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局間休息,解放軍隊教練組與隊員們都比較沉默,誰也抓不準孔振東最後兩球搶拉下旋銜接拉上旋是個什麽套路。
王滔皺眉問劉國棒道:“你覺得他最後兩球是賭運氣控製住的?還是他真的具備這種銜接的控球能力?”
劉國棒思索一陣道:“這種銜接我們平時練多球搶拉訓練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啊,可是我們都嚐試過,十板有九板都會出界的。要說振東掌握了這麽強的控球技巧,我是不信的。可我和他一起訓練了一年,對他性格比較了解,他不是個在關鍵分連打兩個沒把握球的性格。從性格判斷,我覺得他能夠控製這種銜接。”
王滔有些無奈。自己的反手生膠快彈已經被對方限製,正手提拉下旋球本來是自己唯一的優勢,可是對方具備這種下旋轉上旋的神銜接,自己在上旋對抗上的劣勢,會讓自己正手的優勢喪失。
正反手都被壓製,這場球還怎麽打?
第三局開球,王滔先發五球。
他首先要做的,還是驗證孔振東是否具備完全控製下旋轉上旋這一銜接的能力。
這也是場邊所有名宿及教練員們希望知道的。
好了,來了!王滔發正手半出台球。
孔振東直接上手,當出台球壓一板長球。
王滔先發力,拉一板下旋球。
李慕華與鄭教練在看著孔振東。
米興邦與張希林在看著孔振東。
李小東與葉影也在看著孔振東。
孔振東壓低重心,提拉下旋球。
王滔選擇搓長球。
孔振東左右腳先後小跳半步,改提縱發力為水平旋腰發力,接正手大力前衝上旋球。
幾乎壓不住的弧線,卻成功打中遠台。
王滔有所準備,追到了這個球,可是迴球弧線太高,直接出界。
又打成了?
那肯定不可能是賭運氣控製落點呢。
但怎麽做到的?
米興邦與張希林都在皺眉思索。
發力大師李小東努力在腦海裏迴憶著孔振東剛剛的整個發力過程,靈光一閃道:“我明白了!”
“我們都被騙了,他不是靠拍型控製的落點。他依靠的是步伐。我們平日的多球拉球訓練中忽視了。下旋銜接上旋,除了上身發力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他左右腳的連續小跳步。大家忽視了他的夢幻腳步,隻研究他擊球的拍型,是永遠研究不透他的控製方法的。”
在李小東解釋的同時,米興邦與張希林也注意到孔振東上旋發力前的左右腳向後小跳半步是控製落點的關鍵。
張希林感歎道:“這小子真不簡單,看到這個球,我感覺要被掃入故紙堆了。興邦,記得你和郭躍華打球哪會,我們剛從日本人那裏領會弧圈球的奧秘。中國乒乓球員普遍身高矮,重心低,力量不足。相比較需要絕對力量,發力大開大合的上旋球。我們變化詭異,發力動作小,重心低的下旋球,硬是吊打了歐洲人十幾年。”
米興邦道:“張指導說的是我年輕的時光啊!我們中國人的優勢就在於旋轉多變的下旋球。可是下旋球速度慢,弧線平,殺傷力不足。這些年歐洲人的上旋對抗越來越強,發力越來越充分,上旋球,從旋轉的物理定義,已經決定了它絕對是速度更快,弧線更拱起來,更具壓迫性的進攻型打法。隨著乒乓技術的發展,乒乓球未來恐怕會變成接發球直接擰起來,然後雙方對拉上旋球的相持運動。”
尹蕭皺眉道:“可是我們中國運動員的優勢是下旋球啊,這幾年我們加強了上旋球的訓練。但恐怕真正的上旋高手,還得從娃娃抓起!”
米興邦點頭道:“確實如此!這恰恰證明了孔振東打法的價值。我們的上旋一代恐怕還要七八年左右才能成長起來,我們現階段怎麽辦?我們這麽多下旋球高手怎麽辦?具備下旋轉上旋的能力是關鍵。做好了這個銜接與變化,就能在下旋占據優勢時,搶先改變,打歐洲選手措手不及!”
