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一分,張磊沒有很急躁的發第二球。而是將評乒球在地板快彈兩下,隨即在球台上反彈兩下,控製下節奏,隨後才端到眼前,矮身準備發球。


    瑪德琳此時看球都急出了一身汗,她向姐姐抱怨道:“姐姐,那個叫張磊的家夥是不是看到自己得了一分,就故意拖時間呀?我看其他選手發球不是這樣的呀。讓振東用更長的時間去準備,是不是吃虧了?”


    坐在米興邦等教練組身邊的漂亮姐妹,自然就是維多利亞與瑪德琳,不過他們彼此還不認識。


    米興邦的英語相當好,聽出這對姐妹似乎很為孔振東著急,這小子來瑞典打球還沒多久,就有這樣的鐵杆粉絲了?


    米興邦不由感興趣的聽聽維多利亞姐妹聊什麽。


    維多利亞也皺眉道:“我看佩爾森,瓦爾德內爾,阿佩阿倫他們發球,也都不這樣,或許他們中國人發球就是狡猾一些,想騙孔振東的假動作吧?”


    “小姑娘,我想你有些誤解。”米興邦道:“中國球員與歐洲球員的發球準備時間不同,主要是節奏的醞釀與變化,到沒有刻意讓對方延長等待時間的意思。我們追求的是發球瞬間的突然變化。”米興邦見這對熱愛乒乓的姐妹對中國打法似乎有些誤解,於是出言解釋幾句。


    八九十年代中國乒乓派出國外的教練與隊員就不少,還不存在很嚴格的技術打法封鎖。何況米興邦在歐洲執教多年,對普通球迷,有些不涉密的技術還是可以講講。


    米興邦話音剛落,張磊的這個發球就已經離板飛出。


    孔振東與張磊二人,幾乎救在乒球離板的瞬間,節奏瞬間由風平浪靜切換到波瀾壯闊。


    球場的氣氛也仿佛在壓抑的極點爆裂開來。


    有了米興邦的提點,維多利亞與瑪德琳似乎更能比較出中國與歐洲發球體係的不同。


    歐洲運動員發球,往往準備時間短,準備的時候,身體也在較大幅度的運動,與發球後的高速對決一脈相承。


    中國隊的發球,往往準備階段,調節時間長,刻意壓慢,甚至達到凝滯的瞬間,隨後在發球瞬間,人,拍,球,才在瞬間炸裂開來,整個節奏也在瞬間有絕對靜止切換到高速對壘。


    中國人發球的優勢除了球本身的旋轉與球路變化多端之外,這一節奏的掌控與切換,也是讓歐洲人處於絕對被動的關鍵因素。


    還好,孔振東自小接受的也是這一種發球,接發球體係的訓練,張磊的優勢就被孔振東的準建發力與搶攻抵消了。


    孔振東這一板上台就是台內正手鬥短球,張磊二十年的乒乓功底擺在那裏,自然是樂意奉陪。


    於是現場觀眾掌聲雷動。歐洲看球的觀眾見過很多佩爾森那種正手連續對拉相持,也見過羅斯科夫那種反手持續快彈,可是雙方球員變化多端的台內鬥短球,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


    這種靈巧機變,將乒乓的美感與變化以幾乎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他們大唿過癮。


    雖然現場狼獾隊的觀眾看了幾十場孔振東的球,滑雪人隊球迷也看了幾十場張磊的球,可是這樣淋漓盡致,針鋒相對的台內搏殺,還是隻有在他們兩人直接對話是,才打得出來。


    彭教練笑著道:“振東真是大膽呀!以他的台內基本功,和張磊搏殺,勇氣可嘉,但還是在送分呀!”


    李教練點頭讚同,米興邦卻饒有興趣的盯著中央球台,一瞬不瞬的看著兩人快節奏的短兵相接。


    從經驗上,他讚成彭教練的判斷,可是他相信孔振東的頭腦。台內鬥短球是這小子接發球搶攻營造的局麵,他一定有所依仗,才這樣做。


    孔振東基本功當然不如張磊,可他依舊敢於不斷加快台內搏殺節奏,當然有所依靠。


    依靠的就是十四歲巔峰期的敏捷反應。這種敏捷反應在台內技術上,就是中國傳統的小快靈技術的升級版。


    一旦台內鬥起小球,張磊力量上的優勢就被削弱,如果是純粹基本功的連續反手快彈,或者正手來迴擺短,來迴互挑,張磊的基本功都占優勢。


    可是孔振東卻在台內鬥球中,十八般兵器來迴使用,快速切換,這樣,每一種鬥球技巧,孔振東與張磊兩人都具備,就算張磊基本功更強,一兩板內,根本殺不死孔振東。


    相反,連續挑,撥,彈,擺,切,削的變化,則對反應的要求更高。


    乒乓球運動中,十四歲球員的力量永遠沒辦法與二十六歲球員抗衡,同樣的二十六歲球員的反應速度永遠跟不上十四歲球員,這是身體發展的客觀規律。


    孔振東主動與張磊鬥台內快速搏殺,拚的不是基本功,而是反應速度!


