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隱拒絕了竹曉搬過去的邀請,去別人家裏做客哪有住客棧自在,他們八大一小九個人要了六個單間一個大套間,一天住宿費三斤大米,一口氣付了半個月房費45斤大米,也給瑤裏的經濟創點收不是。
客棧裏就他們幾個客人,三斤大米,等同於把整個院子都包下來了,不過許淩風還是感覺蠻神奇的,這年頭還會有人進來住店?
客棧老板笑眯眯的迴答:“客人是很少,但也不是沒有。每年四月鎮上發放種子,附近幾個村子都會有人過來。如果夏天天氣太糟,十月份還會發點過冬的救命糧,到時候來的人更多,這兩個月是我們客棧上客的旺季,每一天都要住上幾十個人,最多的時候住過136個人。”
“一百三十六個人?”宋隱環顧四周,言下之意,你這個小店有那麽多房間嗎?
其時他們正跟老板一家坐在廊下納涼。現在是七月中旬,就算是在大山深處,白天氣溫也在四十七八度,這樣的高溫天氣會一直持續到九月中下旬。這會兒太陽雖然下去了,卻是半點涼意都感受不到,不過好歹不用擔心輻射,睡了一個下午的人們終於可以走出房門到外麵透透氣了,反正年年都是這麽熱,一年年熱下來,大家熱著熱著就熱習慣了,尤其是小孩子們,居然還有力氣在院子裏的玉米地裏藏貓貓。
不過這麽熱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至少蚊子全都躲了起來,要等到清晨氣溫降到四十一二度的時候才會出來活動,可見人類的適應能力比蚊子還要厲害。
客棧老板姓張,是個滿臉皺紋的中年漢子,這會兒正非常自得地抽著一種用幾種野草製作的奇怪旱煙,聽了宋隱的問題,嘿嘿一笑:“他們哪能跟你們一樣人人都有一個房間,都是十來個人擠一起,一個人一晚上隻要五錢米,如果不是晚上太冷害怕凍出毛病的話,肯定都不會有人進來住店。”
宋隱開始想象十個人擠一間房是個什麽場景,許淩風的觀注點跟他不一樣,問:“附近村子都到你們這裏買種子嗎?”
“哪裏是買?都是白送,不然有誰會跑這麽遠,林子裏頭野物兇得很呢。”老板娘接口,神色間頗有些不甘。
老板歎息:“這不都是被逼的嘛,冬天那麽長,好些人家為了活命連種子都吃光了……歎,老天爺沒給人留活路啊。”
“就這麽把種子白送給他們?會不會家裏留了種子的也跑來白拿?”李霞問。
“怎麽沒有啊,所以才讓人生氣嘛。”老板娘搶著迴答,“我們鎮長就是心太好,說林子那麽兇險他們都過來了,幹脆都白送。”
許淩風宋隱對視一眼,都從中嗅到了非同一般的氣味。
李霞眨眨眼睛,又問:“冬天的過冬糧呢,也是白送?”
“差不多吧。鎮長說來年如果收成好還是要還糧,但是你們說鬼天氣,收成能好嗎?”這下子連老板臉上都看不到半絲笑容了。
……
沒多久幾個人離開客棧到街上覓食,現在人的作息全都改了:所有人都會在淩晨四點左右起床,天剛蒙蒙亮就急著下田,一直幹到九點半頂不住輻射才會迴家。吃過午飯,所有人又都會在熱浪中入睡,當然也都會使用一些古老的降溫辦法,瑤裏跟仙隱鎮一樣,都是在地底建造了龐大的冰窖,仙隱鎮是一個圓屋一個冰窖,這裏顯然是幾戶相鄰的人家共同一個冰窖,不過結果都差不多,都是冬天把冰放進去,夏天取出來放在屋裏,好歹有點心理安慰。無論這種降溫辦法到底有沒有效,很多人都要一直睡到下午五點才起床,休息一下,吃點東西(一般是涼粥),等太陽落山後再到地裏幹活,大都要幹到晚上十點完全看不見了才迴家吃東西睡覺……
所以,雖然這會兒已經是傍晚六點半,瑤裏老街卻像是剛從午睡中蘇醒過來,雞叫聲、狗叫聲、寒暄聲、孩子們的打鬧聲、甚至還有吵架聲……街上有了各種各樣的聲響,開始有了人氣。
宋隱他們的目的地是老街上的那家餐館。雖說客棧也可以包飯,但田明武幾個人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餐館,一來是餐館師傅的手藝不錯,二來也是為了久違的“上館子”的感覺——這幾個都在防務隊,又是武修,收入不錯,但至多也就是隔三岔五地上胡大廚那兒來盤小炒,像這麽正兒八經地進餐館點菜,一年也難得一次。
瑤裏這家餐館也有意思,餐館裏隻提供一些配料,比如薑蔥幹香菇什麽的,至於主材,無論飯菜,都請客人自帶,他們隻幫著擇洗下鍋,如果客人沒帶?……對不起,小店沒有食材!
