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跟隨好朋友張大仁的馬幫出古關,下夷方,穿過緬北叢林秘境,不料半路遭遇野匪,馬幫損失殆盡。爺爺倉皇逃得一命,獲救板崗寨撫夷府。
古道在蒼蒼莽莽的大山間千迴百轉,穿過江河、森林、田野,穿過村莊和城市,通向遙遠的地方。千百年來,多少人為著養家活口,長年累月地奔波在這些路途上,有的人發了財,成了大馬哥頭、大老板。更多的人行走一生,雖然是曆盡千辛萬苦,也就落得個衣幹食飽,勉強維持生活。還有的人一去不返,遭遇各種天災人禍,不知所終。
人其實和所有的動物一樣,首先是為了生命的存在和延續而奔波的。
馬哥頭們說,每個人的命都是用細繩子係在天上的,都是天公說了算,風就是天公的剪刀,平時間就那樣飄擺著,一陣風來,就有那麽一根或幾根不太牢實的,說斷就斷了。
想不到這些平常時間喝了酒後發感慨的話,在爺爺第一次離家出走的路上,突然間就成了眼前事實。
在騰衝城子裏,正在街上無事亂轉,找不定去向的爺爺碰上了張哥頭。這對於久居深山古道、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爺爺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
張哥頭本名張大仁,比我爺爺稍大,家住高黎貢山西坡下龍川江邊的江苴古鎮,也是久在古道上行走的一條漢子,小時家庭貧寒,跟村裏人趕馬,省吃儉用積攢得一點本錢後,自己買了幾匹馬,拚得幾個家間的夥伴組成一個小馬幫,往返在騰衝與雲龍、漕澗一帶,從事鹽巴、紙品之類小量短途運輸,間或也做些小本經營。由於經常沿高黎貢山古道往來,時常在山寨歇腳,性情爽直不拘,一來二去,與爺爺就成了好朋友。
張大仁的馬幫前幾天剛從黑鹽井運鹽迴來,到騰衝交貨後,準備馱運一批觀音塘宣紙進大理,因為家事耽擱了幾天。準備啟程的時候,鹽老板找上門來,說受朋友的委托,接了一手英國人的貨,要趕運一批石璜到蠻莫去,一時找不到恰好的運力,時間又是十分的緊迫,要張大仁的馬幫幫忙走一趟。
張大仁起初不願意,因為他的馬幫隻有十五六匹馬,七八個夥計,這樣的小馬幫走緬甸,又是跑單幫,沒有聯手,風險太大。他最初出道時搭夥趕馬,常走的就是這段道路,自然熟知路途的兇險,但那時拚的是大馬幫,有人有槍,甚至還有保商隊,與沿路的駐兵和頭人也極為熟悉,一般的野匪路霸輕易是不敢招惹的。眼下的境況自然是不同了,雖說有保商營,但是為著各自的利益,一般是保大不保小,保強不保弱,況且又不是老聯係戶,根本請不動人家,請了也不劃算。
後來禁不住鹽老板的軟磨硬磨,同時也為了生意上的交情,想想時季才入初秋,路上應當也還平靜,趕緊一點,一個來迴最多也就二十來天,於是勉強答應去一次。
那天下晚,張大仁正帶著夥計在街上采買一些路上要用的貨物,準備第二天一早就上路。遇到我爺爺,張大仁顯得特別高興,執意邀約爺爺同去,一來好友同行,可以增加路途行走的興致,二來多了個伴,膽子也就壯了幾分。
爺爺這一路出來正沒有什麽目的和頭緒,見好友相邀,想想自己長期遊走深山,往東最遠到了保山,往西最遠也就到過騰衝城,這次出來有了時間,現在又有了夥伴,正好可以出去走走,看看是否真的有天和之緣,即使沒有,也長些見識。於是欣然應允。
