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觀察你周圍的朋友,你就能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流傳著這樣一個不成文的定律:你周圍6個人的價值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價值。這個規則說明的是,身邊的朋友對我們而言,就是衡量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你周圍的朋友優秀,可想而知你也是不錯的,你周圍的朋友毫無理想和追求,那你可能在放縱自己。


    誰都不是單獨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形成這樣或者那樣的關係,比如父子關係、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等,這些關係的背後,就是在說明我們的人生是和怎樣的人度過的。親人父母不能選擇,但我們的朋友卻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選擇朋友的眼光,就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標準。


    但是,不要因為朋友異乎尋常重要,我們就不交朋友了,特別是那些認為自己的能力強、個性獨特的人,認為自己是不需要擁有朋友的。其實這樣的想法非常危險,社會的法則就是:“隻依靠個人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會付出超乎常人的代價。”


    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如果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將自己的優勢利用在你的身上,那麽你的力量將是無窮的。可是,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緊緊地鎖住自己,為的是能夠全神貫注地拚搏。可是,他們不知道,當你集中了精神隻守著自己的那一小塊田地的時候,你已經失去了由人脈構建起來的更為廣闊的沃土。


    個人大部分的成就總是蒙他人之賜、借他人之力的結果,保持周圍人的高水平,就是保持自己的高水平。


    荀子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東方智慧,牛頓也有“踩在巨人肩膀上”的西方智慧。


    而朋友,就是我們最需要借鑒和依靠的“他人”。“利用”並不是完全醜惡的,它來源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各取所需的關係。一個人無論在事業、愛情還是生活等各個方麵,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借朋友之力,正是一個人高明的地方。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動物們相互利用,以有利於捕獵、取暖和生殖。獸王更是利用了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秩序和習慣,以盡情享受:可以吃得最多、最好,可以占有最美的雌性和最年輕的雌性,等等。而落單的動物,被淘汰者居多,無論其多麽兇猛強悍,如老虎、獅子、獨狼等。群居動物則容易繁衍和生存,如螞蟻、蜜蜂、家雞等,因為它們相互借助了對方的力量,哪怕是極微弱的力量。


    古時亂世之中,劉關張邂逅相遇,桃園結義,成就了千古美談,也奠定了西蜀國的根基。以後三分天下,劉備始為皇帝,關張也成開國元勳、西蜀重臣。迴頭看看,劉關張結義之時,三人均是草民。劉備雖是漢室皇親,卻落得流浪街市、販席為生。張飛隻是一個屠夫,粗人。關羽殺人在逃,無處立身。三人結義後,彼此借勢,相得益彰。董卓之亂時,呂布為梟雄。劉關張大戰呂布,卻隻打成平手,可見呂布何等英雄。但呂布匹夫無助,枉自豪勇,最終為曹操所殺。而劉關張卻在三國中彼此相仗,日益得勢,最終立國樹勳。


    這是一個朋友之間相互借力而得勢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西漢的劉邦也是一個善借他人之力的人。


    劉邦出身低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劉邦生性豪爽,善用他人,膽識過人。早年窮困時,他身無分文,卻敢獨座上賓。押送囚徒時,居然敢私違王法,縱囚逃散。以後斬白蛇起義,雲集四方豪傑,各種背景的人都為他所用。如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他們在楚漢戰爭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


    可以說劉邦能夠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業,離不開周圍的兄弟。帝王將相尚且需要借他人之力,平民百姓就更離不開朋友了。高質量的朋友,意味著你將得到高質量的幫助。


    當你看到這裏,發現自己並沒有幾個優質朋友的時候,先不要忙著去給你的朋友找缺點,也許是我們自己在選擇的時候迷失了方向,交友不慎,重要的責任還在交友者自己沒有堅持原則。雖然我們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但能與最優秀的三個人一起走路,豈不更好?


