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六月,國家隊千葉慘敗的餘震還在各大報紙上不斷肆虐。


    主教練席木恩引咎辭職,教練組大部分教練被調離崗位。


    留洋意大利,年初迴國的米興邦,被提拔為中國男隊代理主教練。


    代理二字,頗為耐人尋味!


    魏青光等一批老將在罵聲中選擇退役,等待他們的隻有地方隊教練職位,或者出國撈金,試圖煥發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米興邦力排眾議,決定借著國家隊空出的名額,大力提拔國少隊,國青隊隊員進入一線,為三五年後的翻身仗儲備力量。


    這種布局長遠的擔當,真不像一個‘代理’的過渡性人物的作為。


    同時,米興邦行文,國家隊下發各省隊。打破以往人情選送省隊隊員進國家隊的慣例,實行成績考核製度。


    以91年為例,進入乒協杯前八強的非國家隊年輕隊員,將優先考核遴選,對於前三名的年輕隊員,進入國家隊不設任何門檻。


    文件一出,激起千層浪。


    今年因為沒有全運會,乒協杯的比賽重要性被提到了曆史最高點。如今前八名可以問鼎國家隊遴選名單,這對於沒有門路的青年隊員,刺激性不亞於古代科舉。


    在千葉慘敗的喧囂與國家隊名額的爭奪中,孔振東一直在默默地練球。


    這一個多月,他還是在練反手擰拉,而且找到了節奏上速度上落後的解決方法。


    這條路,鄭教練是不看好的。陽光之下無新事。乒乓球技術發展一百多年了,因此想要誕生一個前人沒有的新技術,何其難?


    反手擰拉,也不是到九十年代才出現的新技術。可國人以前為什麽沒人用?因為在小球時代,迴球速度奇快,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反手發力擰拉,拖慢對抗節奏,效果還比不上反手快撥,快彈。


    小球時代的技術趨勢原本就是反手快速過渡,正手包打天下。哪怕是反手強的孔振東等名將,也逃不出反手建立優勢,創造機會,正手解決戰鬥的鐵律。


    因此,反手擰拉在小球時代是非常雞肋的技術。聽說孔振東要將它開發成反手主要進攻武器,鄭教練一開始是拒絕的。


    但最終,鄭教練並未阻止,因為這半年多的基礎訓練,孔振東表現的太妖孽了。


    他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少年隊員三四年的基本功練習。最重要的是,孔振東從不犯錯。對於年輕隊員過往訓練中會出現的技術瑕疵,心理波動,孔振東一概沒有,這表現過於天才。


    鄭教練卻知道,一個不犯錯,沒有碰壁的少年隊員,是不成熟的。沒有經過挫折磨練,他的心智就難以成熟,如果挫敗在國際大賽上突然來臨,那就完蛋了。


    因此,對於訓練快於常人幾倍的少年,突然要學習一種注定失敗的技術,考慮到孔振東隻11歲,鄭教練決定放任不管。挫敗了,再迴頭,也是一種曆練。何況他還年輕,從無彎路,從未犯錯的孔振東擁有嚐試的資本。


    反手擰拉在小球時代吃力不討好,孔振東是知道的。這也是為什麽星光璀璨的九十年代,卻隻有科貝爾,格林卡等寥寥數人使用這門技術,而且國際成績並不出眾。


    孔振東練習反手擰拉首先是為大球時代儲備力量。如果這輩子的大球改革依舊發生在2001年,那麽那時候二十多歲的自己,重新學習大球技術,是很吃力的,適應不了大球,自己就得早早結束運動生涯。


    因此必須在十五歲之前的技術成型期,在眾人怪異目光中,加練大球技術,作為儲備。


    更何況,孔振東堅信反手擰拉絕不是隻有大球才能使用的技術。前人用不好這套技術,是因為無法融合進一套成熟的反手戰術體係。


    孔振東目前的反手快帶+快切戰術獨樹一幟,也具備擴展的空間。


    孔振東改良小球時代的反手擰拉戰術首先就是從融合進快帶+快切的戰術體係。


    反手擰拉終究隻是一板,在大球時代,接下來可以反拉相持,然後正手抽殺解決戰鬥。


    球速奇快的小球時代,沒人跟你反拉。那麽擰拉的前後,如果配上速度快的快帶,快切,擰拉一板對節奏的拖慢將不明顯。


    除了融合進戰術體係,孔振東對擰拉一板的擊球時機也做了改良。


    在弧圈球時代,為了應對對手的弧線與旋轉,運動員們幾乎都選擇乒球上升到最高點,或者即將下墜的時候擊球。


    這樣可以完整的判斷對方的弧線,而且在來球動能最弱時擊球,便於控製自己的旋轉與弧線效果。


    對於快彈,快撥等技術,這樣擊球是沒問題的。可是反手擰拉,動作大,發力遲,如果還在這一時機接球,速度和節奏就太慢了!


    怎麽提速?孔振東選擇將擊球時機提前到乒球反彈上升期提前迴球。


    這個時機的反手擰拉,有諸多好處。首先是迴球更快,彌補了反手擰拉本身技術動作慢的弊端。


    其次在上升期迴球可以讓乒球與球拍充分摩擦,產生的旋轉與力量疊加更強。


    更完美的是,迴球弧線極低。


    對方一旦打到了你的反手,目的就是為了占據主動,自己反手迴對方正手球,本身是處在被動下風的。


    可是一旦迴球弧線極低,讓對方無法上手攻球,隻能被動過渡,那麽你就成功的扭轉被動為主動了。


    這麽先進的擊球技巧,在孔振東之前的八九十年代名將,為什麽沒人用呢?


    首先是因為小球時代球速過快,旋轉過強,判斷擊球最高點需要極強的反應與敏捷。所有運動員十五歲之前練球,是為了整個職業生涯打基礎。就算十五歲之前,能憑借出色的反應,這樣擊球,那二十歲之後呢?


    乒球運動員與正常人不一樣,正常人二十歲之後才進入身體的巔峰期。乒球運動員二十歲之後,反應已經下降,進入靠經驗與技巧打球的時代。


    劉國棒這樣的快攻手,隻能打到24歲,王大力那樣反應慢,力量大的選手也才打到28歲。


    對於一項二十歲後,反應就跟不上的擊球技巧,沒有年輕隊員費力嚐試。


    孔振東卻不怕,二十歲之後,我的反應是降低了,可是大球時代,旋轉與球速也降低了20%。


    這個世界,隻有孔振東知道,自己二十歲之後,下降的反應與敏捷,足夠應付那個時代的大球迴合速度。


    沒有後顧之憂,這樣的大殺器注定成為少年孔振東的殺手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乒乓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機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機胖並收藏乒乓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