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報紙上不斷的討論,《雷雨》這出話劇在上海形成了一股風潮。


    這其中自然有話劇界人士的推波助瀾,也有文藝界對《雷雨》的解析,還有民眾對於這出話劇的好奇。


    從普通觀眾的角度講,《雷雨》這個故事還是很有賣點的。


    首先這是發生在大家族的恩怨情仇,還牽扯到私生子的問題,而且同母異父的兄妹二人相戀了,同父異母的姐弟二人互有好感,後母和兒子之間發生了畸形的戀情……


    怎一個亂字了得!


    這種狗血的家庭倫理劇一向是觀眾的最愛。


    如果不是劇中強烈的戲劇衝突和最後的悲劇收場,《雷雨》很可能會淪為三流劇作。


    在一片叫好聲中,上海新舞台徹底火了起來,場場爆滿,還是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


    其他劇社看到有利可圖,紛紛排演《雷雨》,爭取趁著這股熱潮分上一杯羹。


    有些劇社根本不靠譜,無論是舞台布景還是演員的表演都糟糕透頂,就是要靠著《雷雨》的好名聲來糊弄觀眾。


    這就是上海話劇界的現狀。


    當初,歐陽予仟還征求過林子軒的意見,得到林子軒的授權,現在那些劇社根本不管不顧,一窩蜂的排演《雷雨》。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就不要講版權的問題。


    林子軒清楚這種狀況很難改變,也懶得理會,他帶著鄭證秋前往上海精武體育會。


    這些日子,鄭證秋按照林子軒的要求收集霍元甲的資料並編寫電影劇本。


    這個劇本完全展現了一個愛國武術家光明磊落的一生,沒有提到霍元甲的感情生活,沒有提到霍元甲不成熟的青年時代。


    在這點上,鄭證秋和林子軒不謀而合。


    這樣的影片才有教育意義。


    雖然林子軒準備購買有聲電影的拍攝器材,但這部《津門大俠霍元甲》還是拍成默片。


    反正是功夫片,台詞什麽的完全不重要。


    精武體育會的總會位於上海楊浦區提籃橋培開爾路73號,目前主事的有三人。


    在霍元甲過世後,一批中堅學員陳公哲、盧煒昌、姚蟾伯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計。


    當時三人正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又都畢業於高等學校,受到新文化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


    他們都是精武體操會創建的籌備人,是霍元甲的第一批學生。


    1921年的《精武內傳》稱:“吾會自創立至今,會中最得力之楨權數人耳。”


    又稱“堅毅如煒昌,勇猛如公哲,聚合如蟾伯,聚合於一爐,以鑄就此宏大之事業。”


    這三人能夠成為精武體育會的中堅力量,還和他們的家世有關,三人都是商業世家出身。


    陳公哲,在上海出生,祖籍廣東中山茶園鄉,父親到上海經營“粵瑞祥”五金行。所以陳公哲在上海的廣東會館中頗有威望。


    姚蟾伯,江蘇吳縣人,上海顏料業巨子。


    盧煒昌,廣東中山人,原為上海禮和洋行英文秘書,後任新瑞祥五金號經理。


    三人被稱為“精武三傑”。


    其中,陳公哲為了精武體育會,曾兩度捐出宅址、家產和房屋給精武會作為會址,不斷的捐資散財,以致家道逐漸敗落。


    林子軒此來就是找陳公哲的。


    據說,陳公哲精通攝影技術,拍攝了初期精武體育會書藉的照片,並與程子培拍攝了精武體育會的電影記錄片五卷。


    想要拍攝霍元甲的電影,陳公哲無疑是最好的說服人選。


    至少他懂得這個行業。


    陳公哲三十歲出頭,正值壯年,他是複旦大學畢業,接受西方教育,並不古板。


    在一番寒暄之後,林子軒表明來意,並遞上劇本,特別申明電影上映後所得利潤全部捐給精武體育會。


    他的意思很明顯,我拍這部電影隻是為了宣揚霍師傅的俠義精神,不是為了賺錢。


    一下子,就把自己放在了道德製高點上。


    為了霍師傅我都這麽做了,你們還不準許我拍攝麽?


    他不是不想賺錢,不過若是能因此得到精武體育會的好感,比賺錢更有意義,精武體育會在上海本地政商兩界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而且還能借助這部電影打響明星電影公司的招牌。


    相比較而言,那點利益又算得了什麽。


    陳公哲不置可否,先看起了劇本。


    他同樣是商業世家出身,看得出林子軒的打算,卻沒有點破。


    說起來,精武體育會一直都缺少資金,他們自己也可以拍攝霍元甲的電影,不過他們不願意背負用霍元甲斂財的罵名,才沒有去做,甚至提都不會提。


    如果是外人來拍攝的話……


    陳公哲匆匆瀏覽了劇本,都是稱讚霍師傅俠義行為的事跡,沒有一點抹黑。


    這倒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還是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


    他認可了這個劇本,不過針對霍元甲的事跡提出了幾點不實之處。


    1901年,霍元甲在天津和俄國大力士比武的傳聞是不實的。


    當時可能有所謂的俄國大力士,但應該隻是跑江湖賣藝的,兩人也沒有交手。


    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和英國大力士的比武,英國人認為搏擊時隻能用手,不能用腳,而霍元甲不同意,最終兩人商定使用摔跤進行比賽。


    兩人約定在張園比武,時間到了,英國大力士沒有來,比武取消。


    至於和日本武館的比武,其實隻是切磋而已,並不是踢館,霍元甲不小心打斷了日本人的手臂。


    還有最後霍元甲的死因,沒有證據是日本人下的毒手。


    精武體育會內部對此的意見也不統一。


    1919年,精武體育會創辦十周年,陳鐵生編寫的《精武本紀》中認為霍元甲是被日本醫生用一種“慢性爛肺藥”毒害的。


    不過陳公哲對此的解釋則不同。


    “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時,時發時愈。日人有賣仁丹藥物者,時到旅邸,出藥示霍,謂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


    也就是說,霍元甲原本就有病,無法判斷到底是不是死在日本人手裏。


    林子軒和鄭證秋對視了一眼,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電影還怎麽拍啊!


    幾次比武都沒有打成,說好的功夫片呢,說好的熱血和勵誌呢,真相不忍直視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