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經過認真考慮才做出這個決定。


    諾貝爾文學獎從來都不是公平的,它雖然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卻是由一群瑞典文學院的院士評選出來的。


    也就是說,這個獎項掌握在一小撮人的手中。


    他們的評判標準並非隻是看寫作才華,還有很多的因素。


    個人的喜好,對歐洲以外國家作者的偏見,以及政治因素等等。


    林子軒過於年輕,還不到拿獎的時候,就算是入圍也隻是陪跑,所以他幹脆拒絕了。


    他想要提名並不困難,他相信,明年之後,他在世界文壇一定會聲名大噪。


    一旦《1984》這部小說在西方社會出版,無論是讚譽還是抨擊,都會讓他成為焦點人物。


    到時候,諾貝爾委員會的那些人就不會對他視而不見了。


    富有爭議性的小說往往是作家成名的捷徑。


    比如英國作家勞倫斯的《兒子和情人》和蘇聯作家納博科夫《洛麗塔》等等。


    《1984》正是這樣的小說,自從出版之後一直備受爭議。


    對於林子軒來說,這或許是好事情,能夠讓他真正的揚名,和法國的羅曼羅蘭,以及蘇聯的高爾基一樣,成為國際知名的人物。


    正所謂有人詆毀,就會有人熱捧。


    在西方,肯定有人因為這部小說把林子軒捧上神壇。


    《蠅王》讓他在西方文壇有了一席之地,《1984》就是一部封神之作。


    當然,封神隻是開始,想要神格穩固,他還需要繼續寫出更多的經典作品來。


    這對林子軒來說,並不是難事,所以他對斯文赫定透露的消息興趣不大。


    林子軒給北平發去電報,申明了自己的立場,絕不能為了一個提名而犧牲國家利益。


    為了避嫌,即便斯文赫定說了他的名字。他也會拒絕。


    那位上海的史學家接到電報,不由得肅然起敬。


    這可是諾貝爾文學獎啊,就這麽放棄了,即便不能獲獎。有個提名也好啊。


    他正在北平,身處漩渦之中,非常明白斯文赫定透露出來的消息給北平文化界帶來了多大的震動,眾人都在議論紛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其中,梁啟朝的唿聲最高。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領袖人物,在學問和資曆上無人能及。


    他這麽多年收了不少弟子,結交了無數朋友,在中國文壇具有深厚的人脈關係,自然有人為他造勢,就連新月社的不少人都對他推崇不已。


    胡拾不在國內,提他的人不多。


    劉半儂傾向於魯訊,隻是魯訊在廈門,而且事情還沒有定。


    也有人支持林子軒,不過數量極少。這裏是北平,不是林子軒的主場。


    上次林子軒從國外歸來,報紙上都在報道他什麽時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好像眾望所歸一樣,其實,那隻是報紙為了銷量瞎起哄,當不得真。


    那是媒體的意見,不是文化界的意見。


    現在真有了這個機會,就開始各自盤算開了。


    這可是諾貝爾文學獎,即便是提名也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北平的紛紛擾擾對林子軒影響不大。他不打算幹涉別人的行動。


    隻是如果有人敢在和瑞典考察團的談判中做出有損國家利益的事情來,他不會置之不理。


    洪慎已經從廣東迴到上海,林子軒把心思放到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上來。


    洪慎非常精明,為了完成電影。他在廣州的時候打著拍攝一部北伐戰爭電影的旗號拉了一批群眾演員,這些演員根本不知道拍攝什麽片子。


    洪慎告訴他們拍攝的是軍閥殺人的場景。


    隻有他從複旦大學戲劇社帶過去的學生才知道內情,這些學生扮演日本軍人。


    那段彩色鏡頭讓洪慎費盡心思,彩色膠片購買迴來,但怎麽都拍不出想要的效果。


    他最後把場景中的房子和街道都刷成黑白色,演員穿上黑白色的衣服。整個鏡頭裏所有的東西都是黑白色。


    當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走過的時候,看起來非常詭異,好像是恐怖片一樣。


    林子軒第一次看都被嚇了一跳。


    如果有電腦軟件做後期處理的話,會更自然一點,在這個年代也隻能這樣了。


    一切都在秘密的進行。


    最終的剪輯工作由但杜予完成,他可是電影行業的全才。


    這部電影剪輯出了兩個版本,一個是糊弄日本人的刪節版,一個是真正放映的版本。


    林子軒製作了五盤拷貝,在電影沒有放映前就把其中一盤拷貝寄往美國,另一盤拷貝賣給了經常合作的南洋片商,剩下的電影拷貝才留在上海放映。


    這是為了防止電影被租界當局禁映。


    林子軒對外宣稱電影完成,並邀請新聞媒體參加電影的試映會,好為電影做宣傳。


    他知道日本人一直沒有放棄刺探情報,想要看到電影的成片,這正好是一次機會。


    在試映會上,日本東方通訊社的社長波多博親自前來,此人是宗方小太郎的學生。


    19年,宗方小太郎過世,由波多博接任東方通訊社社長的職務,他畢業於上海東亞同文書院,是個中國通,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


    比如《神州日報》的餘達雄,曾經在日本留學,辦報紙很有一套,後來成了漢奸。


    林子軒給新聞媒體放映的版本是刪節版,雖然宣傳愛國主義,卻恰到好處,沒有刺痛日本人的神經,讓波多博頗為滿意。


    波多博看罷電影,不由得放下心來。


    無論是質量還是宣傳,明星電影公司的這部電影都沒辦法和他們的《中日海戰》相比。


    所謂的中國大片不過是個笑話,這一次,林子軒會一敗塗地。


    就算如此,他還是對電影中不少情節提出了抗議,認為是在醜化日本海軍,要求林子軒進行修改,他這是沒事找事,給林子軒製造麻煩。


    為了打消日本人的疑慮,林子軒據理力爭,毫不退讓,充分展現了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波多博氣急敗壞的離開,揚言會給林子軒好看。


    兩人都隻是隨便說說而已。


    1926年12月31日,《甲午風雲》會在法租界的夏令佩克豪華影戲院首映。


    日本人選在同一天放映《中日海戰》,將在公共租界派克路的卡爾登豪華大戲院首映。


    當兩部電影的首映日期刊登在《申報》上的時候,引起了讀者強烈的好奇心。


    這兩部片子故事情節相似,投資巨大,都號稱是中國大片,還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首映,到底先看哪一部電影成為了不少人需要考慮的問題。(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訪問htt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