就這樣,爺爺踏上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緬甸之旅。
爺爺的加入,對於張大仁的馬幫來說,無疑是一件喜事,畢竟多個人多個膽。一路穿山走箐,朝行暮宿,大家有說有笑、走走停停,在初秋的時光裏無比放鬆和快樂,似乎完全忘記了旅途的艱險。
那時的緬甸,從光緒以來,已經被英國人控製二十餘年了,中緬邊界的大片土地,曆史以來治亂無常,匪禍層出不窮,如今由於所謂的邊界之爭,硬是把大金沙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劃出,有的雖說是未定界,實際上也是非正式地並入了緬甸的版圖,結果是中國管不了,英國人管不好,更成了盜匪窩子,來往客商無不擔驚受怕,稍不留神就有性命之憂。
那時節,常走緬甸的商幫,要麽結成大夥,要麽自辦武裝,有充分的把握才敢出行。盡管如此,仍有許多客商不時遭遇盜匪,弄得或死或傷。但是,為著生計,或是為著那一輩輩人發財的夢,古老的商路上千百年來一直商旅不絕,足音未斷。就是沿著這條古道,印度的棉花和棉紗、緬甸的玉石、南洋的珠寶源源不斷地流入騰衝,再往中國內地流散。
“元、明以來,緬北地區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光珠、寶石和玉石的出產地,明朝時期,朝廷曾經在這邊設置采買官,專門組織開采和征集珠寶,供給達官貴人和皇宮裏享用。清朝以來,逐漸轉變為以開采玉石為主,玉石開采出來之後,用騾馬馱運到騰衝加工出售,出了不少的珍品,比較有名的是段家玉、張家玉、馬家玉等。據說段家玉曾經被打磨成薄片,製作成一盞價值連城的翡翠宮燈;張家玉曾經琢磨出一對絕世玉鐲。這些稀罕之物,被公認為騰越至寶,幾乎都毫無例外地引起了禍亂。”張大仁在路上跟爺爺邊走邊聊。
“再好的玉石,也不過一塊石頭,何以如此神乎?”爺爺對玉石並不了解,因而也就沒有多大的興趣。
“老弟還別說,雖說是石頭,但也是天地蘊育千萬年而成的靈物,自然不同於普通的石頭,每一塊質地上乘的玉石,不知左右著多少人的運數。”張大仁嚴肅地說。
“我也時常聽到‘窮走夷方急走場’這樣的說法,但卻並不了解多少,大哥走南闖北見識多,想必有更好的理解。”爺爺向張大仁請教。
“這話也主要是說的騰越人,夷方就是南部一帶地區,主要是緬甸和南洋一帶。這些地方氣候條件好,土地寬裕,物藏甚豐,況且又挨臨海洋,南北貨物集散,人們生活富足。中國人來到這裏,做生意或者給人家打零工,多數人都是從當小夥計開始,但隻要肯吃苦,糊個口賺些零錢是不成問題的,頭腦靈光的,不上幾年也就成老板了。但如果是急等著錢用,或是想要發個暴財,那就要上玉石場碰運氣了,運氣好的話,十天半月暴富也有可能。”
“如此說來,隻要敢上玉石場,就可以發財了。”
“也不見得,除了要有那份膽量外,主要還是要看各人的運氣,上玉石場是賭老命的營生,騰衝人上玉石場千千萬萬,到頭來發財歸家的也不上幾人,象段家玉、張家玉那種一個石頭暴富的情況,就更是少而又少了。多少人挖了一輩子玉石,依然兩手空空,最後老死荒山,還有多少人打擺子,跟人家火拚,或是遭遇強盜土匪,半途夭折,有的留得個屍身,有的甚至屍骨無存……”說到這裏,張大仁忽然打住,臉上掠過一絲驚惶。
