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王陵跪倒在自己身前,憂心忡忡的拱手望向自己,劉盈隻五味陳雜的彎下腰,將王陵先從地上扶起。


    待王陵直起身,卻依舊一副‘陛下不給個答複,臣還能再跪一個’的架勢,劉盈才苦笑著低下頭,麵帶愁苦的陷入思慮之中。


    陵邑製度有多麽重要?


    劉盈當然知道!


    不單身為天子的劉盈知道,但凡是一個腦子沒泡,屁股不歪的官員,即便是一百石俸祿都沒有的無秩佐吏,也必然知道!


    封建時代的首要社會矛盾是什麽?


    ——土地!


    那通過土地兼並,來加劇社會矛盾,從而為政權瘋狂減壽命的是誰?


    ——豪強!


    而陵邑製度,便是人類史上,唯二的解決土地兼並、地方豪強尾大不掉、中央政權無法掌控地方的方法之一。


    至於另外一個方法,則是後世新時代的土地國有製。


    除了極具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流氓’特色的陵邑製度,有且僅有土地國有製,能避免政權因土地兼並、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而走向滅亡。


    而阻止土地兼並,是底層百姓和政權雙贏的舉措。


    原因很簡單:對於封建政權而言,比起從貧民農戶手裏收稅,從地方豪強,乃至門閥世家手裏收稅,無論是難度還是成本,都會高出一大截;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使得包括劉漢在內的每一個封建政權,都會想方設法阻止土地兼並——即便最終,也並沒人曾想到過除陵邑製度、土地國有製之外的任何辦法。


    封建政權的皇帝本身,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豪強!


    這麽說,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奇怪:皇帝,怎麽會是豪強呢?


    但稍微一類比就不難發現:從邏輯和本質上來講,皇帝和豪強,根本就是同一個物種;


    唯一的區別隻在於:皇帝這個豪強,普天之下隻能有一個。


    ——作為地方豪強,自然是要營造好的名聲,爭取從當地百姓口中,得到一個‘鄉紳’的評價;


    那作為封建皇帝,又何嚐不需要聲望、名望,何嚐不需要天下百姓,給出一個‘賢君’的讚譽?


    ——地方豪強的盈利手段,是將自己擁有的土地給佃農種植,並收取部分收獲作為佃租;


    那封建皇帝,或者說封建政權的稅收,又何嚐不是從全天下的百姓手中,收取‘佃租’?


    至於其他方麵,那更是不用提了。


    朝臣百官,不就是替豪強操持家業的管家、掌事?


    底層官吏,不就是具體做事的奴仆?


    即便是軍隊,也同樣能從豪強的手中,發現類似的群體。


    ——邊防部隊,不就是守衛莊園的打手混混狗腿子???


    所以,說白了,封建皇帝對豪強群體的惡意,其最根本的來由,不外乎一句:朕絕不允許這天下,出現除了朕以外的第二家豪強!


    在這個前提下,即便拋開什麽宗廟、社稷,乃至政權安穩、社會穩定等等一係列一因素,單就是出於‘自己成為天底下唯一的豪強,絕不給第二個豪強出頭之日’,封建皇帝也必然會對地方豪強,乃至後來的門閥世家們深惡痛絕。


    ——這天底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那都是朕的!


    ——就連你這個人,也是朕的!


    ——你自己都是朕的,你又憑什麽搶朕的東西,奴役朕的子民?!!


    這樣的邏輯出發點,足以保證任何鎮壓豪強的舉措,都會在現階段的漢室暢行無阻;


    同樣的,任何想要取締這些舉措的行為,也必然會被整個朝野,乃至整個天下所阻止。


    最主要的是:封建帝王,絕不會認為地方豪強、門閥世家勢大,對自己、對封建王朝而言,是什麽好事。


    劉盈當然知道這一點。


    即便從認知上,劉盈並不能說服自己,就是漢室最大的一家豪強家主,但壓製地方豪強的重要性,也從未曾被劉盈拋於腦後。


    至於暫停安陵、安陵邑的建造工作,也絕非是劉盈想借此,為日後廢除陵邑製度鋪路,僅僅隻是想通過這樣的舉動‘為天下先’,給地方郡縣畫下紅線。


    ——朕為了讓天下百姓過兩年安生日子,就連皇陵都不修了,你一個千兒八百石的縣令,還敢征勞於民?


