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母親呂雉、舅父呂釋之這兄妹二人,在禦階下低聲似語著,劉盈唏噓之餘,也是不由在心中長出了口氣。
先前,劉盈並不很清楚那枚黃玉的來曆,隻記得前世,老娘總是把那枚黃玉帶在身上,又相當的重視。
要知道彼時的呂雉,同樣是身漢太後之貴,如果真的喜歡玉,那除了那方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玉璽,其他任何一塊玉,呂雉都可以很輕鬆的得到。
所以在那時,劉盈便曾有過猜測:那枚明明不具備‘美玉’屬性的黃玉,應該是什麽信物之類。
而當此刻,呂雉毫不避諱的當著劉盈這個‘外人’的麵,直白的道出那枚黃玉乃是呂氏宗玉,劉盈才終於明白過來:前世的老娘,為什麽會對這一枚醜玉如此重視。
如果呂雉所言不虛,這枚呂氏宗玉,就應該是從那位曾擔任單父縣令的呂氏先祖時代代相傳,傳到了呂公呂文之手;
到漢四年,即項羽自刎烏江前一年,呂文離世,這枚宗玉,便傳到了長子呂澤手中。
再到四年之後,周呂令武侯呂澤戰歿代北,這枚呂氏宗玉的歸屬,遂成了呂氏內部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按照呂雉的說法,呂氏宗玉過去都是傳嫡不傳庶、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頗有些世襲傳承的意味在其中;
若是依此為參照,那按照傳嫡不傳庶,呂氏宗玉,便該傳到呂澤的兒子手中;
可若是提起‘傳長不傳幼’,那比起年輕的酈侯呂台、洨侯呂產二人,顯然是呂釋之更適合做呂氏的話事人。
但事實卻是:呂氏宗玉,即沒有按照‘傳嫡不傳庶’的準則歸屬呂台,也沒有按照‘傳長不傳幼’的規則落入呂釋之之手;
甚至連‘傳男不傳女’一條,都被呂雉毫不意外的破壞。
從這一點上就不難看出:在呂澤離奇亡故之後,呂氏內部,應當是陷入了一段不小的混亂之中。
而最終站出來結束混亂,重新將呂氏整合在一起的,便當是以皇後之身,暫時掌控宗玉的呂雉。
呂雉不放心呂台、呂產兩個侄子,倒是能理解為‘不信任小毛孩兒’——即便呂台、呂產二人,如今也都已成家立業;
但呂雉不放心自己的兄長呂釋之,卻是再明顯不過的信號了。
——呂氏內部青黃不接,人丁凋零!
簡單來說,就是除了呂雉之外,整個呂氏內部,根本沒有其他人能掌控大局。
而今天,呂雉又將那枚宗玉‘賜’還給了呂釋之,而且是當著呂台、呂產二人的麵。
這其中暗含的潛台詞,對劉盈而言,也並不很難看透。
首先,自是呂雉第一層用意:傳嫡不傳庶、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三條,以最後一條為最高優先級!
即:在不破壞另外兩條的前提下,誰年紀大,誰就應該站出來主持大局;
緊隨其後的,就是和第一層息息相關的第二層用意。
——呂氏內部,以男性年長者話事;但我如今身為太後,也同樣是劉氏內部的長者、話事人。
今天,我能把呂氏的大權還給哥哥,不久的將來,我也會將劉氏的權力還給兒子。
所以往後,各位呂氏子侄,於內要聽宗主呂釋之的話,於外,要聽君主劉盈的調遣;而我,則兩頭都不管,又分別鎮著兩邊的場子。
而這最後一層,也恰恰是劉盈最在意、最感到感動的一層。
——在劉、呂二者之間,呂雉排在更高優先級的,是劉氏!
