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後,朝廷國庫充盈,百姓們安居樂業。
可正當朝廷安定之時,蒙古卻發生了暴亂。準噶爾勢力大肆進攻蒙古各部,絲毫不畏懼清軍的威嚴。
早朝上,朝廷上下都在討論準噶爾叛亂一事。
康熙坐在上方的龍椅,打斷了下方眾人的討論。“蒙古眼下發生了叛亂,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諸位可有什麽看法?”
聽到康熙的提問,百官和皇子們誰都沒有出聲,此刻大殿上變得肅靜。
“怎麽都不說話,剛才不是誰都有意見嗎?”康熙見無人迴應,便再次反問道。
這時太子殿下站了出來,“迴皇阿瑪的話,準噶爾勢力在蒙古征戰不停,對朝廷也是視若無睹,所以兒臣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免除後患。”
太子殿下剛說完,皇長子胤禔也站出來說話。“皇阿瑪,兒臣讚同太子殿下的說話,朝廷應該出兵鏟除準噶爾勢力,平定蒙古的安定,維護朝廷的威嚴,兒臣請旨帶兵打仗。”
太子和皇長子都出聲了,朝中他們的人自然也站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康熙看了一眼半跪在地的太子和皇長子,並沒有讓他們起身。
“兵部尚書,戶部尚書!”
身為兵部尚書的科爾科達和戶部尚書瓜爾佳氏桌鴻,立馬走到百官麵前,向皇上行了一禮。“臣在。”
“此事你們的看法是什麽?”
聽到皇上的提問,兵部尚書和桌鴻互相對視一眼後,兵部尚書率先說道:“迴皇上的話,臣的看法是朝廷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
桌鴻接著補充道:“皇上,現在朝廷國庫充盈,沒有後顧之憂,準噶爾一直擾亂蒙古的安定,給朝廷到來了危機,臣也讚同出兵,打擊準噶爾的勢力。”
這下大殿上所有人都半跪在地,異口同聲道:“臣等請求皇上出兵,平定準噶爾一事。”
康熙不停地轉動手中的玉扳指,陷入沉思。一會兒過後,開口說道:“太子,皇長子,老四,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下朝後都到朕的禦書房議事。”
“臣,遵旨。”
接著所有人起身,康熙身邊的梁九功拉著嗓子宣布退朝。
除了被康熙被叫到的幾人,其餘的人都出了大殿,往出宮的方向走去。
宮道上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三人並排走在一起,低聲談論剛才大殿上的事情。
“八哥,準噶爾一事您的看法是什麽?”胤?先開口說道。
胤禩沒有開口說話,目光一直看向前方。
見八哥沒有說話,胤禟忍不住問道:“八哥,滿洲和蒙古向來是關係親密,尤其是科爾沁部,眼下準噶爾頻繁挑事,依皇阿瑪的性子,多數會出兵打仗,到時候咱們……”
“慎言!”胤禩立馬出聲製止了胤禟,畢竟這裏是皇宮,若是被有心之人聽到他們的對話,傳到皇阿瑪的耳中,後果會很嚴重的。
胤禩停下腳步,看了一眼四周,見沒有其他人靠近自己,便鬆了一口氣。“九弟,禍從口出,咱們現在還沒有出宮門呢。”
胤禟知道自己的說錯了,立馬對八哥道歉。
一旁的胤?見此便出聲緩解氣氛,“八哥放心,九哥他知道分寸,況且從剛才到現在咱們身邊都沒有其餘的人靠近,不過我和九哥還是想知道八哥的看法。”
胤禩放慢腳步繼續往前走,“皇阿瑪不會放任準噶爾威脅到朝廷的安危,出兵是一定的,就是不知皇阿瑪會選誰。”
禦書房內,康熙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要親自帶兵出征,平定準噶爾叛亂。
“既然皇阿瑪要親自帶兵打仗,那兒臣請求隨皇阿瑪一同前去,盡兒臣的一份力。”皇長子胤禔下意識對皇阿瑪表明自己的想法,依次來鞏固自己在皇阿瑪心中的地位。
太子殿下自然看不慣胤禔出風頭,“皇阿瑪,兒臣請旨帶兵去往前線打仗,為皇阿瑪分憂。”
太子殿下話剛落,兵部尚書卻出聲反對。“皇上,臣不讚同太子殿下帶兵打仗。”
“兵部尚書為何這麽說,難道是在質疑本宮的能力?”太子殿下聽到有人反對自己,立馬出聲威脅。
兵部尚書對皇上太子殿下行了一禮,解釋道:“迴太子殿下的話,臣不是在質疑太子殿下的能力,臣的意思是若是皇上太子殿下以及皇長子,都離開京城去往前線打仗,到時候京城由誰來主持大局,萬一在這緊要關頭,有敵人趁虛而入攻打京城,到時候咱們就進退兩難了。”
兵部尚書的提醒,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驚。
康熙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水,放下茶杯時杯底與桌麵碰撞,發出響聲。
聽到聲音後,所有人立馬迴過神來,端正身體麵對皇上。
康熙開口說道:“平定準噶爾叛亂,朕會親自帶兵去往前線作戰,不過太子得留在京城,替朕主持大局,兵部尚書,戶部尚書,老大,老四!”
