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曾讓劉盈畏之如虎,甚至寢食難安的‘劉如意母子’,便在劉盈這隻小蝴蝶輕輕扇動翅膀之後,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雖然劉盈因為老娘的‘禁足令’,隻能把自己關在未央宮,但對於宮外的消息,劉盈自也有足夠的獲知渠道。
——七月,被南軍將士‘圍’在王府中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劉如意,終於得到了太後呂雉的召見。
在呂雉溫柔的訓誡,以及生母戚夫人冷漠的警告之後,劉如意終於等來了自己該有的結局:移王淮南。
移封詔書頒布之後不過數日,新鮮出爐的淮南王劉如意,便在新的臣子班底:淮南左相張蒼、右相周昌,王太傅陳平,以及中尉呂台等人的陪同下,低調離開了長安。
恰逢秋收在即,關中百姓無暇他顧,劉如意母子引起的輿論風波,便也自此不了了之。
秋七月中尋,太後呂雉正式發出國書迴複匈奴單於冒頓,再次表明了‘漢匈皆為兄弟,互不征討’的盟約;
再加上幾百匹布、幾千石糧食、茶、鹽等物資作為‘禮品’,以及一個剛被賜劉姓不過半月的‘公主’,仍舊處於政權交接期的漢室,也算是換來了短暫的和平。
——最起碼今年冬天,匈奴人不會再大規模南下,成建製侵擾漢室北方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便來到了太祖高皇帝十二年秋九月。
年關將至,整個長安朝堂,都為即將到來的大朝儀,以及新君劉盈的登基儀式忙碌了起來。
也正是在這個微妙的時間節點,一則令劉盈再度坐蠟的消息,在長安不脛而走。
——先皇劉邦駕崩之前留有遺詔,明確下令天子劉盈,應該在年滿十七歲是行加冠禮。
更讓整個長安,都因為這則不知來由的‘流言’,陷入一陣漫長的軌跡的,是天子劉盈的年齡。
當今劉盈,出生於始皇嬴政駕崩同年(公元前210年)。
到如今的漢太祖高皇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盈,早已年滿十五;年關一過,劉盈,就將年滿十六······
·
“臣等,恭迎陛下~”
漢十二年秋九月,長安未央宮。
天子劉盈的到來,讓宮內忙碌著的朝臣、官佐們不由停下了手中的活,帶著喜慶的笑容,稀稀拉拉對劉盈拱手行禮。
至於眾人明顯帶有喜悅的神情,自然是因為愈發濃烈的‘年味兒’。
在百十年後,華夏的新年,是董仲舒提倡‘王正月,大一統’後的春正月初一;
在幾千年後的新時代,華夏新年,則是農曆正月初一。
而對於現如今,尚還施行顓頊曆的漢室而言,新年,是歲首十月初一。
——正所謂顓頊(zhuānxu)曆,法十月為歲首,以十月初一為元朔。
自始皇統一天下,並將顓頊曆布行天下的始皇帝二十六年起,十月初一,便一直是華夏人習以為常的‘歲首新年’。
對於尋常百姓而言,十一元朔,意味著一年的農忙終於可以徹底結束,收獲的冬糧終於可以放入倉庫;
再於家門口外,新掛上印有神荼、鬱壘門神兄弟的桃符,順便在院內燒幾根剛砍下來,依舊包含水分的竹節,聽幾聲‘啪啪’的爆竹聲,過往這一年的勞苦,便算是過去了。
對於高門顯族而言,元朔新年的活動則相對更豐富一些;
條件差一點的,也總得招唿齊家中的子侄晚輩,吃一頓像樣的團圓飯;若是條件好一些,甚至還要請來巫醫,舉行一場小型的驅魔儀式,討個好彩頭。
但當‘元朔’二字擺在統治階級,尤其是中央朝堂麵前時,一切,就都會變得極其複雜起來。
如今年的元朔,便是舉行新君劉盈登基後的第一場大朝儀,以及登基儀式;