原因很簡單。
於劉氏,呂雉是皇帝之母、是大漢太後;無論是如今代掌朝政,還是將來還政於劉盈,呂雉都永遠是太後。
即便將來,劉盈加冠成人、大婚親政,呂雉也依舊會是整個天下最有話語權的人;在劉氏內部,呂雉的權力,永遠不會有絲毫減弱。
畢竟如今漢室,還沒有‘後宮不得幹政’一說;如果以後劉盈攝政,某件事又做的不好,呂雉也完全具備強行叫停,而後物理糾正的能力。
反觀呂氏這邊,在交出那枚宗玉之後,即便實際上依舊具備的呂氏的掌控,但起碼在理論上,呂雉就已經不再是呂氏內部當家做主的那個人了。
在交出宗玉之後,說的好聽點,呂雉還能算是呂氏的一份子;要說的難聽點,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所以呂雉這第三層用意,無異於淺顯直白的告訴諸呂子侄:往後,我就要安心做我的太後了;
老劉家的事,我事無巨細都會管,但老呂家的事,我以後不會主動去管了。
這裏的‘不管’,倒也不是說再也不關注呂氏的生死存亡,而是呂雉的立場發生了變化。
——在過去,手握呂氏宗玉之時,呂雉管呂氏內部事物,是以話事人、掌舵人的立場;
呂氏出現問題,呂雉必然會第一個做出反應,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懇請。
但在交出宗玉之後,呂雉於呂氏,無疑是成了半個外人,或者說‘遠房親戚’;
往後,呂氏出了需要呂雉插手的事,呂雉雖然大概率還是會管,但立場卻變成了‘念在大家都是親戚的份兒上,以半個外人的身份拉一把’。
但也僅限於拉一把。
對於呂雉這近乎於宣告‘離家出走’的舉動,呂台、呂產兄弟二人隻下意識一急!
但不等二人出身,呂雉身前的呂釋之,終是緩緩直起身,對呂雉鄭重其事的一拱手。
“往數歲,有勞太後······”
“日後,臣必肅整家風,必不使太後因呂氏而蒙羞······”
言罷,呂釋之便對呂雉沉沉一拜;
而呂雉,也在殿內眾人眾目睽睽之下,邁著端莊穩重的步伐,迴到了禦榻之上。
到了這一步,呂台、呂產二人縱是有心開口,也終隻得無奈的發出一聲長歎。
——木已成舟,君無戲言。
身為涉政太後,呂雉說出去的話、給出去的東西,斷然沒有再咽迴去、收迴去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本該如此之事。
現在,呂雉不過是把原本偏移的事,重新拉迴了正軌而已。
突如其來的變故,頓時讓殿內的氛圍沉寂了下來,呂台、呂產等呂氏子侄麵上,也無一不掛上滿滿的憂慮。
到這時,一直在旁扮透明人的劉盈,才終於再次站了出來。
“舅父得掌呂氏大權,甥實心安。”
語帶輕鬆的道出一語,劉盈不忘對禦階下,仍有些呆愣的舅父呂釋之微微一笑。
“往時,母後忙於朝中政務,於呂氏之事多有遺漏,諸呂子侄不得母後之令,亦皆不敢自作主張;”
“然今,舅父得掌呂氏大權,又無官爵以誤呂氏。”
“日後之呂氏,當可因舅父而聞賢名於天下;諸呂子侄,亦可助甥盡早掌權,以繼太祖高皇帝遺誌?”
聽聞劉盈此言,呂釋之顯然還沒從先前的情緒中緩過神來,隻僵笑著對劉盈一拱手。
倒是跪坐於殿兩側的諸呂子侄,在聽到劉盈這一番輕鬆直白的話語之後,紛紛轉動起思緒來。
“陛下此言,分明欲使吾呂氏為臂膀,以成大業?”
“唔······確當如是。”
“非吾呂氏,陛下恐亦無可信、可用之人······”
如是想著,呂台、呂產兄弟二人,以及其餘幾位呂氏子侄的麵容之上,便也再度掛上了些許輕鬆之色。
——太後不管呂氏了,這不還有陛下麽!
呂雉太後之身,又是呂氏內部的長輩,對於呂雉‘我不管你們了’的表態,諸呂子侄自是不敢說什麽。
但對於少年天子劉盈而言,呂氏卻是母族外戚,是最值得信任的班底、親信!
太後能不管娘家,即將加冠親政的少年天子,難道還能不管這些母族外戚?
“教之於太後,陛下尚年幼······”
“吾等事於陛下之側,也當稍得安閑······”
帶著這樣的思緒,呂台、呂產兄弟二人稍一對視,麵上也終是掛上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是讓呂台、呂產二人隱約之間意識到:未來的呂氏,恐怕並不像自己預測的那麽‘前途光明’······
“此番,酈侯履任鹽鐵都尉,以往吳國,具行之事,可請教於少府。”
“且今吳國,亦得少府監楊離尚在,酈侯往至,亦可於楊監令共事旬月;”
“待酈侯知熟吳東鹽田事,楊監令便當返長安;吳東鹽田,便當皆由酈侯主之。”
見劉盈說起正事,呂台隻稍斂麵上輕鬆之色,略帶嚴肅的起身一拱手。
“陛下、太後信重,臣,必不敢有負!”
