找個人在自己頭上來管著自己。他雖願為武學上不懂之處而向各派大家折腰,但請教與正兒八經地拜師可是兩迴事。況且,他如今的武學路子已經形成,若要特特找個師父來,豈不是一切都亂了套?
燕孝王拿劉徹無法,隻能允了他的提議,為劉徹尋了位儒家外門弟子做業師。儒家此時在江湖上分為八個流派,分別為子張之‘天問派’、子思之‘明誠派’、顏氏之‘長樂派’,孟氏之‘民本派’,漆雕氏之‘平輿派’,仲良氏之‘莊敬派’,荀氏之‘兼和派’,樂正氏之‘子春派’。此八派中,除‘兼和派’猶在崛起,‘明誠派’、‘長樂派’、‘民本派’尚還興盛之外,其餘四派皆已沒落。劉徹所學的儒家功夫便是承自荀況所創的兼和派與孟軻所創的民本派。
一個大派,往往分為數個小派,譬如法家亦是分了‘法’、‘術’、‘勢’三派,雖派係不及儒家駁雜,但此三派如今正當興盛,戰力倒也不下於儒之一宗。
如此,大派中蘊含小派,便構成了諸子百家。
儒家八派雖一脈同宗,但各派所持觀點皆不同,且都認為自己才是開山祖師孔仲尼的衣缽傳承者。劉徹未來的業師便是出自並不顯耀的‘莊敬派’。‘莊敬派’在漢代時理論和功法便已失傳,可想而知,劉徹與他的這位業師理念恐怕會不大吻合。不過,劉徹倒絲毫也不擔心。畢竟,業師次於經師、人師。業師雖也得幾分臉麵,分量卻遠不如後兩者。
那新來的業師從魏國而來,頗有些恃才傲物,對於自己隻得了個小童業師的職務很是不滿,言辭間便也帶了出來。當然,這業師也隻是嘴上抱怨幾句而已,並不打算負氣離去,他還想繼續遊學,得湊夠盤纏。
劉徹挑了挑眉,素日裏隻有他嫌棄別人的份,可曾有過別人嫌棄他的份?當下便與業師理論起來。他在朝中見多了那些文人打口水仗,說起來自也是很有那麽些樣子。
那業師倒是未曾想過,劉徹這學生,看著小小一個人,口齒卻甚是淩厲,三言兩語就將他的話用《論語》駁了迴去。自此,業師再不敢在劉徹麵前拿大,兩人算是較為平穩地度過了一段教學時光。
劉徹是習武之人,記憶力極好,可稱過目不忘。七國文字雖多,但他肯下苦功夫,學起來自是極快,大半年過去,劉徹便可出師了,連燕孝王也為劉徹駭人的記憶力而嘖嘖稱奇。
劉徹出師後,他的業師並未選擇繼續留在燕國,燕國王室便給了他一些酬金,又給備了車馬,讓他南下了。
這一日,燕國似乎比往日更熱鬧些,劉徹對自己新買來的小廝阿琪道:“去打聽打聽,最近國內可有什麽事發生?”
阿琪不過七八歲大的一個孩子,長得卻很是魁梧,看上去有十歲大。劉徹見他目光清澈,又不乏機靈,方才從黑行商人的手中買了他,而沒有要婢女。若他還是從前的那個漢武大帝,自然不介意身旁有紅袖添香,但如今身在戰國亂世,他又隻是一個小童,一名身強力壯的小子比一個嬌嬌弱弱的婢女可是頂用多了。
阿琪得令,立馬便匆匆地跑了出去,劉徹看著自己尚未寫成的字,提著筆繼續寫了下去。
雖國事目前還輪不到他來插手,但他早已習慣了把握國之大事的走向,定要弄個清楚心裏才踏實。
過了一會兒,阿琪迴來了:“公子,小人聽著,是周王不敵秦國,現如今正派人四處求救呢。”
“君上什麽態度,丞相什麽態度?”劉徹揭過一頁已寫好的字,又換了另一份竹簡。
“這……小人不知……”阿琪羞愧地低下了頭。
“罷了,你不知道也屬正常。怕是兩人現如今還在爭論著呢。”劉徹眯了眯眼,這次燕國會做出什麽樣的決定,其實並不重要。二周此番注定要亡於秦國之手,燕國積貧積弱,即便舉國出動也難以改變這個事實。關鍵就在於,在這一次的政見分歧中,燕國內政的格局是否會有所改變?真是令人期待啊……
劉徹預料到了燕孝王與丞相公孫操會因權力之爭而有一係列舉動,但他沒有想到,公孫操竟將主意打到了自己的身上。
當第二日他門口被塞了個人進來,說是公孫操之孫,要做他的伴讀的時候,劉徹簡直要被氣笑了。且不說公孫操之孫已年滿十五,歲數上不合適,就說他成日遛狗鬥雞不學無術的樣子,哪裏有資格做自己的伴讀?真真笑話!不說旁的,若他果真是一個稚子,怕是要被公孫操這孫子帶壞了去。況劉徹豈能不知,公孫操將他的孫子安排過來,分明就是想找個人看著自己。
姬喜聽聞這消息,立馬遞了話過來,讓劉徹隻管乖乖受著,一應事物由祖父與丞相決定。對於姬喜的話,劉徹表示,完全可以當作沒有聽見。
劉徹冷眼看著自己房中的那個祖宗在宮中鬧騰了一圈後,讓阿琪直接丟了出去,又令阿琪當著眾人的麵數落那人的罪狀。也不說丞相如何不好,單隻將丞相之孫做過的每一件事說了一遍,最後總結其辜負丞相的心意辜負公子的信任,不配為公子伴讀,甚至不配為士人後,便將他孤零零地留在了大街上。
一些官員們心中暗自驚歎,這小公子竟這般厲害,全然不給丞相麵子。倒是名士們對劉徹的做法頗為讚賞,在他們看來,劉徹這是小小年紀便極有風骨的表現。
燕孝王一開始聽說劉徹全然不顧及公孫操的顏麵時,還為他的鋒芒畢露捏了把汗。後來聽說上將軍樂乘對劉徹頗為欣賞,不僅親自請劉徹上座,更是好吃好喝款待,有引以為莫逆的意思後,方才笑著搖了搖頭:“這孩子……”
上將軍樂乘與丞相公孫操不合之事在燕國並不是什麽秘密,但一個孩子能夠看出這些,並在開罪丞相之後立刻與上將軍交好,令丞相也得顧忌著不得輕易對其動手,就很不容易了。樂乘雖是上將軍,但素日裏除了打仗之外萬事不管,有的時候連燕孝王也說不動,這一次居然這樣坦然地庇護一個孩子,也不知道這孩子是用了什麽手段。
燕孝王搖了搖頭,心中暗自感歎,這孩子對於權謀之道的掌控遠在其父之上,竟是有種生而為王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