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 比卦 —— 比樂和諧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作者:劉祺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師卦部分,我們闡釋了容民畜眾的道理,得益於西伯侯姬昌身陷泥濘沼澤意外體悟“地中有水”的切身感受,深刻體悟出興兵興國之道。
脫離泥濘沼澤之地,西伯侯姬昌大病了一場,一個人孤寂、孱弱地在山洞裏養病,餓了就以儲藏的野菜幹、幹果充饑果腹,體力一點點恢複起來。每當一想起身陷泥濘沼澤的意外,心裏不免後怕,心裏總在深入地想:為什麽呢?
體力恢複得差不多,他又開始漫山遍野地到處溜達,不過,這迴不管走到哪裏,都格外謹慎,小心翼翼。他難以按捺好奇心,又溜達到事發現場,試探性地向泥濘沼澤靠近,認真觀察,仔細看,除了那天身陷泥濘知道地中有水,他發現山坡山穀裏坑坑窪窪中到處是水。看著看著,天上又下起小雨來,即使跑迴山洞,也會被淋得濕,他披著蓑衣、戴著鬥笠索性在雨中觀察起雨水降落地表的情形。
雨小的時候,雨滴像精靈似的落下,鑽入地下,地表的新草敗葉濕乎乎的;雨一點點大起來,沒有浸潤到泥土中的雨水開始在坑坑窪窪中聚集;雨量變大,小坑窪中的水向外溢出,高處坑窪容納不下的雨水溢出後不斷向地勢低窪的地方流去,追隨雨水流動匯聚的趨勢,他發現豐盈的雨水在山穀中匯集,形成溪流,走出山穀,發現其他山穀流出來的溪流也相繼匯流到一起形成更加浩大的河流,奔出大山,奔向遠方。
沒有水,大地將是一片沙漠,水分充盈,大地處處是生命綠洲。
比水地比
坤下
第一節
地上有水,親比團結永遠吉祥
西伯侯姬昌從“比,水地比,坎上坤下”認識到親比、團結、和諧是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搞好親比、團結、和諧,隊伍就會堅強有力,國家就會強盛。
因為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在雨霧山中,觀察地上有水的情形,西伯侯姬昌又一次獲得驚人的發現與開示:比卦卦象為:“比,水地比,坎上坤下。”
象辭為:“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地上有水為比卦,比卦象征親密比輔。曆代君王受啟發明白這個道理,用以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
比卦揭示的是親比、團結、和諧之道。親比、團結、和諧是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搞好親比、團結、和諧,隊伍就會堅強有力,國家就會強盛。
上升到這個高度來認識事物,思考問題,西伯侯興奮異常。
他瘋瘋癲癲喃喃自語著跑迴山洞,用蓍草結繩記事、在龜殼上銘刻下感悟。監視他的看守發現這些舉動,愈發認為他不正常。
西伯侯姬昌的心智很正常。我們不妨模擬一下,他是怎樣思考這方麵問題的?到底思考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寶貴的開示呢?
先看看何謂比?比(),形聲字。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中的“比”像兩個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的樣子,所以本義是並列、並排的意思。隸定字形已經與甲骨文字形相脫離,不能據甲骨文字形解釋。“匕”本義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義為“美味”。“比”義為“兩種食物同美”,引申義為“等列”“同美”,再引申義為“評定優劣次序”。據《甲骨文編》,“比”字與“申”字基本構件完全相同,為婦女肘、膝同時著地、等待性交之狀。故甲骨文“比”字本義為王者姬妾(相當於隸定字“妣”),而王者姬妾合於“等列”“同美”之義。《彖傳》曰:“輔也。”《說文》曰:“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
再看看土地和地上水的密切關係。地上有水,世界上沒有比土地和水的關係再親密的了。水得地而蓄而流,地得水而柔而潤,水與地親密無間。大地上百川爭流,流水又浸潤著大地,表明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永不言棄。可以表述為:比師互綜地上水,水地柔密潤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潤,水得地蓄涓涓趟;地上有水甚親比,貞正團結永吉祥。
比者,輔也,密也。比,象征親密比輔。彼此能親密比輔,貞正團結,自然吉祥。比輔應慎重選擇對象,應擇善而從,比輔於守持正固而有德行的長者為宜。在家庭、團隊、集體、企業乃至國家之中,親密比輔、團結和諧至為重要,親密團結可以拉近心的距離,成員強烈的歸屬感、一體性和忠誠是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關鍵所在,作為領導或統治者要善於養護這善的根源,才能實現長久的比樂和諧。
地上有水甚親比,貞正團結永吉祥;以建萬國親諸侯,先王親比樹榜樣。
這道出了先王的睿明之智—與諸侯臣民的關係應該親比和諧而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這正道出了領導者取信於民獲得擁戴的根本原因。
第二節
不寧方來,主動被動結果不一樣
人是有惰性的動物,在安定狀態中的人輕易不會尋求改變。不安定是親比的前提條件,處在不安定狀態中的人願意親比,才會紛紛前來親比。親比宜早不宜晚,宜速不宜遲。主動和被動的效果,就是不一樣。
比卦卦辭為“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卦彖辭為“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理解比卦卦辭和彖辭,有幾個字需要解釋一下。筮在蒙卦中已經解釋過,就是用蓍草結繩記事,這裏指記錄下來的寶貴開示。如果聽信有的大師給您“占卜的內容吉祥”,估計您已經被誤導到歧途上去了。
寧本作“寍(ning)”。從宀,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裏有飯吃就安心了。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寍”的簡化字。本義為安寧、平安。
《說文》曰:“兇: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在《說文解字係傳》中說:“惡不可居,象地之塹也,惡可以陷人也。”
