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有關新詩的論戰中,郭沫偌以失敗而告終。


    這其實是文壇新舊兩種力量的第一次交鋒。


    當然,這個“舊”指的不是像鴛鴦蝴蝶派一樣的老派文人,而是同樣提倡新文學的兩種力量,或者說是五四運動以前和五四運動以後。


    在北平,胡拾和魯訊都是新文化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精神領袖。


    在胡拾身邊聚攏著一批有歐美留學背景的文人,比如陳錫瀅和徐至摩,他們後來創辦了《現代評論》。


    而魯訊身邊的人則大多有在日本留學的經曆,或者是他的學生,這就是文學研究會的班底,包括後來的語絲派。


    不過此時新文學剛剛開始,眾人想的是如何把新文學發展起來,沒有那麽多的矛盾。


    兩個圈子的人物交互往來,頗為和睦。


    隨著新文學打下了根基,站穩了腳跟,由於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張的不同,矛盾開始激化,這是二三十年代文壇論戰興起的主要原因。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開始爭權奪利了。


    就在雙方矛盾將要激化還沒有激化的時候,突然從日本冒出來一個創造社,想要在新文學的領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戰前輩的架勢,太過於囂張。


    這如何能忍?


    隻是郭沫偌針對的是林子軒,如果林子軒自己都不出頭,那其他人也師出無名。


    好在林子軒沒有讓人失望,果斷進行了反擊。


    如此一來,他們就能給這個新興的創造社一個教訓,分分鍾告訴他們怎麽做人。


    不說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來就有矛盾,也不說胡拾和林子軒是校友,隻說此時文壇的大環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壇。


    這也是後來創造社和文學研究會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軒不像郭沫偌,背後有創造社,背著一個靶子。


    他沒有派別,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持他的人自然不少,關鍵是他自身有才學,寫出來的詩作質量上乘。


    如果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也不會有人出言支持了。


    這場論戰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雖然創造社成員,如成仿伍、張資評等人力挺郭沫偌,可惜被淹沒在批評的大潮中。


    最終,郭沫偌黯然返迴日本,這場論戰才漸漸平息。


    通過這場論戰,林子軒做實了新詩奠基人的稱號,文壇也算有他這號人物了。


    上海私立複旦大學甚至邀請他到學校演講,任客座教授。


    這是民國時期的一種普遍現象,大學會邀請一些社會名人,或者在某一方麵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到大學講課。


    客座教授不占用學校教師的名額,也不用按時上課,按照上課的次數付費。


    一般來說,一節課大約五塊到三十塊不等,要看受邀請者的名望而定。


    林子軒答應了邀請,卻沒有時間去講課。


    他其實並不怕講課,就算不講新詩,也可以講講《三國演義》,或者是《紅樓夢》。


    他在後世喜歡看《百家講壇》,對易仲天的《品三國》和劉新武的《揭秘紅樓夢》很有興趣,每期必看。


    等到有時間的時候他可以用來冒充文化大師,當然前提是他要仔細研究一下這兩本名著,否則很容易露餡。


    林子軒正在忙著創辦電影公司,首先是購買拍攝器材。


    在這個年代,電影拍攝器材被壟斷在外國人手裏,他又不可能派人到國外購買,隻能讓上海的洋行進行代購。


    洋行是指外商在中國從事貿易的代理商行。


    在18世紀60年代興起散商貿易,隨之產生外商代理行號。


    1840年以後,外商在中國的洋行日益發展,是外國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工具。


    在1911年之前的16年當中,包括棉紡、采掘、冶煉、食品、造船等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外資企業共計120家,資本額近1億元。


    有的企業資本在百萬元以上,某些企業資本甚至超過千萬元,數額之大,表明了洋行企業在中國各個地區或行業中的壟斷地位。


    1911年之後,洋行在中國的擴張並沒有中止,反而日益壯大。


    林子軒發現想要購買電影拍攝器材,隻能選擇法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


    原本他在法租界小有能量,找法國人買拍攝器材最合適不過,可在法租界出售電影拍攝器材的正是上海百代公司,在公共租界還有一家英國留聲機公司也出售拍攝器材。


    不過英國人的設備質量比不過法國人,畢竟電影就是法國人發明出來的。


    可他和百代公司正處在僵持狀態,估計百代公司會狠狠的宰他一筆。


    他也可以用馮敬堯的馮氏商行的名義代買,隻是以後拍攝用的膠片等等,都需要購買,這是一個長期合作的過程。


    他能瞞得了一時,卻不能一直瞞下去,總會被百代公司知道的。


    在商言商,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或許和解是個不錯的主意。


    林子軒打聽過,百代公司在被他拒絕後,仍舊推出了流行歌曲的新唱片。


    這個世上從來不缺少聰明人,他們模仿林子軒歌曲的曲調,稍加改變,然後找了一位戲曲界的名伶演唱。


    從作詞作曲到演唱,透著一股濃濃的模仿味道。


    可模仿是那麽容易的麽?


    林子軒選擇的都是經典歌曲,稍微改動就會破壞樂曲的美感,加上亂編的歌詞,和名伶戲曲化的唱腔,簡直慘不忍睹。


    那位名伶不知道唱戲和唱流行歌曲的區別,還是用唱戲的腔調來唱流行歌曲,給人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感覺。


    完全是東施效顰。


    百代公司推出的這場唱片剛開始銷量不錯,可隨之而來的是極差的口碑,勉強收迴了成本,但公司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看著黎錦揮帶著孟曉冬在全國巡迴演出,大賺特賺。


    百代公司的經理張常福覺得不能再這麽下去了,為了挽迴公司的聲譽,也為了公司的利益,他要聯係林子軒,打造全新的唱片。


    至於條件,可以繼續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