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的告別母親,從長樂宮走出,劉盈麵上陰鬱之色,也終是被一抹釋然所取代。


    朝中公卿之缺的任命,基本都定下了。


    ——內史安國侯王陵拜右相,淮南相兼王太傅曲逆侯陳平拜左相,代相北平侯張蒼任禦史大夫;


    至於王陵拜相之後,空出來的內史一職,則召淮陽郡守申屠嘉迴京。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申屠嘉因爵位而被朝堂‘彼時’,劉盈還要著手,以‘恩封太祖功臣’的名義,給申屠嘉安一個關內侯的爵位。


    未來,再找個機會,讓申屠嘉去打兩場仗,順勢將申屠嘉的爵位從關內侯升為徹侯,申屠嘉為相的最後一道程序,便也算是補上了。


    至於先前,劉盈對申屠嘉的種種顧慮,也是被呂雉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所化解。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


    這裏的難,不單指文治比武討更複雜,也同樣指治理國家的人才。


    不單是漢室,曆史上的每個朝代,若要論人才井噴期,都必然是開國前後。


    原因無他:時勢造英雄。


    而在開國之後,隨著第一代開國元勳告別權力中樞,官員,尤其是朝堂決策層的整體質量,必然會迎來一次較大幅度的下降。


    這是無法避免的事。


    畢竟再怎麽說,劉盈也不能奢望未來的數百年,劉漢社稷的每一位公卿,都能具備開國功勳那樣的誇張質量。


    這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讓劉盈接受申屠嘉這樣的‘中庸之才’,在張蒼之後繼任丞相的原因,也隻是一句稀鬆平常的話。


    ——矮子裏麵拔將軍。


    既然申屠嘉,已經是這批人裏最好的了,那劉盈自也沒有別的選擇。


    至於以後,漢家公卿的任命標準,劉盈也已經將心態調轉了過來:隻要別丟下漢家公卿‘文武雙全’的光榮傳統,那水準次點,就次點吧。


    畢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丞相水平相對不高,也就意味著相權也會相對不那麽強勢,對於彼時正值壯年的天子劉盈而言,也不算是壞處。


    內史的問題解決的,其他幾個九卿的問題,自然也就沒什麽阻礙了。


    ——楚王太子劉郢客,即將成為劉漢第一任宗正!


    以王太子為宗親,看上去有些奇怪,但考慮到宗正這個職務的特殊性,也就沒那麽奇怪了。


    劉盈,也是實在沒有辦法了······


    實在是眼下,劉氏宗親人丁不豐,尤其是找不出幾個同時滿足‘輩分高’和‘德行好’這兩個條件的宗室老者;


    過去,劉邦開國之君的身份,自然是能任由宗正一職,從開國便一直閑置;


    畢竟再怎麽樣,劉邦也不可能遇到‘因為輩分沒有對方高,所以不好處理對方’的問題。


    ——諸劉宗親當中,唯一一個比劉邦輩分高的,也就一個太上皇劉煓!


    但到了劉盈這一代,宗正卿,卻是沒法繼續閑置下去了。


    原因很簡單:劉邦碰不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刺兒頭,但不代表劉盈碰不到!


    就算碰不到比自己輩分更高的宗親,可那些平輩的兄弟手足,以及旁支宗親,劉盈也很難下手處置。


    畢竟劉盈是年少登基,本就根基不穩;


    碰到一些棘手的宗親事件,就更沒法肆無忌憚的處理了。


    所以,以楚王太子劉郢客來擔任宗正,就成為了太後呂雉、天子劉盈的一致選擇。


    從輩分上來看來看,劉郢客與劉盈同輩,與關東大多數宗親諸侯,也都是平輩;


    但從‘德行’方麵來看,劉郢客卻是絕對沒有辜負乃父——楚王劉交的好名聲!