輔:形聲字。從車,甫聲。本義:車旁橫木。輔所以益輻,使之能重載。
卦辭與爻辭表達的基本意思是:比,象征親密無間,團結互助,因親比而吉祥。比,是親輔的意思,在下者都能夠順從親輔於上。秉持最初“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的啟示吉祥如意,沒有咎殃(原筮)。親比輔佐有德行的長者,長久不變地堅守正道,不會有禍害(元永貞)。親比貴速,速則親近,遲則疏遠,應及早來親比。人人都來親比,所以先來親比的人吉祥。先來親比的互相已經形成親密團結的氛圍;遲滯趕來親比的,易被疏遠,難以融入團隊,容易受到排斥打擊,所以兇險(不寧方來,後夫兇)。
《周易正義》:“此是寧樂之時,若能與人親比,則不寧之方皆悉歸來。”“親比貴速,若及早而來,人皆親己,故在先者吉;若在後而至者,人或疏己,親比不成,故‘後夫兇’。”人是有惰性的動物,在安定狀態中的人輕易不會尋求改變。不安定是親比的前提條件,處在不安定狀態中的人願意親比,會紛紛前來親比。親比宜早不宜晚,宜速不宜遲。所以說,主動和被動的效果就是不一樣。“不寧方來,後夫兇”講的就是這個理。
第三節
建萬國,親諸侯,先王親比樹立榜樣大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難以分離,由於大地與水有著至誠致密的親和團結而普濟萬物,萬物才得以蕃息、長養。曆代賢明君王明白這個道理,並將其運用於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以維護天下太平。現代治理企業、處理人際關係時此道理同樣適用。
比卦象辭是“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解讀象辭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國家的演變與國家首腦和王侯相關的情況。
先王指上古賢明君王。唐玄宗認為“先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國”的發展演化是這樣的—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說文》解釋:“邑,國也。”邑就是國。西周時期,人們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
《說文》解釋:“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字的“口”,指的是一個有柵欄圍著的重要的生活地方。從早期的“或”字看來,“口”的四方都有一橫,這一橫很可能是“止”字的簡化,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後來這四筆簡化成一筆;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衛人民、保衛土地。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1956年,中央頒行的簡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將口內“王”字加一點簡化為“國”,避開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說明我國“玉”文化有著悠久曆史,玉是珍寶,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讓我們像愛護寶物一樣珍愛自己的國家。
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製,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周代初期實行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製度。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族的分支。不少古姓如薑、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經曆過母權社會,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幹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周代的姓氏製度和封建製度、宗法製度有密切聯係。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西周的諸侯有同姓、異姓之別。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如魯、晉、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諸侯,在盟會時居於異姓的前麵。異姓不少是曾與周王室有婚姻關係的,還包括褒封的前代後裔。異姓封國如齊是薑姓,秦是嬴姓,楚是羋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
在眾多封國中,最重要的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國,其國君地位較高。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謂之賜命。周天子為受封者頒布冊命,宣布疆土範圍、土地數量,以及所封給的屬臣、奴隸、禮器和儀仗的數量。受封的諸侯必須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周初的諸侯由中央統一控製。春秋時,諸侯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脫離了周天子的控製並出現了割據紛爭的局麵。漢以後也稱分封的諸王和列侯為諸侯。
有了對國家相關情況的了解,比卦象辭的開示就容易理解了。
卦象為坎(水)上坤(地)下,象征地上有水。大地上沼澤密布、百川爭流、海洋(海洋也是大地的孩子)廣闊,流水浸潤著大地,表明大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難以分離,由於大地與水有著至誠致密的親和團結而普濟萬物,萬物才得以蕃息、長養。沒有水,大地將是幹涸的沙漠荒原,離開大地的水將是縹緲的雲翳,遊弋於寂寥的太空。曆代賢明君王受啟發,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將其運用於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由諸侯親近百姓維護天下太平。
