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軍隊一旦沒了敵人,一旦身處和平發展階段,軍隊很容易利用自身特權優勢而迅速墮落,董虎就是憑借武力走到現在的,自然不希望軍隊墮落成了不堪一戰地步。


    該罷職的罷職,該打板子的打板子,軍議上更是一再重申嚴格按照董部義從《訓練操典》嚴肅軍法,包括董小乙、劉三山、董信三員大將在內,所有人都挨了訓斥。


    董卓恢複了郡國校尉、都尉製後,董虎也認為這是必要的,尤其是像已經平靜下來的涼州這樣的地方,校尉、都尉就是確保地方安定的關鍵,不至於讓刺史、太守的權限太大。


    朝廷是不是保留“護羌校尉”一職且不論,反正他是不會認同的,什麽羌人、胡民的,涼州百姓全都是漢民,州設將軍,郡設校尉,校尉之下設左右都尉,再下麵就是縣一級的縣尉。


    州、郡、縣又按照軍事警戒等級進行劃分,任務較重、所處的危險等級較高,將領的權限、兵卒編製就稍大些,相對安全的州郡,將領的權限、兵卒編製就稍小些。


    董虎重視軍隊建設,對兵卒素質要求較高,蔡邕、閻忠也樂意他整頓軍隊,對他削減軍中將領的權限很是滿意,不僅是兩員大佬願意他這麽做,下麵的文官屬吏同樣給予了更多的支持。


    在十一月份時,大丫送入冀縣一封信件,信件是挺厚實,內容上卻沒有太多讓董虎重點關切的事情,無非是如同工作報告似的將她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大致介紹了下,說了董卓迴返長安的事情。


    剛過了年後,大丫又讓人送來一封信件,不知因何原因,冀州牧韓馥斷絕了袁紹的糧食輜重,兩人也因此徹底鬧掰了,袁紹一怒之下帶著七八萬兵馬返迴了渤海郡,緊接著韓馥也散去了大半兵馬,隻保留了五萬兵馬。


    董虎能夠理解韓馥散去兵馬的舉動,冀州雖然極為富庶,但各郡太守、國相實際上都掌握著一郡絕對實權,韓馥入主冀州的時間太短,剛做了冀州牧就對朝廷發動了進攻,他需要冀州九郡(國)太守的支持,太守們就算不支持也不能明麵上反對,所以韓馥必須拉攏九郡太守,而不是翻臉弄死了各郡太守。


    韓馥拉攏各郡太守,各郡太守就還有相當的自主權,各路諸侯為了“漢室”而攻打董卓,戰爭期間,各郡私下裏可以給予韓馥更多的錢糧打仗,可現在戰爭已經落幕了,董卓已經離開了河內郡,各郡太守自然不會繼續無腦的為韓馥提供錢糧,省的韓馥迴頭再利用各郡提供的錢糧,一刀把各郡太守砍死了事。


    換了任何人都是如此,對於韓馥來說,下麵一個個太守幾若於一個個獨立王國,再如何支持他,給他送錢送糧,那也不是自己真正可以信任的人,今日他們可以送錢糧支持,若他日各郡太守不支持他了呢?不給錢糧了呢?是不是需要換成自己親信的人?


    韓馥手裏沒有錢糧,沒有兵馬時,他心下就算想弄死各郡太守也很困難,可若兵馬強盛,弄死各郡太守(國相)還不是分分鍾鍾的事情?各郡太守就真的會伸著脖子等著韓馥去砍?自然是不願意繼續供應錢糧,不願意讓韓馥供養太多兵馬。


    不僅韓馥麵臨這樣的境地,兗州牧劉岱同樣麵臨這樣的問題,諸如孫堅殺死的南陽郡太守張諮,袁術逃入南陽郡魯陽縣招兵買馬,太守張諮能不害怕袁術奪了他的南陽郡嗎?自然不願意供應袁術、孫堅糧食,之後孫堅就殺了張諮,袁術也成了事實上的南陽太守。


    南陽太守張諮的死是因為他不願意提供糧食,參與聯盟的東郡太守橋瑁死在兗州牧劉岱手裏,同樣是因為橋瑁不願意供應劉岱錢糧。


    張諮、橋瑁的死是因為不願提供錢糧,他們能被曆史記錄下來,那也是因為他們與孫堅(東吳),與劉岱(曹魏)有了聯係,這才能被記錄了下來,天下郡國太守無數,因為錢糧而被無聲無息殺死的又豈能少了?


    自光武帝劉秀罷郡國都尉後,郡國太守就擁有了“軍政民律”所有大權,幾若於一個個小型獨立王國,隻因帝國太過強大,各個獨立王國境內也有著無數影響力巨大家族,各郡國太守才不敢反叛,但各郡國卻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這點絕對不會有錯。


    但凡有野心爭霸一方的諸侯,那就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太守存在,各郡國太守也隻有三種選擇,要麽徹徹底底臣服,要麽滾蛋,或者死。


    能做一郡太守的人,自然也不是傻蛋,自然不會心甘情願繼續給韓馥供應錢糧養兵,更何況,二十萬兵馬也不是各郡無數家族願意養活的。


    一名兵卒,一年需耗糧二十一石,將領的耗糧不能還是二十一石吧?五人設一伍長,二十萬兵馬之中就有五萬伍長、兩萬什長、兩千屯長、一千曲侯、五百都尉……僅這些,二十萬兵馬的一年糧耗就至少需要五百萬石,而整個冀州僅有六百萬人丁,這還要算上袁紹掌控的渤海郡。


    五百萬石糧耗,幾乎每一個冀州百姓都要承擔一石糧,每個家庭都要承擔五石糧的負擔,而這隻是二十萬兵卒的口糧,沒有算上二十萬兵卒其他消耗,也沒算上兵卒作戰時路途上的牛馬、民夫運糧消耗,若是算上這些,二十萬兵馬至少需要八百到一千萬石糧,如此海量糧食消耗,冀州九郡無數家族又如何願意供養?