“兒臣(臣)在。”
“打仗一事,你們全部參與,老大和兵部尚書負責布局作戰,戶部尚書和老四,負責作戰後方糧草一事,至於還有誰要一同前去打仗,稍後朕會擬定一份名單,你們現在各司其職,不得有誤。”
“臣等遵旨,定不負皇上所望。”
康熙聽後點了點頭,“行了,你們都下去吧。”
眾人這才出了禦書房,大家分道揚鑣,各自去忙活自己的事情。
等人離開後,康熙跟身旁的梁九功說道:“朕讓太子留在京城主持大局,你怎麽看?”
梁九功俯身低頭,小心翼翼迴到道:“皇上做事自然有皇上的道理,奴才不敢妄論國事。”
康熙擺了擺手,示意梁九宮起身。
“準噶爾一事困擾朕多年,這次朕無論如何都要了結此事,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太子身份合適,留在京城幫朕解決後顧之憂,還有老大和老四,他們的本事朕清楚,適合跟朕一同作戰。”
“皇上英明!”
可正當朝廷安定之時,蒙古卻發生了暴亂。準噶爾勢力大肆進攻蒙古各部,絲毫不畏懼清軍的威嚴。
早朝上,朝廷上下都在討論準噶爾叛亂一事。
康熙坐在上方的龍椅,打斷了下方眾人的討論。“蒙古眼下發生了叛亂,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諸位可有什麽看法?”
聽到康熙的提問,百官和皇子們誰都沒有出聲,此刻大殿上變得肅靜。
“怎麽都不說話,剛才不是誰都有意見嗎?”康熙見無人迴應,便再次反問道。
這時太子殿下站了出來,“迴皇阿瑪的話,準噶爾勢力在蒙古征戰不停,對朝廷也是視若無睹,所以兒臣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免除後患。”
太子殿下剛說完,皇長子胤禔也站出來說話。“皇阿瑪,兒臣讚同太子殿下的說話,朝廷應該出兵鏟除準噶爾勢力,平定蒙古的安定,維護朝廷的威嚴,兒臣請旨帶兵打仗。”
太子和皇長子都出聲了,朝中他們的人自然也站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康熙看了一眼半跪在地的太子和皇長子,並沒有讓他們起身。
“兵部尚書,戶部尚書!”
身為兵部尚書的科爾科達和戶部尚書瓜爾佳氏桌鴻,立馬走到百官麵前,向皇上行了一禮。“臣在。”
“此事你們的看法是什麽?”