朱熹曾雲:“建萬國以比民。言民不可盡得而比,故建諸侯使比民,而天子所親者諸侯而已。這便是它比天下之道。”通過親比,使諸侯與其邑國中的民眾各安其所,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親比原則同樣適宜現代企業建設。領導必須與中層及員工融為一體,企業才能有活力和戰鬥力。
退一步講,日常與人打交道,也能多交幾個好朋友。個人真正遇到點什麽事,還有幾個隨幫唱曲的,也不至於孤單。
第四節
比樂和諧,擇善而從切莫偏枉
比卦六爻有奧妙:親比團結有“孚比”“比之匪人”“內比”“外比”“顯比”“比之無首”等多種情形。誠信是貞正團結的根本,有懷德來遠之功效,是決定誠信為重要外交原則的關鍵所在。親比,要親近賢明,遠離奸佞邪惡小人或勢力團夥。
貞正團結誠為本,遠惡親賢心不妄。
誠信是貞正團結的根本,有懷德來遠之功效,是決定誠信為重要外交原則的關鍵所在,堅持此原則對外親比,要親近賢明之人,遠離奸佞邪惡小人或勢力團夥。
麵對複雜變亂紛繁的世界環境,從國際交往看,堅持此原則開展外交尤為重要;從和諧鄰裏構建方麵看,此原則同樣很重要。要慎重選擇比樂親輔的對象,擇善而從,這與離卦推演的“以正附正”原則,同為親比的精髓所在。
“誠信廣善,遠惡親賢”八個字道出了親比的基本原則與交友之道的真諦。幾千年曆史實踐進一步詮釋和驗證了這一真諦,我們不妨看看比卦六爻是怎麽說的:親比團結有多種情形:“孚比”—講究誠信比附團結;“比之匪人”—與外部不良之人勾結;“內比”—內部比附團結;“外比”—與外部比附團結;“顯比”—光明正大地交往而比附團結;“比之無首”—與眾人親密團結、互助友愛但自己不居於領導地位。比卦六爻對相應情形分別進行闡釋。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何謂“孚比”?具有誠實守信的德行(有孚),親密團結,不會有災禍;“缶,瓦器,所以盛酒漿”,誠信的德行如同美酒注滿了酒缸(有孚盈缶),因為講誠信,他方的人會紛紛前來歸附(有它),結果是吉祥的。講究誠信,是親比和諧增進團結的關鍵因素,人與人交往以誠相待至關重要,誠信是親比團結的黏結劑,不講誠信的交往親比,不會有好的結果。
以誠結友酒滿缸,誠信美德永留芳。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講誠信地交往,充其量也僅是曇花一現而已,難以結出豐碩的果實,不會維持長久的友誼。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何謂“比之自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支團隊首先要做到內部團結,達到“內比團結凝聚力”的狀態—內部親比團結可以增強凝聚力。吉祥,自身不會遭受損失。內部團結,堅如銅牆鐵壁,外來因素輕易不會幹擾與侵入,敵對勢力難以戰勝,當然不會因為自身的原因產生損失。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何謂“比之匪人”?不搞內部團結,卻與行為不端正的人交往,內外勾結,而且打得火熱,關係親密,很容易受到傷害。
“外比匪人易受傷”—交損友,有害無利。《周易學說》引劉沅:“凡居者之鄰,學者之友,仕者同僚,皆當戒‘匪人’之傷焉。”抗外敵高奏民族凱歌,汪精衛等甘當日本走狗……縱觀曆史,漢奸哪一個有好下場?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什麽樣的人是賢人?賢(賢),形聲字。字從貝,從臤(qiān),臤亦聲。左邊的“臣”,是豎立的眼睛,意為“主人的眼睛”。右邊的“又”,是手。下麵的“貝”,指錢幣、財富。眼睛和手控製錢。本義指管理錢的人。多財,即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因此,《說文》解釋:“賢,多才也。”《莊子?徐無鬼》說:“以財分人之謂賢。”指有德行,多才能。賢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愛好、厭惡的情感與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選擇與舍棄的事物與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順應天道、地道、人道客觀規律,處理問題能夠標本兼治,尤其注意從根本上解決。
所說的話能夠作為天下人的行為準則,按照他說的話去做就能成功。身為平民時有誌向、有抱負,希望能夠身居高位為人民造福,成為王侯將相時也不積攢財物。
何謂外比?在對外交往中恪守貞正之德,互相信任,親密團結,努力結交善於量入為出、精打細算、有理財才能、會過日子的賢明之士,盡力輔佐聖明的君主,其結果是吉祥的。“外比賢明共大業,貞正誠信善脈廣”—外交原則應該貞正、誠信,可以廣結善緣,人脈廣大。
西伯侯姬昌悟透了這個道理,後來離開羑裏遍訪明賢,拜會薑子牙,奠定西周王朝。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何謂顯比?《說文》解釋:“顯,頭明飾也。”《爾雅》解釋:“顯,見也。”顯比是指光明正大地交往。“王用三驅”說的是什麽意思?指君王打獵時讓衛隊從左、右、後三麵把獵物驅趕到中間以便射獵。誡,用作“駭”,驚嚇。
“王用三驅是顯比,舍叛納順民吉祥”—光明正大地交往,君王采用三麵包圍的方法狩獵,網開一麵,有意放走逃奔在前麵的健壯的野獸,這也是遵循自然選擇的法則,可以獵獲一些孱弱的動物,放生那些健壯的動物以便繁殖旺盛的種群。對這種行為,鄉野中的老百姓對君王狩獵毫不驚懼。這是為什麽呢?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君王保持中正之道治國,平易近人,深入民眾,人民歡喜。其二,遵循自然選擇規律,不滅絕種族,給萬物以繁衍的機會,其仁愛之心深深打動民眾。君王親比普天下的民眾,以仁義之心治理天下。君王深入民間,與民同樂,百姓不懼怕君王,自然給君王點讚。
光明正大地交往,是應該廣為推崇的美德。《周易程氏傳》雲:“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於君言之,竭其忠誠,至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比之比己也。與鄉黨親戚,於眾人,莫不皆然。”
上六:比之無首,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何謂“比之無首”?與眾人親密團結、互助友愛但自己不領先居首,將有兇險,說明自己將來沒有可以歸附的生活,無立足之地,將有兇險。兇險在於沒有凝聚力中心,將出現無政府狀態。
比之無首無所終,無以立足將有兇。
殷商紂滅天數盡,周公平逆心不妄。
現在,我們不妨選取曆史片段,來看看比與不比有何區別?
