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和胡拾聊了幾句,胡拾請林子軒把這場演講整理出來,發表到報刊上。


    在這個時代,中國的思想界雖然混亂,但也開放,各種觀點都可以提出來,同時也要麵對別人的攻擊。


    林子軒準備好了麵對攻擊,反正過幾天他就迴上海了,在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報紙,可以盡情的宣揚自己的主張。


    他不介意和北平思想界的精英們來一場跨地域的論戰,而且,還有一幫小弟搖旗呐喊。


    這就是作為老板的好處了,掌握著員工的薪水,自然有人願意效勞。


    這時候,一位麵相靦腆的青年走了過來。


    “林先生,我來自湘西,很喜歡您寫的《邊城》。”青年誠懇的說道,“我也學著寫了幾篇有關家鄉的文章,請您指正。”


    青年拿出一疊稿紙,頗為緊張的遞給林子軒。


    林子軒打量著這位青年人,在年紀上應該和他差不多。


    此人身形消瘦,衣著老舊,稿紙泛黃,是那種最為便宜,需要自己剪裁的稿紙,看得出他的家境不怎麽好。


    林子軒在上海教書的時候也會碰到這類毛遂自薦的青年,寫了幾篇文章就以為能夠發表,想請林子軒誇讚幾句,從而身價倍增。


    林子軒自己就是做出版的,深知其中的門道。


    想要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首先是文章要好,有思想和內容,其次就是要有關係,在編輯部有人引薦和沒有人引薦的文章待遇絕對不同。


    他並非是以貌取人,而是這種事情碰到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不過。他還是微笑著接過稿紙,對著青年溫和的鼓勵兩句,並說自己迴頭會看。這是基本的套路,否則會被人說成沒有名人的風度。


    等到那青年走後。胡拾不由得啞然失笑。


    作為在北平具有號召力的新文學領袖人物,這種事情胡拾碰到的更多,大家處理的方式大致相同,至於以後會不會看,那就要看有沒有時間了。


    林子軒拿著稿紙,和胡拾告辭,朝著北京大學外邊走去。


    相比較而言,胡拾比他要忙碌很多。


    胡拾雖然反對泰戈爾提倡的東方文明。但泰戈爾在北平期間,他作為文化界的代表,不少活動都有參與,這次泰戈爾的訪問是中國文化界的大事。


    林子軒就較為自由,除了一些必要的活動,他可以隨意的安排時間。


    他住在北平石虎胡同7號的鬆坡圖書館內,那裏也是新月社成員的主要聚居地,在北平沒有自己的汽車,他隻好乘坐電車返迴。


    在電車上左右無事,林子軒就翻看起了那疊稿紙。


    稿紙上的字跡端正。是標準的小楷。


    不過故事就顯得粗糙了些,拖遝散漫,有些地方語句不怎麽通順。看得出作者是用心寫的,隻是水平沒有那麽高。


    文章寫的同樣是湘西的人物故事,有模仿《邊城》的痕跡。


    林子軒雖然一直在抄襲名著,但抄的多了,逐漸培養出了基本的鑒賞能力。


    他覺得這位作者的文化程度恐怕不高,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否則文章中不會出現明顯的語句錯誤,而且作者顯然還處在模仿名家文章的階段,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


    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這篇散文式的小說還是有著諸多的亮點。


    他朝後翻了翻,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終於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寫於1924年4月13日,沈叢文。”


    林子軒看到這裏恍然大悟。原來正是《邊城》的原作者。


    沈叢文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北漂一族。


    他生於1902年,小學畢業,早年在湘西投身軍伍,參加軍閥混戰,看慣了生死,終於覺悟,脫下軍裝,來到了新文學的起源地北平。


    1922年,沈叢文來到北平,本想考取燕京大學的國文班,可他的文化底子太差,沒有被錄取,隻好在北京大學旁聽。


    北漂的日子非常艱辛,可以說是連吃飯都成問題。


    他準備寫文為生,朝著北平的各大報社投稿,卻沒有一家報社願意刊登他的文章。


    北平《晨報》副刊的主編孫福園甚至在一次編輯會上,把沈叢文的一摞投稿當眾扔進了放置垃圾的紙簍之中,並諷刺說這是沈大作家的稿子。


    這裏麵有多種原因,一是當時沈叢文的文章還不很成熟,二是沈叢文的文章和孫福園主編副刊的理念不合。


    這裏還有一段鬱達浮和沈叢文的故事。


    1924年冬天,沈叢文無以為生,饑寒交迫,便寫信向著北平不少文壇名家求助,隻有鬱達浮接到信後前來看望了沈叢文。


    鬱達浮在了解了沈叢文的窘境後帶著他吃了頓飯。


    這頓飯用了一元七角錢,鬱達浮拿出五元錢付賬,把剩下的三元三角錢給了沈叢文。


    鬱達浮還寫了一篇著名的《給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發了一頓牢騷。


    並勸說沈叢文不要想著讀大學了,文憑沒有用,讀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要麽迴湘西老家,要麽做賊好了,生活比上學更重要。


    隨後,鬱達浮向《晨報》副刊推薦沈叢文的文章,讓北漂的沈叢文慢慢步入了文壇。


    那個時候《晨報》副刊的主編已經不是孫福園了,而是換成了劉勉濟和翟世映。


    可以說,沈叢文在北平的前幾年是極為窘迫的,甚至到了需要人救濟的地步。


    由此可見,北漂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但誰能想到,正是這位小學畢業的湘西青年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非凡的作家。他的文章別具一格,帶著鄉土氣息,卻異常的優美,甚至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


    林子軒拿著這疊泛黃的稿紙,想了想。


    直接給錢幫助沈叢文擺脫困境,這法子簡單有效,不過可能會傷害這位湘西青年的自尊。


    不如發表他的文章,給他稿酬來的合適。


    當然,沈叢文的文章還需要修改一下,想想自己能夠修改未來大作家的稿子,林子軒也算小有成就感,誰讓沈叢文現在的文章不成熟呢。


    迴到住處,他先把今天演講的內容整理出來,投到《晨報》的副刊上,然後修改了沈叢文的稿子。


    他準備明天去見一見這位來自湘西的北漂青年。(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