    裁兵是必須的,除非韓馥現在就對整個冀州九郡太守動手,對九郡占有無數田地家族動手,否則就隻能立即裁兵,而且即便如此,董虎心下也不認為韓馥有供養五萬常兵的能力,隻不過當前的冀州麵臨著黑山軍威脅,各大家族不得不如此罷了。


    韓馥想對黑山軍動手,想與袁紹一同推薦劉虞登基,董虎都不想搭理這些屁事,對於他來說,黑山軍的存在對他也是利弊參半。


    大丫來信,除了提到了些冀州事情,也提到了青州、兗州,就如袁紹因錢糧與韓馥發生了矛盾,東郡太守橋瑁同樣因為糧食問題與州牧劉岱起了衝突。


    沒有董虎這隻蛾子存在時,黃巾軍殘部在兗州境內鬧騰時,橋瑁與劉岱會在錢糧問題上而生死相見,有了董虎後,這種矛盾會更加激烈,尤其是各路諸侯在開封戰敗後,十萬兵馬駐紮在臨近黃河的白馬城。


    白馬城隸屬於東郡,開封戰敗後,算上俘虜的話,董虎可用的兵馬達到了十五萬,十五萬兵馬或許算不得什麽,關鍵是軍中的兩三萬涼並鐵騎,正因這種巨大威脅,各路諸侯方才從陳留郡境內的酸棗退入上郡的白馬城。


    後退是不假,關鍵是東郡太守橋瑁根本支撐不了十萬兵馬的消耗,好不容易簽下了暫時和平契約,董卓又在河內郡大肆劫掠,繼而引起了兗州恐慌,唯恐董卓迴頭又侵入兗州,劉岱、張邈、袁遺等人再次領兵進入上郡,太守橋瑁更是領兵越過黃河進入魏郡境內。


    大軍進入上郡,對維護上郡安全有利,可軍隊是要吃糧食的,董卓虎視眈眈威逼兗州時,太守橋瑁或許不會多說什麽,可當董卓離開了河內郡,危機消失了後,橋瑁就成了另外一種心情,不再願意為外軍提供錢糧。


    劉岱、張邈、袁遺全氣的肚子疼,他們出兵幫助橋瑁守住了東郡,結果橋瑁卻不願意拿出錢糧,那能不惱火生氣嗎?


    韓馥與袁紹,橋瑁與劉岱,四人因錢糧的緣故已經成了水火,但這些全都與董虎沒有太大的關係,他隻是看了一眼就不再理會。


    相比各路諸侯私下裏的矛盾,長安朝廷的混亂對他影響更大一些,但也就那迴事兒,糧價再高又如何?了不起多讓人蠱惑百姓向涼並境內逃亡,至於漢中郡……漢中郡太守徐晃將入蜀道路全都堵了個死死,不讓關中百姓大量逃入漢中就是了。


    董卓在關中禍禍,董虎看到骨瘦嶙峋、衣衫襤褸百姓時,心下難免會生出諸多憐憫、不忍,但他更加知道增加涼並漢民的重要性。


    心下不忍,還是會毫不猶豫維持關中一個相當高度的物價膨脹,迫使著百姓向涼並邊地逃亡。


    事實也就是如此,涼並私下裏已經接收了超過十萬逃亡漢民,逃入並州的漢民則被安置在河套三郡,逃入涼州的則送往河西四郡屯邊耕種。


    在沒有化肥的時代,基本上都是一年隻耕種一季,在哪裏耕種都差不多,若一定說田地貧瘠,那也是因為缺少水源問題,而河套三郡、河西四郡並不是那麽缺少水源,相反的,隴西郡、漢陽郡、安定郡、北地郡、西河郡這樣的黃土溝壑無數地方才是真的缺水。


    河套三郡、河西四郡……包括金城郡在內,此八郡沒有後世人想象的那麽差,隻因這些地方羌胡無數,治安環境差了些,這才顯得苦寒、難以生存,事實上,這些地方都是塞上江南的存在。


    當然了,董虎的目的還是想向這些地方大規模增加漢民,以此來稀釋邊地羌胡的人丁優勢,進一步增加邊地的安全環境。


    關中混亂些,雖然百姓遭受了些苦楚,卻有利於涼並漢民的增加,董虎再如何的不忍百姓受苦,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與他私下裏推動天下混亂局勢進一步加劇一樣,也會進一步推動關中百姓遭受苦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西涼兵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蛤蟆吞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蛤蟆吞地並收藏三國之西涼兵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