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前夕,劉峰並沒有在國防部的作戰指揮中心坐鎮,而是來到京城郊外一處秘密基地內,這個基地選在一處地勢非常平坦的平原上,此時正有二十多人興奮又緊張的看著場地中的一個奇形怪狀的東西。


    這件怪東西有三副寬大的長方形“翅膀”,翅膀連接在一個像鳥類肚子的東西上,頭部是一個兩葉螺旋槳,肚子之下還有一隊橡膠輪胎,頭部向上揚起,尾部還有和飛艇一樣的尾舵,這正是飛機。


    劉峰自來到這個時代就夢想讓自己的軍隊擁有戰鬥機,但無奈受到發動機限製一直無處下手。自從huo塞四缸發動機出現並應用在飛艇上後他立刻將飛機的研製工作上馬,這項研發計劃為“飛龍”計劃。由中華科技部部長黃誌文親自帶隊研發。飛機的原型就是前世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飛行者一號的試飛並不困難,因為主要核心部件發動機已經出現,隻是人們的思想並沒有想到能創造一種向鳥一樣飛行的設備,即使有人想也不敢做,因為實在是太危險了,一旦飛到空中不受控製就意味傷亡,所以在;另外一個時空知道二十世紀萊特兄弟才開始冒險,他們當時使用的是一個改裝過的汽車發動機,功率才十二馬力,現在中華帝國的發動機隨便拿出一個都能到達五十馬力,再加上劉峰這個意外的靈魂,手下有不怕死的誌願者,飛機誕生的要素全部有了。


    飛行者一號和前世世界一模一樣,寬大上下木製機翼,翼展達到了十二米,由一塊塊輕木板拚成,輕木雖輕,但硬度、韌性、抗壓性都極高,是機翼的首選木材,至於鋁合金,強度還未達到機翼的使用要求。上下機翼用鋼絲連接,並且繃上蒙皮,機身長度為6.5米,高三米,使用一台三十馬力的水冷汽油發動機,值得一提的是其螺旋槳也是木頭做的,使用中華南方產的櫸木,櫸木是前世早期飛機螺旋槳首選材料,它質地堅固密實,抗衝擊性好,不易變形。飛行員一人,起飛重量四百公斤。


    飛行者一號試飛一次成功,製空時間二十四分鍾,飛行距離四十千米,飛行高度為一百五十米。它的試飛成功讓所有研製人員欣喜若狂,在他們手中,又出現了一種劃時代的發明。


    隨後科研人員廢寢忘食的投入實用化的研製當中,他們手中有劉峰提供的圖紙,可以跨越發展,然而發動機一直製約飛機的性能,達不到戰爭使用要求。


    時間到了今天,終於有一位來自荷蘭的工程師製作出了直列式發動機,就是前世“v”型航空發動機,它的氣缸並肩排成一個平麵,然而這種發動機卻不複雜,缸體和曲軸結構非常簡單,隻使用一個氣缸蓋,製作成本低,穩定性好,燃料消耗少,結構緊湊小巧,可以說是飛機專用,唯一的缺點就是功率比較低,但也夠用了。


    中華科研部立刻買下這款發動機的專利,並從材料上進行改進,終於製造出了功率為125馬力的發動機,飛機的外形早就設計好,要做的就是將發動機裝上就可以了。


    劉峰提供的圖紙是前世世界德國的福克三翼戰鬥機,這種戰鬥機在一戰中並不是最好的,因為最優秀的是英國的駱駝雙翼飛機,但這種飛機靈敏度非常高,容易失控,對於剛剛起步的中華有些困難,所以就采用了穩定性非常好的福克戰鬥機,其三翼可以提供更大的升空麵積,即使折斷一兩隻機翼也能繼續飛行,外形自不用說過,劉峰前世就有這款飛機的模型。這種三翼飛機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支柱支撐機翼,取消了紛亂的鋼絲,其支柱擁有一定的變形量,安全性大大提高。


    眼前這架飛機已經是飛龍三號了,至於一號和二號都已經墜毀,為此還犧牲了一位優秀的試飛員。飛龍三號上層翼展為7.2米,中層6.3米,下層5.7米,三翼間距為0.9米,機長5.8米,高2.9米,自重410公斤。新型飛機使用了整流罩,整流罩就是至於飛機外部的突出光滑的結構,用來減小空氣阻力。目前一中華現在的水平還無法做出整體的整流罩,隻做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螺旋槳整流罩,就是螺旋槳上安裝一個空心的子彈頭,直徑正好可以將發動機擋住,可以減少對機艙的阻力,然後發動機外麵是橢圓形的整流罩,不光可以減少空氣阻力,還能保護發動機設備。還有一塊放在的機腹,整流罩為鋁合金,這三部分不用承重,使用低強度的鋁合金即可,剩下的機身和機翼骨架就用蒙皮包裹。機身骨架也是輕木,木板拚接為高強度膠水粘合,連接部位用鉚釘,總支架用空心高強度鋼管焊接而成,飛機尾部由一個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構成,實現爬升和轉彎,至於可以翻滾的副翼隻能交給更新的型號了。飛龍三號是單發戰鬥機,由於它是一戰後期的型號,可以爬升很高的高度,速度也夠快,飛行員需要承受高寒和稀薄的空氣,為了發生意外,飛龍三號上多了一個封閉的駕駛艙,為橢圓窗格造型,使用10mm厚的玻璃,這樣做雖然給飛行員一定保護,但視野受限,不及老式的“敞篷”,但泡形艙罩還未開發,隻能將其設計為可滑動式,低空低速時可以駕駛艙敞開,這個駕駛艙玻璃罩增添了四十公斤的載重。


    另外,飛龍一號是戰鬥機,武器自然少不了,其係統也是一步到位,安裝兩挺改進後的重機槍,這種機槍和德國最新研製的通用機槍差不多,也有一個水冷套筒,口徑為14mm,使用裝在大型供彈盒裏的400發彈鏈供彈,機槍安裝在發動整流罩兩側,是聯動的,為了避免射擊到螺旋槳加裝了一個與螺旋槳同步的協調器,這是一個並不複雜卻十分精巧的一個小機關,它是一個小突輪,但要射擊時打開突輪開關,突輪與螺旋槳上的一個裝置咬合,可以與螺旋槳同軸運動,突輪與一個隨動杆連接,隨動杆又與兩個ding杆連接,ding杆分別連接兩個前後扳機,按動後麵的射擊扳機時就會帶動前麵的扳機,此時突輪每次抬起隨動杆時就可以錯開螺旋槳的縫隙,從而“多路而出”,除了不會打到螺旋槳還剩保證射擊精度。


    這個機關原理雖然簡單,但劉峰沒見過實物,全靠科研人員研製,據黃誌文介紹,他們攻克這個難題足足花了半年時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末之帝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劍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劍翎並收藏清末之帝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