    168.所有的問題隻有一個根源——內心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充滿令人失望的事情,如果你每次的嚐試都以失敗告終,如果你周圍的人不能對你以笑臉相迎,如果你付出的真心沒有得到理解和迴應,這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我們相信一切問題都可以從內心中找到根源。


    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人周圍的朋友很糟糕,那說明在他的內心世界裏也沒有什麽美好的標準,不然他是無法忍受放任自流的生活的;同樣,如果你的狀態一直不好,你一直以為是“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哪一點出了問題,那也一定是你的內心出了問題,你沒有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良好契機;如果你周圍的人總是針對你,你的進步沒有得到肯定,你想換一個環境重新開始,通常的情況是你很難重新開始,因為你心裏麵的問題還在。


    內心就是這樣重要,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和人生的檔次。


    很多人希望從名人的身上找到能夠複製的成功,為此,創業家比爾·蓋茨毫不吝嗇地給出了他自己的“人生公式”:財富=正確的想法+足夠的時間。


    這樣的人生秘訣讓每一個希望得到成功指引的人都覺得莫名其妙。人們可能會想:成功應該靠的是機遇、運氣、智慧或者還有其他更加神聖的因素。怎麽可能單單憑借想法和時間就能夠獲得成功呢?


    美國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用他的觀點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參考答案,他說:“即使是把我現在所有的財產都拿走,把我脫個精光放在沙漠裏,隻要給我足夠的時間和一隻經過沙漠的商隊,我也會很快再次成為百萬富翁。”所以,真正能夠指引人們生活的,不是現在的財富和經驗,而是你麵對生活的想法。


    正如在西方人當中一直流行那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資源不是在南極洲或者非洲沙漠,而是在你的帽子下麵。洛克菲勒就是憑借他腦子當中的“想法”,經過了幾十年爐火純青的曆練,形成了開闊的思路和“想法”決定一切、想法能夠改變一切的積極心態。隻要有了想法,並且有了將想法付諸行動的意誌,你就能夠走向成功:沒有機遇,你可以趁勢製造機遇;沒有財富,你可以尋找合作夥伴;沒有人脈,努力之後也能建立屬於自己的關係網……世界上所有的財富都是依靠思路來做牽引的,沒有一種成功不是由想法來塑造的。


    在聞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揚名世界的墓碑。墓碑上刻著這樣的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過限製,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篇碑文時都感慨不已。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覺得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迴到南非後,這個誌向遠大、原本讚同以暴抗暴來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曆經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點不是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是別人,而隻能是自己的心靈。


    有人說,思維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愛因斯坦也說:“人們解決世界的問題,依靠的是大腦和智慧。”所以,撬起世界的支點,不會是外在的環境,不會是你所擁有或者一直羨慕的財富,而是你的想法。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因為失敗而傷心難過,也有一些人對成功有著強烈的渴望,但是外界環境總是阻撓他實現夢想的腳步。愛情不順利,工作不理想,生活太平淡,年輕的激情找不到釋放的出口,所以心理會覺得格外的鬱悶。於是,很多人開始煩躁不安,夜不能眠,食不知味。巨大的精神壓力讓我們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會這樣呢?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想法。你的生活不是由外在環境所決定的,而是占據你心靈習慣性的想法在決定著你的人生。所以,你要牢記思想家馬克·奧瑞利斯所說過的:“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想法來造就的。”適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成功自然就會在不遠處招手。


    169.改變視角,世界就會大不相同


    在生活和學習中,當我們遇到障礙,經過了努力仍然沒有進展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能將你帶領到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先生牽著馬去集市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口袋爛蘋果。


    在每次交換中,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這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迴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兩人於是和老頭子一起迴到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迴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的欽佩。


    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樣好喝。”


    “哦,鵝毛多漂亮。”


    “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迴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老太婆總是能從不劃算的交換中看到劃算之處,就算他們最後沒有得到一袋子金幣,也能生活得很快樂。這就是變換思維的妙處。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僅能讓自己失衡的心態迴複到平衡,還能讓你的人生多更多的機會接近成功。納傑夫就是這樣一個通過改變思考方式而成功的人。


    納傑夫是美國一家肉類加工公司的執行經理。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仔細地閱覽當天的各種報紙,突然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發現了一條短訊,這條短訊披露墨西哥發現了懷疑是瘟疫的病例。納傑夫認真閱讀完這條信息後,認為這是一條對自己工作十分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墨西哥真的發生了瘟疫,一定會從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邊境傳染到美國,而這兩個州又是美國肉食供應的主要基地。一旦發生瘟疫,肉價一定會猛漲。


    想到了這一切後,他趕快抓起電話,撥通了一位朋友家的電話,問他要不要到墨西哥去旅行。這位朋友被這突如其來的提議弄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迴答。於是,納傑夫約這位朋友麵談。


