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病己疑慮重重的來到長安以南,在那塊號稱‘糧市’的新市,以每石二千錢的價格買到粟米之時,未央宮內,劉盈也是等來了陽城延的拜會。


    “冬至一別,這一眨眼,孤同少府,便是二月餘未曾謀麵呐?”


    在寺人小心扶持下坐起身,劉盈隻下意識用左手護著肋側,不忘對陽城延擠出一絲和善的笑容。


    見劉盈能坐起身,陽城延麵上擔憂之色也是散去大半,輕笑著在一旁的筵席之上跪坐下來,對劉盈拱手一拜。


    “承蒙家上掛懷,又陛下庇佑,往二月餘,臣奔走於鄭國渠沿岸,諸事,皆還算順暢。”


    “隻前時,聽聞家上於長陵遇刺,臣甚憂家上之安危;又家上傳令少府,欲起糧市於長安南。”


    “恰修渠事已近畢,臣便稍偷閑折返長安,親視糧市事之餘,亦欲麵會家上。”


    說到這裏,陽城延不忘做出一副心安的神情,略有些誇張的長出了口氣。


    “今見家上無有大礙,臣,實可謂是如釋重負······”


    看著陽城延這般作態,劉盈也是不由搖頭一笑,對陽城延稍一拱手。


    “不過皮肉之傷,竟勞少府記掛於心,險誤修渠之事,此,孤之罪······”


    稍客套一番,劉盈便也沒多繞彎子,隻麵帶慚愧的一笑。


    “今已開春二月,孤本欲親往三原,以視修渠之事。”


    “然前時之事······”


    說著,劉盈不由自嘲一笑,低頭輕撫了撫側肋處。


    “孤一時之大意,便惹得母後震怒,又孤負傷在身,不便遠行。”


    “修渠之事,恐皆賴少府依歲首冬至,議定之策而畢全功······”


    聽著劉盈這一番稍帶唏噓的話語,陽城延隻麵色稍一正,對劉盈沉沉一拱手。


    “家上不必過憂。”


    “修渠一事雖未盡罷,然當行之策,家上皆已告與臣知。”


    “又冬前,清掘、減寬事皆畢;即固渠上遊土所用之埽,亦已備足柳席、碎石。”


    “待臣往三原,以家上之令行事,不過月餘,修渠之事,便當可盡畢!”


    見陽城延鄭重其事的做出承諾,劉盈也是麵帶敬重的點點頭,望向陽城延的目光中,也是稍帶上了些許嚴肅。


    “即如此,修渠之事,便皆托於少府之手。”


    “少府當知,孤此番主修渠事,乃父皇臨行之時,以監國太子加於孤身。”


    “今修渠事近畢,萬望少府步步為營,絕不可功虧於潰!”


    說著,劉盈不忘又低頭看了看側肋,麵上也掛上了些許自侃。


    “可萬莫如孤一般,一時得意便疏忽大意,再惹事端······”


    聽聞劉盈似是說笑般,道出這一聲隱晦的驚醒,陽城延也是麵色嚴肅的一拱手。


    就見劉盈又是麵帶自嘲之色笑了一陣,便將話頭從鄭國渠之上轉開。


    誠如劉盈所言:修整鄭國渠一事,已經基本完成了。


    鄭國渠的先前的問題是什麽?


    ——年久失修,渠道因淤泥堆積而阻塞;又因為渠道寬度被好心做了壞事的地方官吏、百姓自行拓寬,使得水流更加緩慢,淤泥沉降堆積的速度更快。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朝堂不帶任何政治目的,隻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去修,那也就是兩點:把下遊的淤泥清理、挖掘,並將拓寬的渠道恢複到原本的模樣。


    隻要將這兩點完成,那鄭國渠對兩岸農田的灌溉能力,就見有肉眼可見的改善。


    而這兩點,基本都已經在冬至前,被劉盈親自在蓮勺盯著完成了。


    剩下的‘固上遊之土’一項,則是由於此番修渠,是劉盈以監國太子的身份,帶著‘民心’‘政望’的政治目的,私自加上去的。


    倒也不是說,這完全是形象工程。


    ——如果不用埽、石磚固定上遊的水土,那劉盈此番整修鄭國渠,就會隻是個開始!