    但此刻,當王陵不顧公卿體麵,當著建築工地這一大票人的麵,對自己跪地進諫之時,劉盈也才終是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自己,好像忽略了什麽。


    先例;


    封建時代,乃至整個人類曆史上,存在時間僅次於‘貪婪’的社會規律。


    即便是在後世的司法建設中,同類型案件的判決先例,也依舊是後來的法官判案的重要依據;


    而在封建時代,‘先例’的巨大能量,卻遠非後世人所能想象。


    ——在姬周之時,原本並沒有所謂的天子之稱,後世人口中的‘周天子’,實際上都被統一稱為:周王。


    如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到後來的周桓王姬林、周莊王姬佗,再到王朝末年的周赧王姬延,無一例外,都是‘周王’。


    就連為周武滅商奠定基礎,身為武王姬發太祖父的公亶父姬亶(dǎn),也同樣被武王姬發尊為:周太王。


    連開國之君都隻是‘周武王’,王朝奠基人都隻是‘周太王’,那周王朝的封建諸侯們,又怎麽會被稱為‘王’呢?


    實際上,在最開始,周朝的封君們,確實沒有人敢以‘王’自稱——按照姬周分封的禮製,獲封領土的封君,都被稱之為某某公、某某侯,亦或是某某伯,某某子,乃至某某君。


    如世人皆知的周公姬旦、穆公嬴任好;


    又如嬴秦始祖秦非子、以及後來的秦侯、秦伯,乃至被武王姬發封為‘朝鮮君’的箕子朝鮮始祖:箕子胥餘。


    在周王朝成立之後的很長時間裏,諸侯獲封的爵位,都是嚴格按照土地、人口,來分為公、侯、伯、子、男,外加一個‘君’這六等。


    至於王,普天之下隻有一個,就是周王。


    那從什麽時候起,這些公、侯、伯、子、男、君,敢以‘王’自居,和身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平起平坐了呢?


    這其中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周王東遷,周天子威儀大損;


    而第二件,也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便是一個青史有名的名場麵。


    ——徐州相王。


    事件雙方,分別是任由鄒忌為相的齊威王,以及在馬陵一戰敗與孫臏,損兵折將,精銳盡失的魏惠王。


    經馬陵一戰,魏國失去大將龐涓,霸業愈發艱難,於列國之中愈發勢微;


    反觀齊國,則是在賢相鄒忌的治理,以及將軍田忌、軍師孫臏的配合下愈發強盛。


    馬陵一戰之後,為了阻止魏國霸業,齊、秦、趙三國乘機從東、西、北三方向魏發動圍攻,勢要一舉挫敗魏國的稱霸野心;


    而被初露鋒芒的齊國、兵甲鋒銳的趙國,以及愈發強盛的齊國三麵圍攻,魏王也再也沒有了稱霸之心。


    魏惠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無奈接受魏相的提議,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江蘇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君,也就是後世人口中的齊威王為王。


    對魏惠王的這個舉動,齊威王自是深知:魏國是想借此換取齊國退兵的同時,將齊王架在火爐上,承擔天下諸侯的怒火;


    所以,不敢獨自稱王的齊王,也隻能無奈的尊魏君為王。


    這,便是青史有名的‘徐州相王’。


    對於當時的列雄而言,徐州相王,不過是齊、魏兩國的博弈;


    但對於之後的所有諸侯、國君而言,這件事,卻是毫無疑問的‘先例’。


    自那之後,戰國列雄中從不見公、侯、伯、子、男、君,有的,隻是一個又一個的‘王’。


    甚至就連‘君’這個周天子才能分封的爵位,都變成了各國君主封賞臣下的手段;到秦之時,自相國大位上隱退的呂不韋,更是被始皇嬴政恩封為:文信侯。


    這,就是‘先例’的重要性。


    在齊威王、魏惠王之前,列國君主除武王之後的曆代楚王之外,沒有一個人敢自稱‘王’;


    但在齊、魏徐州相王之後,列國君主不甘落於人後,真相自立為王。


    這其中,自然有周天子愈發勢微,甚至徹底失去威嚴的內在因素;


    但徐州相王這個‘先例’的重要性,也同樣舉足輕重。


    在原本的曆史上,漢室帝王也曾因類似的‘先例’,而數次改變自己‘易儲另立’的看法。


    如太祖劉邦,礙於‘嫡長子繼承製’這座大山,打消了易立劉如意的念頭,仍舊以嫡長子劉盈為儲,便算是為後世之君定下先例;


    而之後的文帝劉恆,也曾生出過廢太子劉啟,易立幼子劉揖的打算;


    ——在念頭最強烈之時,就連賈誼,都被劉恆派去做了劉揖的王太傅!