信誓旦旦的表過態,呂台的心中,也不由得遐想起未來的美好生活。
雖然到現在,呂台都還沒太弄清楚何謂‘鹽田’,但這樣絲毫不影響呂台對‘鹽’的認知。
——三年前,代相陳豨起兵作亂,先皇劉邦率數十萬大軍出征平叛之時,少府便曾於關中大麵積求購鹽,以作為軍中將士的補給;
彼時,不知道有多少鹽商,被這比‘國家訂單’塞了個滿肚肥腸,撈了個盆滿缽滿!
呂台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在當時,有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甚至都不足以稱為商人的小地主,曾憑著在家中鹵製的幾石鹽,便一舉積累下了足夠‘貲官’的財富,直接將家中長子送入了宮中!
雖然對鹽的成色、好壞,生產過程乃至於價格都沒有了解,但呂台知道的是:鹽這東西,很值錢,而且不愁銷路!
蓋因為普天之下,不分關中或關東、南方或北方,甚至不分漢人和外蠻,乃至於無論人或者獸,凡是能喘氣兒的活物,都離不開鹽!
百姓要吃鹽,商人要吃鹽,官員要吃鹽,功侯貴族、宗親諸侯,也同樣要吃鹽!
若是打起仗來,大頭兵要吃鹽,將官要吃鹽,主帥要吃鹽,甚至連戰馬、驛馬,乃至於隨軍‘出征’的牛羊肉畜,也同樣要吃鹽!
在當今天下,鹽,是唯一價值匹敵貴重金屬,卻又永遠供不應求的消耗品,和生活必需品!
所以在呂台看來,劉盈派自己去吳國,做這勞什子的鹽鐵都尉,分明就是想照顧照顧自己這些個母族外戚!
至於具體怎麽做,卻是不在呂台的考慮範圍之內了。
——鹽鐵都尉,可是比二千石的實權高官!
到了這個級別,如果還要親自動手辦事兒,那也太跌‘二千石’的份兒了。
作為呂氏外戚二代中的最長者,同時也是已故周呂令武侯呂澤唯一的政治遺產繼承人,呂台去做官,根本不缺‘助手’。
此刻,呂台的腦海中,隻有一個幸福的煩惱。
——上哪兒去找一個精通算術、會做賬,又值得信任的人,幫自己做假賬呢······
對於呂台心中的陰暗想法,劉盈自是一無所知,即便知道了,也絲毫不在意。
因為鹽鐵都尉,是劉盈一手打造的新官職,吳東鹽田,也是劉盈最重視的‘中央財政’項目。
為了斬斷每一支伸向吳東鹽田的手,劉盈早在最開始,就為這個項目打造了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體係,以及預防措施。
等呂台到了吳東,近距離了解過吳東鹽田的狀況,便會明白:就連天子劉盈,恐怕都很難在沒有詔書的前提下,從吳東鹽田私下拿走哪怕一把鹽!
但很可惜,劉盈並沒有那麽好心。
劉盈不會告訴呂台:你這次去吳國,完全是做一份半架空、半流放性質的苦差事······
得到呂台‘必不負重托’的承諾,劉盈便也沒在呂台身上,投注太多的注意力。
似是迴憶般沉吟片刻,便見劉盈淺笑著側過頭,望向呂台身旁的呂產。
“酈侯往吳東,為鹽鐵都尉,舅父子呂祿,亦已為淮南中尉。”
“不知洨侯,可有意履任關東,以代朕監趙、代之礦?”