    納傑夫說服這位朋友替他到墨西哥去一趟,了解一下那裏是否真的發生了瘟疫。結果證實那裏確實發生了瘟疫。


    納傑夫立即根據這個情報,給公司董事會和總經理寫了一份緊急建議,並著手製訂了一份計劃:集中全部資金購買加州的肉牛和生豬,把它們及時送到美國東部。公司的總經理和董事會對納傑夫的建議高度重視,立即召開了高層會議,聽取納傑夫的報告,並按照他的計劃開始行動。兩個月後,瘟疫蔓延到了美國西部的幾個州,美國政府下令,這幾個州的一切食品都要從外地進貨,當然也包括牲畜在內。


    於是,美國國內市場肉類奇缺,價格暴漲,納傑夫的公司抓住這一機會,及時把囤積在東部的肉牛和生豬高價出售。結果,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公司便淨賺了5000多萬美元。而納傑夫也因為及時捕捉到了這一信息,被公司獎勵50萬美元,並把他提拔為公司的副總經理。


    都說愚公移山的故事讓人感動,但有個孩子說,愚公一家人為什麽不搬到平原上去呢?這樣他不用移走一塊石頭,就能實現家門前一馬平川的願望了,而且想看沙漠就搬到沙漠,想看黃河就搬到黃河邊。這樣的想法不無創意。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已經走到了最糟糕的環境中,或者已經實現了自己最大願望感到茫然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角度,也許在你之前看來已經沒有路的地方,又能延伸出一條新的道路來。


    170.明白自己想要的,然後初衷不改


    美國政治家亨利·克萊曾經說過:“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別人會有什麽反應,但我每次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根本不會注意身外的世界。那一時刻,時間、環境、周圍的人,我都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一位著名的金融家也有一句名言:“一個銀行要想贏得巨大的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雇一個做夢都想把銀行經營好的人做總裁。”原來是枯燥無味、毫無樂趣的職業,一旦投入了熱情,立刻會呈現出新的意義。


    被熱忱驅動的年輕人,他感覺不到疲勞,心靈也會因之變得敏銳,可以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現動人的美麗,這樣,即使再乏味的學習、再艱難的挑戰,都可以堅韌地承受下來。


    著名文學家狄更斯每次構思小說情節時,幾乎都寢食不安,他的心完全被他的故事所縈繞、所占據,這種情形一直要持續到他把故事都寫在紙上才算結束。為了描寫一個場景,他曾經一個月閉門不出;最後再來到戶外時,他看起來形容憔悴,簡直像一個重病人一樣。


    無獨有偶,音樂神童莫紮特也是一個滿是熱忱的人。


    有一個年齡隻有12歲的小男孩鋼琴彈得非常熟練。一次,他問偉大的作曲家莫紮特:“先生,我想自己寫曲子,該怎麽開始呢?”


    莫紮特說道:“哦,孩子,你還應該再等一等。”


    “可是,你作曲的時候比我現在的年齡還小啊?”小孩不甘心地繼續問。


    “是啊,”莫紮特迴答說,“可我從來不問這類問題。你一旦到了那種境界,自然而然就會寫出東西來的。”


    莫紮特的迴答多麽直接——如果你連自己的理想都不確定,連自己何時能達到滿意的水平都沒有任何的自信,那你無疑是一個不堅定的人。因為,堅定的理想守護者,從來不會向別人詢問自己何時能得償所願,他們在付出的過程中,就一直明白總有一天他會讓自己滿意的。


    有人認為“成功”、“潛能”這些充滿誘惑力的字眼都是屬於那些資質好的人,但其實每一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將來可以成就大器的潛質,不僅那些反應敏捷、聰明伶俐的孩子是這樣,那些相對木訥甚至看起來有些愚鈍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潛質。他們一旦產生了熱忱,憑借這種熱忱的力量,原先人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愚鈍”也會慢慢消失。


    並不是熱忱這種東西很難產生,隻是有人隻能維持三分鍾熱情,一旦熱情消退,又迴到了原始狀態——迷惘、無助。這樣的結果就是前功盡棄,就像一個挖井人到處挖坑,最後一眼井也沒有挖深,努力了也沒有任何的結果。


