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對於流行歌曲並不陌生。


    黎錦揮的明月歌舞團紅遍中國,各種唱片也遠銷美國。


    老年人喜好戲曲唱片,年輕人則鍾愛流行歌曲,孟曉冬在美國華人中有著不小的知名度。


    對他們來說,能夠聽到來自中國的歌聲,看到來自中國的電影,倍感親切。


    這也是美國華人對林子軒熟悉的原因。


    因為這些歌曲和電影都是林子軒旗下的公司製作出來的,林子軒還是多首經典歌曲的詞作者,可以說林子軒是中國流行歌曲的締造者。


    隻是相對於他在文壇的地位,這個名頭不怎麽耀眼,一直不被人重視。


    但在中國的唱片行業,沒有唱片公司會忽視林子軒的存在,他創作的每一首歌曲都是經典,被人模仿,雖然曲風相差很大,卻別有韻味。


    他把中國的傳統音樂和西方樂曲幾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中國有不少音樂學校都在研究林子軒的音樂,把他創作的歌曲當作教材,稱他為音樂奇才,甚至有人請他去教授音樂。


    林子軒有自知之明,這種事情一概推掉。


    在後世,他是個連五線譜都看不明白的樂盲,穿越之後,因為要出唱片,倒是研究了一下這個時代的曲譜,弄懂了基礎的樂理。


    也就僅此而已,講課什麽的還是不要獻醜了。


    這次演講唱這首《我的中國心》是個意外,林子軒知道演講的時候唱歌有點不倫不類,但他不想被認為隻是空喊幾句口號而已。


    在古代,詩歌就是詩和歌的組合,可以配上音樂演唱,廣為流傳。


    所謂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我的中國心》是一首表達海外華人愛國的歌曲。林子軒覺得在這個場合唱出來能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讓這次的演講有些深刻的意義。


    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


    這就是他想說的話,一切都在這首歌裏了。


    他唱完歌曲,望著下麵,發現不少人熱淚盈眶。


    在場的老年人大多都是從中國來到美國的,幾十年沒有迴去了,午夜夢迴,總是忘不掉家鄉的那條小路,門前的那顆大樹。以及故鄉的親人。


    落葉歸根,這是中國人的傳統。


    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忘掉自己的根,自己的國家。


    年輕人基本上都是在美國出生,隻是聽說過中國,卻沒有迴去過,他們從報紙,從電影,從各種渠道了解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


    熟悉而又陌生。


    林子軒講的“中國夢”太過空泛,他們雖然接受中文教育。卻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知半解,他們更為向往美國式的優渥生活。


    然而,這種希望被美國政府用法律阻斷。他們隻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他們和白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這首歌或許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卻是一顆種子,誘發他們的愛國心。


    歌曲的傳唱度高,影響範圍廣,隻要有人唱,就是一份愛國心的傳遞。


    這便是歌曲的力量。


    林曉玲在人群中為自己的哥哥感到驕傲,她認為這是哥哥的即興創作,否則完全可以譜好曲子。配上音樂,那樣比這種清唱會更有感染力。


    哥哥還是那麽有才華!


    林曉玲如此想著。可惜自己都留學一年了還沒有變得更聰明。


    第二日,林子軒應張康任的請求把《我的中國心》這首歌的詞曲寫出來。並表示這首歌可以免費用,不收取任何費用。


    他的演講也被刊登在華人創辦的中文報紙上。


    這種中文報紙是紐約中國城內華人自己發行的小報,隻在華人社區傳播,影響並不大。


    在美國的中國記者注意到這個情況,雖然林子軒的這次演講在美國不會引起轟動,但林子軒在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而且,這種“中國夢”的提法較為新鮮,具有話題性。


    《新聞報》的記者特意采訪了林子軒,讓他詳細講一講“中國夢”的內涵。


    在林子軒看來,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全麵複興。


    這種複興不僅是文化上的複興,還有強大的軍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完善的政治體製。


    國內要停止內戰,統一國家,發展經濟,重視教育,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富國強兵,廢除不平等條約,使國家主權完整。


    它是民眾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民眾幸福,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夢。


    林子軒明白就算是講的再好,也很難影響國內的軍閥混戰,不可能你說一通大道理,軍閥們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那不現實,他又不是掃地僧。


    但這是一個希望,一個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


    記者把這篇新聞稿發迴了國內,在國內倒是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很多學者和文人都支持這個“中國夢”,並從各個方麵對中國夢的內涵進行闡述和補充。


    認為這是時代的唿聲,唿籲國內的軍閥們聯合起來,放棄內戰,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當然,這隻是一廂情願而已。


    軍閥們絕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利,想要統一國家,還需要一場慘烈的戰爭。


    林子軒雖然身在美國,卻在國內刷了一迴存在感。


    在美國,《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流行開來,意外的受到留學生們的歡迎,他們有些多年沒有迴國,聽到這首歌感慨不已。


    有些留學生知道林子軒來了美國,紛紛慕名前來拜會。


    林子軒沒想到自己正事還沒幹,倒是忙碌了起來。


    他還要出版新小說,放映他帶來的電影,最關鍵的是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把《高堡奇人》郵寄出去,這才是重中之重。


    這一天,一位華人女孩前來拜訪。


    這個女孩叫做黃榴霜,正是曾經給林子軒寫信的那位在好萊塢打拚的女孩。


    黃榴霜十四歲進入電影圈,剛開始在好萊塢扮演一些小角色。


    1921年,她爭取到在電影《人生》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隨後,她出演了好萊塢首部彩色電影《海逝》,獲得好評。


    1924年,她在神話片《巴格達竊賊》中扮演蒙古女奴,這個角色讓她在好萊塢名聲大噪,並成了電影雜誌的封麵女郎。


    黃榴霜一直在好萊塢尋找機會,偶然聽到林子軒來了美國,便匆匆趕了過來。


    其實,她和林子軒隻是通過幾封信,不算深交。


    她看過明星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覺得不比美國的電影差,她羨慕在中國電影中女演員可以做主角,可以展現演技,而不是隻是作為擺設的花瓶。


    黃榴霜期望林子軒能為她帶來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