聞言,呂產稍一思慮,便也欣喜的站出身,表示自己‘做的不會比哥哥呂台差’。
到這時,呂氏二代子侄中的呂台、呂產、呂則、呂種、呂祿四人,已經有三人被外放至關東。
但讓呂氏眾人,包括呂釋之,都後知後覺的意識到不對勁的是:在敲定呂產前往代、趙,監督礦山之事後,少年天子那人畜無害的目光,便落在了呂釋之的次子,現任長樂宮衛尉:呂種的身上······
先前,劉盈並不很清楚那枚黃玉的來曆,隻記得前世,老娘總是把那枚黃玉帶在身上,又相當的重視。
要知道彼時的呂雉,同樣是身漢太後之貴,如果真的喜歡玉,那除了那方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玉璽,其他任何一塊玉,呂雉都可以很輕鬆的得到。
所以在那時,劉盈便曾有過猜測:那枚明明不具備‘美玉’屬性的黃玉,應該是什麽信物之類。
而當此刻,呂雉毫不避諱的當著劉盈這個‘外人’的麵,直白的道出那枚黃玉乃是呂氏宗玉,劉盈才終於明白過來:前世的老娘,為什麽會對這一枚醜玉如此重視。
如果呂雉所言不虛,這枚呂氏宗玉,就應該是從那位曾擔任單父縣令的呂氏先祖時代代相傳,傳到了呂公呂文之手;
到漢四年,即項羽自刎烏江前一年,呂文離世,這枚宗玉,便傳到了長子呂澤手中。
再到四年之後,周呂令武侯呂澤戰歿代北,這枚呂氏宗玉的歸屬,遂成了呂氏內部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按照呂雉的說法,呂氏宗玉過去都是傳嫡不傳庶、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頗有些世襲傳承的意味在其中;
若是依此為參照,那按照傳嫡不傳庶,呂氏宗玉,便該傳到呂澤的兒子手中;
可若是提起‘傳長不傳幼’,那比起年輕的酈侯呂台、洨侯呂產二人,顯然是呂釋之更適合做呂氏的話事人。
但事實卻是:呂氏宗玉,即沒有按照‘傳嫡不傳庶’的準則歸屬呂台,也沒有按照‘傳長不傳幼’的規則落入呂釋之之手;
甚至連‘傳男不傳女’一條,都被呂雉毫不意外的破壞。
從這一點上就不難看出:在呂澤離奇亡故之後,呂氏內部,應當是陷入了一段不小的混亂之中。
而最終站出來結束混亂,重新將呂氏整合在一起的,便當是以皇後之身,暫時掌控宗玉的呂雉。
呂雉不放心呂台、呂產兩個侄子,倒是能理解為‘不信任小毛孩兒’——即便呂台、呂產二人,如今也都已成家立業;
但呂雉不放心自己的兄長呂釋之,卻是再明顯不過的信號了。
——呂氏內部青黃不接,人丁凋零!
簡單來說,就是除了呂雉之外,整個呂氏內部,根本沒有其他人能掌控大局。
而今天,呂雉又將那枚宗玉‘賜’還給了呂釋之,而且是當著呂台、呂產二人的麵。
這其中暗含的潛台詞,對劉盈而言,也並不很難看透。
首先,自是呂雉第一層用意:傳嫡不傳庶、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三條,以最後一條為最高優先級!
即:在不破壞另外兩條的前提下,誰年紀大,誰就應該站出來主持大局;
緊隨其後的,就是和第一層息息相關的第二層用意。
——呂氏內部,以男性年長者話事;但我如今身為太後,也同樣是劉氏內部的長者、話事人。
今天,我能把呂氏的大權還給哥哥,不久的將來,我也會將劉氏的權力還給兒子。
所以往後,各位呂氏子侄,於內要聽宗主呂釋之的話,於外,要聽君主劉盈的調遣;而我,則兩頭都不管,又分別鎮著兩邊的場子。
而這最後一層,也恰恰是劉盈最在意、最感到感動的一層。
——在劉、呂二者之間,呂雉排在更高優先級的,是劉氏!