    每個人都蘊藏著巨大的力量,當你醉心於一樣事物的時候,你能清楚地感受到熱忱帶給你的強大力量,而恆心、堅持能讓這樣的力量持續下來,最終變成你走向輝煌的一個強大助手。


    對生命剛剛舒展開來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有很多個機會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可能你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強大的好奇心,但你要知道,大學問家都是慢慢積累而成的,人生的成就也是如此。如果你今天想當一名飛行員,明天又想做一名地質學家,後天還想去考古探險,可能你每時每刻都熱情極了,但等到別人已經學有所成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什麽都是一知半解。想要從頭再來,卻沒有勇氣了。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堅持,明白人生需要堅持的時候你已經不再年輕,這樣的悲劇每天都在發生。所以,當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的時候,就一定要堅持下來,初衷不改。


    171.能夠打敗你的,隻有自己


    有個小男孩一直很膽小,於是爸爸送他去一個勇者訓練營接受訓練。


    20天後,爸爸來學校,要求看看老師究竟有沒有讓自己的兒子更強大,老師答應了。在一個拳擊台上,兒子與一個拳擊手進行了比賽,父親滿懷期待地等在一旁。


    結果,奇跡沒有發生。兒子一次一次被打倒,他到最後甚至都爬不起來了。


    “看看你都教了些什麽!你們學校應該被取消!”爸爸生氣地說。


    “我為你感到遺憾,同時也為你的兒子感到驕傲。你隻看到他一次一次被打倒,而我卻看到他一次一次站起來繼續比賽。”


    老師的話讓爸爸愣住了。的確,兒子那種麵對強大的對手毫不怯懦的底氣,那種被打敗了還繼續戰鬥的勇氣,不正是勇者的表現嗎?在人生的競技台上,隻有人被征服,卻不會有人被完全打敗,隻要他還有鬥爭的心,他就一直不會失敗。真正能打敗你的,隻有自己。


    人的一生中總會麵對或多或少的失敗,也許任何一次失敗,都會讓你懷疑自己、動搖理想,甚至放棄未來成功的可能,而最終失敗的原因不是別人打倒了你而是你自己打敗了自己。一個人隻要永不言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他的夢想就終能實現。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若每個人都為了心中的目標永不言敗地奮鬥,他必然能取得自身價值意義上的成功。


    而想要戰勝自己,往往比戰勝別人更困難,所以你需要更多的勇氣。人總是習慣於給自己找借口,當你試圖為自己辯解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心最難騙過。沒有人願意活在自己設下的陷阱中,那麽從現在起,停止對自己說“我放棄”,因為一旦自己放棄自己,別人就會放棄你。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你,隻有你能改變自己,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打敗你,也隻有自己才會打敗自己。成功人士的顯著標誌,在於他的心態。一個人如果心態積極,樂觀麵對人生,樂於接受工作上的挑戰並積極應付各種麻煩,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同樣一件事情,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既可以是“幸運”也可以是“倒黴”。到底如何看待,一般都取決於個人怎麽想、同什麽相比而言,而不在於實際發生的事情本身。


    行為心理學研究證明,當你產生一種信念或心態後,通常會把它付諸行動,行動本身又會加強並助長這種信念。因此,你對事情抱什麽樣的觀念,就會給你的思想方法和行為舉止塗上什麽樣的顏色。換句話說,你心目中的現實是好是壞,都是由你自己設計和建造出來的。如果你認定了事情在變得糟糕,你就有可能不知不覺中給自己營造出不愉快的環境。因為一旦你覺得厄運即將臨頭,你就會舉止失當,使預言真的應驗;反之,如果你很樂觀,言談都表現出奮發向上的精神,你自然會產生積極的想法。當你講的話同你的樂觀精神合拍共鳴,你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行動也變得積極起來。


    如果你相信今天會過得很好,而且明天會過得更好,你就會往好處去做,盡力地把日子過好。工作中也是這樣,如果你有一個信念,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自己承擔的工作,這時你會覺得在工作中很有信心。你常常這樣想,並落實到行動中,想方設法去做好工作,信心就會更強;反之,如果你看不到希望,總覺得未來沒什麽好期待的,人生就這樣了,那就難免陷入頹廢消沉的狀態,這樣的人工作和生活就很難有起色。