這是幾個人到達瑤裏的第三天,已經進來過好幾次,李霞熟門熟路地交上早先準備好的食材又講明各種要求,幾個人這才算是點完菜,坐下等著老板上菜。
許淩風歎道:“沒想到竹曉他們能夠做到這個地步!”
他們現在已經知道了,瑤裏附近有大大小小十多個村子,住了一萬多人,不說種子,單說冬天的糧食,就算前來求助的隻占到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每年隻有兩三千人過來,人平50斤也是十幾萬斤糧食,一連數年,年年如此!
昨天他和宋隱受邀去了竹曉的住處,看到“竹家大院”背後有一大片農田,一直延伸到瑤玉山腳,據竹曉講鎮裏鎮外整個瑤裏有六千畝土地,以仙隱鎮的糧食產量作為參照,這些田地的出產至多可以讓瑤裏人勉強吃上飽飯,也就是說,那些“救命糧”都是竹曉從其他地方弄來的。
許淩風絲毫不懷疑竹曉(或者說觀鏡門)有法子弄到這筆糧食,但是他也相信,過程絕對不會輕鬆。許淩風很清楚宋隱為了製作那些符陣盤付出了多少心血,他相信竹曉付出的,隻會更多。
而且竹曉所做的,還不僅僅是發糧。
村民們為了糧食不得不爬山涉水走出自己的村子,近的還好,幾個小時就能到,那些距離遠的,卻必須要穿越深山老林走上好幾天才能到,其中的危險自不必說。而竹曉,完全可以直接讓人把糧食送過去,但他卻選擇了幫助村民們清理沿途山林,用心不可謂不苦。
“可是,說不定很多人還要怪他。而且那麽多普通人進林子,肯定每年都有人出事,那些人的家裏肯定……反正這麽做一點都討不到好!”李霞小聲嘟噥了一句。
所有人都不作聲了,除了頂頂,所有人都認同她的話。
片刻後,宋隱打破沉默,神情認真地對李霞道:“竹師他這麽做,不是為了討任何人的好。”
他會這麽做,僅僅是因為他認為他應該做。
客棧裏就他們幾個客人,三斤大米,等同於把整個院子都包下來了,不過許淩風還是感覺蠻神奇的,這年頭還會有人進來住店?
客棧老板笑眯眯的迴答:“客人是很少,但也不是沒有。每年四月鎮上發放種子,附近幾個村子都會有人過來。如果夏天天氣太糟,十月份還會發點過冬的救命糧,到時候來的人更多,這兩個月是我們客棧上客的旺季,每一天都要住上幾十個人,最多的時候住過136個人。”
“一百三十六個人?”宋隱環顧四周,言下之意,你這個小店有那麽多房間嗎?
其時他們正跟老板一家坐在廊下納涼。現在是七月中旬,就算是在大山深處,白天氣溫也在四十七八度,這樣的高溫天氣會一直持續到九月中下旬。這會兒太陽雖然下去了,卻是半點涼意都感受不到,不過好歹不用擔心輻射,睡了一個下午的人們終於可以走出房門到外麵透透氣了,反正年年都是這麽熱,一年年熱下來,大家熱著熱著就熱習慣了,尤其是小孩子們,居然還有力氣在院子裏的玉米地裏藏貓貓。
不過這麽熱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至少蚊子全都躲了起來,要等到清晨氣溫降到四十一二度的時候才會出來活動,可見人類的適應能力比蚊子還要厲害。
客棧老板姓張,是個滿臉皺紋的中年漢子,這會兒正非常自得地抽著一種用幾種野草製作的奇怪旱煙,聽了宋隱的問題,嘿嘿一笑:“他們哪能跟你們一樣人人都有一個房間,都是十來個人擠一起,一個人一晚上隻要五錢米,如果不是晚上太冷害怕凍出毛病的話,肯定都不會有人進來住店。”
宋隱開始想象十個人擠一間房是個什麽場景,許淩風的觀注點跟他不一樣,問:“附近村子都到你們這裏買種子嗎?”