第三局球開始,王滔就處在劣勢。
他的靈活多變並不是胡吹的。下旋球雖然攻擊性不如上旋球,可是弧線多變,落點飄忽,不易起球是特點。
孔振東卻是用迂迴戰術破解。我不起球,還是迴拉下旋。等你搓起來,我再突然變上旋。
自從王滔的反手生膠被限製之後,孔振東就是正反兩麵打王滔正手一麵的占優勢。
因為王滔的近台快攻打法,不能長球退台。孔振東則采取長短結合打王滔隻能短球。
如今在第三球,孔振東更是用下旋轉上旋的銜接,打王滔的單一下旋球。
要說如今的孔振東全麵實力優於國手王滔?恐怕沒有人同意。
可是這場球,他從線路到旋轉,三個方麵都壓製住了王滔,因此21:15,完美的拿下第三局,為首都隊取得開門紅。
因為隻是五場三勝製的第一場勝利,孔振東與教練組都沒法大肆慶祝。
可是擊敗在國家隊上升勢頭極猛的王滔,而且是正反手都有新穎的技術與打法對他形成壓製,這場勝利的含金量太高了,也讓孔振東在米興邦與張希林心目中的定位大幅提升。
短暫休息,首都隊與解放軍隊的第二場比賽開始,雙方的排兵布陣,都顯得兵出奇招。
首都隊四人,除了孔振東一路連勝,坐穩第一單打,張磊4勝5負,陳誌兵2勝4負,熊科1勝3負,表現都不出色。
考慮到畢竟是最重要的決賽,李慕華最後派出的還是大賽經驗最豐富的陳誌兵與張磊。讓陳誌兵打第二單打。
解放軍隊的四名隊員,過往王滔與劉國棒是絕對主力,其他兩名隊員輪流第三單打。
加上王滔與劉國棒過往勝率很高,其他兩個選手出場機會並不多,淩誌相對來說,勝率更高。
有可能是劉國棒半決賽輸過馬文華,又或者解放軍隊特意奇兵突出,他們選擇讓淩誌打第二單打,劉國棒第三單打去碰張磊。
王滔皺眉問劉國棒道:“你覺得他最後兩球是賭運氣控製住的?還是他真的具備這種銜接的控球能力?”
劉國棒思索一陣道:“這種銜接我們平時練多球搶拉訓練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啊,可是我們都嚐試過,十板有九板都會出界的。要說振東掌握了這麽強的控球技巧,我是不信的。可我和他一起訓練了一年,對他性格比較了解,他不是個在關鍵分連打兩個沒把握球的性格。從性格判斷,我覺得他能夠控製這種銜接。”
王滔有些無奈。自己的反手生膠快彈已經被對方限製,正手提拉下旋球本來是自己唯一的優勢,可是對方具備這種下旋轉上旋的神銜接,自己在上旋對抗上的劣勢,會讓自己正手的優勢喪失。
正反手都被壓製,這場球還怎麽打?
第三局開球,王滔先發五球。
他首先要做的,還是驗證孔振東是否具備完全控製下旋轉上旋這一銜接的能力。
這也是場邊所有名宿及教練員們希望知道的。
好了,來了!王滔發正手半出台球。
孔振東直接上手,當出台球壓一板長球。
王滔先發力,拉一板下旋球。
李慕華與鄭教練在看著孔振東。
米興邦與張希林在看著孔振東。
李小東與葉影也在看著孔振東。
孔振東壓低重心,提拉下旋球。
王滔選擇搓長球。
孔振東左右腳先後小跳半步,改提縱發力為水平旋腰發力,接正手大力前衝上旋球。
幾乎壓不住的弧線,卻成功打中遠台。
王滔有所準備,追到了這個球,可是迴球弧線太高,直接出界。
又打成了?
那肯定不可能是賭運氣控製落點呢。
但怎麽做到的?
米興邦與張希林都在皺眉思索。
發力大師李小東努力在腦海裏迴憶著孔振東剛剛的整個發力過程,靈光一閃道:“我明白了!”
