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站在不同的地位,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做出的決定更是不一樣。在嬤嬤看來,種花這樣很不符合自家大爺身份的事兒,報告到了甄太太這裏,卻成了小事兒,趣事兒。


    “哦?他說種花,這孩子,不知道什麽事兒勾的他有了這麽一個念頭,不過這到也是一件雅事,聽老爺說,這孩子學琴不成,繪畫也沒有多少天分,唯有下棋倒還是能看的上眼,笛子也能吹的有些樣子,我原本還擔心,這以後走出去,和人結交的時候,會不會少了些談資。如今倒好,他自己給自己又尋了一樣出來,也算是有心了。“


    甄太太很滿意甄費這個愛好,覺得很不錯,不過看邊上嬤嬤,丫頭們一臉的不解,也知道她們實在是不懂這些世家大族的事兒,想想到底是自己的身邊人,見識淺薄了,自己也沒臉,所以難得好心的給他們分說起來:


    “你們不明白,這種花,看著低賤,不是什麽體麵的事兒,可是那也要分是什麽花,分種花的人。若是尋常的百姓種花,那多半是為了掙錢養家,就是再雅致的事兒,一旦是沾染了銅臭,那自然也就俗了,低了,可是想是我們這樣的人家,不愁吃穿的,又是文人,那就不一樣了,那是趣味,是雅興,是陶冶琴操,說出去,也算是體麵的事兒。再加上到時候養出的花,多一些個名品,珍貴的花種,那更是好友間相互贈送禮節上的上上之選,你們說,是送一半的尋常物件讓人喜歡,還是送自己親手培育的名品花卉更讓人感受得到真心?“


    丫頭婆子們雖然不明白,為什麽一樣的種花,換了人這花就不一樣了,花還不一樣是花?有沒有換了一個摸樣,但是從自家太太說的這送人這一頭說起,她們還是明白的,就是她們自己,送買來的東西和送自己親手做的東西,也是分親疏遠近的,自然能體會這裏頭的分量。


    甄太太身邊最得臉的秦嬤嬤最先開口了:


    “要這麽說,還真是,奴婢幾個孩子,送禮的時候,那些個親手做的衣裳,鞋襪,也就最親近的長輩才有,別的人家,多半都是買些布料點心也就是了。說起來這衣裳布料的,比著親手做的價值還高些,可就是這樣,也是那親手做的分量重,更貼心,看著都喜歡。咱們又不是卻那幾個錢的人,看的不就是那一份心意嗎。“


    別以為下人就一定家境不好,就是家境再不好的,在大戶人家做的年份長了,日子也都能好過起來,特別是做了兩三代人的世仆,一家子幾個人在府裏擔著差事,更是日子過得舒坦的很。你想啊,吃穿用度,那都是府裏有份利開銷的,月錢幾乎都是白存起來的,時不時的遇上府上有什麽喜事,還能得些賞賜,過年過節的,也能有喜錢,如此一來,即使不克扣,不貪墨,幾十年存下來,也不是什麽小數字,最起碼置辦個宅子,買上十來畝地還是能的。


    別說別人家了,就是甄家,這樣不算是蘇州第一流的人家剛買來當粗使的下人,那也是一年兩身衣裳,每一個月二百錢的月例,吃住都在府裏,要是升到了二等,那就是五百錢月例,一等的丫頭八百錢,嬤嬤更是有一兩,管事,管事嬤嬤一兩五百錢,管家更是有二兩,和甄費這個大爺的月錢都齊平了。而且到了一等丫頭以上,這些人一年可是有四身衣裳的,這樣一來,怎麽算,他們自家幾乎是所有基本用度,都能在這府裏開銷了去。可不就是很省錢了嗎。像是這秦嬤嬤,她自己,她男人,她兒子,閨女,一個個的,都在府裏當差,四個人,四份月錢,加在一起三兩多一個月,一年這一家子就能有四十多兩,你說怎麽花?