爺爺知道,出門趕馬的人是不能說強盜土匪、豺狼虎豹、病痛生死一類話語的,說了就是犯忌。張大仁顯然是不經意間說漏了。
兩人於是趕緊換了一個話題。
不覺間走了三四日,出了銅壁關,就進入了緬甸地界了。
古道兩邊,寬廣的叢林保持了比較原始的狀態,高大的樹木、肥碩的野芭蕉、密不透風的竹林、以及各種草木藤蔓混合生長,織成一張深邃幽暗的巨網,仿佛隨時都會把人包裹、吞沒。苔蘚覆蓋的古道如同一根纖細的絲線,曲曲彎彎地穿行在叢林裏,似乎永遠沒有盡頭。雖然是入了秋季,但沿途依然是一片陰暗潮濕,每一個山窪都在流水,各種腐爛物的氣味彌漫在空氣裏,蚊蟲密密麻麻地繞著人亂飛,不時地會遇上一堆、或者一架動物的骨骼。野獸們大白天也在無所顧忌地嗥叫,從路上大搖大擺地穿過,拉下一堆堆還冒著熱氣的糞便。除了偶爾遇到不知什麽時間熄滅在路邊的一堆或幾堆火塘外,再找不到人的痕跡。這樣的路途讓馬幫的夥計們走起來提心吊膽,大家都緊著腳步走,很少出聲,為避人耳目,連馬幫的鈴鐺都用草塞死。
爺爺是經常在荒山野嶺上來去的人,素來不知道什麽叫害怕,但到了這樣的境地裏,也隱隱地感覺到了恐懼的侵襲,畢竟關外山川不是高黎貢山,腳下土地已經是充滿各種神秘色彩和傳聞的異域他鄉。
隻有張大仁心裏倒有幾分高興,因為這種情形表明,還不到下夷方的馬幫和客商出門的時間,野匪們多半也還不會出動。
這日天晚,一行人來到了一條河邊,選了一片開闊背風的空地打尖。夥計們卸下馱子,有的到附近放馬,有的就埋鍋造飯,各忙各的事情。張大仁提了酒壺,拉了爺爺到山坡上的一棵大樹下閑談暢飲。
天氣十分晴朗,斜陽的餘暉暖暖地照著莽莽山林,空氣輕鬆,山野裏一派寧靜,鳥獸們自由歡快地鳴叫著,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會發生什麽意外。
太陽落山的時候,一個去放馬的夥計慌慌張張地跑過來,語無倫次地又喊又叫。
張大仁和爺爺幾乎同時跳了起來,他們意識到,一直擔心的麻煩事真的降臨了,但最多也就是蛇蟲猛獸的襲擊,大不了損失一兩匹騾馬。
還沒等弄清發生了什麽事情,隻聽一聲尖利的唿哨,一群青衣蒙麵的持刀匪徒已經唿嘯著來到跟前了。
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大家措手不及,就那麽幾分鍾時間,仿佛就是眨眼間,剛才還在埋頭燒火做飯而毫無防備的幾個夥計慘叫幾聲就倒在了血泊中。
古典小說中那種路遇盜匪,先要雙方僵持舌戰一通,然後再打鬥一陣,或者是棄財留命的慣例,在這裏毫無發生的餘地。匪徒們猶如出籠的困獸,狂唿亂吼著,仿佛就是在玩一場追逐院場裏的獵物的遊戲,追著人亂砍亂殺,並不問來頭去向。
一看那陣勢,爺爺頓時驚呆了。一路行來,雖然也設想過可能會發生各種險阻和意外,但是這樣兇險的情形卻是始料不及,仿佛旋轉的碾子突然間斷了水一般,一切思維都停止了運轉。
張大仁一看勢頭不好,知道遇上了悍匪,不及多想,拉了爺爺就往山林裏鑽。
在這種時候,逃命已經是唯一的選擇了。
由於從來沒有經曆過這樣可怕的場麵,爺爺隻顧埋著頭在叢林裏亂鑽亂跑,不知不覺間和張大仁走散了,他也不敢唿喊,隻顧埋頭亂走。