    再者,便是劉郢客雖然和劉盈這一代,也就是劉氏二代宗親平輩,但已然年過四十,儼然已是一個小老頭。


    ——畢竟劉交,不是太祖劉邦~


    像劉邦那樣四十好幾才娶妻,四十大幾才生兒子的人,在這個時代不能說沒有,但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由劉郢客來做宗正,便是極為合適的安排了。


    當然,以劉郢客為宗正,也還有一個隱患:身為兒子的劉郢客,根本管不到自己的老爹劉交;


    不過好在劉交,也絕對不是值得劉盈去操心的紈絝宗親,這點隱患,自然也就被劉盈無視了。


    除了宗正,其他位置,也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連九卿之首的內史,劉盈都‘矮子裏麵拔將軍’了,那其他的空缺,顯然也是照著這個來;


    比如呂雉的老熟人審食其,便被劉盈安了個典客的職務,權當是對呂氏外戚的補償;


    其他幾個位置,也都從開國元勳中,找了幾個勉強看得過去的,先把位置占住再說。


    至於以後,再根據現實情況,逐個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便是。


    劉盈還年輕,有的是時間調整。


    但人才的斷檔,尤其是高級官員的缺失,卻也是讓劉盈有些擔憂了起來。


    “考舉······”


    “嗯······”


    坐在返迴未央宮的禦輦之上,劉盈的眉頭,也不由再次皺起了些。


    若說那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中,守天下究竟難在什麽地方,那無疑,便是從武夫當道,到文官治國的轉變了。


    當然,作為華夏曆史上,以‘武德充沛’而聞名的劉漢,文官再‘文’,也不可能是純文官;


    尤其是如今朝堂之上,‘非徹侯不能為相’,乃至是‘非徹侯不能為公、卿’的政治潛規則下,沒在軍隊混過的純文官,也是絕對不可能躋身於決策層的。


    但饒是如此,在渡過開國之後的十幾年,逐漸迎來和平發展期的當下,官員組成由‘武’逐漸向‘文’傾斜,卻也是無法避免的。


    道理再簡單不過;


    ——開國前後,官員的選拔方式,就是看武勳!


    誰武勳高,誰做大官;誰武勳低,誰就在後麵排隊!


    這樣的官員選拔、任命方式,在短期內自然是最為輕鬆、最具性價比;


    再加上漢初這批開國元勳的整體質量,實在是有些高到令人發指,便也使得這種理論上荒謬至極的選拔、任命方式,在漢室卻根本沒惹出什麽亂子。


    甚至非但沒惹出什麽亂子,還造就了接連好幾位名垂青史的賢臣、賢相!


    但在開國之後,尤其是在這批開國元勳逐漸老去之後,官員的選拔、任命,又該通過什麽方式呢?


    武勳?


    仗都打完了,都進入和平發育期了,上哪去找那麽多功勳卓著的勳臣?!


    而這,也正是開國之後,朝堂選拔官員的方式,從‘武’向‘文’傾斜的主要原因。


    ——沒仗打了······


    要還是按武勳當做官員選拔標準,那別說長安朝堂了,就連三公九卿十二個位置,也絕對沒辦法坐滿。


    所以,在這批開國元勳淡出朝野的時候,政權選拔官員,就要另辟蹊徑了。


    而過去,這裏的‘另辟蹊徑’,主要便是孝廉、力田,以及賢良方正在內的舉薦,又或是天子聽說某人有大才,便直接派人去請的‘征辟’。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樣單一的人才選拔方式,根本無法填補官員,尤其是決策層官員的空缺。


    至於舉薦製的補充手段:貲官,那更是不用提了。


    貲官,說好聽點叫官員選拔,說難聽點,就是朝堂中央合法賣官!


    既然是賣官,那能找來的官員,自然都是商賈出身;


    ——尋常百姓根本買不起官,名門望族則根本不需要買官,隻需要發動人脈,請某個郡守朋友寫份介紹信,甚至直接舉薦即可!


    而‘貲官’這個以商賈子弟為主題的官員群體,在如今漢室的政治大背景下,是天然處於劣勢的。


    誠然,商賈出身的貲官、貲郎們,或許真的不乏一些見多識廣、視野開闊的人才;


    但最起碼,在如今漢室的發展階段,以及對商人群體全方位無死角的打壓,這個群體出‘人才’的概率,幾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計。


    按照劉盈的推算,至少要等到二三十年之後,漢室天下逐漸富足,朝堂開始有意放鬆商人群體的枷鎖,讓工商業得以繁榮,才能指望這個群體能為朝堂輸送官員。


    而目前,官員群體則根本指望不上。


    舉薦製度質量夠高,數量卻不足、貲官體係數量足夠,質量卻又參差不齊;