    買地,買宅子,那都是前些年都已經差不多都置辦好了的,連著娶媳婦,嫁閨女的銀子都存好了,剩餘的銀錢,除了走禮,應急,還能有什麽用?如此一來,相對的人自然也大氣了些,手也鬆範了,說出來的話,也多了幾分底氣。第一個響應了甄太太的話是她,還真是有道理的。


    除了她,其他人也多半是這甄家下人中的富裕人家,即使比不得秦嬤嬤,可是真要說起來,比旁人自然是好些,腦子轉一轉,想想若是自己是處在這位置上的心思,也不難理解甄太太的話,所以在秦嬤嬤說完之後,一個個也跟著點了頭,就是匆忙來報告的王嬤嬤,也笑了:


    “還是太太看的透,老婆子就是腦子慢,經過太太這麽一說,可不就是這樣嗎,到時候就是隻送上一盆花,人家也是見情的,這可是親手種的,耗費了多少心思,可見是把人放到了心上了。也是老婆子沒見識,大爺也說了好多,隻是那什麽沒氣梅子什麽的,老婆子一個都聽不懂,這才幹著急。“


    王嬤嬤一說這話,開始還好些,聽到最後這一個,甄太太忍不住大笑了起來:


    “你呀,還真是。。。什麽沒氣,什麽梅子,你這是嘴饞了吧,想著吃梅子?那是梅妻鶴子。這裏有個典故,說的是宋代的隱士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時,在住處遍植梅花,還在自己的住所,放養了兩隻白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清高自適,歸隱而居。那可是最最清高的人了,如今常用來說人高潔,無欲無求。你倒是好,居然。。。“


    甄太太是真的笑的要岔氣了,眼淚都要出來了,好半響這才繼續說道:


    “好在你也算是沾了點邊,這梅子,可不就是梅花結出的果子嗎,隻是這話,千萬別讓外頭人知道了,不然隻怕會笑話你沒見識,不像是我們家走出去的人,讓我跟著也沒臉。“


    當主子的,笑話下人那絕對是隨意的很,沒有半點不妥當,所以王嬤嬤一點也不在意,自己丟臉,看著甄太太笑,還能跟著自嘲幾句:


    “奴婢這不是在太太這裏嗎,不然奴婢怎麽敢說出來,即使不懂這些個,好歹奴婢也懂得藏拙,不清楚,不明白的,閉上嘴,什麽都不問,不說也就能混過去了。“


    她不說這一句還好,一說甄太太更是笑得不行,就是邊上其他人也忍不住捂嘴了。甄老爺過來的時候,就聽到這一屋子的笑聲,一時也有些愣神,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麽了,才進屋,問了幾句,聽到妻子說起王嬤嬤這藏拙的話,也跟著笑了起來,點評說道:


    “這倒是個好法子,你不說,自認沒人笑話了,麵子裏子都保住了,隻是你不懂的不問,不說,那你永遠也不會懂,像是這一迴,你雖說鬧了笑話,可是好歹這梅妻鶴子的事兒你總是清楚了,將來遇上你不是也能顯擺一迴?“


    甄老爺今兒心情很不錯,難得也加入了說笑的行列,給王嬤嬤出起了主意,甄太太眼神一閃,等著又吩咐了王嬤嬤給甄費怎麽配合,怎麽操持之後,立馬揮一揮手,把人打發了出去,轉頭問了起來:


    “老爺,今兒可是有好事兒?“


    夫妻兩個,相處這麽多年,一個眼神,一個語氣就能知道對方情緒波動,這很正常,甄老爺也沒打算瞞著,看到自家太太關心,索性也坦言相告:


    “也算不得是什麽喜事,隻是心情不錯罷了,剛收到的消息,當初一同科考的幾個友人今年終於中了舉,算是翻了身了,興致不錯,就想要來蘇州參加今年的文會,想著能見到老朋友了,有些高興。“


    說起文會,這事兒在江南那絕對是屬於常有的,一月一次都是尋常事兒,隻是今年到了初冬的文會更熱鬧罷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今年是秋闈之年,整個江蘇的學子都匯集到了金陵,等著科考完了,有些人不會立馬迴家去,而是四處遊走,在一些周邊的城市遊學,而蘇州那是首選之地。所以來的人自然更多些,甚至還會有浙江那邊剛在杭州參加完秋闈的人也過來湊合,所以更加的熱鬧了。至於甄老爺說的一同科考的人,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隻是甄老爺心下還是有些唏噓的,他成為舉人那年是二十四歲,甄費還沒出生,雖然也算的上青年才俊,卻為了沒有兒子而煩惱,而如今,一晃眼就是十二年,兒子都快六歲了,那幾個今年才考上,可見這江南一地,科舉的慘烈,想想都知道,龍不與蛇居,能和甄老爺當朋友的,才學即使不出眾,也差不到哪裏去,可這一個舉人,居然就難住了他們十二年,再想想自己,連著三次會試不中,雖然有著運氣不好的成分,可是不能不說,這十二年,自己真的是有些虛度了。


    想到這裏,剛才還在為友人高興的甄老爺,心思又沉了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甄費奮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雨琉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雨琉璃並收藏紅樓之甄費奮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