山林裏野獸的嗥叫此起彼伏,不時有什麽動物從身邊竄過,點點綠光閃爍在樹梢上或草叢中。
從小沒有受過這種磨難的爺爺已經筋疲力盡,一種比死亡更大的恐懼頓時襲上他的心頭。
不知走了多長時間,天色完全昏暗下來的時候,他終於走出樹林來到一片空地裏。這是一片剛剛收割完畢的旱穀地,地的一頭豎著一個歪歪倒倒的窩棚,窩棚旁邊是兩個圓形的穀垜,隱隱約約地似乎聽得到窩棚裏有人聲。他毫不猶豫地朝著穀地裏的窩棚走去。然而,突然受驚、耗盡了體能的爺爺還沒走到窩棚跟前,便一個踉蹌撲在一個穀垜上,又摔倒在地上,把穀垜扯下一大片。
聽見聲響,窩棚裏就走出兩個男人來,手裏緊握著彎刀慢慢逼近。待看清了是一個滿身傷痕的人之後,兩人便把爺爺扶起來,架到窩棚裏,從火塘上取下一口黝黑的大羅鍋,倒了一碗水給爺爺喝下。
坐了一會之後,爺爺覺得緩和了許多。
兩人見爺爺好轉,就問爺爺發生了什麽事。
原來他們都是漢人,一個叫李發,一個叫李得貴,原本是板崗寨趙撫夷的練丁,漢話都說得很好。爺爺就把之前發生的事情簡單地告訴了他們。
聽了爺爺的敘述,兩人都有些緊張,說這裏離大路還不太遠,不能久留,得趕快轉移到寨子裏去。於是他們商定,李得貴留在穀地,李發送爺爺去寨子。
一路走來,爺爺從李發的口裏知道了一些關於這一帶地方的情況。
那夥強盜,是這這一帶惡名遠揚的慣匪,為首的叫張小果,原本是南甸水草壩囊土司家的護衛隊隊長。因為起心謀財,偽造證據,謠說囊土司與外匪溝通,借著局勢混亂,與一班混跡山野的惡徒裏應外合,血洗了囊土司全家,得了錢財之後,自立山頭,稱霸一方。上年初,也就是剛剛進入民國之後,張小果搖身一變,打出國民革命軍的旗號,成立了個南甸國民救護隊,用巧言和財物騙取了新成立的騰衝縣府的信任。
那時,縣府為了穩定人心,派出專員,設立設治局,對邊遠民族地方上的各種勢力采取招撫感化的方法。張小果混水摸魚,輕易地得到了縣府專員的認可,列為邊境民眾自衛組織造冊上報,甚至差點還被推舉進入縣參議會。
實際上,張小果和他的部下卻是一夥不折不扣的盜匪。
站穩腳跟後,張小果一幹人拉幫結夥,擴大勢力,為非作歹,在蠻哈山下處於出入境交通要衝的板壁坡麻櫟樹寨修建了大本營,掛出國民革命軍南甸巡防營的牌子,名為安邊,實際上大肆搶掠周圍村寨居民,對來往商旅名正言順地強押硬保,勒索數額驚人的保護費。他們的勢力迅速壯大,控製了南甸、盞達邊地,直逼騰境,惡行愈演愈烈,漸漸惹成眾怒。後來,邊地民眾聯名狀告,幾家大商號聯合騰衝馬櫃出麵陳情,請求縣府出兵収剿。事態的發展終於驚動了騰衝縣府,派了劉得勝的遊擊大隊,協同地方駐兵前往收剿。
別看張小果等人平時稱王稱霸,不可一世,但畢竟是一幫烏合之眾,平時蠻橫囂張,可是一打就散,死傷慘重,張小果自認為有板壁坡天險和堅不可催的麻櫟樹大寨,拚死負隅頑抗。
在當地民眾帶領下,遊擊大隊一邊正麵猛攻,一邊繞道從小路突襲,張小果腹背受敵,措手不及,匪巢很快被攻破焚毀,雞犬不留。張小果帶著幾個人墜崖逃脫出來,跑到緬北山區,就在這古道一帶落草為匪,誓與騰衝為敵,專門搶掠過往客商和小馬幫。這些人心狠手辣,謀財必然害命,氣焰十分囂張,這些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他們的手下。