便是尋常年間,在歲首元朔,朝臣百官、功侯貴戚,也都需要嚴格按照禮法製度,帶著禮法規定的物品,向天子劉盈道賀。
而後,自是歲首大朝儀的保留環節——老臣們談古傷今,引經據典,指出天下存在的弊端;天子則悲天憫人,羞愧萬分的接納諫言,表示自己‘一定改正’。
再之後,便是臘月冬至日,於宮中舉行的大儺驅怪儀式,需要天子本人主持,並要每一個中央官員、功侯貴戚到場參與。
等這一切都忙完,新的一年,也就費去了兩個多月,又值臘月凜冬、正月將至,關中每年都要舉行的‘青壯年預備役軍事冬季操演’,就要開始提上日程······
簡單而言:便是對於長安朝堂而言,根本沒有什麽‘春耕夏作,秋收冬歇’的假期,也沒有後世學子習以為常的寒暑假。
即便是在萬裏冰封的冬天,長安朝堂,也依舊需要維持運轉,並無縫銜接到來年開春,以春耕作為起點,開始又一輪新的輪迴。
好在如今,劉盈還隻是個‘名譽天子’,雖然身著天子冠選,卻根本沒有加冠親政;
所以歲首元朔的一切活動,劉盈雖然都要參加,但除了在活動中露個臉,劉盈也沒有其他需要做的事。
閑來無事,又被老娘拐彎抹角的‘禁足宮中’,看見大殿之外、宮牆以內的官場忙碌起來,劉盈自也是按捺不住好奇。
將那本快被翻散架的《漢律》丟在一旁,劉盈隨便踩了雙鞋,便從自己的宣室殿走了出來。
看著宮內密密麻麻,又無時不在忙碌著的一道道身影,在宮中‘閉關’許久的劉盈,也是不由有些輕鬆了起來。
但在走出殿門,稍一打量宮內的物什之後,劉盈輕鬆愉悅的心,便在眨眼間被提到了嗓子眼!
“此何人之令?!”
一聲嘹亮的高唿,頓時惹得周圍數十步範圍內的身影齊齊停下動作,略有些迷茫的看了看劉盈,便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撒向遠處。
抬起頭,循著周遭眾人的視線望去,待看清那腰掛金銀、係紫綬的老邁身影,劉盈本就擰緊的麵容,隻再沉了一分。
不知是聽到了劉盈的唿號,還是感受到了詭異的氛圍,那老者稍交代幾聲,便極其自然的迴過身,快步走到了劉盈麵前。
“陛下······”
“此為何故?!”
不等王陵拜謁之語道出口,劉盈便急不可耐的發出一問,語調中,分明帶上了一絲責備!
卻見王陵仍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模樣,笑著直起身,不忘擦了擦額角的汗滴,才笑嘻嘻的露出沒剩幾顆的牙齒。
“陛下何發此問?”
“此非本有、當行之事?”
語調輕鬆地道出一語,王陵又笑了笑,朝周遭眾人稍一揮手,示意繼續幹活,而後便將劉盈輕輕拉到一旁,麵色也不由稍一肅。
“陛下。”
“今歲大朝儀,乃陛下新君繼立之大典,更乃陛下遍封功臣、恩賞元從之良機!”
“如此關乎宗廟、社稷之大事,陛下莫不亦欲於長樂操辦?”
聽聞張蒼此言,劉盈雖並未開口,但麵上陰沉之色,也沒有絲毫鬆緩的趨勢。
看看王陵都幹了什麽?
典禮所用的祭台、禮器,乃至於登基大典才有的高台······
——王陵,分明是想把今年的大朝儀,放在未央宮!!!
想到這裏,劉盈本就陰沉的麵色不由更緊了一分,就連牙槽都被劉盈咬緊!
若非王陵是‘前世故人’,劉盈差一點就要以為王陵,是又一個‘離間天家母子’的亂臣賊子了!
即便知道王陵此舉沒有惡意,此刻的劉盈,也絲毫不敢在這種極為重要的政治活動中托大。
——國之大事,唯戎與祀!
而對於如今的漢室,尤其是對於如今的劉盈而言,除了逢年過節拜謁太廟、高廟,這一次的大朝儀+登基大典,便是‘祀’一項中最重要的部分!
尤其是在此刻,宮外流言蜚語,街頭巷尾都在談論‘少年天子會不會馬上開始整理朝堂,開始著手為來年親政做準備’的微妙時節,劉盈就算腦子被戚夫人踢了,也不可能拿大朝儀去刺激老娘呂雉!
