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跪倒一大片,山唿萬歲,可是誰也沒敢提恭喜李祐溫復辟的事。
這並不是光彩的事,可以算是皇室的秘辛,縱使人人心照不宣,但是隻要李祐溫隻言不提,也沒人敢提。
她消失的這段時間,並沒有另外的人登基,這皇位說到底一直是李祐溫的。她罷朝不理政事,那是她自己昏庸,怪不到陰雲霽頭上。
因為根本沒有證據證明李祐溫是被控製了,隻有她自己這個人證,她卻還不會指證。
就算今日反常的午朝,也不能說明什麽。她是皇帝她就是規矩,她想什麽時候上朝都說得通。而禦史被關押,那就更好說了,君要臣死不得不從,更何況隻是區區關了幾個月呢。
眼看著李祐溫就要將這件事揭過去了,鄭仁心裏不忿,終於跪出來問道:“皇上,東廠無故關押臣等,還請陛下秉公處置。”
李祐溫皺了皺眉,說道:“朕先時身體違和,國又無子嗣,恐消息外露天下起亂,故此派東廠統一保護各位大人,並不算無故關押。”
鄭仁不依不饒,磕著頭說道:“皇上,臣等拘於牢房兩月餘,無水沐浴,無衣可換,簡直與囚徒無異。更兼房間逼仄,臭不可聞,可謂慘遭毒手。皇上不可不察啊。”
最後一句許是迴想起這段時間的困苦,聲音悲愴哀拗,感人肺腑。
此言一出,各位同在詔獄體驗過的言官同僚們紛紛點頭附和,為鄭仁撐腰。一時間,奉天殿內竟成了言官向皇帝討要說法的情形。
顧江離也並不製止,冷眼旁觀著李祐溫要怎麽辦。這件事本就無可辯駁,陰雲霽這個罪魁禍首若是不能被繩之以法,他也不必再做什麽清臣砥柱了。
李祐溫等著殿內附和的聲音漸漸聽不見了,方才開口,冷冷說道:“諸位大人出詔獄更衣時,有傳令太監查驗過,你們身上無傷,說明並沒有在詔獄受到虐待,算不上什麽毒手。想必是東廠地小,不能妥善招待諸位大人,才令你們倍感冷遇,這也是無奈之處。這樣吧,東廠安置不周,上下罰俸一年,以觀後效如何?”
這是很明顯的偏袒了,眾皆麵麵相覷,無言以對。道理都能說得通,可要是人心不順,那朝政離顛覆也就不遠了。
顧江離心裏發寒,幾乎將血液凍住。自己做了這麽多,在李祐溫心裏竟是沒有半分觸動,仍舊不能動搖陰雲霽的地位。
這是何等的不公平。
想必此時言官都在心中如此想著,這樣意氣難平的心思都亟待發泄。
顧江離咬牙出列,一語中的指出李祐溫的死穴,“陛下,陰雲霽先時入宮,臣等已有微詞,如今東廠行事不周,他身為督主,亦有責任。如此德行有虧,不配長伴陛下左右,還請陛下將其驅逐出宮。”
這才是真正的刀鋒相撞,頓時,滿殿仿佛瀰漫著金屬的腥氣。
李祐溫眯了眯眼睛,直視著底下眾人,一字一句語調發寒,“朕若是不依呢?”
顧江離也不肯退卻,緊盯著李祐溫被冕旒遮擋的雙眼,緩緩伸手將頭上官帽摘下,輕輕放在地上,說道:“陛下若是執意娶陰雲霽入宮,臣愧對先祖愧對先皇,臣,今日請辭。”
此言一出,眾人先是譁然,隨即言官一係還有部分的保皇黨全部跪下,齊齊摘了自己的官帽,同樣放在地上,紛紛表明決心道:“臣等今日請辭。”
若真的辭了,朝中便要空了大半,朝政幾近癱瘓。
這還隻是明麵上的。而言官是學子的楷模,若是任由他們集體辭官,那麽往後那些腦有反骨的書生恐怕都不會再入朝了,這樣官職的空缺就遲遲補不上。
更嚴重的是會仗著自己的筆墨,出書編曲集體抱不平,街頭巷尾的傳播朝廷究竟有多黑暗,逼得讀書人報國無門。
文人的筆,甚於武將的刀,能夠不著痕跡的離間百姓,暗中推動著改朝換代。
這可比上次言官午門跪地,隻是陷李祐溫於昏聵的評論嚴重得多。
李祐溫從眼簾下壓出目光,在心裏盤算著,她答應過陰雲霽,隻要他活下來,往後若有兩難,她都會選他。
隻要他能活下來。
李祐溫冷笑一聲,拖延道:“此事容後再議。”
顧江離絲毫不為所動,仍舊跪得筆直,朗聲說道:“請陛下給臣一個明確的答覆。”
這是鐵了心的要與皇帝直麵相抗衡。
先出頭的椽子先爛,禦史為何抱團緊密,就是因為做的是容易觸怒君主掉腦袋的事,大家一致法不責眾才好勸諫。
而今天顧江離的行為卻犯了忌諱,其他禦史為官沒這樣的力度,反而在心裏打鼓。畢竟不是人人都不怕死的。
李祐溫的威壓全溢了出來,點著名質問道:“顧江離,你是要逼迫朕嗎?”
