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振東的發球輪,連拿兩分,孫主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接下來的接發球才是真正的考驗。
中國為首的直板快攻打法能夠壓製歐洲十幾年,靠的就是直板發球的旋轉多變。
這種發球優勢是無解的,最後國際乒聯隻能用一係列的器材與規則改革,才能縮小這種差距。
90年,直板發球,特別是薑南國使用的長膠發球,又旋又衝,優勢明顯。
薑南國連輸兩分之下,努力穩定情緒,幾乎發出一個神球。
正式比賽中的神球,往往一年遇不到十個。
所謂神球,多半是各種詭異的線路,莫名其妙的擦邊。這種球平時業餘好手打著玩,還經常會碰到。可是職業選手的第一要務就是控製對手,控製球的線路。
因此職業選手的擊球都是相當謹慎,也追求準度的。所謂神球,往往都脫離了擊球選手自身的控製。
薑南國發出的神球,就是他把手腕扭到了極限,向內幾乎彎曲270度,然後向外旋轉手腕發球。
這樣極致的旋轉發力,配上長膠那突出的顆粒刺啦啦的高速摩擦乒球。
孫主任聽到乒球那摩擦的聲音就大驚失色!
乒球與板摩擦越充分,帶出來的球越轉。
薑南國的球不僅轉,而且飄!
乒球旋轉著擊打在孔振東台麵後,居然沒有繼續前衝,而是從水平方向橫向往球台外側落去。
而且這個外飄方向是孔振東的反手外側。
這種詭異路線的球往往是直接得分的,而且特別提士氣。
孔振東卻左手弓箭步躍起,右腿斜向後蹬出。
整個身體再次上台,他將身體舒展到極限,幾乎是個籃球裏騎馬射箭上籃的姿勢。
隻是上籃的躍起變成了前衝,向上舉起的籃球,也變成了向前揮出的球拍。
球拍肩部的十分之一穩穩地擊打在球上。
孔振東手腕上與一個柔和的引拍,幅度很小,隻是略微卸掉球的旋轉,然後斜線發力,將球大斜線打到薑南國的反手位外側。
一模一樣的神球路線,隻是速度比薑南國更快。
薑南國當然不具備孔振東的發力技巧,也不具備他天生柔和的反手球感,這一球望塵莫及。
所有人都用看怪獸的眼神看著孔振東,一般人遇到薑南國那詭異線路的神球,都會放棄接球而向對手祝賀了。
孔振東卻是接發球打出一樣的線路,而且速度更快,得分外帶打臉,一拍搞定!
就算是南韓少年隊的隊友,也隻能冷著臉為好球鼓掌。
葉小丫和體校生為這個球高興壞了,孔振東卻一臉淡定。
這個球,太一般了吧!
薑南國這個球是很轉,可是速度不快啊,和劉國胖差幾個檔次呢!
自己習慣了接劉國胖的高速旋轉,這樣的小兒科,當然是原路送迴去打臉啊!
雖然場麵上隻是3:0,孫主任卻已經徹底放下心來,
這場球,穩了!
老百姓總是有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可乒乓球運動員,絕對是對思維,對反應,比身體動作要求更高的運動。
教練們指導場上球員時,往往不說應該用什麽動作擊球,往往強調對方要帶腦子打球,不能懵!戰術要清晰。
大家也會發現,重要比賽中,教練員為弱勢一方喊暫停,也沒有傳授具體戰術,都是讓對方想辦法!
如果教練員評價一個球員這場比賽沒帶腦子!這絕對是比沒認真打,進攻不積極,防守不到位之類要嚴重百倍的評價。
孫主任判斷孔振東穩贏不是從球技與打法分析,而是從孔振東的戰術。孔振東明顯帶著腦子打球,每一球準確預判對方的球路,將對方吃得死死的。
隨後的幾個球就仿佛是前三個球的往複循環,薑南國每次精妙的迴球,都被更精妙的迴球打臉。
當然,孔振東的身體畢竟隻有十歲,身高也不足,遇到遠台的球,還是丟了幾個。
最終,孔振東21:5,血洗薑南國。
隨著薑南國陰沉著臉下場,大比分變成4:1.
按道理,雙方都應該派新人對決。不過南韓一方謹慎地排上二號人物徐元浩。
這是徐元浩的第二場,因此孔振東打第二場韓方也無話可說。
什刹海體校的吳教練提出讓孔振東休息一會,韓方教練組立刻提出:既然要休息,那就派新人唄!
