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衡是說,讓老夫趁著皇後參見兩位太後的時候去求見?”
虞兼聽了蕭莫的話,一拍大腿然後說道:“對呀!我怎麽就沒想到?我加這丫頭向要知書達禮,自然不好當著兩位太後的麵不見自己的父親,嗬嗬……子衡,老夫這裏謝過了!”
說完話,虞兼搖頭晃腦地離開了蕭家,今天蕭莫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於是心裏非常高興。
第二天大早,到了皇宮以後,虞兼打聽到了虞姝正在參見兩位太後,作為皇後,每天自然要代表皇上去向兩位太後請安,而因為虞姝知書達禮,太後和雲妃也就特意早上聚在一起,免得虞姝要跑兩處。
正請安呢,太監就跑進來說國丈求見。
雲妃聽了,問道:“國丈如何跑到姐姐的寢宮來了?”
太後曹氏嗬嗬一笑,然後讓人把虞兼請了進來。
虞兼一進門,就哭喪著臉對雲妃又是行禮又是道歉的,表示他知道錯了,還讓雲妃不要責怪……
雲妃一頭霧水,看著虞姝問道:“皇後,這是怎麽迴事?”
虞姝又氣又惱,又不能不理雲妃,隻能答道:“稟太後,我父親他上次做了錯事,於是媳婦兒就不想見他……”
聽到虞姝的話,雲妃好笑地說道:“事情不是都過去了麽?都是一家人,何必鬧得那麽僵?說開了,也就是了!”
曹氏也點點頭,對虞姝說道:“不讓自己的娘家人胡鬧是對的,但國丈也是情有可原,加上事情也解決了,你又何必再置氣?”
聽到曹氏和雲妃的話,虞姝隻能點頭稱是,然後帶著太監和宮女以及虞兼迴到了自己的寢宮。
讓左右退下,虞姝與虞兼說道:“爹爹,今後可不能再不知輕重了,須知這一次,太後還有修家是看在女兒的麵子上。若不然,以修家的勢力,加上武王的支持,漫說是爹爹,就是女兒也保不住你!”
虞兼聽了,趕緊保證以後不敢了。
虞姝說的武王,自然是蕭莫了。
蕭莫辭去了大將軍的職位以後,趙子繼馬上就給蕭莫封了武王,還打算讓人到蕭府去修葺一下,蕭家的宅子本來就是一所大宅子,隻要將磚瓦鎏金,再把匾額換了就是王府了。
但是蕭莫卻堅辭不受,這個誰說也不管用,趙子繼沒有辦法,蕭莫可以什麽都不要,但是這個封王的事情,已經告知天下了,你讓趙子繼怎麽反悔?
於是不得已隻好親自到蕭府去,算起來,這已經是趙子繼登基以後第二次到蕭府去了。趙子繼登基以後極少出宮,偏偏就是去了兩次蕭家,可想而知這對蕭府也是一種殊榮,也讓京城的百姓對蕭家推崇不已。
到了蕭家,蕭莫也在,見到是皇上擺駕,蕭莫隻好率領家人迎接,但是將趙子繼迎迴了內院以後,蕭莫聽到趙子繼的來意就不高興了。
蕭莫對趙子繼說道:“臣聞社稷隻有百姓與君,皇上怎可如此孟浪?”
好吧,還責怪趙子繼輕易出宮,趙子繼無語了,心道:還不是被你的給逼的?
見到趙子繼不說話,蕭莫長歎一聲,最後說道:“皇上,武王之位,臣可以接受,但是……這京城的宅子,一切都不可動,臣也不要封地,怎麽樣?”