想到這裏,劉盈望向王陵的目光中,立時便帶上了一抹本能的防備!
但最終,劉盈還是費勁心機,讓自己接受了‘王陵真的不是奸賊’的事實。
而後,便是年僅十五歲的少年天子劉盈,竟滿麵莊嚴的側過身,說教起了年僅七十的元勳老臣,當朝內史:安國侯王陵。
“安國侯之忠義,朕自知之,亦甚敬之。”
“然安國侯此舉,莫不獨念朕天子之威,而視太後為無物?!”
“今朕年弱,朝中政務皆由太後掌、決,政令盡出長樂宮!”
“如此之時,安國侯行此等異舉,豈不使朕於太後當麵,陷不忠、不孝、不義之地?!”
聽聞劉盈先前之前,老王陵本還一副振振有詞的模樣,但在聽到劉盈後麵這一番直白無比的詢問後,王陵的麵色,頓時就有些僵硬了起來。
今天這一出,要說王陵沒有私心,那或許確實有些虛偽。
但即便有私心,王陵的私心,也絕對不與公義相悖!
——先皇劉邦駕崩之前,遺詔‘太子劉盈繼皇帝位,年十七加冠親政’,王陵可是在場的!
在王陵看來,既然先皇都做下交代了,那就應該遵循先皇的旨意,在劉盈十七歲的時候行冠禮,並臨朝掌政!
現如今,劉盈已年近十六,距離先皇‘十七歲加冠親政’的年限,隻剩下了一年多的時間。
十七歲加冠親政,自然不能死滿了十七歲、加了冠,才開始盤算臨朝掌政,而是應該早做準備,盡早開始接掌大權!
而即將到來了的大朝儀,以及劉盈的登基大典,便是王陵嚴重‘恩威皆立’的良機!
錯過這個機會,那未來的一年,劉盈就隻能在未央宮裏捏泥巴;
等來年,劉盈年滿十七了,卻連朝堂的結構都不了解,到那時,即便王陵等老臣站出來,力挺劉盈‘遵先皇遺詔加冠親政’,恐怕也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跳出來······
“唉!”
想到這裏,就見王陵滿是憋悶的咬牙一跺腳,氣質中的淡然,隻頃刻間便化作一股倔強和執拗!
“陛下所言,臣不敢苟同!”
“——正所謂: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太祖高皇帝臨將大行之時,曾言托於臣:待陛下及冠,臣務當全掌相府,而護陛下之威儀!”
“今雖陛下未及冠,臣亦尚未為相,然先皇遺詔,臣,不敢不遵!!!”
甕聲甕氣的丟下這句話,王陵便如慪氣的孩童般,將頭別向一旁,好似全然忘記了站在自己麵前的,正是自己口中‘君命難違’的‘君’······
如果是在前世,被王陵這麽一激,劉盈倒也確實有可能跟著一起急眼,然後跟王陵鬧個三天兩夜。
但在經過前世足足九年的相處,以及那短短一年的‘共事’生涯,早就對王陵的脾性了若指掌的劉盈,此刻卻是一陣輕笑起來。
“陛下緣何發笑?!”
見老倔牛似是不服氣般發出一問,劉盈隻淺笑著搖了搖頭。
“父皇尚在之時,曾言:安國侯王陵,長於剛直,而短於屈伸······”
“今日看來,父皇此論,誠無半點謬誤?”
見比自己小了將近一輪的少年天子,居然反過來取笑起了自己,老倔牛也是不由有些尷尬起來。
也正是趁著這轉瞬即逝的機會,劉盈毫不做作的伸出手,輕輕拉過王陵的手臂。
“還望安國侯先行遣退宮人、官佐,另於長樂籌措大朝儀。”
輕聲道出一語,劉盈又趕在王陵開口前,搶先將王陵的手腕狠狠一攥!
“此間事,不足為外人道!”
“朕隻一言,以告安國侯。”
“——近些時日,長安多有風聞,言朕於臨朝掌政!”