周公平叛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親比的典範。武王滅商後,為安撫商朝遺民,分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留在商都。同時,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視武庚,曆史上稱之為“三監”。武王死後,他年僅十三歲的兒子成王誦繼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他管理朝政。這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滿,他們在外散布謠言,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一時謠言沸揚,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奭(shi)等人的疑慮。武庚見有機可乘,忙串通“三監”聯合東方的奄(yan)(商朝古地名,今山東省曲阜市)、徐(今江蘇省徐州市,曆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蒲姑(今山東博興縣東北有蒲姑城)等國起兵反叛。周公身處內外交困之境,懇切地對召公做了解釋,表明自己決無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誤解,穩定了周王室內部。隨後,周公帶兵東征,經過三年的苦戰,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罷黜霍叔,滅掉了東方五國,平定了叛亂。周公東征,擴大和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
天大,地大,人眾多,必須相親相輔,親比的動機必須純正,親比的原則必須誠信為本。內外、上下、彼此之間光明無私相比輔,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為友朋,才可獲得吉祥。
當然,還必須擇善固執,遠惡親賢,寬宏包容,切莫強求。
避免“比之無首,無所終也”之兇險,曆史上的“尊王攘夷”頗耐人品味。
“尊王攘夷”出自《春秋公羊傳》,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麵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
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並戰爭不斷發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麵臨著空前的危機。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尊崇周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讚賞,其事跡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製度。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楚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與周天子結盟,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
次年,管仲,齊桓公因鄭文公從首止逃脫盟會而率聯軍討伐鄭國。過了幾年,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製止。
“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周朝西方少數民族為戎)、狄(周朝北方少數民族為狄)和南方楚國(長江流域諸侯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今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一帶,今北京市及其附近),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市及周邊大部分地區),齊桓公采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迴擊,到公元前656年,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製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尊王攘夷”在中國曆史上多為正麵評價。朱熹說:“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顧炎武更認為:“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我們來看看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關於比卦潔靜精微的總論與闡釋—比卦的要義,主於上下、彼此間的“親密比輔”的道理。
比卦先總稱能“比”必“吉”,又分敘“比道”的三大要素:一、選擇比輔的對象必須慎重,即“原”情“筮”意而後比;二、應比輔於有德長者,永守正道;三、親比之時,移速不宜緩。卦中六爻,九五陽剛居尊,為被人比輔之象;餘五爻陰柔分居上下卦,均為比輔於人之象。其中初六、六二、六四不失“比道”,各能獲吉;六三親比不得其人,上六居後無所比附,並失“比道”,或不利,或兇。就六爻間的聯係看,其大旨在於,不論“比”於人,還是被人“比”,均當正而不邪、順而不逆、明而不晦。事實上這是涉及人與人關係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主、從關係的處理。九五所以能為一卦尊主,正是基於“大公無私”、以“信”親下的原因,遂獲眾人爭相比輔。程頤稱其“眾所親附,而上亦親下”(《周易程傳注評》):實是“尊卑”關係至為融洽的象征。當然,作《易》者設立比卦的思想宗旨,或是偏向於維護、穩固“上層統治”著想,《彖傳》所謂“比,輔也,下順也”,已揭出這一微旨。荀子雲:“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荀子?議兵》)這亦與下順從之義相合。
第五節
中正博愛,親密比輔共榮光
堅持中正之德,博愛民眾,體恤民眾,親密團結,與民同樂,這是重要的治國原則,是贏得民心的根本。在治理企事業團體或家庭中同樣適用。
堅持中正之德,博愛民眾,體恤民眾,親密團結,與民同樂,這是重要的治國原則,是贏得民心的根本。此原則在治理企事業團體或家庭中同樣適用,須臾不可離開,否則將離心離德,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麵。
在家庭、團隊、集體、企業乃至國家之中,成員間應該精誠團結,求大同,謀求理想、誌向的一致;存小異,彼此寬容和尊重個性的差異,相互依存,同舟共濟,互相敬重,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合作共進,共擔責任,共享利益和成就。
中正治國博愛眾,親密比輔共榮光。
這是比較理想的和同的境界。團結與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能夠為科學發展的中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是全民共同的使命,也是共同的光榮。
比卦警語箴言
比師互綜地上水 水地柔密潤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潤 水得地蓄涓涓淌地上有水甚親比 貞正團結永吉祥以建萬國親諸侯 先王親比樹榜樣不寧方來後夫兇 主動被動不一樣以誠結友酒滿缸 誠信美德永留芳內比團結凝聚力 外比匪人易受傷外比賢明共大業 貞正誠信善脈廣貞正團結誠為本 遠惡親賢心不妄王用三驅是顯比 舍叛納順民吉祥比之無首無所終 無以立足將有兇中正治國博愛眾 親密比輔共榮光領導核心有感召 同心團結有力量忤逆不歸無善終 天下歸一民心向殷商紂滅天數盡 周公平逆心不妄比樂和諧相親輔 擇善而從莫偏枉
脫離泥濘沼澤之地,西伯侯姬昌大病了一場,一個人孤寂、孱弱地在山洞裏養病,餓了就以儲藏的野菜幹、幹果充饑果腹,體力一點點恢複起來。每當一想起身陷泥濘沼澤的意外,心裏不免後怕,心裏總在深入地想:為什麽呢?