原因很簡單。
於劉氏,呂雉是皇帝之母、是大漢太後;無論是如今代掌朝政,還是將來還政於劉盈,呂雉都永遠是太後。
即便將來,劉盈加冠成人、大婚親政,呂雉也依舊會是整個天下最有話語權的人;在劉氏內部,呂雉的權力,永遠不會有絲毫減弱。
畢竟如今漢室,還沒有‘後宮不得幹政’一說;如果以後劉盈攝政,某件事又做的不好,呂雉也完全具備強行叫停,而後物理糾正的能力。
反觀呂氏這邊,在交出那枚宗玉之後,即便實際上依舊具備的呂氏的掌控,但起碼在理論上,呂雉就已經不再是呂氏內部當家做主的那個人了。
在交出宗玉之後,說的好聽點,呂雉還能算是呂氏的一份子;要說的難聽點,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所以呂雉這第三層用意,無異於淺顯直白的告訴諸呂子侄:往後,我就要安心做我的太後了;
老劉家的事,我事無巨細都會管,但老呂家的事,我以後不會主動去管了。
這裏的‘不管’,倒也不是說再也不關注呂氏的生死存亡,而是呂雉的立場發生了變化。
——在過去,手握呂氏宗玉之時,呂雉管呂氏內部事物,是以話事人、掌舵人的立場;
呂氏出現問題,呂雉必然會第一個做出反應,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懇請。
但在交出宗玉之後,呂雉於呂氏,無疑是成了半個外人,或者說‘遠房親戚’;
往後,呂氏出了需要呂雉插手的事,呂雉雖然大概率還是會管,但立場卻變成了‘念在大家都是親戚的份兒上,以半個外人的身份拉一把’。
但也僅限於拉一把。
對於呂雉這近乎於宣告‘離家出走’的舉動,呂台、呂產兄弟二人隻下意識一急!
但不等二人出身,呂雉身前的呂釋之,終是緩緩直起身,對呂雉鄭重其事的一拱手。
“往數歲,有勞太後······”
“日後,臣必肅整家風,必不使太後因呂氏而蒙羞······”
言罷,呂釋之便對呂雉沉沉一拜;
而呂雉,也在殿內眾人眾目睽睽之下,邁著端莊穩重的步伐,迴到了禦榻之上。
到了這一步,呂台、呂產二人縱是有心開口,也終隻得無奈的發出一聲長歎。
——木已成舟,君無戲言。
身為涉政太後,呂雉說出去的話、給出去的東西,斷然沒有再咽迴去、收迴去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本該如此之事。
現在,呂雉不過是把原本偏移的事,重新拉迴了正軌而已。
突如其來的變故,頓時讓殿內的氛圍沉寂了下來,呂台、呂產等呂氏子侄麵上,也無一不掛上滿滿的憂慮。
到這時,一直在旁扮透明人的劉盈,才終於再次站了出來。
“舅父得掌呂氏大權,甥實心安。”
語帶輕鬆的道出一語,劉盈不忘對禦階下,仍有些呆愣的舅父呂釋之微微一笑。
“往時,母後忙於朝中政務,於呂氏之事多有遺漏,諸呂子侄不得母後之令,亦皆不敢自作主張;”
“然今,舅父得掌呂氏大權,又無官爵以誤呂氏。”
“日後之呂氏,當可因舅父而聞賢名於天下;諸呂子侄,亦可助甥盡早掌權,以繼太祖高皇帝遺誌?”
聽聞劉盈此言,呂釋之顯然還沒從先前的情緒中緩過神來,隻僵笑著對劉盈一拱手。
倒是跪坐於殿兩側的諸呂子侄,在聽到劉盈這一番輕鬆直白的話語之後,紛紛轉動起思緒來。
“陛下此言,分明欲使吾呂氏為臂膀,以成大業?”
“唔······確當如是。”
“非吾呂氏,陛下恐亦無可信、可用之人······”
如是想著,呂台、呂產兄弟二人,以及其餘幾位呂氏子侄的麵容之上,便也再度掛上了些許輕鬆之色。
——太後不管呂氏了,這不還有陛下麽!
呂雉太後之身,又是呂氏內部的長輩,對於呂雉‘我不管你們了’的表態,諸呂子侄自是不敢說什麽。
但對於少年天子劉盈而言,呂氏卻是母族外戚,是最值得信任的班底、親信!
太後能不管娘家,即將加冠親政的少年天子,難道還能不管這些母族外戚?
“教之於太後,陛下尚年幼······”
“吾等事於陛下之側,也當稍得安閑······”
帶著這樣的思緒,呂台、呂產兄弟二人稍一對視,麵上也終是掛上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是讓呂台、呂產二人隱約之間意識到:未來的呂氏,恐怕並不像自己預測的那麽‘前途光明’······
“此番,酈侯履任鹽鐵都尉,以往吳國,具行之事,可請教於少府。”
“且今吳國,亦得少府監楊離尚在,酈侯往至,亦可於楊監令共事旬月;”
“待酈侯知熟吳東鹽田事,楊監令便當返長安;吳東鹽田,便當皆由酈侯主之。”
見劉盈說起正事,呂台隻稍斂麵上輕鬆之色,略帶嚴肅的起身一拱手。
“陛下、太後信重,臣,必不敢有負!”