古道在蒼蒼莽莽的大山間千迴百轉,穿過江河、森林、田野,穿過村莊和城市,通向遙遠的地方。千百年來,多少人為著養家活口,長年累月地奔波在這些路途上,有的人發了財,成了大馬哥頭、大老板。更多的人行走一生,雖然是曆盡千辛萬苦,也就落得個衣幹食飽,勉強維持生活。還有的人一去不返,遭遇各種天災人禍,不知所終。
人其實和所有的動物一樣,首先是為了生命的存在和延續而奔波的。
馬哥頭們說,每個人的命都是用細繩子係在天上的,都是天公說了算,風就是天公的剪刀,平時間就那樣飄擺著,一陣風來,就有那麽一根或幾根不太牢實的,說斷就斷了。
想不到這些平常時間喝了酒後發感慨的話,在爺爺第一次離家出走的路上,突然間就成了眼前事實。
在騰衝城子裏,正在街上無事亂轉,找不定去向的爺爺碰上了張哥頭。這對於久居深山古道、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爺爺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
張哥頭本名張大仁,比我爺爺稍大,家住高黎貢山西坡下龍川江邊的江苴古鎮,也是久在古道上行走的一條漢子,小時家庭貧寒,跟村裏人趕馬,省吃儉用積攢得一點本錢後,自己買了幾匹馬,拚得幾個家間的夥伴組成一個小馬幫,往返在騰衝與雲龍、漕澗一帶,從事鹽巴、紙品之類小量短途運輸,間或也做些小本經營。由於經常沿高黎貢山古道往來,時常在山寨歇腳,性情爽直不拘,一來二去,與爺爺就成了好朋友。
張大仁的馬幫前幾天剛從黑鹽井運鹽迴來,到騰衝交貨後,準備馱運一批觀音塘宣紙進大理,因為家事耽擱了幾天。準備啟程的時候,鹽老板找上門來,說受朋友的委托,接了一手英國人的貨,要趕運一批石璜到蠻莫去,一時找不到恰好的運力,時間又是十分的緊迫,要張大仁的馬幫幫忙走一趟。
張大仁起初不願意,因為他的馬幫隻有十五六匹馬,七八個夥計,這樣的小馬幫走緬甸,又是跑單幫,沒有聯手,風險太大。他最初出道時搭夥趕馬,常走的就是這段道路,自然熟知路途的兇險,但那時拚的是大馬幫,有人有槍,甚至還有保商隊,與沿路的駐兵和頭人也極為熟悉,一般的野匪路霸輕易是不敢招惹的。眼下的境況自然是不同了,雖說有保商營,但是為著各自的利益,一般是保大不保小,保強不保弱,況且又不是老聯係戶,根本請不動人家,請了也不劃算。
後來禁不住鹽老板的軟磨硬磨,同時也為了生意上的交情,想想時季才入初秋,路上應當也還平靜,趕緊一點,一個來迴最多也就二十來天,於是勉強答應去一次。
那天下晚,張大仁正帶著夥計在街上采買一些路上要用的貨物,準備第二天一早就上路。遇到我爺爺,張大仁顯得特別高興,執意邀約爺爺同去,一來好友同行,可以增加路途行走的興致,二來多了個伴,膽子也就壯了幾分。
爺爺這一路出來正沒有什麽目的和頭緒,見好友相邀,想想自己長期遊走深山,往東最遠到了保山,往西最遠也就到過騰衝城,這次出來有了時間,現在又有了夥伴,正好可以出去走走,看看是否真的有天和之緣,即使沒有,也長些見識。於是欣然應允。
就這樣,爺爺踏上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緬甸之旅。
