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營糧米,壟斷關中糧市······”


    “吳東曬鹽,壟斷天下鹽市······”


    “近海捕撈、捕鯨······”


    迴到寢殿之後,劉盈縱是按捺下激動地心情,呈‘大’字形躺在榻上,悠然憧憬起了漢室的未來。


    在外人看來,過去這幾年,劉盈或許根本就沒做什麽;


    便是漢家朝堂,這幾年也都忙於一深陷於的‘變故’當中,根本沒顧上辦什麽正事。


    ——四年前的漢十年秋,太上皇劉煓駕崩櫟陽宮,舉國喪;幾乎同一時間,代相陳豨反。


    三年前的漢十一年春,關中糧價鼎沸,彼時尚為太子的劉盈遇刺長陵;同年,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相繼‘謀反’;


    兩年多以前,也就是漢十二年,先是淮南王英布反;同年冬,又是燕王盧綰反。


    等這些事都被次序解決,天子劉邦前腳剛於長樂宮白馬誓盟,後腳便一命嗚唿,命不久矣;


    漢十二年夏,劉邦駕崩,舉國喪······


    在這幾年的太子生涯中,劉盈廣為人知的‘作為’,也就是在漢十一年初修了鄭國渠,以及,在漢十二年初,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亂。


    而在先皇劉邦駕崩後的這兩年時間裏,天子劉盈,更是好似什麽都沒做,隻乖乖窩在了未央宮,靜靜等候著自己加冠成人。


    但實際上,劉盈在過去這幾年做的事,卻遠比修鄭國渠、平定英布之亂更重要,且對未來的漢室,具有無比重大的意義。


    ——少府官營糧米,使‘計劃經濟’提前兩千多年出現,關中糧價徹底得以穩定,朝堂財政也得到大幅改善,自是不必再多贅述;


    而在關中糧價穩定,使百姓逐漸具備‘私自建倉儲糧’能力的如今,少府悄悄在吳東開的曬鹽田,更是與‘代民儲糧’這個少府夕陽產業無縫銜接,順利接過了‘幫少府賺錢’的大梁。


    眼下,劉盈更是盤算起了在吳國發展近海捕撈業、捕鯨業,以作為少府財政收入的補充······


    單就憑這三件事,即便劉盈現在原地駕崩,縱是不敢奢望‘文’‘武’‘宣’這樣的美諡,但‘悼’‘懷’‘昭’這樣的中諡,卻已是不在話下了。


    或許這麽說,還是不夠具體。


    ——過去這幾年,劉盈具體都做了些什麽?


    撇開‘增加少府收入’‘改善漢室財政’這樣的宏觀成果,最為直觀具體的說,便是以下三點:


    其一,官營糧米,讓天下絕大多數百姓,都能吃個七、八成飽;


    其二,曬海得鹽,(即將)使得漢室絕大多數百姓,都吃上相對廉價的鹽——盡管是粗鹽;


    其三:近海捕撈,(即將)改善荊吳‘蠻荒’之地的狀況,並(即將)初步增加天下百姓的肉食攝入量。


    這三點功績,乍一眼看上去,或許都是稀鬆平常的小事;尤其對於皇帝而言,似乎根本不值得吹噓。


    但事實上,若是華夏曆史上的封建皇帝中,能有一半,甚至三成能做到以上這三點,那三百年王朝周期律,恐怕永遠不會在華夏神州。


    人人能吃八成飽、人人都能吃上鹽,甚至人人都能隔三差五見著葷腥?


    ——在封建時代,即便是傳說中的太平盛世,恐怕也不過如此!


    但值得太後呂雉、漢家朝臣,尤其是讓天下百姓,都值得為此感到慶幸的是:在取得這些成果之後,劉盈卻並沒有停留在原地沾沾自喜,而是迅速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自己的下一步計劃之上。


    “鹽鐵,鹽鐵······”


    “鹽是有了······”


    “就是這鐵············”


