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兵種有步兵和車兵。武丁及其以前,關於戰 爭的卜辭多有“登人”若幹和“步伐”的記錄,說明商朝前期步兵仍 是主要兵種。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一帶的商朝後期祭把坑,往往> 10坑一排,每坑8—10人,表明步兵編製基本上是十進製,有十 人、百人、千人等不同級次的區分。卜辭中的“行”可能是百人單位, “大行”則為千人單位。晚商遺址中車馬坑和戰車實物的集中發現, 顯示出商朝後期戰車愈益增加,車兵逐漸成為主要兵種。據甲骨卜 辭所記,武丁時至少擁有戰車300輛。戰車由2匹或4匹馬牽引, 車上有甲士3人,呈品字形排列,居中稍前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司 射,為一車之首,居右者執戈司擊刺,車下有少量隨行徒兵。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每5輛戰車組成一基層作戰單位,獨立的步兵列為方陣居於戰車之前,協同車兵作戰。無論車兵、步兵,大體按左、中、右 排列。 商朝後期,王室軍隊編製的最大單位是師,每師員額,迄今有 百人、幹人、三幹人、萬人諳說,尚無定論。甲骨十辭有“左旅”、“右 旅”之稱,“旅”可能是次於“師”的一級建製單位。也有人認為商代 的師、旅僅是軍隊的泛稱。各級貴族的族武裝.當是按照氏族組織 的“十進製”編成。

    在史前階段,氏族部落之間的爭鬥,隻是雙方的武裝人群徒步作戰,缺乏嚴密的組織和指揮,對兵器沒有特定的要求,隻要有一般的殺傷和防護功能即可。剛進入青銅時代,仍采取徒步搏鬥。最初的青銅兵器,就是為裝備最古老的兵種——步兵而製造的。商朝早期原始步兵的標準裝備是秘長60~90厘米的青銅戈以及較大的盾牌。這一情況在商周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青銅工具的進步,促進了木工加工技術的提高,木製戰車的使用及其在速度和衝擊力上表現出原始步兵所無法抗拒的優越性,原始的徒步格鬥開始為車戰所取代,戰車逐漸成為軍隊的主力(見中國古代戰車)。車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商周時期軍事角逐的中心地區是黃河中下遊,廣闊的平原為車戰提供了利於馳騁的地理條件。為了滿足車戰的戰術要求,兵器的設計和製造隨之有了新的變化。商周戰車的結構決定了敵對雙方的戰車隻有在錯轂的時候,車上甲士才適於交手格鬥。由於較長的兵器在錯轂接戰時占有優勢,因此,在以車戰為主的商周時期,長柲(3米以上)的青銅戈、戟和矛就成為車戰的主要兵器,並且隨著車戰的發展而不斷改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網遊之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明並收藏網遊之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