“然朕以為,此,恐乃別有用心之宵小所布,以陷朕於不義······”
神情滿是嚴峻的道出一語,劉盈望向王陵的目光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哀求。
“還望安國侯,明知朕之所慮······”
“若安國侯亦不可為朕所信,恐漢家朝堂之上,朕,便再無可信之人·······”
雖然劉盈因為老娘的‘禁足令’,隻能把自己關在未央宮,但對於宮外的消息,劉盈自也有足夠的獲知渠道。
——七月,被南軍將士‘圍’在王府中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劉如意,終於得到了太後呂雉的召見。
在呂雉溫柔的訓誡,以及生母戚夫人冷漠的警告之後,劉如意終於等來了自己該有的結局:移王淮南。
移封詔書頒布之後不過數日,新鮮出爐的淮南王劉如意,便在新的臣子班底:淮南左相張蒼、右相周昌,王太傅陳平,以及中尉呂台等人的陪同下,低調離開了長安。
恰逢秋收在即,關中百姓無暇他顧,劉如意母子引起的輿論風波,便也自此不了了之。
秋七月中尋,太後呂雉正式發出國書迴複匈奴單於冒頓,再次表明了‘漢匈皆為兄弟,互不征討’的盟約;
再加上幾百匹布、幾千石糧食、茶、鹽等物資作為‘禮品’,以及一個剛被賜劉姓不過半月的‘公主’,仍舊處於政權交接期的漢室,也算是換來了短暫的和平。
——最起碼今年冬天,匈奴人不會再大規模南下,成建製侵擾漢室北方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便來到了太祖高皇帝十二年秋九月。
年關將至,整個長安朝堂,都為即將到來的大朝儀,以及新君劉盈的登基儀式忙碌了起來。
也正是在這個微妙的時間節點,一則令劉盈再度坐蠟的消息,在長安不脛而走。
——先皇劉邦駕崩之前留有遺詔,明確下令天子劉盈,應該在年滿十七歲是行加冠禮。
更讓整個長安,都因為這則不知來由的‘流言’,陷入一陣漫長的軌跡的,是天子劉盈的年齡。
當今劉盈,出生於始皇嬴政駕崩同年(公元前210年)。
到如今的漢太祖高皇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盈,早已年滿十五;年關一過,劉盈,就將年滿十六······
·
“臣等,恭迎陛下~”
漢十二年秋九月,長安未央宮。
天子劉盈的到來,讓宮內忙碌著的朝臣、官佐們不由停下了手中的活,帶著喜慶的笑容,稀稀拉拉對劉盈拱手行禮。
至於眾人明顯帶有喜悅的神情,自然是因為愈發濃烈的‘年味兒’。
在百十年後,華夏的新年,是董仲舒提倡‘王正月,大一統’後的春正月初一;
在幾千年後的新時代,華夏新年,則是農曆正月初一。
而對於現如今,尚還施行顓頊曆的漢室而言,新年,是歲首十月初一。
——正所謂顓頊(zhuānxu)曆,法十月為歲首,以十月初一為元朔。
自始皇統一天下,並將顓頊曆布行天下的始皇帝二十六年起,十月初一,便一直是華夏人習以為常的‘歲首新年’。
對於尋常百姓而言,十一元朔,意味著一年的農忙終於可以徹底結束,收獲的冬糧終於可以放入倉庫;
再於家門口外,新掛上印有神荼、鬱壘門神兄弟的桃符,順便在院內燒幾根剛砍下來,依舊包含水分的竹節,聽幾聲‘啪啪’的爆竹聲,過往這一年的勞苦,便算是過去了。
對於高門顯族而言,元朔新年的活動則相對更豐富一些;
條件差一點的,也總得招唿齊家中的子侄晚輩,吃一頓像樣的團圓飯;若是條件好一些,甚至還要請來巫醫,舉行一場小型的驅魔儀式,討個好彩頭。
但當‘元朔’二字擺在統治階級,尤其是中央朝堂麵前時,一切,就都會變得極其複雜起來。
如今年的元朔,便是舉行新君劉盈登基後的第一場大朝儀,以及登基儀式;