爺爺的加入,對於張大仁的馬幫來說,無疑是一件喜事,畢竟多個人多個膽。一路穿山走箐,朝行暮宿,大家有說有笑、走走停停,在初秋的時光裏無比放鬆和快樂,似乎完全忘記了旅途的艱險。
那時的緬甸,從光緒以來,已經被英國人控製二十餘年了,中緬邊界的大片土地,曆史以來治亂無常,匪禍層出不窮,如今由於所謂的邊界之爭,硬是把大金沙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劃出,有的雖說是未定界,實際上也是非正式地並入了緬甸的版圖,結果是中國管不了,英國人管不好,更成了盜匪窩子,來往客商無不擔驚受怕,稍不留神就有性命之憂。
那時節,常走緬甸的商幫,要麽結成大夥,要麽自辦武裝,有充分的把握才敢出行。盡管如此,仍有許多客商不時遭遇盜匪,弄得或死或傷。但是,為著生計,或是為著那一輩輩人發財的夢,古老的商路上千百年來一直商旅不絕,足音未斷。就是沿著這條古道,印度的棉花和棉紗、緬甸的玉石、南洋的珠寶源源不斷地流入騰衝,再往中國內地流散。
“元、明以來,緬北地區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光珠、寶石和玉石的出產地,明朝時期,朝廷曾經在這邊設置采買官,專門組織開采和征集珠寶,供給達官貴人和皇宮裏享用。清朝以來,逐漸轉變為以開采玉石為主,玉石開采出來之後,用騾馬馱運到騰衝加工出售,出了不少的珍品,比較有名的是段家玉、張家玉、馬家玉等。據說段家玉曾經被打磨成薄片,製作成一盞價值連城的翡翠宮燈;張家玉曾經琢磨出一對絕世玉鐲。這些稀罕之物,被公認為騰越至寶,幾乎都毫無例外地引起了禍亂。”張大仁在路上跟爺爺邊走邊聊。
“再好的玉石,也不過一塊石頭,何以如此神乎?”爺爺對玉石並不了解,因而也就沒有多大的興趣。
“老弟還別說,雖說是石頭,但也是天地蘊育千萬年而成的靈物,自然不同於普通的石頭,每一塊質地上乘的玉石,不知左右著多少人的運數。”張大仁嚴肅地說。
“我也時常聽到‘窮走夷方急走場’這樣的說法,但卻並不了解多少,大哥走南闖北見識多,想必有更好的理解。”爺爺向張大仁請教。
“這話也主要是說的騰越人,夷方就是南部一帶地區,主要是緬甸和南洋一帶。這些地方氣候條件好,土地寬裕,物藏甚豐,況且又挨臨海洋,南北貨物集散,人們生活富足。中國人來到這裏,做生意或者給人家打零工,多數人都是從當小夥計開始,但隻要肯吃苦,糊個口賺些零錢是不成問題的,頭腦靈光的,不上幾年也就成老板了。但如果是急等著錢用,或是想要發個暴財,那就要上玉石場碰運氣了,運氣好的話,十天半月暴富也有可能。”
“如此說來,隻要敢上玉石場,就可以發財了。”
“也不見得,除了要有那份膽量外,主要還是要看各人的運氣,上玉石場是賭老命的營生,騰衝人上玉石場千千萬萬,到頭來發財歸家的也不上幾人,象段家玉、張家玉那種一個石頭暴富的情況,就更是少而又少了。多少人挖了一輩子玉石,依然兩手空空,最後老死荒山,還有多少人打擺子,跟人家火拚,或是遭遇強盜土匪,半途夭折,有的留得個屍身,有的甚至屍骨無存……”說到這裏,張大仁忽然打住,臉上掠過一絲驚惶。