    很早以前的美洲大陸上,曾經有一群印第安人被白人追趕,逃到了某個地方。此時他們的處境十分危險,逃難過程中食物消耗完了,而且無法補充。由於情況危急,部落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酋長決定把所有的族人召集起來談話。他說:“有些事我必須告知大家,我們的處境看起來很不妙,我這裏有一個好消息,也有一個壞消息。”族人中間立刻起了一陣騷動。酋長說:“首先我要告訴你們壞消息。”所有的人都緊張地站著,神色惶恐地等待著。他說:“除了水牛的飼料以外,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吃了。”聽他這樣說,大家立刻亂成一團,發出“可怕啊”、“我們可怎麽辦”的聲音。這時候,有一個勇敢的人發問了:“那麽,您說的好消息又是什麽呢?”酋長迴答:“那就是我們還存有很多的水牛飼料。”


    同樣是活著,有些人活得有聲有色、精彩出眾,每天都開開心心;有些人則總是牢騷滿腹,臉上很難露出笑容,總覺得生活虧欠了他。活著,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聰明的你,要如何選擇呢?


    每個人都有遇到挫折的時候,但千萬不要因為一時受挫,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形成一種壓力。


    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應該保持頭腦清醒,勇敢麵對現實,不要逃避。冷靜地分析整個事件的過程,分析一下是自己本身存在的問題,還是由於外來因素而引起的呢,或者是兩者皆有呢?假如是自身因素的話,那麽自己就應該好好反省一下,為什麽會犯這樣的錯誤呢?以後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事情已經發生了,不要急於去追究責任或是責怪自己,而應該想想事情是否還有挽迴的餘地。要是有的話,應該怎樣做才能把損失或傷痛減到最低。應該怎樣做自己才會感覺舒服一點。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請記住一句話——沒有永遠的困難,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隻是解決時間的長短而已。困難與人生相比,它隻不過是一種顏料,一種為人生增添色彩的顏料而已。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逃避問題或是借酒消愁,有道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隻要你對自己有信心,那麽什麽困難都難不倒你。


    172.選擇,先給自己一雙慧眼


    “答案怎麽是這個!太奇怪了!”


    “都怪我自己!我怎麽沒想到這個才是最正確的呢?”


    “你看你看!我就說你當時就不能選這個,現在後悔了吧?”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做題目時明明自己小心了再小心,可是答案最後還是選錯了,尤其是在做邏輯分析題時,正確的概率就更小了。其實這是因為題目具有一定的隱藏性,答案就像和你做起了捉迷藏的遊戲,你要給自己一雙慧眼,能夠敏銳地洞察,否則那個神秘的答案終究不肯出現。


    或者是在旅行時,為了找一條風景更優美的路,在看起來幽靜美麗的林蔭道與一條雜草叢生的路之間,往往很多人容易選擇前者,而後者卻很可能在百步之後便會發現是風光無限。


    很多時候,答案往往具有隱藏性,這就需要每個人都睜大慧眼,隻有這樣才能到達成功的終點。在非洲的草原上,一隻狼氣喘籲籲地跑著,三個晝夜的躲藏和奔跑已經讓它隨時有倒下的可能了。它的汗水流下來,一滴一滴地掉在身下肥沃的土地上,滋潤著綠油油的小草。它的舌頭向外伸著,它的腿像灌滿了鉛,饑餓、疲勞牢牢地抓住了它,但它偶爾迴頭時那堅定的眼神似乎在告訴那個窮追不舍的狩獵者:我不會放棄最後一絲希望。


    這是一個經常狩獵的富翁,雖然驚歎於狼的堅韌,但他依然緊緊地跟著這隻疲憊的狼。


    狼愈來愈慢,最後被追到了一個類似於“丁”字形的岔道上,此時,正前方是迎麵包抄過來的向導,他也端著一把槍,狼夾在中間。富翁以為這隻狼會選擇岔道,誰知這隻狼並沒有這麽做,而是出人意料地迎著向導的槍口衝過去。狼在奪路時被捕獲,它的臀部中了彈。


    這讓富翁十分費解:狼為什麽不選擇岔道,它衝向向導是準備奪路而逃?難道那條岔道比向導的槍口更危險嗎?


