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便是三月開春。
對於絕大多數漢室百姓而言,今年的三月,都與過去的三月並無不同。
——三月開春,萬物複蘇,冰河解封;
冬去春來,伴隨著第一場春雨,宣示著漢室天下,即將迎來新一年的勞作。
有了已經被徹底疏通,且年年維護的鄭國渠,以及剛鑿通、通水的酂渠,渭北百姓再也不用擔心水源,隻安心的取出早就留好的糧種,而後將其播種在了自家的土地之上;
貓了一整個冬天的年獸野畜,也都各自從冬眠中醒來,行走在山林草木之間,尋找起了自己今年的第一個獵物。
但對於漢室而言,這一年的春天,卻是非同尋常。
——因為在三月的第一天,天子劉盈、太後呂雉,以及所有朝臣百官、功侯貴戚的身影,都齊齊聚集在了長安城南郊的‘社稷’······
·
‘社稷’二字,在後世普遍被作為‘政權’‘江山’的代名詞。
但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封建統一政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社稷’,以及相應的祭壇。
——‘社稷’二字,拆開來看,社,象征土神;稷,則代表穀神。
土地,是華夏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穀物,則是華夏民族傳延的命脈;
作為整個人類曆史上最悠久、最富底蘊的農耕文明,土、穀二神,就是華夏民族最原始的崇拜對象。
至於封建政權建造‘社稷壇’,自也是為了彰顯自己‘以農為本’的執政方向,以政權的立場,替天下百姓向土、穀二神祈願,祈求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幾百上千年前,‘社稷’的作用,往往是用來在洪、澇之年舉行祭祀,請求上蒼賜下雨水/收了神通;
到百餘年前的戰國,各國‘社稷’的職能,則逐漸變成了絕大多數重大祭祀活動的場所。
新君即位,要在社稷壇‘祭天’,表示自己‘君權天授’,順便接受群臣的見證;
大軍出征,也要在社稷壇‘廟算’,向上天求來好的卦相,以安大軍君心。
發展到漢室,社稷二字,則又多了一層含義;
——除了祭奠神明,天子和百官,還要祭奠先祖。
這即是出於漢室‘以孝治國’的國策,也同樣帶有些‘肱骨法統’的意味在其中。
即:當今劉盈祭奠先皇劉邦,除了彰顯自己‘孝順’,也帶有些‘朕的皇位,繼承自先皇劉邦’的宣示意味。
所以事實上,漢室的社稷,並不隻祭奠土、穀二神,還要祭奠先祖。
對於如今的天子劉盈而言,便是祭奠先皇劉邦,以及已故太上皇:太公劉煓。
雖說隔輩親,但劉煓終歸不是劉漢開國之君,而是‘開國太上皇’,所以祭奠劉煓的祭禮,並沒有太過複雜的流程;
但在祭奠過劉煓之後,整個社稷壇之上的氛圍,便陡然被一陣莊重所占據。
——太後呂雉端帶著雍容和藹的氣質,端身正坐於社稷壇後十餘步的位置,神情盡是淡漠;
楚王劉交身著諸侯冠冕,以‘宗伯’的身份側身立於社稷壇側,目不斜視;
天子劉盈則是一身赤色冠玄,滿是嚴肅的坐在太後呂雉側後方,隻頭頂上的十二硫天子冠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頂極具劉氏特色的劉氏冠。
伴隨著祭壇下,響起奉常叔孫通一聲悠長的唱喏,社稷壇嗡時編鍾齊鳴,清脆悅耳的鈴聲響徹祭壇周圍。
緊隨其後的,是一陣令人稚嫩、青澀,卻又令人感到無比放鬆的詩歌聲,在祭壇側響起。
“這······”
看著祭壇一側,正在樂師的指揮下放聲吟唱的唱詩童子,在場眾人的稍一對視,便將目光齊齊注視在了祭壇後,仍安然端坐於呂雉身後的天子劉盈身上。
——先皇劉邦愛聽曲兒、唱歌兒,對漢家朝臣而言,早就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了。
尤其是人到晚年之後,劉邦對‘詩歌’的興趣,更是發展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
倒也不是說,劉邦這個大老粗,在晚年終於開始嚐試著做‘文化人’了,而是單純哼哼曲兒,打磨打磨時間。
如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大風歌》,《鴻鵠歌》,便是劉邦晚年的‘歌手生涯’代表作。
而對於如今,尚不曾對大風歌、鴻鵠歌耳熟能詳的漢家公卿而言,劉邦‘歌手生涯’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此刻正於社稷壇側齊聲吟唱的唱詩班。
這個唱詩班究竟成立於何時、由誰成立,世人早已不得而知;
眾人隻知道:在彭城一戰之後,先皇劉邦再次迴到東都洛陽之時,這個由上百童男組成的唱詩班,便不曾缺席任何一場劉邦在場的大型活動。
包括當今劉盈的儲君冊立典禮、故太上皇劉煓的喪禮,乃至於劉邦自己的葬禮之上,都曾出現這個平均年齡隻有七歲的童年唱詩班的身影。
而在先皇劉邦駕崩兩年多之後,當這個極具劉邦個人色彩的唱詩班,出現在當今劉盈的加冠之禮上時,朝臣百官對於天子劉盈想要表達的意圖,自也是一目了然······
“陛下這是······”
“欲以此,以警醒世人?”
