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業畝產不斷提高,中國農業種植的產量也在不斷提高,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單位麵積產量有所提高。據李悝對戰國初年魏國農產量的估計,一畝地普通年景可產粟一石半,折今畝產九鬥。據《史記·河渠書》記載:凡受鄭國渠水灌溉的土地,每畝可收一鍾。一鍾是六石四鬥,折今畝產三石八鬥四升。到了漢朝時畝產三石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摘自《中國農業發展報告》


    按照曆代的糧食種植文獻,後世的史學家大概得出了中國曆代一畝土地的糧食產量。


    戰國前期畝產粟205.8斤;戰國後期畝產粟247斤,菽畝產232斤;漢代粟畝產281斤;豆畝產264斤;魏晉南北朝維持著畝產3石的水平;唐代畝產334斤;宋代畝產309斤;元代畝產338斤;明代畝產346斤;清代畝產367斤。


    以上所有產量為所有糧食作平均計算,並且是每畝年產量。


    在滄州,小麥是種兩季,陳本順一季大概收貨三百斤,一年一畝的收入大概是六百斤,這種產量在民間那絕對算的上是高產中的高產。


    就連陳本順自己也曾經以為,一畝地,除非是黑土,否則是不可能種出超過六百斤的糧食。


    不過當高產作物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他慢慢開始覺得自己曾經認為的就是一個笑話。


    薑胤對四個州縣的農業種植很感興趣,這段時間他不停的開車在周邊的四個州縣走訪百姓,一方麵普及一些種植高產作物應該知道的基本農業知識,另一方麵詢問他們對當地官員的看法,和對政府一些製度的評價。


    薑胤貴為新宋皇帝,可是他行事的風格卻與曆代的皇帝大相徑庭,古往今來,隻要是身為帝王者,那絕不是尋常百姓輕易能夠見到的,即便是下鄉走訪,那也是事先選好的百姓,選好的官員,選好的地點和時間,才有人能夠有幸見到真龍天子。


    不過薑胤倒是絲毫沒有受命於天,淩駕眾生這方麵的覺悟,他整天就坐著吉普車,帶著兩輛車的保鏢,然後就隨機到處下鄉走訪,越是貧窮衰敗的地方,他去的也就越多。


    這些也讓他看到了不少新宋國的陰暗之處,通過走訪,順藤摸瓜的抓到了不少貪汙腐敗的官員,還有各種地方保護式的製度,對於這些違背新宋國憲法的人和製度,薑胤也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的意思,隻要發現有貪汙腐敗的官員,一律革職查辦,並且永遠不能再進入新宋國官場,一旦地方性的霸權製度被發現,那麽地方施行霸權的地主或者是權貴都要被押入鴻臚寺,等待中央法院審判結果。


    就在推行高產作物的這一段時間,薑胤就罷免了十四名貪汙官員,掃平了三個名震一方的地霸權貴,薑胤明君的稱號一下子在新宋國國內傳開。


    整個新宋國的社會風氣也是為之一振。


    原本還有不少新宋官員準備享受一下地方權貴的進貢,一看薑胤的態度如此堅決,也是悄悄把想伸出去的手又縮了迴來。


    通過不停地嚴肅紀律,打壓貪汙腐敗,平定地方霸權,新宋國原本稍稍有些偏向安樂享受的航道又重新駛迴了正規。


    在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下,四個州縣的高產作物也在順利成長。


    在培養高產作物三個月不到的時間裏,以滄州為中心,向南擴張到青州、德州、棣州,四條筆直的柏油公路也在同步修建,三個月後,這三條長約進百公裏的柏油馬路總算也是修好了,自此,新宋國算是徹底的有了一個國家的樣子。


    滄州被薑胤定為新宋國首都,以滄州為中心,三條寬闊的柏油路分別通往青州、德州、棣州三州,這三條柏油路被薑胤定為一號、二號、三號國道,而在其他三州隻見還有一條鄉道將這三個州縣連接起來。


    有了寬闊筆直的馬路,不論是行人還是馬車,都能在馬路上飛速通行,薑胤下一步的計劃是將四州以下的十六個鄉縣全都用鄉道修好公路。


    雖然工程量巨大,可是在現代機械化設備麵前,這些還都不過是什麽問題,隻需要一些時間,這些道路就全部都能完成。


    在薑胤大刀闊斧的建設國家的同時,三個月的時間,讓高產作物也基本上已經長熟。


    滄州地處平原淺山區地帶,是種植糧食的一處寶地,如果在這種地形種植秋玉米,甚至可以一年三熟,紅薯雖然隻能一年一熟,但紅薯的長勢較快,無需等到完全成熟時便可收貨,產量也不會缺少太多。


    因此,在六月底的時候,薑胤便宣布全國開始收糧,原本種植紅薯的土地,再種植一輪玉米,達到玉米兩熟的標準。


    收獲開始了,在辛勞的伺弄了三個月後,第一次要開始摘收果實,新宋國種植那些高產作物的百姓們全都是激動而又忐忑的。


    不過薑胤從現代帶過來的高產良種也沒有讓他們失望,成年男子胳膊粗的紅薯一個接一個的從地裏被挖了出來,長勢喜人的玉米被瘋狂的農戶們一根根從玉米莖上掰下來,整個新宋國上上下下到處都充斥著一片豐收的興奮與喜悅。


    陳本順在受到收糧的第一時間就去了田地,當他帶著助手在田地裏累死累活的把所有能摘的果實全部摘完後,他激動的鼻涕眼淚都一起流了出來。


    不用稱,僅僅憑借收獲時通過自己雙手的產量,陳本順就覺得已經超過了一千斤。


    事實上不僅超過了一千斤,而且是遠遠的超過了一千斤這個入門級的門檻,收貨的紅薯和玉米,加在一起的重量,一畝地達到了可怖的三千斤。


    三千斤啊!那可是三千斤!


    陳本順發誓,他這輩子都沒有見過一畝地能長出三千斤的東西,甚至他連想都不敢想,但是當他喜極而泣的把這個消息告訴那些海外先生的時候,那些人卻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用了化肥才三千斤,我說農藥的效果還是太重要了,咱們這不打農藥,至少損失了兩千斤。”


    “是啊是啊,咱們如果把營養素的鈉含量提升一點,稍稍有些驅蟲效果的話,都能至少提高五百斤產量。”


    “今年這才第一年,土地肥力豐厚用了化肥才三千斤,那普通老百姓家裏估計隻能到兩千斤那一片了.....”


    ....聽著那些海外先生們討論著兩千斤,三千斤的爭論,陳本順這個時候才有種深刻的感覺,仿佛自己和他們活的不是同一個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人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道一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道一念並收藏一人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