便是尋常年間,在歲首元朔,朝臣百官、功侯貴戚,也都需要嚴格按照禮法製度,帶著禮法規定的物品,向天子劉盈道賀。
而後,自是歲首大朝儀的保留環節——老臣們談古傷今,引經據典,指出天下存在的弊端;天子則悲天憫人,羞愧萬分的接納諫言,表示自己‘一定改正’。
再之後,便是臘月冬至日,於宮中舉行的大儺驅怪儀式,需要天子本人主持,並要每一個中央官員、功侯貴戚到場參與。
等這一切都忙完,新的一年,也就費去了兩個多月,又值臘月凜冬、正月將至,關中每年都要舉行的‘青壯年預備役軍事冬季操演’,就要開始提上日程······
簡單而言:便是對於長安朝堂而言,根本沒有什麽‘春耕夏作,秋收冬歇’的假期,也沒有後世學子習以為常的寒暑假。
即便是在萬裏冰封的冬天,長安朝堂,也依舊需要維持運轉,並無縫銜接到來年開春,以春耕作為起點,開始又一輪新的輪迴。
好在如今,劉盈還隻是個‘名譽天子’,雖然身著天子冠選,卻根本沒有加冠親政;
所以歲首元朔的一切活動,劉盈雖然都要參加,但除了在活動中露個臉,劉盈也沒有其他需要做的事。
閑來無事,又被老娘拐彎抹角的‘禁足宮中’,看見大殿之外、宮牆以內的官場忙碌起來,劉盈自也是按捺不住好奇。
將那本快被翻散架的《漢律》丟在一旁,劉盈隨便踩了雙鞋,便從自己的宣室殿走了出來。
看著宮內密密麻麻,又無時不在忙碌著的一道道身影,在宮中‘閉關’許久的劉盈,也是不由有些輕鬆了起來。
但在走出殿門,稍一打量宮內的物什之後,劉盈輕鬆愉悅的心,便在眨眼間被提到了嗓子眼!
“此何人之令?!”
一聲嘹亮的高唿,頓時惹得周圍數十步範圍內的身影齊齊停下動作,略有些迷茫的看了看劉盈,便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撒向遠處。
抬起頭,循著周遭眾人的視線望去,待看清那腰掛金銀、係紫綬的老邁身影,劉盈本就擰緊的麵容,隻再沉了一分。
不知是聽到了劉盈的唿號,還是感受到了詭異的氛圍,那老者稍交代幾聲,便極其自然的迴過身,快步走到了劉盈麵前。
“陛下······”
“此為何故?!”
不等王陵拜謁之語道出口,劉盈便急不可耐的發出一問,語調中,分明帶上了一絲責備!
卻見王陵仍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模樣,笑著直起身,不忘擦了擦額角的汗滴,才笑嘻嘻的露出沒剩幾顆的牙齒。
“陛下何發此問?”
“此非本有、當行之事?”
語調輕鬆地道出一語,王陵又笑了笑,朝周遭眾人稍一揮手,示意繼續幹活,而後便將劉盈輕輕拉到一旁,麵色也不由稍一肅。
“陛下。”
“今歲大朝儀,乃陛下新君繼立之大典,更乃陛下遍封功臣、恩賞元從之良機!”
“如此關乎宗廟、社稷之大事,陛下莫不亦欲於長樂操辦?”
聽聞張蒼此言,劉盈雖並未開口,但麵上陰沉之色,也沒有絲毫鬆緩的趨勢。
看看王陵都幹了什麽?
典禮所用的祭台、禮器,乃至於登基大典才有的高台······
——王陵,分明是想把今年的大朝儀,放在未央宮!!!
想到這裏,劉盈本就陰沉的麵色不由更緊了一分,就連牙槽都被劉盈咬緊!
若非王陵是‘前世故人’,劉盈差一點就要以為王陵,是又一個‘離間天家母子’的亂臣賊子了!
即便知道王陵此舉沒有惡意,此刻的劉盈,也絲毫不敢在這種極為重要的政治活動中托大。
——國之大事,唯戎與祀!
而對於如今的漢室,尤其是對於如今的劉盈而言,除了逢年過節拜謁太廟、高廟,這一次的大朝儀+登基大典,便是‘祀’一項中最重要的部分!
尤其是在此刻,宮外流言蜚語,街頭巷尾都在談論‘少年天子會不會馬上開始整理朝堂,開始著手為來年親政做準備’的微妙時節,劉盈就算腦子被戚夫人踢了,也不可能拿大朝儀去刺激老娘呂雉!