“嘿!”
“隻怕這‘世人’,今日皆已至社稷壇前······”
人群中響起幾聲輕微的交談,卻並沒有影響到這場‘天子加冠禮’的進程。
隨著社稷壇側,那三百唱詩童子結束吟誦,並在樂官的帶領下退出社稷壇,太後呂雉也終是站起身,上前走到了距離社稷壇近五步的位置。
“吾漢祚之立,實曆盡艱辛,又道阻且難······”
語調低沉的一句開場白,便見呂雉輕歎一氣,眉宇間,悄然帶上了一抹蕭瑟。
“自周王東遷,天下諸侯爭相自立,而視周天子為無物;後又魏、齊悖逆,於徐州相王。”
“再後春秋,天下諸侯爭霸四方,戰端不休,更終遺秦、楚、齊、趙、魏、燕、韓,為一己之私而征戰數百年。”
“終,秦王政橫掃六合,一統懷宇,怎奈王政隻知霸治,而不知何為王道;縱秦之強,亦不過二世而亡·······”
語帶唏噓的說著,呂雉不忘再歎一起,而後低下頭,望向祭壇下的漢家公卿、百官朝臣。
“幸太祖高皇帝得天之佑,興王師於豐沛,而先入鹹陽;然得魯公項籍之流相阻,太祖高皇帝亦隻得隱忍數載,方得立漢祚,而使天下歸一。”
“然項籍亡而共尉起、臧荼死而韓信反;”
“太祖高皇帝究其一生,皆奔波於關東,而操勞異姓諸侯之亂,縱身天子之貴,亦不曾得一日安歇······”
“——又北牆之外,得北蠻匈奴居心叵測;五嶺以南,有前秦餘孽割據自立,幾度篡權自立,以稱‘南越武王’。”
“更去歲秋,有逆賊臧荼舊部衛滿,於朝鮮竊奪箕子胥餘之國,又獻媚狄酋冒頓膝下,自請為蠻夷走狗······”
言罷,呂雉終是神情嚴峻的抬起頭,將眉頭微微一皺。
“吾漢家起於草莽,立於亂世,賴太祖高皇帝畢生之功,方使天下稍安。”
“然終難免太祖駕崩,新君年幼,宗廟多苦宗親未壯,又諸劉宗室男丁不豐。”
“《禮》雲: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加笄,謂之曰——成人,稍壯,可婚娶。”
“隻今吾漢家內憂外患,恐無待皇帝歲滿二十,再行加冠之餘地·······”
隨著呂雉滿是憂愁的話語聲落下,側身屹立於祭壇之上的宗伯劉交,也是恰如其時站了出來,對呂雉微一拱手。
“太後所憂所慮,皆唯宗廟社稷,臣等,謹奉詔。”
“隻臣以為,太後此慮,或大可不必。”
神情莊嚴的道出此語,便見劉交稍直起身,借著踱步沉吟的機會,將身子稍側向了祭壇下的漢家朝臣。
“臣常聞:非常時行非常事,非常世行非常政;”
“又冠者,禮之始也;《禮》曰:天子臨朝,當行加冠之禮,而後大婚,再後親政。”
“今陛下雖年不及冠,然吾漢家內憂外患,不可一日無君;”
“又天子者,受命於天,而牧天下之民者也;若依常人之禮,而行於天子之身,恐亦不合君臣之道、尊卑之序······”
說著,劉交不忘側過身,對仍端坐一旁的劉盈稍一拱手,才繼續道:“臣又嚐聞:三代不同禮,五代不同法;”
“男二十及冠,雖乃《禮》之所製,然太祖高皇帝亦曾令已故酂文終侯,以製《漢律》言:男十七而始傅。”
“故臣以為,吾漢家之冠禮,亦可依太祖高皇帝之製,以年十七為準·······”
“且臣見史書曰:周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歲十五而加;此,皆聖王也。”
“陛下雖尚年弱,暫不比文王、成王之賢,然陛下之仁德亦已為天下之民交口讚誦,凡漢之民無不言:假以時日,陛下必繼太祖高皇帝之遺誌,以為漢又一聖明之君。”
“故臣以為,陛下年十七而加冠,或可於百年之後,為史家於文王、成王並稱,以為吾漢之賢君、雄主······”
隨著劉交低沉有力的語調,在場公卿百官的麵容無不逐漸帶上了尷尬之色,倒是呂雉麵上疑慮,隨著劉交的聲音逐漸淡去。
——文王、成王,那是天下皆知、青史留名的上古聖王;
以‘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歲十五而加’的先例,作為劉盈‘十七歲加冠’的依據,無疑是有些往劉盈臉上貼金的意味在其中。
