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過後,林子軒總有一種到嘉興跑一趟的衝動。


    他想到嘉興的南湖上轉轉,見證一下曆史,不過最終他忍住了,他的膽子並不大。


    1921年7月23日的晚上,他開車送馮程程迴家。


    在經過望誌路的時候,因為人多,車速不快。


    有兩個人從他的車前經過,路燈下看的不是很真切,但他覺得其中一個人似曾相識,好像在那裏見過。


    車子的窗戶是打開的,他聽到那個人說話時帶著湖南口音。


    林子軒從車窗探出頭去,隻看到兩人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之中。


    “你在看什麽?”馮程程好奇的問道。


    “可能是看錯了。”林子軒搖了搖頭。


    他不知道的是那次會議最開始不是在嘉興開的,而是就在上海的法租界,幾日後才移到嘉興南湖繼續進行。


    他不確定自己看到的是誰,之後就忘掉了這件事。


    隨著《上海假日》的開拍,林子軒忙碌起來,他有點後悔來演這個男主角了。


    但杜予以前隻拍過新聞片,故事片這是第一次。


    新聞片不需要搭建布景,不需要考慮演員的表演,不需要應付雜七雜八的瑣事,隻需要拿著攝像機在那裏拍攝就可以了。


    所以像上海影戲公司這種家族式的小公司才能夠應付。


    如今要拍攝故事片,各種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即便準備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正式拍攝的時候還是疏漏不斷,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主要是上海影戲公司職員的能力不強。


    他們原本是但杜予的親戚家人,隻是因為新鮮好玩或者混口飯吃就進入了公司,並沒有專業的技能,一切都依靠但杜予一個人在支撐。


    說到底,還是沒有經驗,不夠專業。


    如果隻是拍攝一部粗製濫造的故事片,也沒有關係,隨便糊弄過去就行了,可這是《上海假日》,這是林子軒心目中的經典。


    他絕不願意毀掉這部電影。


    於是,劇組內的爭執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但杜予也想拍攝好這部電影,可現實的情況就是如此,他沒有一個專業的團隊,連他自己都不是專業的,一切都在摸索之中,拍攝進度極為緩慢。


    《上海假日》是夏天的戲份,時間跨度為一天。


    如果拖延到秋天和冬天,那將是一場災難。


    林子軒覺得自己不應該拍攝《上海假日》,應該讓但杜予先拍攝《海誓》,練練手,積累經驗,再拍攝《上海假日》。


    可是,拍攝已經開始了,隻能在混亂中繼續下去。


    在此期間,殷明竹的表現非常出色。


    她自己設計了公主的服飾,揣摩劇本,還想出了幾個公主表達情感的小動作。


    因為是默片,不用背台詞,隻要口型差不多就好了,所以整部電影就靠演員的形體表演來帶動情節,表情和動作尤為重要。


    在這方麵,林子軒和殷明竹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個女孩子似乎是個天生的演員。


    按照後世電影圈的說法,那就是林子軒被壓戲了。


    因為《羅馬假日》太過經典,所以林子軒在演戲的時候刻意模仿影片裏格裏高利派克的表演,但效果不佳,看起來有些矯揉造作,不夠自然。


    不過因為他是投資人,也沒什麽人指出來。


    後來還是殷明竹大膽的說了出來,還配合他反複的練習。


    林子軒意識到這是一部東方電影,不用去模仿西方演員的做法,隻要做迴自己就好了,東方男人的深沉含蓄,並不比西方男人差。


    雖然還是無法和光彩照人的殷明竹相比,但勉強算是過關了。


    林子軒決定以後再也不演電影了。


    當然不是說不投資電影,這是個暴利行業,隻是恐怕不會再和上海影戲公司合作了。


    但杜予是個人才,可這種家族式的電影公司沒什麽發展前途,除非但杜予做出改變,否則很難做大做強。


    可依照目前的情況,短期內但杜予還認識不到家族企業的局限性。


    或許他認識到了,卻不想改變。


    畢竟自家人值得信任,容易合作,在公司的起步階段有很大的幫助。


    可一旦公司發展起來,就會牽扯到利益糾葛,親情和利益的矛盾會毀掉一間很有前途的公司。


    經曆了這次糟糕的電影拍攝,林子軒不想等著但杜予做出改變,那樣會錯失中國電影公司最佳的發展時期。


    或許等到幾年後,中國的電影公司就會遍地開花,競爭激烈。


    他要在中國電影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占據領先地位。


    以他來自後世的眼光,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林子軒找人了解了一下當下的電影行業,結合腦海裏的資料,他找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做張時川。


    張時川是寧波人,六歲那年父親去世,於是就來到上海投奔舅父經潤三學生意,在經潤三經營的華洋房產公司當上一名小職員。


    1913年,美國商人依什爾和薩佛到上海接辦了亞細亞影戲公司。


    他們很賞識張時川,就聘請他擔任顧問並主持製片業務,這一年張時川才二十一歲。


    亞細亞影戲公司是中國最早的外商投資的製片機構,曾經拍攝過短片《西太後》。


    公司有資金和拍攝設備,給了張時川接觸電影拍攝的機會。


    於是,張時川組建新民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劇、導演、雇用演員等工作,完成了多部短故事片的拍攝。


    新民公司還創下了同演員簽定合約的先例,對演員在具體拍攝期間的要求有非常明晰的規定,具有了專業電影公司的雛形。


    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膠片來源斷絕而結束攝製工作。


    亞細亞影戲公司即告歇業,新民公司也隨之解體。


    1916年張時川又和朋友合夥辦起了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籍冤魂》搬上了銀幕。


    不過因為資金鏈斷裂,導致幻仙影片公司關門歇業。


    接下來的幾年,張時川離開電影行業,做過不少工作,但都沒有起色。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正式開業,總資本500萬元,不到半年贏利達50萬元,隨後開業的幾家也獲利頗豐。


    一時間,交易所的數量以月遞增。


    張時川看到股票交易所的美好前景,在富商嶽父“皮貨大王”何永昌的資助下,準備開辦股票交易所,命名為“大同日夜物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等待執照發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