    這樣一來,以文考為官員選拔手段的考舉製度,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劉盈的視野。


    說來,對於考舉,漢室朝堂也不算陌生了。


    幾年前,劉盈便曾以‘上林苑缺少官吏’為由,帶著一定的試驗意圖,舉報過一場小範圍的考舉;


    雖然效果不盡如人意,並沒有選拔出什麽太過優秀的人才,但也算是開創了‘以文考選拔官員’的先例。


    而且這裏的‘不盡如人意’,也隻是相對於劉盈的預想而言。


    現如今,那次考舉所選拔出來的官員,基本都在上林苑,以及少府各司屬任職;


    按照少府陽城延的迴饋,這批官員雖然沒有什麽大才,但卻出人意料的踏實、實幹!


    從劉盈的角度來看,這批人算不上什麽俊傑;


    可若是單從這批任如今,二百到六百石不等的秩祿來橫向比較,這批人,也絕對當得起一聲‘人均能吏、幹吏’。


    有了這批人作為參考,最近幾年,朝堂之上關於‘再開考舉’的論調,也已是水漲船高。


    單從朝堂的角度來看,大規模舉行科舉的時機,可以說是已經成熟。


    但對此,劉盈卻仍帶有些許疑慮。


    ——首先,便是考舉對舊貴族、特權階級的衝擊,應當如何化解的問題;


    上一次考舉,劉盈隻是選了百十來位百石級別的小官,而且大都是在少府擔任苦差事,功侯貴族階級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可若是開展大規模的考舉,那選拔的官員,必然是以千,甚至數千上萬為單位。


    成千上萬的官員,自然不能全塞進少府,而是要‘雨露均沾’,充實到朝堂各有司屬衙,乃至地方郡縣。


    而這樣一來,貴族階級就算心再大,也不可能對考舉視若無睹了。


    誠然,即便不通過考舉,漢室的貴族階級,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政治人脈,給後代謀上一官半職;


    又或者,直接求劉盈開恩,將幾個兒子送入宮中曆練,等外放出來,也是中層將官的起步。


    但這,還隻是開始。


    考舉剛開始,貴族階級或許還不會反應過來;


    但等這一批又一批考舉出身的官員,逐漸成為地方,乃至朝堂之上不可忽視的力量呢?


    等這些考舉出身的官員中,出了千石級別的大縣縣令、二千石級別的地方郡守,乃至躋身朝堂、位列公卿之位的俊傑呢?


    到了那時,隻怕反應過來的貴族階級,必然會在錯愕之後,發起極為猛烈的反撲!


    ——自古以來,所有動搖特權階級地位的人,都從不曾有好下場;


    動搖特權階級地位的製度,也從來沒有長久存在。


    所以,在考舉的念頭剛出現在腦海中的現在,劉盈就要為日後,特權階級可能掀起的反撲打上補丁。


    “嗯······”


    “加一門武考?”


    思慮良久,一個突然閃過腦海的想法,讓劉盈皺緊的眉頭稍送開了些。


    後世,文、武分科靠,各取文官、武將,也算是科舉製度的特點之一了。


    而在漢室,劉盈卻完全不需要將二者分開,而是將其作為每個考生,都必須要參加的兩個科目。


    漢家以武立國、以孝治國嘛。


    加一門武考,在如今漢室的政治背景下,也屬於是絕對意義上的zz正確。


    再者,加一門武考,也足以保證特權階級,在‘考舉’這場盛宴中的份額。


    ——窮文富武的道理,並不隻是後世才有。


    能通過武考的人,或許不全是貴族子弟;但在這個世代,能在武考中名列前茅的,也絕不可能是什麽‘寒門之後’!


    想到這裏,劉盈便掀開車簾,望向小跑著跟在禦輦旁的春陀。


    “去,召內史······”


    “不,召朝中公卿凡二千石上,皆至宣室儀式。”


    淡然做下交代,劉盈便又放下車簾,在禦輦之內淺笑著,緩緩閉上了雙眼。


    ——大環境已經形成、科舉的土壤已經形成;


    就連貴族階級的利益,劉盈也考慮到了。


    那麽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實施方案了。


    /76/76444/29531399.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