    往後每隔幾年,鄭國渠依然會因淤泥堆積而堵塞,朝堂也需要周而複始的出錢出力,去進行鄭國渠的養護工作。


    對於如今,連都城長安都建不起的漢室而言,如此龐大的修護成本,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若非如此,過往近十年,丞相蕭何也不至於坐視鄭國渠阻塞,甚至直接導致沿岸農田因溉水不足而減產。


    而‘固上遊之土’一事完成,雖也不至於說是讓朝堂徹底一勞永逸,從此再也不用維護鄭國渠,也起碼能大大減緩鄭國渠因淤泥沉積,而導致阻塞的速度。


    如果說先前,鄭國渠每三年就要大費周折去修、去疏通的話,那在此番,鄭國渠上遊被鋪上埽、石磚之後,很可能是每十年乃至十五年,才需要大修一次。


    若是關東盡快平定,天下盡早安穩下來,鄭國渠下遊能每年都稍微清理一下淤泥,或許往後,朝堂再也不用因鄭國渠的整修之事而操心。


    簡單來說就是:清掘淤泥、減寬渠道,都是從當下考慮,做了能立竿見影,但很快就需要重複進行。


    而‘固上遊之土’,則是劉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才做出的決策。


    隻要此事完成,那從大的方麵說,自然是利國利民,有利於國家財政健康運轉。


    從小的方麵,也足以讓劉盈在朝臣百官心中,得到一個‘思慮深遠’的印象,順帶收割一下關中百姓的擁戴。


    而這件事,其實也已經做的差不多了。


    ——十一月中旬,鄭國渠下遊河段的工作結束之時,劉盈已經以糧米為酬,得到了關中數萬民民壯‘冬天編柳席,開春帶著柳席去三原修渠’的承諾。


    另外,少府調撥的三萬官奴,也已經備好了製埽的碎石。


    等過幾天,陽城延去三原,召集少府官奴、關中民壯,用編好的柳席、備好的碎石卷成埽,鋪在鄭國渠底下,就大功告成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劉盈先前沒有在長陵遇刺,去不去三原,影響也都不是很大了。


    “唿~”


    “老爹的大考,總算是給出了個不錯的答卷······”


    在心中稍發出一聲感歎,劉盈卻並沒有覺得肩上的擔子輕了分毫。


    稍思慮片刻,劉盈便又再度望向陽城延。


    “前時,孤令輸糧米十萬石往三原,少府可自用為官奴之食用。”


    “餘者,少府可假孤之名,言‘太子令發’,以為關中民壯修渠之口糧。”


    “待春三月,修渠事將畢之事,孤當往三原,以親謝關中民壯當麵。”


    聽著劉盈略帶嚴肅的道出此語,陽城延也是稍點了點頭。


    待看清劉盈目光中,那一抹若有似無的和善,陽城延更是略帶靦腆的笑了起來。


    ——關中民壯,劉盈都要親自去致謝,那······


    有些話,不用說的太明白······


    陽城延正思慮間,就見劉盈又問道:“糧市之事,如何了?”


    聽劉盈問起,陽城延也不由將心緒拉迴,稍一沉吟,麵上便稍帶上了些許憂慮。


    “自家上興糧市,又以少府親售米糧,迄今,已近十日。”


    “此十日,少府已售糧米十萬石餘,得錢二萬萬;少府餘糧不足十萬石。”


    “臣以為,少府所餘之糧三十萬石,至多隻半月,便當售罄······”


    聽聞此言,饒是對此有所心理準備,劉盈也是不由稍歎了一口氣。


    說來,劉盈此番‘遇刺’,雖說多少有點痛苦,也有點沒麵子,但相應的,也得到了不少收獲。


    除了順理成章的屠了長陵田氏全族,又順手將‘弑兄未遂’的罪名扣死在了弟弟劉如意頭上,劉盈還從田氏手中,白得了十六處大小不一的糧倉,以及七十多萬石糧米。


    其中最讓劉盈重視的,便是那七十萬石糧食。


    畢竟再怎麽說,長陵田氏,不過一介商戶,就算沒這檔子事兒,劉盈想整治,也不過是多費些功夫。


    至於弟弟趙王劉如意,看上去是劉盈儲位的威脅來源,但實際上,劉盈從來都不認為,劉如意能對自己造成什麽威脅。


    就算不說現在,手握‘修渠養名’之功,接下來還要平定糧食市場之後的劉盈,屁股底下的太子之位有多牢固,光是前世劉盈全程躺贏的成功經曆,也足以讓劉盈將弟弟劉如意徹底無視。


