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栽種紅薯那可真叫男女老少齊上陣,年輕力壯的從早晨五點一直幹到晚上九點鍾,對其他人的要求雖是量力而行,但絕大多數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幹七八個小時的不在少數。即便如此,栽種紅薯和接下來播撒草種也花了整整四天時間,這還是因為他們擁有起壟覆膜栽種等多種農用機械的緣故,不過考慮到這些機械遲早要被淘汰掉,帶的不多,更多的還是依賴人工。


    最重要的頭等大事按期完工,時間也進入到七月中旬,現在下午的最高氣溫已經接近40度,這個時候,房子就成了頭等大事——天氣越來越熱,再在那些個悶熱的小屋子裏擠下去,很多人就要擠出毛病來了!


    於是建屋又變成了頭等大事,好在雲芝縣位於大陸腹地,又在群山之中,早晚有十度溫差,尤其是早上五點到上午十點這一段,一般都不會超過33度,幾乎稱得上“涼爽”了。因此上工的時間也變成了早上五點至十二點,傍晚六點至九點,算下來一天還是要工作九個小時,而且是高溫作業,仍然十分辛苦,不過,看到自家的屋子一點一點的成形,所有人都毫無怨言。


    最後建成的定居點是一大帶七小,總共八個“圓屋”,因為這期間那兩個司機也迴來了,他們不但接了家人過來,還帶來好幾家親友,大大小小共有34個人,正好合住一個大屋。對於新人的加入,老人們多多少少是有些意見的,因為他們錯過了此前累到幾乎要吐血的“農忙”,不過大家看管委會沒有舉動也不太敢提起,多數人隻敢在心裏麵嘀咕幾句。


    到七月底,五個小圓屋終於建成,管委會公布了房屋分配結果,一連幾天,整個村子都喜氣洋洋的,跟過節一樣。


    這麽快就能夠住上新房子,一是他們人多,很多人還都是熟手,房子的結構又很簡單,沒幾天主體部分就完工了;二來嘛,也是因為多數房子完全沒有裝修——平整的水泥地麵加上平整的石灰牆麵,僅此而已。真正耗費時間的,是頂層的種植室,防水要做好,特殊的屋頂設計也增添了好幾道工續,此外還要安裝太陽能電池等等……光是屋頂部分就花去好幾天功夫。


    少年陸原沾了他爹的光,消息非常靈通,昨晚上得到消息,今天一大早看到李霞立即興衝衝的問:“小霞,你們家什麽時候搬?用不用幫忙?”


    李霞嘿嘿一笑,慢悠悠非常得意的道:“我們家昨、天、晚、上、就、搬、完、啦!”


    “真的啊……”


    包括陸原在內的幾個半大娃全都瞪起眼睛看她,有相熟的小姐妹更是搖起她的胳膊:“快說,快說,新房子好不好,新房子好不好……”其實他們大家都是今天搬家,晚了一天而已。


    李霞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這才搖頭晃腦地開口:“新房子當然好啦,跟以前城裏人的房子一模一樣,家家都有廚房有廁所,在家裏就可以洗澡呢!”一個兩室一廳使用麵積總共才36平米的“經濟適用房”,到了李霞嘴裏連升數級,一下子成了準豪宅。


    “哇……”一幫丫頭小子立即炸了。他們家裏以前都是在城裏租房子住的,住房條件並不是很好,自從鬧了e病毒,家裏的奮鬥目標更是由買房子變成了吃飽肚子,帶衛生間的屋子早就成了奢望。


    “當然是真的啦,我爸說我們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有一個水箱,前天晚上不是下了雨嗎,昨天曬了一天,正好拿來洗澡。不過我爸也說了,嗯,不對,是風哥說的,那個水不能喝,隻能用來洗澡洗衣服什麽的。”


    其實屋頂上的大水箱,夏天收集雨水還在其次,主要在於冬天可以收集雪水,免去到江邊取水之苦,設計非常周到,不過李工頭尚且年幼,對於這些顯然是不夠清楚的。


    講了幾句,李霞就開始驅趕聽眾:“上工了,上工了,劉洪,快把羊放出去,沒聽見它們一直在叫嗎。王敏,看好你的雞,還有劉海洋……”


    李霞盯著幾個下屬各就各位,各自趕著自家的動物幼崽離開村子,這才牽著一頭牛犢跟陸原走在最後——他們倆的主要任務是照看好六頭牛犢和四頭小毛驢,這算是聚居點最值錢的牲口了。


    陸原這才有機會問她:“你們家分到幾套房?”


    “三套。我家一套,大伯家一套,爺爺奶奶和小叔一套。”


    李霞的爺爺奶奶還健在,他爸三兄弟,大伯一家五口,她家是二房,有四口人,除她之外還有一個四歲的小弟,再加上二十九歲的光棍小叔,總共十二口人,全都奇跡般地躲過了e病毒,並且成功地在江安生存了下來。


    “為什麽不要四套?”陸原很奇怪,李霞家所在的三號圓屋都是小套二的布局,那麽多人,三套怎麽夠住?


    李霞歎氣:“這個是管理會分的啊,再說一年要七百斤糧食呢,陸公子!”