爺爺知道,出門趕馬的人是不能說強盜土匪、豺狼虎豹、病痛生死一類話語的,說了就是犯忌。張大仁顯然是不經意間說漏了。
兩人於是趕緊換了一個話題。
不覺間走了三四日,出了銅壁關,就進入了緬甸地界了。
古道兩邊,寬廣的叢林保持了比較原始的狀態,高大的樹木、肥碩的野芭蕉、密不透風的竹林、以及各種草木藤蔓混合生長,織成一張深邃幽暗的巨網,仿佛隨時都會把人包裹、吞沒。苔蘚覆蓋的古道如同一根纖細的絲線,曲曲彎彎地穿行在叢林裏,似乎永遠沒有盡頭。雖然是入了秋季,但沿途依然是一片陰暗潮濕,每一個山窪都在流水,各種腐爛物的氣味彌漫在空氣裏,蚊蟲密密麻麻地繞著人亂飛,不時地會遇上一堆、或者一架動物的骨骼。野獸們大白天也在無所顧忌地嗥叫,從路上大搖大擺地穿過,拉下一堆堆還冒著熱氣的糞便。除了偶爾遇到不知什麽時間熄滅在路邊的一堆或幾堆火塘外,再找不到人的痕跡。這樣的路途讓馬幫的夥計們走起來提心吊膽,大家都緊著腳步走,很少出聲,為避人耳目,連馬幫的鈴鐺都用草塞死。
爺爺是經常在荒山野嶺上來去的人,素來不知道什麽叫害怕,但到了這樣的境地裏,也隱隱地感覺到了恐懼的侵襲,畢竟關外山川不是高黎貢山,腳下土地已經是充滿各種神秘色彩和傳聞的異域他鄉。
隻有張大仁心裏倒有幾分高興,因為這種情形表明,還不到下夷方的馬幫和客商出門的時間,野匪們多半也還不會出動。
這日天晚,一行人來到了一條河邊,選了一片開闊背風的空地打尖。夥計們卸下馱子,有的到附近放馬,有的就埋鍋造飯,各忙各的事情。張大仁提了酒壺,拉了爺爺到山坡上的一棵大樹下閑談暢飲。
天氣十分晴朗,斜陽的餘暉暖暖地照著莽莽山林,空氣輕鬆,山野裏一派寧靜,鳥獸們自由歡快地鳴叫著,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會發生什麽意外。
太陽落山的時候,一個去放馬的夥計慌慌張張地跑過來,語無倫次地又喊又叫。
張大仁和爺爺幾乎同時跳了起來,他們意識到,一直擔心的麻煩事真的降臨了,但最多也就是蛇蟲猛獸的襲擊,大不了損失一兩匹騾馬。
還沒等弄清發生了什麽事情,隻聽一聲尖利的唿哨,一群青衣蒙麵的持刀匪徒已經唿嘯著來到跟前了。
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大家措手不及,就那麽幾分鍾時間,仿佛就是眨眼間,剛才還在埋頭燒火做飯而毫無防備的幾個夥計慘叫幾聲就倒在了血泊中。
古典小說中那種路遇盜匪,先要雙方僵持舌戰一通,然後再打鬥一陣,或者是棄財留命的慣例,在這裏毫無發生的餘地。匪徒們猶如出籠的困獸,狂唿亂吼著,仿佛就是在玩一場追逐院場裏的獵物的遊戲,追著人亂砍亂殺,並不問來頭去向。
一看那陣勢,爺爺頓時驚呆了。一路行來,雖然也設想過可能會發生各種險阻和意外,但是這樣兇險的情形卻是始料不及,仿佛旋轉的碾子突然間斷了水一般,一切思維都停止了運轉。
張大仁一看勢頭不好,知道遇上了悍匪,不及多想,拉了爺爺就往山林裏鑽。
在這種時候,逃命已經是唯一的選擇了。
由於從來沒有經曆過這樣可怕的場麵,爺爺隻顧埋著頭在叢林裏亂鑽亂跑,不知不覺間和張大仁走散了,他也不敢唿喊,隻顧埋頭亂走。
山林裏野獸的嗥叫此起彼伏,不時有什麽動物從身邊竄過,點點綠光閃爍在樹梢上或草叢中。