    而這七十萬石糧食,無論是對此時的劉盈,還是漢室朝堂而言,都可謂是久旱逢甘霖······


    ——劉盈修渠,得給自發前來,幫忙修渠的民壯發糧食;


    ——少府派官奴修渠,其一半的口糧,也需要劉盈去想辦法;


    ——天子劉邦大軍在外,每個月的軍糧消耗都是‘百萬石’級別;


    再有,便是如今,關中逐漸出現的‘糧食市場被壟斷’的苗頭,也需要劉盈這個監國太子,將足量的平價糧投入市場,以調控糧價。


    這樣一算下來,七十萬石糧食,可就一點都不算多了。


    先是早就在劉盈這裏打好招唿的陽城延,領走了十萬石糧食,作為少府官奴,以及未來兩個月,關中民壯修渠所用的口糧。


    之後,劉盈又拿出了四十萬石糧食給蕭何,以稍緩解國庫供應劉邦大軍糧草輜重的壓力。


    而剩下二十萬石,便被劉盈作為了平抑糧價的調控糧。


    而如今,調控才開始不到半個月,二十萬石糧食,就已經賣出去了一半······


    “嗯······”


    “此事,孤同蕭相已有策議。”


    “且稍待幾日。”


    “若五日之後,糧市之內,還不見關中糧商貨米於民,蕭相自會有動作。”


    嘴上說著,劉盈的心中,卻是已湧上了陣陣冷意。


    “嘿······”


    “田氏死的人,恐怕是不夠多啊······”


    陰惻惻一笑,劉盈不由再度低下頭,看向仍有些鈍痛的側肋處。


    “且看吧。”


    “看你們,是像蕭何說的那般‘迷途知返’,還是和老娘猜得那樣,不見鍘刀不迴頭······”


    看著劉盈麵帶冷意的陷入思慮之中,陽城延麵上憂慮之色,總於是稍緩解了些許。


    但陽城延接下來的話,卻是讓劉盈一時間,陷入了極盡的無奈之中。


    “家上。”


    “除此,另有二事,或使糧市一事受阻。”


    待劉盈從思慮中緩過神來,就見陽城延憂心忡忡的一拱手。


    “往十日,少府於糧市售米十萬石,得錢二萬萬錢。”


    “此錢二萬萬,自皆秦半兩。”


    “然今幾日,糧市吏佐多言臣:有民持三銖錢而來,欲買米而不得,反以陛下前歲之詔書,以問少府官佐······”


    幾乎是在聽到‘有民持三銖錢買米’這幾個字的一瞬間,劉盈本就不算愉快的麵容,便立時沉了下去。


    “唉······”


    “反噬啊······”


    陽城延的話,劉盈自然是聽得明白。


    ——少府在新建立的糧市賣糧,百姓就想拿三銖錢買,但三銖錢大都分量不足,更不乏全鉛錢、莢錢,少府自然是不會收。


    而後,便是那個連劉盈,都不知道該怎麽迴答的靈魂提問出現。


    ——陛下不是說,三銖錢也是錢,也和半兩錢一樣嗎?


    ——怎的如今,你少府賣糧食,還不收三銖錢?


    ——你少府,這是明著違背陛下旨意?


    算上前生今世,這個問題,已經在劉盈的腦海中停留了足足十年。


    但直到現在,劉盈都不知道怎樣的迴答,才是正確迴答。


    說三銖錢不是‘錢’?


    什麽違背天子詔書、違抗法令都不論,光是一個‘孝’,劉盈就繞不過去!


    可若是承認三銖錢具有購買力、流通力,那情況,恐怕會更加糟糕······


    很簡單的道理:隻要三銖錢,能從少府手中換到任何值錢的東西,那但凡有腦子的人,都會不遺餘力的去鑄造三銖錢!


    而這種基本等同於白拿的買賣,無論對漢室的財政,亦或是對貨幣市場,都是不可磨滅的巨大打擊······


    “嗯。”


    “也該是時候啦······”


    暗自悠然發出一聲長歎,就見劉盈陰著臉抬起頭,對陽城延稍一點頭。


    “少府貨糧於市,暫不可明言‘不取三銖’!”


    “隻須以缺損、色不足、重不足等言,搪塞而婉拒便是。”


    說著,劉盈也終是在身旁寺人的攙扶下起身。


    “明日,孤欲往相府。”


    “少府於孤同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