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大人可還另有吩咐?”


    看著官吏麵色慌亂的低下頭,張病己不由微微眯起眼角,望向那官吏的目光中,竟隱隱帶上了些許殺氣!


    “此間事,當皆朝堂大政,汝區區一介刀筆吏,從何得知?!!”


    以一股莫名滲人的怪異語調道出這句話,張病己的目光中,更是已出現了些許危險的氣息!


    卻不料那官吏聽聞此言,滿是局促的擦了擦額角冷汗,不由上前,麵色尷尬的又是一拜。


    “迴老大人的話,晚輩······實非刀筆吏······”


    說著,那官吏便借著整理衣袍的功夫,不著痕跡的露出了腰間,那枚泛著白光,係有青色綬繩的銀印。


    確定張病己的目光,在自己腰間的銀印青綬之上停留了片刻,那管理才麵帶惶恐的又一拱手。


    “晚輩本秦軍匠,乃自碭郡從陛下,至今已近十餘載······”


    “漢五年,丞相酂侯蕭何蕭公,奉陛下之令以建長樂、未央兩宮,晚輩蒙陛下信重,以為監工。”


    “至今,晚輩又蒙陛下不棄,任之以為匠作少府······”


    輕聲道出自己的來曆,陽城延不忘賠笑著又是一拱手,才稍退到張病己身側,根本不敢正麵麵對張病己。


    ——準確的說,是不敢正麵麵對張病己手中,那杆號稱‘能追著太子打三條街’的幾杖······


    本以為道出身份,能讓張病己對自己稍客氣些,起碼別老拿那副吃人般的眼神看人,卻不料張病己得知陽城延的來意,雪眉嗡時又是一豎!


    “匠作少府?”


    “嘿,官兒不小,著實不小!”


    “位列九卿,當是中二千石之秩祿?”


    稍待戲謔的發出一問,張病己不由淡笑著迴過身,看向那幾位仍舊麵帶惱怒,看著那堆石磚的同鄉老友。


    “諸位可還記得當年,吾等為周呂令武侯掌下戟卒之時,故周呂令武侯呂將軍,乃食祿幾石?”


    聽聞張病己此問,就見一位老者滿是自豪地昂起頭,望向陽城延的目光中,仍舊帶著些許針對直道被毀壞的惱怒。


    “哼!”


    “想當年,彭城戰罷,已故周呂令武侯,可是為陛下拜為大將軍,秩祿萬石!”


    “若值彼時,爾等區區二千石之刀筆吏,便欲為已故周呂令武侯之親衛,都還當求家中父輩疏以錢財,打通幹係呢!!!”


    先前聽聞張病己的調侃,陽城延本就有些繃不住儀態。


    待聽到這句‘爾等區區二千石之刀筆吏’時,陽城延的心態,是徹底繃不住了。


    “區······區區二千石?”


    “這······”


    “何時起,位列當朝九卿之中二千石,亦以為坊間稱之以為刀筆吏?”


    一時之間,陽城延陷入了無盡的自我懷疑之中。


    見陽城延並沒有太大反應,張病己似也是沒了挑逗陽城延的性質,不由又拍了拍那堆碼放整齊的石磚,旋即麵帶疑惑的迴過頭。


    “河渠、水利之整修,老朽年幼之時,亦曾隨父兄而為。”


    “不皆以夯實為主?”


    疑惑的發出一問,張病己又拍了拍那堆石磚。


    “夯實渠地,用木即刻,何以用此等精良之石磚?”


    “更何況是二十萬之數?!”


    自顧自說著,張病己又想起來:眼前這位自稱‘匠作少府’的毛頭小子剛才好像說了,這些石磚,好像是要用來鋪在渠地、渠側?


    一時之間,張病己竟也和陽城延一般,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


    ——石磚鋪渠?


    這······


    聞所未聞呐?


    聽到張病己接連數問,陽城延卻似是被奪走了魂魄般,對張病己的問題充耳未聞。


    終還是身後的副手楊離走上前,悄悄慫了慫陽城延的胳膊,才讓陽城延終於從‘九卿啥時候成了刀筆吏?’的深思中迴過神來。


    定了定神,迴想起昨日,劉盈在太子宮對自己做下的交代,陽城延稍有些迷離的目光,也逐漸聚焦在了一點。


    “罷了罷了······”


    “受杖之老者,惹不得,惹不得······”


    暗自苦澀一笑,陽城延便上前,對張病己稍拱手一拜。


    “迴老大人,此,乃太子欲修鄭國渠,而不得不為之無奈之舉······”


    聽聞陽城延此言,張病己不由嗡時一愣,緩緩迴過身,終是帶著隻單純困惑,又不帶絲毫攻擊的目光,看向陽城延那略小幽怨的麵容。


    感受到張病己目光中,已經不再帶有那一抹令人膽寒的肅殺之氣,陽城延也不由稍鬆一口氣,旋即做出了一副惆悵無比的神情。


    “唉~”


    “老大人有所不知。”


    “此番,陛下令天子整修鄭國渠,然朝堂府庫空虛,又無多力役。”


    “且鄭國渠阻塞多年,欲行整修事,更需力役足數萬!”