見到蕭莫答應了,趙子繼長舒一口氣,然後點點頭道:“隻要兄長答應了,一切都好說……京城裏麵的宅子不能動,但是廬州的宅子正在修建,朕可以派人到廬州去……”
得到了蕭莫明確的迴答,趙子繼終於高高興興地迴京了,然後派人到廬州長樂鎮去修王府。
廬州那邊,剛剛上任的知府徐清源就接到消息,說是要在廬州給武王修建宮殿。
“武王?”徐清源開始還沒有反應過來,後來才想起來朝廷通告封蕭莫為武王的事情,於是便立即下令,親自引領欽差到慎縣去主持修建宮殿的事宜。
徐清源到了長樂鎮以後,又把欽差推薦給了林充,在林充的引見下,又見到了周魁。
聽說要給自家二郎修建王府,這可把周魁給樂壞了,他跟著欽差忙前忙後的,長樂鎮的百姓也踴躍了起來,一起幫蕭家建府邸。
這時候蕭老叔公駐著拐杖來找林充,說是要在長樂鎮批一塊地出來給蕭氏修建祠堂。
這個建議,誰敢反對?連徐清源這個蕭莫的老丈人也被蕭老叔公的輩分給唬住了,連忙吩咐下去要好好操辦。
林充也表示雖然現在長樂鎮的土地金貴,但是蕭家的祠堂一定要修,這祠堂還沒有開始修呢,問題就來了。
原來,蕭莫和蕭老叔公以及長樂鎮的蕭姓,都是徐州蕭縣蕭氏的一個旁支,既然是要修祖堂,於是便要考究曆代先祖。
這一考究問題就來了,原來當年蕭莫這支蕭氏旁係的祖先出了蕭縣以後,來到廬州最開始是定居在橋安鎮的,後來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留在了橋安鎮,二兒子到外遊曆沒了音訊,小兒子卻是搬到了長樂鎮。
這樣一來,橋安鎮的喬正坐不住了,他特意帶著蕭家的族譜來到長樂鎮找蕭老叔公,說這蕭家的祖先是在橋安鎮成家立業的,所以這祠堂要修道橋安鎮去。
蕭老叔公認真地查了查族譜,又找了橋安鎮的蕭大叔公兩人研究了好幾天,最後覺得應該把祠堂給修到橋安鎮那位蕭家先祖當年的草屋舊址那裏去。
聽到這個蕭莫,林充不幹了,他和喬正爭了起來。
這蕭莫是我們長樂鎮的,大家修蕭家祠堂也是看在蕭莫的麵子上修的,你不能一句話就把蕭家的祠堂給搬到橋安鎮去呀!
話是這麽說,但是這樣的話林充是不能說的,為什麽呢?就算你蕭莫現在有出息了,也不能說祖先是沾了蕭莫的光,為什麽呢?
原因很簡單,哪裏有祖先沾後人光的道理?沒有祖先,哪裏有你蕭莫?
所以,林充隻好和喬正爭吵了起來,本來一向交情很好的林充和喬正,因為這蕭家祠堂的事爭執不下,誰也不服誰,於是事情便這樣糾纏了起來!
虞兼聽了蕭莫的話,一拍大腿然後說道:“對呀!我怎麽就沒想到?我加這丫頭向要知書達禮,自然不好當著兩位太後的麵不見自己的父親,嗬嗬……子衡,老夫這裏謝過了!”
說完話,虞兼搖頭晃腦地離開了蕭家,今天蕭莫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於是心裏非常高興。
第二天大早,到了皇宮以後,虞兼打聽到了虞姝正在參見兩位太後,作為皇後,每天自然要代表皇上去向兩位太後請安,而因為虞姝知書達禮,太後和雲妃也就特意早上聚在一起,免得虞姝要跑兩處。
正請安呢,太監就跑進來說國丈求見。
雲妃聽了,問道:“國丈如何跑到姐姐的寢宮來了?”
太後曹氏嗬嗬一笑,然後讓人把虞兼請了進來。
虞兼一進門,就哭喪著臉對雲妃又是行禮又是道歉的,表示他知道錯了,還讓雲妃不要責怪……
雲妃一頭霧水,看著虞姝問道:“皇後,這是怎麽迴事?”
虞姝又氣又惱,又不能不理雲妃,隻能答道:“稟太後,我父親他上次做了錯事,於是媳婦兒就不想見他……”
聽到虞姝的話,雲妃好笑地說道:“事情不是都過去了麽?都是一家人,何必鬧得那麽僵?說開了,也就是了!”
曹氏也點點頭,對虞姝說道:“不讓自己的娘家人胡鬧是對的,但國丈也是情有可原,加上事情也解決了,你又何必再置氣?”
聽到曹氏和雲妃的話,虞姝隻能點頭稱是,然後帶著太監和宮女以及虞兼迴到了自己的寢宮。
讓左右退下,虞姝與虞兼說道:“爹爹,今後可不能再不知輕重了,須知這一次,太後還有修家是看在女兒的麵子上。若不然,以修家的勢力,加上武王的支持,漫說是爹爹,就是女兒也保不住你!”