“哪裏是買?都是白送,不然有誰會跑這麽遠,林子裏頭野物兇得很呢。”老板娘接口,神色間頗有些不甘。
老板歎息:“這不都是被逼的嘛,冬天那麽長,好些人家為了活命連種子都吃光了……歎,老天爺沒給人留活路啊。”
“就這麽把種子白送給他們?會不會家裏留了種子的也跑來白拿?”李霞問。
“怎麽沒有啊,所以才讓人生氣嘛。”老板娘搶著迴答,“我們鎮長就是心太好,說林子那麽兇險他們都過來了,幹脆都白送。”
許淩風宋隱對視一眼,都從中嗅到了非同一般的氣味。
李霞眨眨眼睛,又問:“冬天的過冬糧呢,也是白送?”
“差不多吧。鎮長說來年如果收成好還是要還糧,但是你們說鬼天氣,收成能好嗎?”這下子連老板臉上都看不到半絲笑容了。
……
沒多久幾個人離開客棧到街上覓食,現在人的作息全都改了:所有人都會在淩晨四點左右起床,天剛蒙蒙亮就急著下田,一直幹到九點半頂不住輻射才會迴家。吃過午飯,所有人又都會在熱浪中入睡,當然也都會使用一些古老的降溫辦法,瑤裏跟仙隱鎮一樣,都是在地底建造了龐大的冰窖,仙隱鎮是一個圓屋一個冰窖,這裏顯然是幾戶相鄰的人家共同一個冰窖,不過結果都差不多,都是冬天把冰放進去,夏天取出來放在屋裏,好歹有點心理安慰。無論這種降溫辦法到底有沒有效,很多人都要一直睡到下午五點才起床,休息一下,吃點東西(一般是涼粥),等太陽落山後再到地裏幹活,大都要幹到晚上十點完全看不見了才迴家吃東西睡覺……
所以,雖然這會兒已經是傍晚六點半,瑤裏老街卻像是剛從午睡中蘇醒過來,雞叫聲、狗叫聲、寒暄聲、孩子們的打鬧聲、甚至還有吵架聲……街上有了各種各樣的聲響,開始有了人氣。
宋隱他們的目的地是老街上的那家餐館。雖說客棧也可以包飯,但田明武幾個人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餐館,一來是餐館師傅的手藝不錯,二來也是為了久違的“上館子”的感覺——這幾個都在防務隊,又是武修,收入不錯,但至多也就是隔三岔五地上胡大廚那兒來盤小炒,像這麽正兒八經地進餐館點菜,一年也難得一次。
瑤裏這家餐館也有意思,餐館裏隻提供一些配料,比如薑蔥幹香菇什麽的,至於主材,無論飯菜,都請客人自帶,他們隻幫著擇洗下鍋,如果客人沒帶?……對不起,小店沒有食材!
這是幾個人到達瑤裏的第三天,已經進來過好幾次,李霞熟門熟路地交上早先準備好的食材又講明各種要求,幾個人這才算是點完菜,坐下等著老板上菜。
許淩風歎道:“沒想到竹曉他們能夠做到這個地步!”
他們現在已經知道了,瑤裏附近有大大小小十多個村子,住了一萬多人,不說種子,單說冬天的糧食,就算前來求助的隻占到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每年隻有兩三千人過來,人平50斤也是十幾萬斤糧食,一連數年,年年如此!
昨天他和宋隱受邀去了竹曉的住處,看到“竹家大院”背後有一大片農田,一直延伸到瑤玉山腳,據竹曉講鎮裏鎮外整個瑤裏有六千畝土地,以仙隱鎮的糧食產量作為參照,這些田地的出產至多可以讓瑤裏人勉強吃上飽飯,也就是說,那些“救命糧”都是竹曉從其他地方弄來的。
許淩風絲毫不懷疑竹曉(或者說觀鏡門)有法子弄到這筆糧食,但是他也相信,過程絕對不會輕鬆。許淩風很清楚宋隱為了製作那些符陣盤付出了多少心血,他相信竹曉付出的,隻會更多。
而且竹曉所做的,還不僅僅是發糧。
村民們為了糧食不得不爬山涉水走出自己的村子,近的還好,幾個小時就能到,那些距離遠的,卻必須要穿越深山老林走上好幾天才能到,其中的危險自不必說。而竹曉,完全可以直接讓人把糧食送過去,但他卻選擇了幫助村民們清理沿途山林,用心不可謂不苦。
“可是,說不定很多人還要怪他。而且那麽多普通人進林子,肯定每年都有人出事,那些人的家裏肯定……反正這麽做一點都討不到好!”李霞小聲嘟噥了一句。
所有人都不作聲了,除了頂頂,所有人都認同她的話。
片刻後,宋隱打破沉默,神情認真地對李霞道:“竹師他這麽做,不是為了討任何人的好。”
他會這麽做,僅僅是因為他認為他應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