顧江離並不退卻,也不再考慮是否會讓李祐溫不高興。他現在隻想要一個公平,或者說,他是這麽說服自己的,他現在所做的事情,沒有絲毫的私心。
顧江離平靜的說道:“臣不敢。武死戰,文死諫,臣職責所在,不敢不諫。”
言官們互相看了一眼,甚至還有同列悄悄的拽了拽他衣袍。勸諫之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現在太過激進了,對大局對自己都不利。
</br>
這並不是光彩的事,可以算是皇室的秘辛,縱使人人心照不宣,但是隻要李祐溫隻言不提,也沒人敢提。
她消失的這段時間,並沒有另外的人登基,這皇位說到底一直是李祐溫的。她罷朝不理政事,那是她自己昏庸,怪不到陰雲霽頭上。
因為根本沒有證據證明李祐溫是被控製了,隻有她自己這個人證,她卻還不會指證。
就算今日反常的午朝,也不能說明什麽。她是皇帝她就是規矩,她想什麽時候上朝都說得通。而禦史被關押,那就更好說了,君要臣死不得不從,更何況隻是區區關了幾個月呢。
眼看著李祐溫就要將這件事揭過去了,鄭仁心裏不忿,終於跪出來問道:“皇上,東廠無故關押臣等,還請陛下秉公處置。”
李祐溫皺了皺眉,說道:“朕先時身體違和,國又無子嗣,恐消息外露天下起亂,故此派東廠統一保護各位大人,並不算無故關押。”
鄭仁不依不饒,磕著頭說道:“皇上,臣等拘於牢房兩月餘,無水沐浴,無衣可換,簡直與囚徒無異。更兼房間逼仄,臭不可聞,可謂慘遭毒手。皇上不可不察啊。”
最後一句許是迴想起這段時間的困苦,聲音悲愴哀拗,感人肺腑。
此言一出,各位同在詔獄體驗過的言官同僚們紛紛點頭附和,為鄭仁撐腰。一時間,奉天殿內竟成了言官向皇帝討要說法的情形。
顧江離也並不製止,冷眼旁觀著李祐溫要怎麽辦。這件事本就無可辯駁,陰雲霽這個罪魁禍首若是不能被繩之以法,他也不必再做什麽清臣砥柱了。
李祐溫等著殿內附和的聲音漸漸聽不見了,方才開口,冷冷說道:“諸位大人出詔獄更衣時,有傳令太監查驗過,你們身上無傷,說明並沒有在詔獄受到虐待,算不上什麽毒手。想必是東廠地小,不能妥善招待諸位大人,才令你們倍感冷遇,這也是無奈之處。這樣吧,東廠安置不周,上下罰俸一年,以觀後效如何?”
這是很明顯的偏袒了,眾皆麵麵相覷,無言以對。道理都能說得通,可要是人心不順,那朝政離顛覆也就不遠了。
顧江離心裏發寒,幾乎將血液凍住。自己做了這麽多,在李祐溫心裏竟是沒有半分觸動,仍舊不能動搖陰雲霽的地位。
這是何等的不公平。
想必此時言官都在心中如此想著,這樣意氣難平的心思都亟待發泄。
顧江離咬牙出列,一語中的指出李祐溫的死穴,“陛下,陰雲霽先時入宮,臣等已有微詞,如今東廠行事不周,他身為督主,亦有責任。如此德行有虧,不配長伴陛下左右,還請陛下將其驅逐出宮。”
這才是真正的刀鋒相撞,頓時,滿殿仿佛瀰漫著金屬的腥氣。
李祐溫眯了眯眼睛,直視著底下眾人,一字一句語調發寒,“朕若是不依呢?”
顧江離也不肯退卻,緊盯著李祐溫被冕旒遮擋的雙眼,緩緩伸手將頭上官帽摘下,輕輕放在地上,說道:“陛下若是執意娶陰雲霽入宮,臣愧對先祖愧對先皇,臣,今日請辭。”
此言一出,眾人先是譁然,隨即言官一係還有部分的保皇黨全部跪下,齊齊摘了自己的官帽,同樣放在地上,紛紛表明決心道:“臣等今日請辭。”
若真的辭了,朝中便要空了大半,朝政幾近癱瘓。
這還隻是明麵上的。而言官是學子的楷模,若是任由他們集體辭官,那麽往後那些腦有反骨的書生恐怕都不會再入朝了,這樣官職的空缺就遲遲補不上。
更嚴重的是會仗著自己的筆墨,出書編曲集體抱不平,街頭巷尾的傳播朝廷究竟有多黑暗,逼得讀書人報國無門。
文人的筆,甚於武將的刀,能夠不著痕跡的離間百姓,暗中推動著改朝換代。
這可比上次言官午門跪地,隻是陷李祐溫於昏聵的評論嚴重得多。
李祐溫從眼簾下壓出目光,在心裏盤算著,她答應過陰雲霽,隻要他活下來,往後若有兩難,她都會選他。
隻要他能活下來。
李祐溫冷笑一聲,拖延道:“此事容後再議。”
顧江離絲毫不為所動,仍舊跪得筆直,朗聲說道:“請陛下給臣一個明確的答覆。”
這是鐵了心的要與皇帝直麵相抗衡。
先出頭的椽子先爛,禦史為何抱團緊密,就是因為做的是容易觸怒君主掉腦袋的事,大家一致法不責眾才好勸諫。
而今天顧江離的行為卻犯了忌諱,其他禦史為官沒這樣的力度,反而在心裏打鼓。畢竟不是人人都不怕死的。
李祐溫的威壓全溢了出來,點著名質問道:“顧江離,你是要逼迫朕嗎?”
顧江離並不退卻,也不再考慮是否會讓李祐溫不高興。他現在隻想要一個公平,或者說,他是這麽說服自己的,他現在所做的事情,沒有絲毫的私心。
顧江離平靜的說道:“臣不敢。武死戰,文死諫,臣職責所在,不敢不諫。”
言官們互相看了一眼,甚至還有同列悄悄的拽了拽他衣袍。勸諫之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現在太過激進了,對大局對自己都不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