信誓旦旦的表過態,呂台的心中,也不由得遐想起未來的美好生活。
雖然到現在,呂台都還沒太弄清楚何謂‘鹽田’,但這樣絲毫不影響呂台對‘鹽’的認知。
——三年前,代相陳豨起兵作亂,先皇劉邦率數十萬大軍出征平叛之時,少府便曾於關中大麵積求購鹽,以作為軍中將士的補給;
彼時,不知道有多少鹽商,被這比‘國家訂單’塞了個滿肚肥腸,撈了個盆滿缽滿!
呂台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在當時,有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甚至都不足以稱為商人的小地主,曾憑著在家中鹵製的幾石鹽,便一舉積累下了足夠‘貲官’的財富,直接將家中長子送入了宮中!
雖然對鹽的成色、好壞,生產過程乃至於價格都沒有了解,但呂台知道的是:鹽這東西,很值錢,而且不愁銷路!
蓋因為普天之下,不分關中或關東、南方或北方,甚至不分漢人和外蠻,乃至於無論人或者獸,凡是能喘氣兒的活物,都離不開鹽!
百姓要吃鹽,商人要吃鹽,官員要吃鹽,功侯貴族、宗親諸侯,也同樣要吃鹽!
若是打起仗來,大頭兵要吃鹽,將官要吃鹽,主帥要吃鹽,甚至連戰馬、驛馬,乃至於隨軍‘出征’的牛羊肉畜,也同樣要吃鹽!
在當今天下,鹽,是唯一價值匹敵貴重金屬,卻又永遠供不應求的消耗品,和生活必需品!
所以在呂台看來,劉盈派自己去吳國,做這勞什子的鹽鐵都尉,分明就是想照顧照顧自己這些個母族外戚!
至於具體怎麽做,卻是不在呂台的考慮範圍之內了。
——鹽鐵都尉,可是比二千石的實權高官!
到了這個級別,如果還要親自動手辦事兒,那也太跌‘二千石’的份兒了。
作為呂氏外戚二代中的最長者,同時也是已故周呂令武侯呂澤唯一的政治遺產繼承人,呂台去做官,根本不缺‘助手’。
此刻,呂台的腦海中,隻有一個幸福的煩惱。
——上哪兒去找一個精通算術、會做賬,又值得信任的人,幫自己做假賬呢······
對於呂台心中的陰暗想法,劉盈自是一無所知,即便知道了,也絲毫不在意。
因為鹽鐵都尉,是劉盈一手打造的新官職,吳東鹽田,也是劉盈最重視的‘中央財政’項目。
為了斬斷每一支伸向吳東鹽田的手,劉盈早在最開始,就為這個項目打造了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體係,以及預防措施。
等呂台到了吳東,近距離了解過吳東鹽田的狀況,便會明白:就連天子劉盈,恐怕都很難在沒有詔書的前提下,從吳東鹽田私下拿走哪怕一把鹽!
但很可惜,劉盈並沒有那麽好心。
劉盈不會告訴呂台:你這次去吳國,完全是做一份半架空、半流放性質的苦差事······
得到呂台‘必不負重托’的承諾,劉盈便也沒在呂台身上,投注太多的注意力。
似是迴憶般沉吟片刻,便見劉盈淺笑著側過頭,望向呂台身旁的呂產。
“酈侯往吳東,為鹽鐵都尉,舅父子呂祿,亦已為淮南中尉。”
“不知洨侯,可有意履任關東,以代朕監趙、代之礦?”
聞言,呂產稍一思慮,便也欣喜的站出身,表示自己‘做的不會比哥哥呂台差’。
到這時,呂氏二代子侄中的呂台、呂產、呂則、呂種、呂祿四人,已經有三人被外放至關東。
但讓呂氏眾人,包括呂釋之,都後知後覺的意識到不對勁的是:在敲定呂產前往代、趙,監督礦山之事後,少年天子那人畜無害的目光,便落在了呂釋之的次子,現任長樂宮衛尉:呂種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