    目光渙散的發出一聲輕喃,劉盈便不由將雙手枕在了頭下,嘴角雖仍噙著笑,但眉宇間,卻悄然帶上了一抹疑慮。


    冠禮已成,如願親政,又得到母親呂雉近乎無條件的支持,終是使得劉盈徹底甩開了膀子,而不再需要顧慮自己的所作所為,會不會造成什麽政治影響。


    但與官營糧米、吳東曬鹽皆有所不同:鐵,絕非是劉盈上下嘴皮子一碰,再派陽城延之流忙活一陣,就能得到解決的事。


    ——少府官營糧米,不過是相府一道‘禁商賈售糧’的公文,以及幾十個糧商的腦袋、幾百上千個‘野生’糧倉的事;


    頂天了去,就是再加均勻分布於關中各地的糧市,以及負責糧市、糧倉的官吏。


    至於吳東曬鹽,那更是簡單。


    跟無依無靠的旁支宗親——吳王劉濞打聲招唿,而後派人去吳東沿海地區,挖出一片鹽田,把海水引入田中暴曬;


    等鹽田曬幹,把田底的粗鹽從田裏取出來,簡單清洗過濾一下,就算是得到滿足使用田間的粗鹽,並將其存入少府,或是販賣到天下各地了。


    甚至即便是剛定下方略,還沒具體實施的‘吳東近海捕撈業’,具體操作起來也並不複雜。


    ——少府負責做船、網,而後直接將其投入使用,或自用於捕撈,或出租、販賣皆可。


    說白了:無論是官營糧米,還是少府專鹽,亦或是近海捕撈,都隻是單一層麵的具體事務。


    但鐵,卻是一件牽扯到無數產業、無數層麵的複雜項目,絕非一紙詔令、三二官吏,亦或是一個所謂的‘鹽鐵都尉’,所能順利完成的任務,或者說使命。


    在後世曆史研究界,有這樣一句話,為廣大曆史研究者所廣泛認同:


    ——判斷一個文明的文明階段,其主要參考在於:社會製度,以及生產工具的原材料。


    且大多數情況下,‘社會製度’和‘生產工具的製作原材料’,都是無形中綁定在一起的。


    如上古時期,便是‘原始部落社會’或‘奴隸製文明’,與‘石器時代’綁定;


    又如百十年前的周末,或者說春秋戰國時期,便是‘早期封建文明’,與‘青銅器時代’綁定在一起。


    而如今的漢室,應該算是度過了春秋戰國的‘早期封建文明’,正式踏入了封建文明的成熟期;與之對應的,則是登峰造極的青銅器文明巔峰。


    按照曆史的進程,漢室未來的發展,必將是‘早期封建文明’向‘成熟封建社會’的過渡,以及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發展。


    單從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生產工具的發展,究竟會對一個文明,造成怎樣重大的影響,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


    反過來說:既然生產工具,能直接代表一個文明的發展階段,也必然意味著生產工具的發展,需要多麽漫長的發展曆程、具有怎樣駭人的發展難度。


    便拿如今漢室距離。


    ——拜春秋戰國數百年發展所賜,如今的漢室,算是接過了嬴秦登峰造極的青銅器時代的巔峰技術;華夏文明,已經抵達了青銅器時代的巔峰。


    可即便如此,若無外力強行拖動,漢室要想從‘青銅器巔峰’發展到‘鐵器時代早期’,也絕非是二三十年,甚至兩三代人所能完成的事。


    誠然,如今的漢室,已經初步具備了鐵礦石的提煉技術,以及鐵器的打造、使用技術。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相較於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真正的的優越性,並不在於‘鐵’,而是在於‘鋼’!


    若是單拿生鐵,甚至是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可塑性的熟鐵,和如今漢室已經達到巔峰的青銅器冶煉技術作比較,那占據優勢地位的,必然是冶煉、鍛造技術更為熟練的青銅器,而非一切都尚處於摸索階段的鐵器!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如今漢室打造出來的青銅器,就真的各方麵都比鐵器好用;


    而是在同等性能、同等鍛造成本、冶煉難度的前提下,技術落後、成本高昂的鐵器,根本比不上因技術熟練,而具備超高性價比的青銅器。


    說的再直白一些,如今漢室的鐵器、青銅器,就好比青銅甲胄,和硝製皮夾之間的區別。


    ——誰都知道,就算三個皮夾疊在一起,都比不上一具青銅甲來的耐用、抗揍;


    但問題就在於:一具青銅甲的製造成本,足以製造數十上百具皮夾。


    具體到青銅器和鐵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要想在漢室在短時間內,從青銅器時代毫無過度的直接進入鐵器時代,且並不會因此而承擔過大的成本,就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個難題。