虞兼聽了,趕緊保證以後不敢了。
虞姝說的武王,自然是蕭莫了。
蕭莫辭去了大將軍的職位以後,趙子繼馬上就給蕭莫封了武王,還打算讓人到蕭府去修葺一下,蕭家的宅子本來就是一所大宅子,隻要將磚瓦鎏金,再把匾額換了就是王府了。
但是蕭莫卻堅辭不受,這個誰說也不管用,趙子繼沒有辦法,蕭莫可以什麽都不要,但是這個封王的事情,已經告知天下了,你讓趙子繼怎麽反悔?
於是不得已隻好親自到蕭府去,算起來,這已經是趙子繼登基以後第二次到蕭府去了。趙子繼登基以後極少出宮,偏偏就是去了兩次蕭家,可想而知這對蕭府也是一種殊榮,也讓京城的百姓對蕭家推崇不已。
到了蕭家,蕭莫也在,見到是皇上擺駕,蕭莫隻好率領家人迎接,但是將趙子繼迎迴了內院以後,蕭莫聽到趙子繼的來意就不高興了。
蕭莫對趙子繼說道:“臣聞社稷隻有百姓與君,皇上怎可如此孟浪?”
好吧,還責怪趙子繼輕易出宮,趙子繼無語了,心道:還不是被你的給逼的?
見到趙子繼不說話,蕭莫長歎一聲,最後說道:“皇上,武王之位,臣可以接受,但是……這京城的宅子,一切都不可動,臣也不要封地,怎麽樣?”
見到蕭莫答應了,趙子繼長舒一口氣,然後點點頭道:“隻要兄長答應了,一切都好說……京城裏麵的宅子不能動,但是廬州的宅子正在修建,朕可以派人到廬州去……”
得到了蕭莫明確的迴答,趙子繼終於高高興興地迴京了,然後派人到廬州長樂鎮去修王府。
廬州那邊,剛剛上任的知府徐清源就接到消息,說是要在廬州給武王修建宮殿。
“武王?”徐清源開始還沒有反應過來,後來才想起來朝廷通告封蕭莫為武王的事情,於是便立即下令,親自引領欽差到慎縣去主持修建宮殿的事宜。
徐清源到了長樂鎮以後,又把欽差推薦給了林充,在林充的引見下,又見到了周魁。
聽說要給自家二郎修建王府,這可把周魁給樂壞了,他跟著欽差忙前忙後的,長樂鎮的百姓也踴躍了起來,一起幫蕭家建府邸。
這時候蕭老叔公駐著拐杖來找林充,說是要在長樂鎮批一塊地出來給蕭氏修建祠堂。
這個建議,誰敢反對?連徐清源這個蕭莫的老丈人也被蕭老叔公的輩分給唬住了,連忙吩咐下去要好好操辦。
林充也表示雖然現在長樂鎮的土地金貴,但是蕭家的祠堂一定要修,這祠堂還沒有開始修呢,問題就來了。
原來,蕭莫和蕭老叔公以及長樂鎮的蕭姓,都是徐州蕭縣蕭氏的一個旁支,既然是要修祖堂,於是便要考究曆代先祖。
這一考究問題就來了,原來當年蕭莫這支蕭氏旁係的祖先出了蕭縣以後,來到廬州最開始是定居在橋安鎮的,後來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留在了橋安鎮,二兒子到外遊曆沒了音訊,小兒子卻是搬到了長樂鎮。
這樣一來,橋安鎮的喬正坐不住了,他特意帶著蕭家的族譜來到長樂鎮找蕭老叔公,說這蕭家的祖先是在橋安鎮成家立業的,所以這祠堂要修道橋安鎮去。
蕭老叔公認真地查了查族譜,又找了橋安鎮的蕭大叔公兩人研究了好幾天,最後覺得應該把祠堂給修到橋安鎮那位蕭家先祖當年的草屋舊址那裏去。
聽到這個蕭莫,林充不幹了,他和喬正爭了起來。
這蕭莫是我們長樂鎮的,大家修蕭家祠堂也是看在蕭莫的麵子上修的,你不能一句話就把蕭家的祠堂給搬到橋安鎮去呀!
話是這麽說,但是這樣的話林充是不能說的,為什麽呢?就算你蕭莫現在有出息了,也不能說祖先是沾了蕭莫的光,為什麽呢?
原因很簡單,哪裏有祖先沾後人光的道理?沒有祖先,哪裏有你蕭莫?
所以,林充隻好和喬正爭吵了起來,本來一向交情很好的林充和喬正,因為這蕭家祠堂的事爭執不下,誰也不服誰,於是事情便這樣糾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