“我們都被騙了,他不是靠拍型控製的落點。他依靠的是步伐。我們平日的多球拉球訓練中忽視了。下旋銜接上旋,除了上身發力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他左右腳的連續小跳步。大家忽視了他的夢幻腳步,隻研究他擊球的拍型,是永遠研究不透他的控製方法的。”
在李小東解釋的同時,米興邦與張希林也注意到孔振東上旋發力前的左右腳向後小跳半步是控製落點的關鍵。
張希林感歎道:“這小子真不簡單,看到這個球,我感覺要被掃入故紙堆了。興邦,記得你和郭躍華打球哪會,我們剛從日本人那裏領會弧圈球的奧秘。中國乒乓球員普遍身高矮,重心低,力量不足。相比較需要絕對力量,發力大開大合的上旋球。我們變化詭異,發力動作小,重心低的下旋球,硬是吊打了歐洲人十幾年。”
米興邦道:“張指導說的是我年輕的時光啊!我們中國人的優勢就在於旋轉多變的下旋球。可是下旋球速度慢,弧線平,殺傷力不足。這些年歐洲人的上旋對抗越來越強,發力越來越充分,上旋球,從旋轉的物理定義,已經決定了它絕對是速度更快,弧線更拱起來,更具壓迫性的進攻型打法。隨著乒乓技術的發展,乒乓球未來恐怕會變成接發球直接擰起來,然後雙方對拉上旋球的相持運動。”
尹蕭皺眉道:“可是我們中國運動員的優勢是下旋球啊,這幾年我們加強了上旋球的訓練。但恐怕真正的上旋高手,還得從娃娃抓起!”
米興邦點頭道:“確實如此!這恰恰證明了孔振東打法的價值。我們的上旋一代恐怕還要七八年左右才能成長起來,我們現階段怎麽辦?我們這麽多下旋球高手怎麽辦?具備下旋轉上旋的能力是關鍵。做好了這個銜接與變化,就能在下旋占據優勢時,搶先改變,打歐洲選手措手不及!”
第三局球開始,王滔就處在劣勢。
他的靈活多變並不是胡吹的。下旋球雖然攻擊性不如上旋球,可是弧線多變,落點飄忽,不易起球是特點。
孔振東卻是用迂迴戰術破解。我不起球,還是迴拉下旋。等你搓起來,我再突然變上旋。
自從王滔的反手生膠被限製之後,孔振東就是正反兩麵打王滔正手一麵的占優勢。
因為王滔的近台快攻打法,不能長球退台。孔振東則采取長短結合打王滔隻能短球。
如今在第三球,孔振東更是用下旋轉上旋的銜接,打王滔的單一下旋球。
要說如今的孔振東全麵實力優於國手王滔?恐怕沒有人同意。
可是這場球,他從線路到旋轉,三個方麵都壓製住了王滔,因此21:15,完美的拿下第三局,為首都隊取得開門紅。
因為隻是五場三勝製的第一場勝利,孔振東與教練組都沒法大肆慶祝。
可是擊敗在國家隊上升勢頭極猛的王滔,而且是正反手都有新穎的技術與打法對他形成壓製,這場勝利的含金量太高了,也讓孔振東在米興邦與張希林心目中的定位大幅提升。
短暫休息,首都隊與解放軍隊的第二場比賽開始,雙方的排兵布陣,都顯得兵出奇招。
首都隊四人,除了孔振東一路連勝,坐穩第一單打,張磊4勝5負,陳誌兵2勝4負,熊科1勝3負,表現都不出色。
考慮到畢竟是最重要的決賽,李慕華最後派出的還是大賽經驗最豐富的陳誌兵與張磊。讓陳誌兵打第二單打。
解放軍隊的四名隊員,過往王滔與劉國棒是絕對主力,其他兩名隊員輪流第三單打。
加上王滔與劉國棒過往勝率很高,其他兩個選手出場機會並不多,淩誌相對來說,勝率更高。
有可能是劉國棒半決賽輸過馬文華,又或者解放軍隊特意奇兵突出,他們選擇讓淩誌打第二單打,劉國棒第三單打去碰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