但文王、成王再有名,再怎麽垂名青史,也終不過是前朝的事;而劉盈,卻是本朝天子、太祖高皇帝劉邦嫡長子,漢室天下的合法繼承人,漢家公卿百官絕對意義上的‘君父’。
加上這麽一層關係,勉強把劉盈塞到文王、成王之列,並稱之為‘君王提前加冠的三大佳話’,也並沒有什麽不對。
——起碼從政治立場的角度來看,挑不出任何錯。
再者,文王也並非是十二歲加冠之時,就已經被天下人交口稱讚;成王十五歲成人之時,也並沒有讓天下百姓感恩戴德,翹首以盼。
二人都是在加冠之後,花費了畢生的心血,才在青史之上留下了‘提前加冠,並成長為明君’的佳話。
反倒是當今劉盈,早在尚未繼位時的太子時期,就已經因文(鄭國渠)武(平英布)雙全,而被天下百姓,起碼是關中百姓‘交口稱讚’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同時期的文、成二王提前加冠,或許還沒劉盈來的有說服力。
再加上確如劉交所言:先皇劉邦,確實曾規定漢室男子,從十七歲開始履行納稅、服役的義務。
結合這此間種種,朝臣百官也算是勉強接受了劉交,對劉盈提前加冠所給出的解釋。
見此狀況,呂雉也是不由深吸一口氣,迴過身,再次迴到座位上端坐下來。
也幾乎是在呂雉坐下的同時,始終端坐於旁的劉盈,也終於是從呂雉身後起身,上前對呂雉躬身一拜。
而後,便是唱禮官一聲悠長的唱喏,為這場與眾不同的加冠之禮,正式拉開帷幕。
“天子加冠~”
“禮始~”
頭一聲唱喏,祭壇側的侍郎便手舉托盤,走到了宗伯劉交身前。
劉盈也是在劉交的指引下來到祭壇正中央,正對祭壇下的百官公卿跪坐下來。
“一加布冠~”
隨著唱喏聲響起,劉交神情莊嚴的拿起托盤上的布片,將劉盈束起的發束蓋住,再以繩係緊。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誌,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介爾景福~“
唱喏聲結束,劉交將劉盈頭頂的布冠取下,放迴托盤。
“二加皮弁(biàn)~”
“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又一聲唱喏,一頂弁冠戴上了劉盈的頭頂,而後再次被劉交取下。
“三加爵弁~”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俱在,以成闕德;黃耇(gou)無疆,受天之慶~”
反複數次象征意義的戴、取之後,最後一聲唱喏聲,終於是稍稍高昂了些。
“終加赤冕~”
“顯先皇之光耀~承皇天之嘉祿~~”
“天命王者~福澤九州~~~”
“千秋萬年~~~與天無極~~~~~~”
7017k
/76/76444/28040520.html
對於絕大多數漢室百姓而言,今年的三月,都與過去的三月並無不同。
——三月開春,萬物複蘇,冰河解封;
冬去春來,伴隨著第一場春雨,宣示著漢室天下,即將迎來新一年的勞作。
有了已經被徹底疏通,且年年維護的鄭國渠,以及剛鑿通、通水的酂渠,渭北百姓再也不用擔心水源,隻安心的取出早就留好的糧種,而後將其播種在了自家的土地之上;
貓了一整個冬天的年獸野畜,也都各自從冬眠中醒來,行走在山林草木之間,尋找起了自己今年的第一個獵物。
但對於漢室而言,這一年的春天,卻是非同尋常。
——因為在三月的第一天,天子劉盈、太後呂雉,以及所有朝臣百官、功侯貴戚的身影,都齊齊聚集在了長安城南郊的‘社稷’······
·
‘社稷’二字,在後世普遍被作為‘政權’‘江山’的代名詞。
但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封建統一政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社稷’,以及相應的祭壇。
——‘社稷’二字,拆開來看,社,象征土神;稷,則代表穀神。