體力恢複得差不多,他又開始漫山遍野地到處溜達,不過,這迴不管走到哪裏,都格外謹慎,小心翼翼。他難以按捺好奇心,又溜達到事發現場,試探性地向泥濘沼澤靠近,認真觀察,仔細看,除了那天身陷泥濘知道地中有水,他發現山坡山穀裏坑坑窪窪中到處是水。看著看著,天上又下起小雨來,即使跑迴山洞,也會被淋得濕,他披著蓑衣、戴著鬥笠索性在雨中觀察起雨水降落地表的情形。
雨小的時候,雨滴像精靈似的落下,鑽入地下,地表的新草敗葉濕乎乎的;雨一點點大起來,沒有浸潤到泥土中的雨水開始在坑坑窪窪中聚集;雨量變大,小坑窪中的水向外溢出,高處坑窪容納不下的雨水溢出後不斷向地勢低窪的地方流去,追隨雨水流動匯聚的趨勢,他發現豐盈的雨水在山穀中匯集,形成溪流,走出山穀,發現其他山穀流出來的溪流也相繼匯流到一起形成更加浩大的河流,奔出大山,奔向遠方。
沒有水,大地將是一片沙漠,水分充盈,大地處處是生命綠洲。
比水地比
坤下
第一節
地上有水,親比團結永遠吉祥
西伯侯姬昌從“比,水地比,坎上坤下”認識到親比、團結、和諧是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搞好親比、團結、和諧,隊伍就會堅強有力,國家就會強盛。
因為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在雨霧山中,觀察地上有水的情形,西伯侯姬昌又一次獲得驚人的發現與開示:比卦卦象為:“比,水地比,坎上坤下。”
象辭為:“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地上有水為比卦,比卦象征親密比輔。曆代君王受啟發明白這個道理,用以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
比卦揭示的是親比、團結、和諧之道。親比、團結、和諧是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搞好親比、團結、和諧,隊伍就會堅強有力,國家就會強盛。
上升到這個高度來認識事物,思考問題,西伯侯興奮異常。
他瘋瘋癲癲喃喃自語著跑迴山洞,用蓍草結繩記事、在龜殼上銘刻下感悟。監視他的看守發現這些舉動,愈發認為他不正常。
西伯侯姬昌的心智很正常。我們不妨模擬一下,他是怎樣思考這方麵問題的?到底思考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寶貴的開示呢?
先看看何謂比?比(),形聲字。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中的“比”像兩個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的樣子,所以本義是並列、並排的意思。隸定字形已經與甲骨文字形相脫離,不能據甲骨文字形解釋。“匕”本義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義為“美味”。“比”義為“兩種食物同美”,引申義為“等列”“同美”,再引申義為“評定優劣次序”。據《甲骨文編》,“比”字與“申”字基本構件完全相同,為婦女肘、膝同時著地、等待性交之狀。故甲骨文“比”字本義為王者姬妾(相當於隸定字“妣”),而王者姬妾合於“等列”“同美”之義。《彖傳》曰:“輔也。”《說文》曰:“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
再看看土地和地上水的密切關係。地上有水,世界上沒有比土地和水的關係再親密的了。水得地而蓄而流,地得水而柔而潤,水與地親密無間。大地上百川爭流,流水又浸潤著大地,表明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永不言棄。可以表述為:比師互綜地上水,水地柔密潤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潤,水得地蓄涓涓趟;地上有水甚親比,貞正團結永吉祥。
比者,輔也,密也。比,象征親密比輔。彼此能親密比輔,貞正團結,自然吉祥。比輔應慎重選擇對象,應擇善而從,比輔於守持正固而有德行的長者為宜。在家庭、團隊、集體、企業乃至國家之中,親密比輔、團結和諧至為重要,親密團結可以拉近心的距離,成員強烈的歸屬感、一體性和忠誠是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關鍵所在,作為領導或統治者要善於養護這善的根源,才能實現長久的比樂和諧。
地上有水甚親比,貞正團結永吉祥;以建萬國親諸侯,先王親比樹榜樣。
這道出了先王的睿明之智—與諸侯臣民的關係應該親比和諧而不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這正道出了領導者取信於民獲得擁戴的根本原因。
第二節
不寧方來,主動被動結果不一樣
人是有惰性的動物,在安定狀態中的人輕易不會尋求改變。不安定是親比的前提條件,處在不安定狀態中的人願意親比,才會紛紛前來親比。親比宜早不宜晚,宜速不宜遲。主動和被動的效果,就是不一樣。
比卦卦辭為“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卦彖辭為“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理解比卦卦辭和彖辭,有幾個字需要解釋一下。筮在蒙卦中已經解釋過,就是用蓍草結繩記事,這裏指記錄下來的寶貴開示。如果聽信有的大師給您“占卜的內容吉祥”,估計您已經被誤導到歧途上去了。
寧本作“寍(ning)”。從宀,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裏有飯吃就安心了。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寍”的簡化字。本義為安寧、平安。
《說文》曰:“兇: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在《說文解字係傳》中說:“惡不可居,象地之塹也,惡可以陷人也。”
輔:形聲字。從車,甫聲。本義:車旁橫木。輔所以益輻,使之能重載。
卦辭與爻辭表達的基本意思是:比,象征親密無間,團結互助,因親比而吉祥。比,是親輔的意思,在下者都能夠順從親輔於上。秉持最初“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的啟示吉祥如意,沒有咎殃(原筮)。親比輔佐有德行的長者,長久不變地堅守正道,不會有禍害(元永貞)。親比貴速,速則親近,遲則疏遠,應及早來親比。人人都來親比,所以先來親比的人吉祥。先來親比的互相已經形成親密團結的氛圍;遲滯趕來親比的,易被疏遠,難以融入團隊,容易受到排斥打擊,所以兇險(不寧方來,後夫兇)。