    按照規定,除開老人和未成年人,每個成年人每年都要交100斤糧食,連續交納10年,房子才屬於自家。李霞大伯家的兩個姐姐都過了16,再過幾年,她自己也到了必須交糧的年紀,現在大家都不清楚收成怎麽樣,七八百斤糧食聽上去還是蠻嚇人的。


    陸原對於700斤糧的感觸不深,隻鬱悶的道:“還是你們家好,說搬就搬。我們的房子還沒有修起來呢,我爸媽就開始為裝修吵架,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才住的進去。”


    李霞拍起陸姓少年的肩膀,笑的像個大姐頭:“這個就叫有錢人的煩惱。你看我們窮人,有個能夠洗澡的房子就樂開花了,哪像你們,聽說不但要裝修,有些人還說要打牆,兩戶弄成一戶,這不吃飽了撐的嘛,出門就是走廊,走一圈都花不了五分鍾,犯得著打牆嗎?”


    “嘿嘿,我聽說風哥不準他們打牆,說上麵種著莊稼呢,一不小心打漏了,大家都濕著睡吧!”


    窮人這邊好辦,越窮的人搬的越快,一拿到鑰匙,大家就迫不及待地用記賬的方式領了各種家俱用品,歡天喜地地搬家了。


    倒是富戶那邊弄出來不少幺娥子。很多人家都有特別要求,比如把兩套屋子合並成一套,以此擁有兩個衛生間並擴大客廳麵積什麽的。許淩風不同意他們打牆,於是隻好停工修改設計,再加上家家戶戶都要裝修,到現在屋子都還沒有完工,最近一段時間是不要指望能夠拿到鑰匙了。好在富有家庭都集中在5號和6號圓屋,沒影響到其他人,他們自己折騰自己,誰也管不著。


    不過陸原不知道的是,他家所在的當中那個大圓屋,才是最麻煩的。這個大屋最後入住的人數定為82人,除了宋許兩家及其親友,住進去的還有管委會成員及其家屬,另外還有兩戶擁有老人的農技家庭以及胡大廚一家。對了,陳慧蘭也住那裏,沒人願意跟她一組,大屋這邊接納了她和她的兩個孩子。


    除了住宅,大屋還有學校餐廳診所農技室以及各種辦公用房等等,另外還必須留出足夠的地方作倉庫,這個圓屋麵積有多大可想而知,難怪還沒建成大家就自發地稱其為“大屋”了。光設計稿許淩風就大修了三次,最後幹脆改成三層——一樓辦公及倉庫還要圈養牲畜,二樓住人,三樓種糧。


    對於這些陸家長子所知有限,反正他知道搬家沒戲,這會兒少年急於向李霞炫耀的是另外一個內部消息:“知道嗎,要分地了呢,我聽我爸跟風哥講,地太多了,怕大家種不過來呢。”


    李霞眨眨眼睛:“不會吧,我們有346個人,400畝地分到每人頭上才一畝多一點點啊。”


    “你忘了還有400畝牧草!而且我聽說不是按人頭分,是按男女分,我們分不了他們那麽多,老人最少,才一人一畝。就這樣還有好多人家種不過來呢,像我們家,我和爸媽還有我妹,可以分到七畝半,別說七畝半,我覺得我們連半畝都種不下來……”


    李霞“噗”的一聲笑了,經過一個月的高溫蒸烤,小丫頭已經是實打實的黑碳一枚,裂開嘴露出滿口白牙,不用化妝都可以去打牙膏廣告了:“放心,我家人多,我爺爺七十多歲一樣下地,連我媽我大嬸幹活都是一把好手,到時候把你家的地交給我,保管幫你打理好,不過,是要收費的喔……”


    這一對少男少女都沒有想到,一語成讖,今日的一句戲言,兩天後就成了現實。


    *--*--*


    兩天之後,管委會公布了耕地分配方案:成年男性一人3畝,女性2畝,未成年人1.5畝,老人1畝。


    這麽分配的原因無關歧視,是考慮到大家實實在在的體能的結果。而且最後加入的幾戶人家,雖然也分到了同樣數量的土地,但已經耕種的隻占三分之二,剩餘三分之一需要他們明年自己動手開荒,對這幾家的不滿情緒至此煙消雲散。


    另外,整個聚居點想要正常運作下去,必定需要管理及工作人員,管理人員可以兼職,但像老師醫生這類人員卻需要全職,除此之外,專業的安保及半職的防務隊也都是不可或缺,因此征稅不可避免。不過管委會保證稅率會在大家的承受範圍以內,絕對不會超過收成的十分之一。而且今明兩年都不收稅,後年收不收視情況而定,等到明年秋收之後再做決定。


    方案一出來,幾家歡喜幾家憂。有的人家完全沒有勞動力,比如宋隱表妹呂婉君家,一共分到五畝半地,家裏卻連個成年男人都沒有,她種不出糧食一點都不稀奇,要是種出了糧食才是稀罕事。別說呂婉君,就連宋隱許淩風兩個,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有本事打理13畝農田,除非兩個人成天種地,其它事情都不要幹了。


    對此管委會早有安排,給出的方案是把土地佃租出去,租金為每年產出的十分之一,凡是租佃農田超過二十畝的,可以優先使用農機。這下子爭租農田的人一下子冒了出來,這些人大都是衝著農機去的——一台農機可以省多少事啊,再說二十畝聽上去蠻多,但其中有一半種草,家裏兄弟多的,完全搞得定。


    最後,管委會還麵向所有居民征集聚居地的地名,一經選用,報酬十斤大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隱在末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溪並收藏宋隱在末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