    其一:迅速找到足以匹敵漢室銅儲備量的鐵礦,解決鐵的原材料來源;


    而對於‘地大物博’的華夏文明而言,這個問題的難點並不在於鐵礦的尋找,而在於具體的開采。


    換而言之:要想大踏步邁入鐵器時代,漢室首先需要擁有足夠多的勞動力,作為開采鐵礦的消耗品。


    沒錯。


    消耗品。


    在這個世代,絕大多數礦物的開采,甚至於水利、陵寢等大型工程,都是需要拿人命填的······


    其二:在獲得充足的鐵礦之後,建造一處堪比後世鋼鐵廠的冶煉基地,集中冶煉。


    這個問題的難度,同樣不在於‘找地方’,而在於解決輿論,以及政治影響。


    ——鋼鐵行業,即便是在後世的新時代,都是大氣汙染至關重要的成員;


    而在如今漢室,這個工業技術貧瘠的封建時代,發展鋼鐵與環境汙染之間,更是幾乎沒有任何平衡點。


    要想發展鋼鐵,就得接受冶煉基地周圍烏煙瘴氣、河流渾濁,爛魚爛蝦遍地;


    要想保護環境,那就隻能一刀切,直接不發展鋼鐵行業。


    所以,要想在發展鋼鐵的同時,不被輿論、政治壓力所影響,劉盈就要為這個鋼鐵冶煉基地,找一個好地方。


    一個交通便利,可以讓礦石源源不斷送達,且人跡罕至,不會影響民眾生存的地方。


    而在人類文明史上,‘交通便利’和‘人跡罕至’,卻似乎是永恆不變的反義詞······


    其三:在解決原材料的獲取、生產地的選擇之外,劉盈還需要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


    作為人類文明中最不可或缺的金屬,鐵從生鐵,到熟鐵,再到粗鋼、精鋼的轉變,是離不開一項具有跨越時代意義的技術的。


    ——鍛壓。


    分開來說,是鍛打,和衝壓。


    尤其是衝壓技術,在熟鐵從單一金屬‘鐵’,轉變為合金‘鋼’的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序。


    而這個難題,對於如今的漢室而言,幾乎是地獄難度級。


    如果劉盈隻是想獲得一塊巴掌大小,重量十幾斤的‘鋼’,那自然是沒有難度。


    單憑如今漢室所使用的人力鍛打、重物砸壓,乃至於落後的炒鋼技術,都能讓劉盈在短時間內,如願得到這麽一塊粗鋼,甚至是精鋼。


    但劉盈想要的,並不是一塊象征意義的鋼鐵,而是足以推動整個華夏文明,從青銅器時代踏入鐵器時代的龐大產量。


    而‘量產’,就意味著人力鍛打、重物砸壓,以及效力低下,又對匠人提出極高熟練度的炒鋼技術,都無法承擔起這個重擔。


    ——要想讓漢室順利進入鐵器時代,乃至於普遍使用鋼製工具的後鐵器時代,劉盈首先需要淘汰的,就是‘人力’,或者說‘活物’這個選項。


    換而言之:要想發展鋼鐵行業,劉盈首先需要做的,似乎是推動一場工業革命······


    “嗯·······”


    “認字就算文化人的時代,工業革命是別想了·······”


    “沒有工業革命,機械動力也就無從說起······”


    “機械動力······”


    “動力··········”


    “嗯················”


    神情呆滯的沉吟許久,終見劉盈麵帶疲憊的坐起身。


    又自顧自低頭沉思片刻,劉盈才抬起頭。


    “來人!”


    一聲輕吒,不眨眼的功夫,恭候於殿門外的春陀便趕忙走入殿中。


    “為朕更衣!”


    “再召太仆入宮,至未央廄備輦。”


    麵色鄭重的做下交代,劉盈終是從榻上站起身,望向殿門的方向,悠然發出一聲長歎。


    “鋼鐵基地、鍛壓技術,且先放在一旁。”


    “開礦所需的‘消耗品’,倒是可以早做打算······”


    “嗯······”


    “對,還有讀書人。”


    “我大漢,需要讀書人·········”


    “數不盡的讀書人··············”


    /76/76444/28439123.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