    麵對富翁的迷惑,向導說:“埃托沙的狼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它們知道隻有奪路成功才能有生的希望,而選擇沒有獵槍的岔道必定是死路一條,因為那條看似平坦的路上必有陷阱,這是它們在長期與獵人周旋中悟出的道理。”


    這不由得讓富翁陷入了沉思。


    坐在草地上,迴想曆次的狩獵,富翁第一次感到如此觸動。過去,他曾捕獲過無數的獵物——斑馬、小牛、羚羊甚至獅子,這些獵物大多被當做美餐,然而隻有這隻狼卻讓他產生了“讓它繼續活著”的念頭。


    就在向導要剝下狼皮的那一瞬,富翁製止了向導。他問:“你認為這隻狼還能活嗎?”向導點點頭。富翁打開隨身攜帶的通訊設備,讓停泊在營地的直升機立即起飛,他想救活這隻狼。


    直升機載著受了重傷的狼飛走了,飛向500公裏外的一家醫院。


    據說,那隻狼最後被救治成功,如今在納米比亞埃托沙森林公園裏生活,所有的生活費用由那位富翁提供,因為富翁感激它告訴他這麽一個道理:在這個相互競爭的社會,真正的機會也會偽裝成陷阱。


    所以,在選擇之前,一定要給自己一雙慧眼去正確地選擇。這也是給每一個人的警醒和啟發。


    173.讓你的行為永遠保持公正


    公平是一種交易理論,也是利益外表的一種粉飾。同時,公平放在人的身上,則被成功學研究者認定為人的一種優勢。具備公平這種優勢的人,可以對各種事物一視同仁,能夠做到公正嚴明、做事穩妥,大多比較容易受到他人的信賴。


    君主為了維護其統治和主導地位,他必須具備公平美德。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公平公正的生活、處世態度也是人們應該普遍具備的,不管對人對己、對事對物,因為它有助於人際交往,並符合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原則。


    心理學研究證實,競爭意識是人們的正常態度,特別是那些企業家和有成就者,他們的競爭意識遠比一般人強烈,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遊戲時,他們都熱衷於競爭。但是,凡膽大包天的競爭者,在施展渾身解數時,最希望的還是處於公平競爭的環境當中。因為耍手段遠沒有公平競技來得刺激,並且更容易讓他們獲得不朽的名譽。


    湯姆·莫納漢便是一位這樣的競爭者。莫納漢是全美第二大比薩餅連鎖集團創始人。1989年,莫納漢曾打算出售多米諾比薩餅公司,退休從事慈善事業並過悠閑的生活。當無人願意購買他的公司,他不得不重新埋頭經營企業時,他聲稱“重新參加比薩餅大戰”。


    湯姆·莫納漢喜歡競爭,但他強調必須是公平的競爭。他說:“生活和工作的真正要旨是參與超越他人的長期戰鬥……可在我看來,除非你嚴格地按照規則行事,否則,即使在企業經營上獲得成就也毫無意義。”莫納漢不讚同在政治鬥爭上要不擇手段的觀點。他認為,這不是基督徒的行事方式。


    公平是美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淨化之水;公平是人人都可以施展才華的平台,能夠讓人在恆定的環境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在這種環境中,每個人對自己的期待都是可預期的,對自己的成就都是可估量的,他不會因此氣餒,也不會因此驕傲,因為他已盡其所能。


    自然對人類是持公平態度的,是人類將自己的天平弄得不再平穩。當我們懂得如何操控自己的天平時,我們的美德、運氣、榮耀和成就都會接踵而來。


    美國某著名企業的一名出色運營經理本·弗萊德在談起自己的成功管理經驗時說:“我的座右銘是論功行賞,當我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由我的助手想出的點子,我會立刻將功勞歸於他。因為我的上司就是這樣對我,所以我認為這樣做才公平和正確。”一直以來,弗萊德的團隊風氣都延續著這種公平的精神。


    在這個世界上,不排除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存在,有平等在就有不平等的出現,一切事物都是辯證的,所以我們隻有盡量端正自己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名譽、成就雖然不會因我們變得公平就可以得來,但是如果我們總是事事偏頗,希望憑借背景和勢力來成事,我們就不會得到美譽,在那些幫助我們的人眼中,我們仍舊是失敗的人。因為當我們不公平地對待他人時,那些有能力助我們一臂之力的人也會藐視我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靜濤,舟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靜濤,舟東並收藏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