聽到皇上的提問,兵部尚書和桌鴻互相對視一眼後,兵部尚書率先說道:“迴皇上的話,臣的看法是朝廷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
桌鴻接著補充道:“皇上,現在朝廷國庫充盈,沒有後顧之憂,準噶爾一直擾亂蒙古的安定,給朝廷到來了危機,臣也讚同出兵,打擊準噶爾的勢力。”
這下大殿上所有人都半跪在地,異口同聲道:“臣等請求皇上出兵,平定準噶爾一事。”
康熙不停地轉動手中的玉扳指,陷入沉思。一會兒過後,開口說道:“太子,皇長子,老四,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下朝後都到朕的禦書房議事。”
“臣,遵旨。”
接著所有人起身,康熙身邊的梁九功拉著嗓子宣布退朝。
除了被康熙被叫到的幾人,其餘的人都出了大殿,往出宮的方向走去。
宮道上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三人並排走在一起,低聲談論剛才大殿上的事情。
“八哥,準噶爾一事您的看法是什麽?”胤?先開口說道。
胤禩沒有開口說話,目光一直看向前方。
見八哥沒有說話,胤禟忍不住問道:“八哥,滿洲和蒙古向來是關係親密,尤其是科爾沁部,眼下準噶爾頻繁挑事,依皇阿瑪的性子,多數會出兵打仗,到時候咱們……”
“慎言!”胤禩立馬出聲製止了胤禟,畢竟這裏是皇宮,若是被有心之人聽到他們的對話,傳到皇阿瑪的耳中,後果會很嚴重的。
胤禩停下腳步,看了一眼四周,見沒有其他人靠近自己,便鬆了一口氣。“九弟,禍從口出,咱們現在還沒有出宮門呢。”
胤禟知道自己的說錯了,立馬對八哥道歉。
一旁的胤?見此便出聲緩解氣氛,“八哥放心,九哥他知道分寸,況且從剛才到現在咱們身邊都沒有其餘的人靠近,不過我和九哥還是想知道八哥的看法。”
胤禩放慢腳步繼續往前走,“皇阿瑪不會放任準噶爾威脅到朝廷的安危,出兵是一定的,就是不知皇阿瑪會選誰。”
禦書房內,康熙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要親自帶兵出征,平定準噶爾叛亂。
“既然皇阿瑪要親自帶兵打仗,那兒臣請求隨皇阿瑪一同前去,盡兒臣的一份力。”皇長子胤禔下意識對皇阿瑪表明自己的想法,依次來鞏固自己在皇阿瑪心中的地位。
太子殿下自然看不慣胤禔出風頭,“皇阿瑪,兒臣請旨帶兵去往前線打仗,為皇阿瑪分憂。”
太子殿下話剛落,兵部尚書卻出聲反對。“皇上,臣不讚同太子殿下帶兵打仗。”
“兵部尚書為何這麽說,難道是在質疑本宮的能力?”太子殿下聽到有人反對自己,立馬出聲威脅。
兵部尚書對皇上太子殿下行了一禮,解釋道:“迴太子殿下的話,臣不是在質疑太子殿下的能力,臣的意思是若是皇上太子殿下以及皇長子,都離開京城去往前線打仗,到時候京城由誰來主持大局,萬一在這緊要關頭,有敵人趁虛而入攻打京城,到時候咱們就進退兩難了。”
兵部尚書的提醒,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驚。
康熙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水,放下茶杯時杯底與桌麵碰撞,發出響聲。
聽到聲音後,所有人立馬迴過神來,端正身體麵對皇上。
康熙開口說道:“平定準噶爾叛亂,朕會親自帶兵去往前線作戰,不過太子得留在京城,替朕主持大局,兵部尚書,戶部尚書,老大,老四!”
“兒臣(臣)在。”
“打仗一事,你們全部參與,老大和兵部尚書負責布局作戰,戶部尚書和老四,負責作戰後方糧草一事,至於還有誰要一同前去打仗,稍後朕會擬定一份名單,你們現在各司其職,不得有誤。”
“臣等遵旨,定不負皇上所望。”
康熙聽後點了點頭,“行了,你們都下去吧。”
眾人這才出了禦書房,大家分道揚鑣,各自去忙活自己的事情。
等人離開後,康熙跟身旁的梁九功說道:“朕讓太子留在京城主持大局,你怎麽看?”
梁九功俯身低頭,小心翼翼迴到道:“皇上做事自然有皇上的道理,奴才不敢妄論國事。”
康熙擺了擺手,示意梁九宮起身。
“準噶爾一事困擾朕多年,這次朕無論如何都要了結此事,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太子身份合適,留在京城幫朕解決後顧之憂,還有老大和老四,他們的本事朕清楚,適合跟朕一同作戰。”
“皇上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