土地,是華夏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穀物,則是華夏民族傳延的命脈;
作為整個人類曆史上最悠久、最富底蘊的農耕文明,土、穀二神,就是華夏民族最原始的崇拜對象。
至於封建政權建造‘社稷壇’,自也是為了彰顯自己‘以農為本’的執政方向,以政權的立場,替天下百姓向土、穀二神祈願,祈求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幾百上千年前,‘社稷’的作用,往往是用來在洪、澇之年舉行祭祀,請求上蒼賜下雨水/收了神通;
到百餘年前的戰國,各國‘社稷’的職能,則逐漸變成了絕大多數重大祭祀活動的場所。
新君即位,要在社稷壇‘祭天’,表示自己‘君權天授’,順便接受群臣的見證;
大軍出征,也要在社稷壇‘廟算’,向上天求來好的卦相,以安大軍君心。
發展到漢室,社稷二字,則又多了一層含義;
——除了祭奠神明,天子和百官,還要祭奠先祖。
這即是出於漢室‘以孝治國’的國策,也同樣帶有些‘肱骨法統’的意味在其中。
即:當今劉盈祭奠先皇劉邦,除了彰顯自己‘孝順’,也帶有些‘朕的皇位,繼承自先皇劉邦’的宣示意味。
所以事實上,漢室的社稷,並不隻祭奠土、穀二神,還要祭奠先祖。
對於如今的天子劉盈而言,便是祭奠先皇劉邦,以及已故太上皇:太公劉煓。
雖說隔輩親,但劉煓終歸不是劉漢開國之君,而是‘開國太上皇’,所以祭奠劉煓的祭禮,並沒有太過複雜的流程;
但在祭奠過劉煓之後,整個社稷壇之上的氛圍,便陡然被一陣莊重所占據。
——太後呂雉端帶著雍容和藹的氣質,端身正坐於社稷壇後十餘步的位置,神情盡是淡漠;
楚王劉交身著諸侯冠冕,以‘宗伯’的身份側身立於社稷壇側,目不斜視;
天子劉盈則是一身赤色冠玄,滿是嚴肅的坐在太後呂雉側後方,隻頭頂上的十二硫天子冠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頂極具劉氏特色的劉氏冠。
伴隨著祭壇下,響起奉常叔孫通一聲悠長的唱喏,社稷壇嗡時編鍾齊鳴,清脆悅耳的鈴聲響徹祭壇周圍。
緊隨其後的,是一陣令人稚嫩、青澀,卻又令人感到無比放鬆的詩歌聲,在祭壇側響起。
“這······”
看著祭壇一側,正在樂師的指揮下放聲吟唱的唱詩童子,在場眾人的稍一對視,便將目光齊齊注視在了祭壇後,仍安然端坐於呂雉身後的天子劉盈身上。
——先皇劉邦愛聽曲兒、唱歌兒,對漢家朝臣而言,早就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了。
尤其是人到晚年之後,劉邦對‘詩歌’的興趣,更是發展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
倒也不是說,劉邦這個大老粗,在晚年終於開始嚐試著做‘文化人’了,而是單純哼哼曲兒,打磨打磨時間。
如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大風歌》,《鴻鵠歌》,便是劉邦晚年的‘歌手生涯’代表作。
而對於如今,尚不曾對大風歌、鴻鵠歌耳熟能詳的漢家公卿而言,劉邦‘歌手生涯’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此刻正於社稷壇側齊聲吟唱的唱詩班。
這個唱詩班究竟成立於何時、由誰成立,世人早已不得而知;
眾人隻知道:在彭城一戰之後,先皇劉邦再次迴到東都洛陽之時,這個由上百童男組成的唱詩班,便不曾缺席任何一場劉邦在場的大型活動。
包括當今劉盈的儲君冊立典禮、故太上皇劉煓的喪禮,乃至於劉邦自己的葬禮之上,都曾出現這個平均年齡隻有七歲的童年唱詩班的身影。
而在先皇劉邦駕崩兩年多之後,當這個極具劉邦個人色彩的唱詩班,出現在當今劉盈的加冠之禮上時,朝臣百官對於天子劉盈想要表達的意圖,自也是一目了然······
“陛下這是······”
“欲以此,以警醒世人?”