    連續六七板各種台內技術切換後,張磊迴球下網,孔振東拿下這一分。


    彭教練與李教練在看台上感覺臉被打得啪啪的~


    還好周邊都是老外,聽不懂兩人剛才的談話,不然臉就丟大了。


    雖然孔振東拿下這一分,彭教練與李教練隱隱感覺不對頭,卻還沒分析出孔振東的戰術精妙之處。


    隨後的幾個接發球,以及孔振東自己的五個發球,他都主動的盡量將球引向台內搏殺,十球之後,孔振東7:3領先。


    到這個時候,彭教練與李教練才徹底明白過來,孔振東與張磊拚的不是基本功,二是反應力。


    李教練歎道:“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原來台內搏殺,技術好的,基本功紮實的,也有可能輸球。以前怎麽沒人這麽打過?”


    彭教練也是搖頭感歎,米興邦為二人解圍道:“年輕隊員通過台內短球擊敗老隊員,這種球以前少見,因為首先,要做到拚反應力,還是要有相差不多的基本功做基礎。以歐洲人發達得多的運動神經,一個十四歲歐洲少年,反應絕對快過張磊,但他能台內短球打贏張磊麽?基本功不行,國外選手也就放棄了這樣的嚐試。而國內,孔振東確實給我們展現了新路子。我們如果作為年輕隊員的教練,在場邊指導他打老隊員的時候,往往會命令他避免老隊員基本功最強經驗最豐富的台內球。聽話的年輕隊員,自然就放棄了台內球去拚老隊員。這就是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彭教練與李教練笑著點點頭,算是受教,彭教練疑惑道:“可是年輕隊員台內衝垮老隊員,這樣的比賽,孔振東絕不是第一人吧?”


    米興邦點頭道:“這也是振東另一個可貴之處。剛剛講到了聽教練話的自然避開了老隊員的台內強項。那些不聽話的,刺兒頭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一通亂打,也有可能亂拳打死老師傅的贏下比賽,可是他們沒有形成清晰地戰術思維,他們有可能就是在台內用反應力贏的球,但他們沒意識到,他們隻認為靠的是拚勁,是勇氣!孔振東不一樣,這連續八個球,戰術思維非常清晰,也讓我們一目了然的就看出來,就是拚反應,拚變化,用小快靈,幹掉張磊的紮實,厚重,無漏洞,這是戰術思維的勝利。”


    此時場上張磊已經意識到,自己引以為豪十幾年的台內球經驗,此時居然成了短板,他開始有意識的增強中遠台的連續弧圈進攻,爭取奪迴優勢。


    孔振東此場麵上占優,他十四歲少年用台內小快靈戰擊敗老將的戰術,台上幾個教練十個球,不到五分鍾,就分析出來了,可對於孔振東而言,卻是多年的思考,總結與蛻變。


    在孔振東穿越之前的2015年,當時的中國男隊打法隨著國際乒聯改革,已經越來越借鑒歐洲的全麵力量型打法,相反,亞洲日韓,新加坡,港島等球隊,則延續中國的傳統小快靈打法。


    孔振東相信,再過幾年,就會出現中國人用歐洲力量型打法對決日韓天才用中國小快靈打法。


    那麽未來是否有一天,日韓體係培養的天才球員,將中國球手限製內台內搏殺,然後憑借十三四歲的敏捷反應,擊敗中國隊引以為傲的台內基本功呢?


    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有了這種危機感,重生之後,加之孔振東長期在和比自己年齡大,力量足的強大國手對抗。他也一直在練習與完善,十四歲少年如何擊敗二十六歲國手這一技術課題。


    而且他始終認為,在更注重靈巧與變化,更注重反應速度超過絕對力量的小球時代,這一課題更容易變為現實。


    他希望自己如今腳踏實地的,切身體會的研究透徹這一課題,未來中國隊真的遇到類似的危局,他可以從中尋求突破辦法。


    畢竟,隻有自己最容易擊敗曾經十四歲的自己!


    接下來的十個球,變為了真真意義上的拉鋸戰,不僅是比分的膠著上升,也是速度節奏的拉快與拖慢,對決球路的擺短與吸長,12:8之後,場上局麵突然再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乒乓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機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機胖並收藏乒乓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