從小沒有受過這種磨難的爺爺已經筋疲力盡,一種比死亡更大的恐懼頓時襲上他的心頭。
不知走了多長時間,天色完全昏暗下來的時候,他終於走出樹林來到一片空地裏。這是一片剛剛收割完畢的旱穀地,地的一頭豎著一個歪歪倒倒的窩棚,窩棚旁邊是兩個圓形的穀垜,隱隱約約地似乎聽得到窩棚裏有人聲。他毫不猶豫地朝著穀地裏的窩棚走去。然而,突然受驚、耗盡了體能的爺爺還沒走到窩棚跟前,便一個踉蹌撲在一個穀垜上,又摔倒在地上,把穀垜扯下一大片。
聽見聲響,窩棚裏就走出兩個男人來,手裏緊握著彎刀慢慢逼近。待看清了是一個滿身傷痕的人之後,兩人便把爺爺扶起來,架到窩棚裏,從火塘上取下一口黝黑的大羅鍋,倒了一碗水給爺爺喝下。
坐了一會之後,爺爺覺得緩和了許多。
兩人見爺爺好轉,就問爺爺發生了什麽事。
原來他們都是漢人,一個叫李發,一個叫李得貴,原本是板崗寨趙撫夷的練丁,漢話都說得很好。爺爺就把之前發生的事情簡單地告訴了他們。
聽了爺爺的敘述,兩人都有些緊張,說這裏離大路還不太遠,不能久留,得趕快轉移到寨子裏去。於是他們商定,李得貴留在穀地,李發送爺爺去寨子。
一路走來,爺爺從李發的口裏知道了一些關於這一帶地方的情況。
那夥強盜,是這這一帶惡名遠揚的慣匪,為首的叫張小果,原本是南甸水草壩囊土司家的護衛隊隊長。因為起心謀財,偽造證據,謠說囊土司與外匪溝通,借著局勢混亂,與一班混跡山野的惡徒裏應外合,血洗了囊土司全家,得了錢財之後,自立山頭,稱霸一方。上年初,也就是剛剛進入民國之後,張小果搖身一變,打出國民革命軍的旗號,成立了個南甸國民救護隊,用巧言和財物騙取了新成立的騰衝縣府的信任。
那時,縣府為了穩定人心,派出專員,設立設治局,對邊遠民族地方上的各種勢力采取招撫感化的方法。張小果混水摸魚,輕易地得到了縣府專員的認可,列為邊境民眾自衛組織造冊上報,甚至差點還被推舉進入縣參議會。
實際上,張小果和他的部下卻是一夥不折不扣的盜匪。
站穩腳跟後,張小果一幹人拉幫結夥,擴大勢力,為非作歹,在蠻哈山下處於出入境交通要衝的板壁坡麻櫟樹寨修建了大本營,掛出國民革命軍南甸巡防營的牌子,名為安邊,實際上大肆搶掠周圍村寨居民,對來往商旅名正言順地強押硬保,勒索數額驚人的保護費。他們的勢力迅速壯大,控製了南甸、盞達邊地,直逼騰境,惡行愈演愈烈,漸漸惹成眾怒。後來,邊地民眾聯名狀告,幾家大商號聯合騰衝馬櫃出麵陳情,請求縣府出兵収剿。事態的發展終於驚動了騰衝縣府,派了劉得勝的遊擊大隊,協同地方駐兵前往收剿。
別看張小果等人平時稱王稱霸,不可一世,但畢竟是一幫烏合之眾,平時蠻橫囂張,可是一打就散,死傷慘重,張小果自認為有板壁坡天險和堅不可催的麻櫟樹大寨,拚死負隅頑抗。
在當地民眾帶領下,遊擊大隊一邊正麵猛攻,一邊繞道從小路突襲,張小果腹背受敵,措手不及,匪巢很快被攻破焚毀,雞犬不留。張小果帶著幾個人墜崖逃脫出來,跑到緬北山區,就在這古道一帶落草為匪,誓與騰衝為敵,專門搶掠過往客商和小馬幫。這些人心狠手辣,謀財必然害命,氣焰十分囂張,這些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他們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