    但最終,受‘太祖本欲立幼子,然終仍立嫡長’的先例,放棄了易儲另立的念頭,使劉啟得以在二十三年的儲君生涯之後,繼承了漢天子之位,史稱:漢孝景。


    到了景帝一朝,景帝劉啟也同樣生出過易儲另立的念頭,但同樣的,出於對‘先例’的尊重,第一時間並沒有另立,而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將長子劉榮立為了太子儲君。


    隻可惜,‘先例’的能量再龐大,也打不過太子劉榮之母粟姬的那句‘老狗’;


    被這聲老狗一激,已然病危的景帝劉啟愣是撐了過來,火速讓粟姬‘病故’,又因罪廢劉榮儲位,廢為臨江王。


    而後,在繼位第七年就已經病危的景帝劉啟,竟咬牙硬撐著,在皇位上又撐了足足九年之久,為的,也隻是讓儲君劉徹再年長些。


    在此之前,無論是文帝劉恆,還是第一次生出‘立幼’念頭的景帝劉啟,都曾因‘先例’而作罷;


    但在此之後,嫡長子繼承製,便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神聖性。


    而此番,劉盈出於‘養民’的考慮,下令停止安陵、安陵邑的建造工作,便算是為後世,立下了一個危害性極大的先例。


    ——陵邑製度的廢除,自然是很難;


    但若是以劉盈這個‘先例’,先暫停陵寢、陵邑的建造工作,然後將停工期無限延長,一直到天子駕崩······


    “唿~”


    “大意了啊······”


    心有餘悸的發出一聲輕歎,劉盈便苦笑著搖了搖頭,望向王陵的目光中,也不由帶上了滿滿的感激。


    此番,劉盈來安陵邑視察,並沒有召王陵隨駕。


    所以王陵此番,是自己主動前來,以‘陪同視察’的名義,來勸阻劉盈的。


    對於王陵的這個舉動,劉盈非但沒感到絲毫不滿,反而是在心中生出了陣陣感激。


    思慮良久,劉盈終還是笑著抬起頭,卻並沒有第一時間望向王陵,而是看向身旁,仍舊麵色惶恐的少府陽城延。


    “還勞少府遣人,代朕轉告丞相:朕欲止安陵、安陵邑之築建事,然安國侯拚死直諫,朕亦無他策。”


    “故安陵、安陵邑諸事,一切如故;明歲開春,關東地方所舉之豪強富戶,務當遷入安陵邑。”


    “另,著丞相行公文於關中地方郡縣,明言此間,朕欲止陵、邑建築事,然為安國侯所阻之事。”


    “——尤安國侯之諫言,勿當一字不漏,為關中地方郡縣,凡百石以上之官佐熟知!”


    聽聞劉盈此言,陽城延隻滿是驚詫的抬起頭!


    待看清劉盈目光中的決絕,以及那不容置疑的強勢之後,卻也隻得躬身領命。


    而在劉盈身前,王陵卻已是老淚縱橫,滿是欣慰,又略帶愧疚的對劉盈再一拱手。


    “臣,惶恐······”


    見二人這般作態,劉盈卻並未多言,隻淺笑著點點頭,便繼續朝不遠處的安陵邑建築工地走去。


    ——作為天子,劉盈理論上確實不能‘朝令夕改’,自己推翻自己的命令。


    但反過來說:通過‘連天子都不得不朝令夕改’,來為陵邑製度再添上一道鎖鏈,對於劉漢社稷而言,也絕對是一個極具性價比的方案。


    ‘漢x宗孝x皇帝在位凡x十餘載,僅有一次朝令夕改,便乃欲止陵、邑事,然終作罷’的先例,對於日後的每一任漢天子、每一位朝臣而言,都將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山!


    所以這個舉動,或許會讓劉盈的個人威望受損;


    但也同樣是這個舉動,可以成為漢室再延百年壽數的關鍵。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罪及己身、功及天下,不外如是······


    /76/76444/29225675.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