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上海後,林子軒得到了關於江蘇軍閥和浙江軍閥開戰的最新消息。


    雖然雙方還沒有大規模的調集兵力,卻已經鬧的上海灘人心惶惶。


    不少原本住在華界的富商紛紛搬入了租界,還有的富商則離開了上海,上海的各界人士唿籲雙方保持克製,和平處理爭端。


    英國和法國則調集了軍艦,並在租界和華界的邊界處加強了兵力和防衛設施。


    日本也以此為借口把渤海灣的軍艦開到了黃浦江,從而讓他們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兵力。


    根據馮敬堯從法國人那裏得到的消息,這次的戰爭恐怕是無法避免了,背後可能還有西方勢力的插手。


    唯一的好消息是戰爭的主戰場應該是在江蘇和浙江境內。


    就算打到了上海,也不可能攻入租界內,隻要稍加小心,呆在租界內,安全可保無虞。


    隻是一旦戰爭打響,兵荒馬亂,會影響到上海的治安和商業環境,各種生意也會停頓下來,而且大量難民湧入,這些問題都需要切實解決。


    上海總商會一麵唿籲和平,一麵召集上海的富商們出錢出力,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實際上,上海的商界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有傾向於江蘇軍閥的江蘇商圈,有支持浙江軍閥的浙江商圈,軍閥的背後都有各地富商和士紳的財力支援,否則軍閥怎麽養得起那麽多的軍隊。


    現在的上海是浙江軍閥坐鎮,所以浙江商人在上海發展的很順利。


    這就讓江蘇商人心裏不平衡,不少江蘇商人還盼著江蘇的軍隊趕緊打過來,占領上海,以後上海就是江蘇商圈的天下了。


    林家的家業在無錫。自然屬於江蘇商圈的一員。


    林子軒弄清楚整件事情後,便放下心來。


    西方人對於租界很看重,他們在租界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絕不希望被一場戰爭毀掉,一旦戰爭失控。他們就會插手調解,所以租界是上海最後的避難所。


    他原本還想著到外地避難,隻是馮程程已經懷孕九個月了,不宜長途奔波。


    安心之後,林子軒想起自己在北平的遭遇,被一群文人罵的沒有還擊之力。


    他這次的匆忙離開,被不少北平文人認為是倉皇而逃,他們得意洋洋的宣布自己的勝利。


    實在是忍不下這口氣。


    林子軒找到平禁亞。準備辦一份四個版麵的小報,就叫做《文化評論》,專門發表文章罵那些北平的文人。


    當然,文化人的事情不能叫做罵,而是論戰。


    比如文化人罵別人是笨蛋,他不會直接這麽說,而是會說這人的智商不高。


    正如孔乙己說的那句話,竊書不能算是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麽?


    對於老板的吩咐。平禁亞心領神會,他也知道林子軒在北平的遭遇,心中非常不平。這不是不把咱們南方才子放在眼裏麽?


    自古以來,江南出才子,是人文薈萃之地,北方則被認為是文化蠻荒之地。


    平禁亞以此發動身邊的朋友,咱們南方文人不能被北方文人如此欺辱,不就是仗著人多麽,咱們的人也不少。


    南方文化界和北方文化界本來就有隔閡,現在有了林子軒這件事作為由頭,更是激起了眾人的鬥誌。不就是罵人麽,對讀書人來說有什麽困難的。


    也讓北方文人看看什麽是罵人的藝術。通篇文章絕對找不到一個髒字。


    於是,各種罵人的文章紛紛出爐。刊登在《文化評論》上。


    林子軒不為了賺錢,就是為了出口氣。


    每一期的《文化評論》印上兩千份,其中一千五百份在北平發行,五折賣不出去就打三折,隻要夠本錢就賣,要的就是一個傳播速度。


    另外五百份則是直接送給當初參與罵戰的那些北平文人。


    當第一期《文化評論》在北平傳開的時候,很多北平文人當作笑談。


    認為林子軒這是黔驢技窮了,用這種方式反擊,不過惹人笑話罷了,堅持不了多久。


    有人甚至稱《文化評論》是罵人小報,不入流。


    但隨著一期期的《文化評論》不斷的進入北平市場,甚至是不計成本,隻是為了快速傳播,那些北平文人坐不住了。


    沒有人能忍受天天被人在報紙上痛罵,那會讓他成為別人眼中的笑話。


    雖然《文化評論》上的文章不指名道姓,也沒有破口大罵,但不乏自己對號入座的人。


    這些人開始反擊,和南方文人對罵,這場南北之間的大罵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林子軒的目的並不是想一直這樣罵下去,罵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等到雙方開罵之後,《文化評論》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成為了社會的焦點,他開始闡述自己的主張,並邀請讚同他提出的“第三條路”的學者一起加入進來。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對於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他隻懂得皮毛而已。


    平日裏做做樣子沒什麽,一旦牽扯到更深的東西他就沒辦法研究下去了,畢竟他的文化積累不夠,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是一門大學問。


    這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或許也不是一代人能夠研究出結果的。


    所以,林子軒需要更多有學問的學者參與其中,共同努力,把這條路走下去。


    罵戰隻是一種吸引人關注的炒作,隻要有人關注,就可能有人讚同他的主張,最怕的是默默無聞,無人理睬。


    林子軒這種不計成本的開罵,讓不少人哭笑不得。


    魯訊就說以後不要和這種有錢人對罵,他罵的起,你罵不起,罵人也要講本錢的。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份剛開始被人稱為罵人小報的《文化評論》從四版變成八版,最後成為十六版,聚集了一大批中間派的學者,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了深刻而細致的研究。


    中間派既不讚同保守派,也不同意全盤西化,要走一條中間的道路。


    這一思想派別在民國時期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了反響,對後世影響深遠。


    正如林子軒在《文化評論》的創刊詞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在走著一條獨特的道路,雖然布滿荊棘,卻通往光明,這就是第三條路。思想之路沒有盡頭,沒有邊界,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