《周易正義》:“此是寧樂之時,若能與人親比,則不寧之方皆悉歸來。”“親比貴速,若及早而來,人皆親己,故在先者吉;若在後而至者,人或疏己,親比不成,故‘後夫兇’。”人是有惰性的動物,在安定狀態中的人輕易不會尋求改變。不安定是親比的前提條件,處在不安定狀態中的人願意親比,會紛紛前來親比。親比宜早不宜晚,宜速不宜遲。所以說,主動和被動的效果就是不一樣。“不寧方來,後夫兇”講的就是這個理。
第三節
建萬國,親諸侯,先王親比樹立榜樣大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難以分離,由於大地與水有著至誠致密的親和團結而普濟萬物,萬物才得以蕃息、長養。曆代賢明君王明白這個道理,並將其運用於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以維護天下太平。現代治理企業、處理人際關係時此道理同樣適用。
比卦象辭是“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解讀象辭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國家的演變與國家首腦和王侯相關的情況。
先王指上古賢明君王。唐玄宗認為“先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國”的發展演化是這樣的—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說文》解釋:“邑,國也。”邑就是國。西周時期,人們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
《說文》解釋:“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字的“口”,指的是一個有柵欄圍著的重要的生活地方。從早期的“或”字看來,“口”的四方都有一橫,這一橫很可能是“止”字的簡化,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後來這四筆簡化成一筆;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衛人民、保衛土地。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1956年,中央頒行的簡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將口內“王”字加一點簡化為“國”,避開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說明我國“玉”文化有著悠久曆史,玉是珍寶,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讓我們像愛護寶物一樣珍愛自己的國家。
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製,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周代初期實行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製度。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族的分支。不少古姓如薑、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經曆過母權社會,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幹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周代的姓氏製度和封建製度、宗法製度有密切聯係。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西周的諸侯有同姓、異姓之別。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如魯、晉、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諸侯,在盟會時居於異姓的前麵。異姓不少是曾與周王室有婚姻關係的,還包括褒封的前代後裔。異姓封國如齊是薑姓,秦是嬴姓,楚是羋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
在眾多封國中,最重要的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國,其國君地位較高。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謂之賜命。周天子為受封者頒布冊命,宣布疆土範圍、土地數量,以及所封給的屬臣、奴隸、禮器和儀仗的數量。受封的諸侯必須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周初的諸侯由中央統一控製。春秋時,諸侯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脫離了周天子的控製並出現了割據紛爭的局麵。漢以後也稱分封的諸王和列侯為諸侯。
有了對國家相關情況的了解,比卦象辭的開示就容易理解了。
卦象為坎(水)上坤(地)下,象征地上有水。大地上沼澤密布、百川爭流、海洋(海洋也是大地的孩子)廣闊,流水浸潤著大地,表明大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難以分離,由於大地與水有著至誠致密的親和團結而普濟萬物,萬物才得以蕃息、長養。沒有水,大地將是幹涸的沙漠荒原,離開大地的水將是縹緲的雲翳,遊弋於寂寥的太空。曆代賢明君王受啟發,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將其運用於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由諸侯親近百姓維護天下太平。
朱熹曾雲:“建萬國以比民。言民不可盡得而比,故建諸侯使比民,而天子所親者諸侯而已。這便是它比天下之道。”通過親比,使諸侯與其邑國中的民眾各安其所,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親比原則同樣適宜現代企業建設。領導必須與中層及員工融為一體,企業才能有活力和戰鬥力。