    說著,陽城延不由苦歎著搖了搖頭,朝那十名刑徒的方向又是一努嘴。


    “晚輩同朝中諸公擬測,得鄭國渠之整修,乃需力役六萬。”


    “然太子仁善,不忍勞關中民過甚,便令少府即休除長陵外所有事務,盡出城旦、鬼薪、隸臣妾的官奴足三萬餘,以充此番,整修鄭國渠所需之力役。”


    “除此,太子還令朝中功侯、百官盡出家中力壯之私奴,以做鄭國渠整修之用·······”


    言罷,陽城延話頭稍一滯,將嘴唇微微抿起,滿是哀愁的又一搖頭。


    “然縱如此,整修鄭國渠之力役,仍缺者甚多。”


    “太子苦無力役,又不忍征勞於關中,便隻得出此下冊;”


    “——盡出少府備築長安之石磚,以固鄭國渠之土!”


    “且得此轉二十萬,鄭國渠底之夯實,亦可稍速而日短······”


    最後道出一語,陽城延不由搖頭歎息著低下頭,麵上滿帶著苦澀,似是心緒鬱結般,開始輕輕踢起腳下,已經被滾木破壞的一處淺坑來。


    隻不過這一迴,陽城延‘蓄意破壞直道’的舉動,卻並沒有引來張病己的眼刀。


    此時的張病己,也包括張病己身後那幾位老友,都在迴味著方才,陽城延所說出的那番話。


    “出少府刑徒、官奴,以充力役······”


    “令百官功侯出家中私奴,以充力役······”


    “不忍勞民過甚,故勿征勞於關中民·······”


    “出備築長安之石磚,以稍補力役之缺······”


    輕聲呢喃著,張病己的麵容之上,終於湧上些許鄭重。


    “公方才言,太子令少府盡出刑徒、官奴?”


    “此得力役幾何?!”


    聽聞張病己鏗鏘有力的一問,陽城延自是稍一拱手。


    “三萬餘······”


    就見張病己沉吟片刻,又猛地抬起頭:“朝中功侯貴戚,出家中私奴幾人?”


    “公,出家中私奴幾多?”


    聽老者不知不覺間,就將‘汝’換成了‘公’,陽城延也覺心中創傷被撫平了些許。


    幾乎不帶絲毫遲疑,便對張病己一拜。


    “朝中功侯百官、朝臣貴戚,出家中私奴共三千七百餘。”


    “及晚輩······”


    說著,陽城延不由僵硬一笑。


    “晚輩得二千石之秩祿,然無高爵,隻得盡出家中奴十四人;另又自出錢糧,自遠方堂親家中,尋得晚輩三人以為勞役,共十七人······”


    “當真?”


    就見張病己略帶懷疑的發出一問,不等陽城延開口作答,便有昂起頭,望向陽城延身後的少府丞:楊離。


    “公又出私奴幾人?”


    聞張病己此言,楊離不由頓時汗顏,趕忙羞愧的低下頭。


    “小子家貧,未蓄私奴······”


    “然小子食祿千石,亦已出錢,於長安東市雇得力役十人,以稍出力······”


    聽聞楊離之語,張病己不由稍一思慮,便直走上前。


    稍有些魯莽的抓住楊離的手腕,待看清楊離那隻虎口遍布老繭的手,張病己重是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少府官佐,便多無陣仗之履曆;得食俸祿千石,亦下田勞作······”


    “嗯······”


    自顧自又是一陣私語,張病己思慮許久,終又是分別撇了陽城延、楊離二人一眼。


    見二人麵上,絲毫不見作偽之色,張病己重是迴過身,右手拄杖,左手背負於身後,朝那幾位同鄉老友微點了點頭。


    與張病己稍一對視,那幾位老者似也是感知到了什麽,互相稍一對視,便各自點頭歎息著朝村內走去。


    不一會兒的功夫,約莫百十來戶人家的張家寨,便響起了一陣嘹亮的銅鑼銳鳴聲。


    “鏘~”


    “凡張家寨之男,歲十五上、五十下者,皆速備行囊,至村口聚集~”


    “鏘~”


    “知而不來者,或來而不速者,皆依族法杖責,後逐出族譜~”


    “鏘~~~~~~”


    如此片刻的功夫,不過百餘戶人家的張家寨寨口,竟已被六七十個雖不算魁梧,卻也還算精壯的男子所占據!


    看著這些男子背著簡單到幾乎隻包著一件外衣的‘行囊’,以及不住喘著粗氣的麵孔,陽城延一時之間,竟不知該說些什麽、做些什麽。


    “哼!”


    就聞張病己莫名一聲冷哼,大踏步走上前,滿是‘兇狠’的直瞪向陽城延。


    “此男數十,皆乃吾張家寨之後苗!”


    “若有了善事,老朽縱是拚了這條老命,也絕不罷休!!!!”


    滿是粗狂的一聲吼叫,張病己又迴過神,對聚集在村口的那幾十位同鄉晚輩稍一點頭,便招唿著幾位老友,朝村內的老宅走去。


    “直道!”


    “三日之內,道不恢複如初,老朽亦拿你‘匠作少府’是問!”


    循聲抬起頭,聽著那道不斷遠去的背影方向,發出這麽一聲頗具效力的‘威脅’,陽城延滯愣許久,終不過啞然失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