“嘿!”
“隻怕這‘世人’,今日皆已至社稷壇前······”
人群中響起幾聲輕微的交談,卻並沒有影響到這場‘天子加冠禮’的進程。
隨著社稷壇側,那三百唱詩童子結束吟誦,並在樂官的帶領下退出社稷壇,太後呂雉也終是站起身,上前走到了距離社稷壇近五步的位置。
“吾漢祚之立,實曆盡艱辛,又道阻且難······”
語調低沉的一句開場白,便見呂雉輕歎一氣,眉宇間,悄然帶上了一抹蕭瑟。
“自周王東遷,天下諸侯爭相自立,而視周天子為無物;後又魏、齊悖逆,於徐州相王。”
“再後春秋,天下諸侯爭霸四方,戰端不休,更終遺秦、楚、齊、趙、魏、燕、韓,為一己之私而征戰數百年。”
“終,秦王政橫掃六合,一統懷宇,怎奈王政隻知霸治,而不知何為王道;縱秦之強,亦不過二世而亡·······”
語帶唏噓的說著,呂雉不忘再歎一起,而後低下頭,望向祭壇下的漢家公卿、百官朝臣。
“幸太祖高皇帝得天之佑,興王師於豐沛,而先入鹹陽;然得魯公項籍之流相阻,太祖高皇帝亦隻得隱忍數載,方得立漢祚,而使天下歸一。”
“然項籍亡而共尉起、臧荼死而韓信反;”
“太祖高皇帝究其一生,皆奔波於關東,而操勞異姓諸侯之亂,縱身天子之貴,亦不曾得一日安歇······”
“——又北牆之外,得北蠻匈奴居心叵測;五嶺以南,有前秦餘孽割據自立,幾度篡權自立,以稱‘南越武王’。”
“更去歲秋,有逆賊臧荼舊部衛滿,於朝鮮竊奪箕子胥餘之國,又獻媚狄酋冒頓膝下,自請為蠻夷走狗······”
言罷,呂雉終是神情嚴峻的抬起頭,將眉頭微微一皺。
“吾漢家起於草莽,立於亂世,賴太祖高皇帝畢生之功,方使天下稍安。”
“然終難免太祖駕崩,新君年幼,宗廟多苦宗親未壯,又諸劉宗室男丁不豐。”
“《禮》雲: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加笄,謂之曰——成人,稍壯,可婚娶。”
“隻今吾漢家內憂外患,恐無待皇帝歲滿二十,再行加冠之餘地·······”
隨著呂雉滿是憂愁的話語聲落下,側身屹立於祭壇之上的宗伯劉交,也是恰如其時站了出來,對呂雉微一拱手。
“太後所憂所慮,皆唯宗廟社稷,臣等,謹奉詔。”
“隻臣以為,太後此慮,或大可不必。”
神情莊嚴的道出此語,便見劉交稍直起身,借著踱步沉吟的機會,將身子稍側向了祭壇下的漢家朝臣。
“臣常聞:非常時行非常事,非常世行非常政;”
“又冠者,禮之始也;《禮》曰:天子臨朝,當行加冠之禮,而後大婚,再後親政。”
“今陛下雖年不及冠,然吾漢家內憂外患,不可一日無君;”
“又天子者,受命於天,而牧天下之民者也;若依常人之禮,而行於天子之身,恐亦不合君臣之道、尊卑之序······”
說著,劉交不忘側過身,對仍端坐一旁的劉盈稍一拱手,才繼續道:“臣又嚐聞:三代不同禮,五代不同法;”
“男二十及冠,雖乃《禮》之所製,然太祖高皇帝亦曾令已故酂文終侯,以製《漢律》言:男十七而始傅。”
“故臣以為,吾漢家之冠禮,亦可依太祖高皇帝之製,以年十七為準·······”
“且臣見史書曰:周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歲十五而加;此,皆聖王也。”
“陛下雖尚年弱,暫不比文王、成王之賢,然陛下之仁德亦已為天下之民交口讚誦,凡漢之民無不言:假以時日,陛下必繼太祖高皇帝之遺誌,以為漢又一聖明之君。”