退一步講,日常與人打交道,也能多交幾個好朋友。個人真正遇到點什麽事,還有幾個隨幫唱曲的,也不至於孤單。
第四節
比樂和諧,擇善而從切莫偏枉
比卦六爻有奧妙:親比團結有“孚比”“比之匪人”“內比”“外比”“顯比”“比之無首”等多種情形。誠信是貞正團結的根本,有懷德來遠之功效,是決定誠信為重要外交原則的關鍵所在。親比,要親近賢明,遠離奸佞邪惡小人或勢力團夥。
貞正團結誠為本,遠惡親賢心不妄。
誠信是貞正團結的根本,有懷德來遠之功效,是決定誠信為重要外交原則的關鍵所在,堅持此原則對外親比,要親近賢明之人,遠離奸佞邪惡小人或勢力團夥。
麵對複雜變亂紛繁的世界環境,從國際交往看,堅持此原則開展外交尤為重要;從和諧鄰裏構建方麵看,此原則同樣很重要。要慎重選擇比樂親輔的對象,擇善而從,這與離卦推演的“以正附正”原則,同為親比的精髓所在。
“誠信廣善,遠惡親賢”八個字道出了親比的基本原則與交友之道的真諦。幾千年曆史實踐進一步詮釋和驗證了這一真諦,我們不妨看看比卦六爻是怎麽說的:親比團結有多種情形:“孚比”—講究誠信比附團結;“比之匪人”—與外部不良之人勾結;“內比”—內部比附團結;“外比”—與外部比附團結;“顯比”—光明正大地交往而比附團結;“比之無首”—與眾人親密團結、互助友愛但自己不居於領導地位。比卦六爻對相應情形分別進行闡釋。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何謂“孚比”?具有誠實守信的德行(有孚),親密團結,不會有災禍;“缶,瓦器,所以盛酒漿”,誠信的德行如同美酒注滿了酒缸(有孚盈缶),因為講誠信,他方的人會紛紛前來歸附(有它),結果是吉祥的。講究誠信,是親比和諧增進團結的關鍵因素,人與人交往以誠相待至關重要,誠信是親比團結的黏結劑,不講誠信的交往親比,不會有好的結果。
以誠結友酒滿缸,誠信美德永留芳。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講誠信地交往,充其量也僅是曇花一現而已,難以結出豐碩的果實,不會維持長久的友誼。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何謂“比之自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支團隊首先要做到內部團結,達到“內比團結凝聚力”的狀態—內部親比團結可以增強凝聚力。吉祥,自身不會遭受損失。內部團結,堅如銅牆鐵壁,外來因素輕易不會幹擾與侵入,敵對勢力難以戰勝,當然不會因為自身的原因產生損失。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何謂“比之匪人”?不搞內部團結,卻與行為不端正的人交往,內外勾結,而且打得火熱,關係親密,很容易受到傷害。
“外比匪人易受傷”—交損友,有害無利。《周易學說》引劉沅:“凡居者之鄰,學者之友,仕者同僚,皆當戒‘匪人’之傷焉。”抗外敵高奏民族凱歌,汪精衛等甘當日本走狗……縱觀曆史,漢奸哪一個有好下場?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什麽樣的人是賢人?賢(賢),形聲字。字從貝,從臤(qiān),臤亦聲。左邊的“臣”,是豎立的眼睛,意為“主人的眼睛”。右邊的“又”,是手。下麵的“貝”,指錢幣、財富。眼睛和手控製錢。本義指管理錢的人。多財,即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因此,《說文》解釋:“賢,多才也。”《莊子?徐無鬼》說:“以財分人之謂賢。”指有德行,多才能。賢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愛好、厭惡的情感與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選擇與舍棄的事物與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順應天道、地道、人道客觀規律,處理問題能夠標本兼治,尤其注意從根本上解決。
所說的話能夠作為天下人的行為準則,按照他說的話去做就能成功。身為平民時有誌向、有抱負,希望能夠身居高位為人民造福,成為王侯將相時也不積攢財物。
何謂外比?在對外交往中恪守貞正之德,互相信任,親密團結,努力結交善於量入為出、精打細算、有理財才能、會過日子的賢明之士,盡力輔佐聖明的君主,其結果是吉祥的。“外比賢明共大業,貞正誠信善脈廣”—外交原則應該貞正、誠信,可以廣結善緣,人脈廣大。
西伯侯姬昌悟透了這個道理,後來離開羑裏遍訪明賢,拜會薑子牙,奠定西周王朝。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何謂顯比?《說文》解釋:“顯,頭明飾也。”《爾雅》解釋:“顯,見也。”顯比是指光明正大地交往。“王用三驅”說的是什麽意思?指君王打獵時讓衛隊從左、右、後三麵把獵物驅趕到中間以便射獵。誡,用作“駭”,驚嚇。
“王用三驅是顯比,舍叛納順民吉祥”—光明正大地交往,君王采用三麵包圍的方法狩獵,網開一麵,有意放走逃奔在前麵的健壯的野獸,這也是遵循自然選擇的法則,可以獵獲一些孱弱的動物,放生那些健壯的動物以便繁殖旺盛的種群。對這種行為,鄉野中的老百姓對君王狩獵毫不驚懼。這是為什麽呢?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君王保持中正之道治國,平易近人,深入民眾,人民歡喜。其二,遵循自然選擇規律,不滅絕種族,給萬物以繁衍的機會,其仁愛之心深深打動民眾。君王親比普天下的民眾,以仁義之心治理天下。君王深入民間,與民同樂,百姓不懼怕君王,自然給君王點讚。
光明正大地交往,是應該廣為推崇的美德。《周易程氏傳》雲:“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於君言之,竭其忠誠,至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比之比己也。與鄉黨親戚,於眾人,莫不皆然。”
上六:比之無首,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何謂“比之無首”?與眾人親密團結、互助友愛但自己不領先居首,將有兇險,說明自己將來沒有可以歸附的生活,無立足之地,將有兇險。兇險在於沒有凝聚力中心,將出現無政府狀態。
比之無首無所終,無以立足將有兇。
殷商紂滅天數盡,周公平逆心不妄。
現在,我們不妨選取曆史片段,來看看比與不比有何區別?