想到這裏,劉盈望向王陵的目光中,立時便帶上了一抹本能的防備!
但最終,劉盈還是費勁心機,讓自己接受了‘王陵真的不是奸賊’的事實。
而後,便是年僅十五歲的少年天子劉盈,竟滿麵莊嚴的側過身,說教起了年僅七十的元勳老臣,當朝內史:安國侯王陵。
“安國侯之忠義,朕自知之,亦甚敬之。”
“然安國侯此舉,莫不獨念朕天子之威,而視太後為無物?!”
“今朕年弱,朝中政務皆由太後掌、決,政令盡出長樂宮!”
“如此之時,安國侯行此等異舉,豈不使朕於太後當麵,陷不忠、不孝、不義之地?!”
聽聞劉盈先前之前,老王陵本還一副振振有詞的模樣,但在聽到劉盈後麵這一番直白無比的詢問後,王陵的麵色,頓時就有些僵硬了起來。
今天這一出,要說王陵沒有私心,那或許確實有些虛偽。
但即便有私心,王陵的私心,也絕對不與公義相悖!
——先皇劉邦駕崩之前,遺詔‘太子劉盈繼皇帝位,年十七加冠親政’,王陵可是在場的!
在王陵看來,既然先皇都做下交代了,那就應該遵循先皇的旨意,在劉盈十七歲的時候行冠禮,並臨朝掌政!
現如今,劉盈已年近十六,距離先皇‘十七歲加冠親政’的年限,隻剩下了一年多的時間。
十七歲加冠親政,自然不能死滿了十七歲、加了冠,才開始盤算臨朝掌政,而是應該早做準備,盡早開始接掌大權!
而即將到來了的大朝儀,以及劉盈的登基大典,便是王陵嚴重‘恩威皆立’的良機!
錯過這個機會,那未來的一年,劉盈就隻能在未央宮裏捏泥巴;
等來年,劉盈年滿十七了,卻連朝堂的結構都不了解,到那時,即便王陵等老臣站出來,力挺劉盈‘遵先皇遺詔加冠親政’,恐怕也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跳出來······
“唉!”
想到這裏,就見王陵滿是憋悶的咬牙一跺腳,氣質中的淡然,隻頃刻間便化作一股倔強和執拗!
“陛下所言,臣不敢苟同!”
“——正所謂: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太祖高皇帝臨將大行之時,曾言托於臣:待陛下及冠,臣務當全掌相府,而護陛下之威儀!”
“今雖陛下未及冠,臣亦尚未為相,然先皇遺詔,臣,不敢不遵!!!”
甕聲甕氣的丟下這句話,王陵便如慪氣的孩童般,將頭別向一旁,好似全然忘記了站在自己麵前的,正是自己口中‘君命難違’的‘君’······
如果是在前世,被王陵這麽一激,劉盈倒也確實有可能跟著一起急眼,然後跟王陵鬧個三天兩夜。
但在經過前世足足九年的相處,以及那短短一年的‘共事’生涯,早就對王陵的脾性了若指掌的劉盈,此刻卻是一陣輕笑起來。
“陛下緣何發笑?!”
見老倔牛似是不服氣般發出一問,劉盈隻淺笑著搖了搖頭。
“父皇尚在之時,曾言:安國侯王陵,長於剛直,而短於屈伸······”
“今日看來,父皇此論,誠無半點謬誤?”
見比自己小了將近一輪的少年天子,居然反過來取笑起了自己,老倔牛也是不由有些尷尬起來。
也正是趁著這轉瞬即逝的機會,劉盈毫不做作的伸出手,輕輕拉過王陵的手臂。
“還望安國侯先行遣退宮人、官佐,另於長樂籌措大朝儀。”
輕聲道出一語,劉盈又趕在王陵開口前,搶先將王陵的手腕狠狠一攥!
“此間事,不足為外人道!”
“朕隻一言,以告安國侯。”
“——近些時日,長安多有風聞,言朕於臨朝掌政!”
“然朕以為,此,恐乃別有用心之宵小所布,以陷朕於不義······”
神情滿是嚴峻的道出一語,劉盈望向王陵的目光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哀求。
“還望安國侯,明知朕之所慮······”
“若安國侯亦不可為朕所信,恐漢家朝堂之上,朕,便再無可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