“故臣以為,陛下年十七而加冠,或可於百年之後,為史家於文王、成王並稱,以為吾漢之賢君、雄主······”
隨著劉交低沉有力的語調,在場公卿百官的麵容無不逐漸帶上了尷尬之色,倒是呂雉麵上疑慮,隨著劉交的聲音逐漸淡去。
——文王、成王,那是天下皆知、青史留名的上古聖王;
以‘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歲十五而加’的先例,作為劉盈‘十七歲加冠’的依據,無疑是有些往劉盈臉上貼金的意味在其中。
但文王、成王再有名,再怎麽垂名青史,也終不過是前朝的事;而劉盈,卻是本朝天子、太祖高皇帝劉邦嫡長子,漢室天下的合法繼承人,漢家公卿百官絕對意義上的‘君父’。
加上這麽一層關係,勉強把劉盈塞到文王、成王之列,並稱之為‘君王提前加冠的三大佳話’,也並沒有什麽不對。
——起碼從政治立場的角度來看,挑不出任何錯。
再者,文王也並非是十二歲加冠之時,就已經被天下人交口稱讚;成王十五歲成人之時,也並沒有讓天下百姓感恩戴德,翹首以盼。
二人都是在加冠之後,花費了畢生的心血,才在青史之上留下了‘提前加冠,並成長為明君’的佳話。
反倒是當今劉盈,早在尚未繼位時的太子時期,就已經因文(鄭國渠)武(平英布)雙全,而被天下百姓,起碼是關中百姓‘交口稱讚’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同時期的文、成二王提前加冠,或許還沒劉盈來的有說服力。
再加上確如劉交所言:先皇劉邦,確實曾規定漢室男子,從十七歲開始履行納稅、服役的義務。
結合這此間種種,朝臣百官也算是勉強接受了劉交,對劉盈提前加冠所給出的解釋。
見此狀況,呂雉也是不由深吸一口氣,迴過身,再次迴到座位上端坐下來。
也幾乎是在呂雉坐下的同時,始終端坐於旁的劉盈,也終於是從呂雉身後起身,上前對呂雉躬身一拜。
而後,便是唱禮官一聲悠長的唱喏,為這場與眾不同的加冠之禮,正式拉開帷幕。
“天子加冠~”
“禮始~”
頭一聲唱喏,祭壇側的侍郎便手舉托盤,走到了宗伯劉交身前。
劉盈也是在劉交的指引下來到祭壇正中央,正對祭壇下的百官公卿跪坐下來。
“一加布冠~”
隨著唱喏聲響起,劉交神情莊嚴的拿起托盤上的布片,將劉盈束起的發束蓋住,再以繩係緊。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誌,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介爾景福~“
唱喏聲結束,劉交將劉盈頭頂的布冠取下,放迴托盤。
“二加皮弁(biàn)~”
“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又一聲唱喏,一頂弁冠戴上了劉盈的頭頂,而後再次被劉交取下。
“三加爵弁~”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俱在,以成闕德;黃耇(gou)無疆,受天之慶~”
反複數次象征意義的戴、取之後,最後一聲唱喏聲,終於是稍稍高昂了些。
“終加赤冕~”
“顯先皇之光耀~承皇天之嘉祿~~”
“天命王者~福澤九州~~~”
“千秋萬年~~~與天無極~~~~~~”
7017k
/76/76444/2804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