周公平叛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親比的典範。武王滅商後,為安撫商朝遺民,分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留在商都。同時,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視武庚,曆史上稱之為“三監”。武王死後,他年僅十三歲的兒子成王誦繼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他管理朝政。這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滿,他們在外散布謠言,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一時謠言沸揚,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奭(shi)等人的疑慮。武庚見有機可乘,忙串通“三監”聯合東方的奄(yan)(商朝古地名,今山東省曲阜市)、徐(今江蘇省徐州市,曆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蒲姑(今山東博興縣東北有蒲姑城)等國起兵反叛。周公身處內外交困之境,懇切地對召公做了解釋,表明自己決無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誤解,穩定了周王室內部。隨後,周公帶兵東征,經過三年的苦戰,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罷黜霍叔,滅掉了東方五國,平定了叛亂。周公東征,擴大和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
天大,地大,人眾多,必須相親相輔,親比的動機必須純正,親比的原則必須誠信為本。內外、上下、彼此之間光明無私相比輔,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為友朋,才可獲得吉祥。
當然,還必須擇善固執,遠惡親賢,寬宏包容,切莫強求。
避免“比之無首,無所終也”之兇險,曆史上的“尊王攘夷”頗耐人品味。
“尊王攘夷”出自《春秋公羊傳》,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麵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
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並戰爭不斷發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麵臨著空前的危機。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尊崇周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讚賞,其事跡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製度。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楚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與周天子結盟,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
次年,管仲,齊桓公因鄭文公從首止逃脫盟會而率聯軍討伐鄭國。過了幾年,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製止。
“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周朝西方少數民族為戎)、狄(周朝北方少數民族為狄)和南方楚國(長江流域諸侯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今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一帶,今北京市及其附近),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市及周邊大部分地區),齊桓公采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迴擊,到公元前656年,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製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尊王攘夷”在中國曆史上多為正麵評價。朱熹說:“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顧炎武更認為:“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我們來看看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關於比卦潔靜精微的總論與闡釋—比卦的要義,主於上下、彼此間的“親密比輔”的道理。
比卦先總稱能“比”必“吉”,又分敘“比道”的三大要素:一、選擇比輔的對象必須慎重,即“原”情“筮”意而後比;二、應比輔於有德長者,永守正道;三、親比之時,移速不宜緩。卦中六爻,九五陽剛居尊,為被人比輔之象;餘五爻陰柔分居上下卦,均為比輔於人之象。其中初六、六二、六四不失“比道”,各能獲吉;六三親比不得其人,上六居後無所比附,並失“比道”,或不利,或兇。就六爻間的聯係看,其大旨在於,不論“比”於人,還是被人“比”,均當正而不邪、順而不逆、明而不晦。事實上這是涉及人與人關係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主、從關係的處理。九五所以能為一卦尊主,正是基於“大公無私”、以“信”親下的原因,遂獲眾人爭相比輔。程頤稱其“眾所親附,而上亦親下”(《周易程傳注評》):實是“尊卑”關係至為融洽的象征。當然,作《易》者設立比卦的思想宗旨,或是偏向於維護、穩固“上層統治”著想,《彖傳》所謂“比,輔也,下順也”,已揭出這一微旨。荀子雲:“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荀子?議兵》)這亦與下順從之義相合。
第五節
中正博愛,親密比輔共榮光
堅持中正之德,博愛民眾,體恤民眾,親密團結,與民同樂,這是重要的治國原則,是贏得民心的根本。在治理企事業團體或家庭中同樣適用。
堅持中正之德,博愛民眾,體恤民眾,親密團結,與民同樂,這是重要的治國原則,是贏得民心的根本。此原則在治理企事業團體或家庭中同樣適用,須臾不可離開,否則將離心離德,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麵。
在家庭、團隊、集體、企業乃至國家之中,成員間應該精誠團結,求大同,謀求理想、誌向的一致;存小異,彼此寬容和尊重個性的差異,相互依存,同舟共濟,互相敬重,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合作共進,共擔責任,共享利益和成就。
中正治國博愛眾,親密比輔共榮光。
這是比較理想的和同的境界。團結與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能夠為科學發展的中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是全民共同的使命,也是共同的光榮。
比卦警語箴言
比師互綜地上水 水地柔密潤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潤 水得地蓄涓涓淌地上有水甚親比 貞正團結永吉祥以建萬國親諸侯 先王親比樹榜樣不寧方來後夫兇 主動被動不一樣以誠結友酒滿缸 誠信美德永留芳內比團結凝聚力 外比匪人易受傷外比賢明共大業 貞正誠信善脈廣貞正團結誠為本 遠惡親賢心不妄王用三驅是顯比 舍叛納順民吉祥比之無首無所終 無以立足將有兇中正治國博愛眾 親密比輔共榮光領導核心有感召 同心團結有力量忤逆不歸無善終 天下歸一民心向殷商紂滅天數盡 周公平逆心不妄比樂和諧相親輔 擇善而從莫偏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