溝通無果,孔振東隻能沒休息的繼續打第二場。
孔振東第一場贏得太漂亮,作為橫板選手,居然每一球都是在前五板贏下直板長膠選手。
更可怕的是,每一球的迴合數都太少,韓方教練組還沒看出孔振東有什麽破綻。
第二場對徐元浩,孔振東卻遇到了麻煩。
徐元浩,居然是功底相當深厚的削球手!
削球,曾經是乒乓球誕生以來,長期的主流打法與統治級打法,直到弧圈球與中國快攻的崛起。
可隨著弧圈技術,快攻技術的不斷完善,削球成為越發邊緣化的打法技術。
可是在團體賽大過一切的集體乒乓時代,各國為了保證團隊裏打法的多樣性,以及克敵製勝的排兵布陣,每個國家在每一時期的團體賽成員中,都會著力培養一個削球手。
比如中國早年的陸元盛,以及未來會將中國削球腿上巔峰的金鬆。朝鮮半島則有北朝的李根祥以及南韓的朱仙鶴。
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紀削球徹底式微的時代,中國女隊依然培養了武陽這樣的巔峰削球女將。
徐元浩,顯然就是南韓少年隊著力培養的削球手。
削球打法在二十一世紀有最適合的一個比喻:打不死的小強!
徐元浩從上場就沒準備贏下孔振東。他的削球防守比龜殼還牢固,孔振東每一球要拿下,起碼要攻十幾板。
乒乓對決中,抽球絕對是最廢體力的,而削球體力最省。
前世孔振東對決削球從沒有體力問題,可今天,他隻是一個十歲的孩子。
比分在領先,可每一分也越發的艱難。
南韓隊李教練突然眼神一亮,笑著問身邊的南韓國少隊的一哥樸智元:“智元,你覺得對付削球最便捷的方法是什麽?”
樸智元道:“最好方法是衝吊結合,但是對迴球質量要求極高。最便捷的方法當然是退台猛抽!”
李教練笑道:“你覺得元浩對麵的少年會不知道麽?”
樸智元也笑了:“對啊,他沒有退台,原來他怕退台暴露弱點!”
樸智元發現弱點的時候,孔振東21:13艱難拿下這一局。
中國為首的直板快攻打法能夠壓製歐洲十幾年,靠的就是直板發球的旋轉多變。
這種發球優勢是無解的,最後國際乒聯隻能用一係列的器材與規則改革,才能縮小這種差距。
90年,直板發球,特別是薑南國使用的長膠發球,又旋又衝,優勢明顯。
薑南國連輸兩分之下,努力穩定情緒,幾乎發出一個神球。
正式比賽中的神球,往往一年遇不到十個。
所謂神球,多半是各種詭異的線路,莫名其妙的擦邊。這種球平時業餘好手打著玩,還經常會碰到。可是職業選手的第一要務就是控製對手,控製球的線路。
因此職業選手的擊球都是相當謹慎,也追求準度的。所謂神球,往往都脫離了擊球選手自身的控製。
薑南國發出的神球,就是他把手腕扭到了極限,向內幾乎彎曲270度,然後向外旋轉手腕發球。
這樣極致的旋轉發力,配上長膠那突出的顆粒刺啦啦的高速摩擦乒球。
孫主任聽到乒球那摩擦的聲音就大驚失色!
乒球與板摩擦越充分,帶出來的球越轉。
薑南國的球不僅轉,而且飄!
乒球旋轉著擊打在孔振東台麵後,居然沒有繼續前衝,而是從水平方向橫向往球台外側落去。
而且這個外飄方向是孔振東的反手外側。
這種詭異路線的球往往是直接得分的,而且特別提士氣。
孔振東卻左手弓箭步躍起,右腿斜向後蹬出。
整個身體再次上台,他將身體舒展到極限,幾乎是個籃球裏騎馬射箭上籃的姿勢。
隻是上籃的躍起變成了前衝,向上舉起的籃球,也變成了向前揮出的球拍。
球拍肩部的十分之一穩穩地擊打在球上。
孔振東手腕上與一個柔和的引拍,幅度很小,隻是略微卸掉球的旋轉,然後斜線發力,將球大斜線打到薑南國的反手位外側。
一模一樣的神球路線,隻是速度比薑南國更快。
薑南國當然不具備孔振東的發力技巧,也不具備他天生柔和的反手球感,這一球望塵莫及。
所有人都用看怪獸的眼神看著孔振東,一般人遇到薑南國那詭異線路的神球,都會放棄接球而向對手祝賀了。
孔振東卻是接發球打出一樣的線路,而且速度更快,得分外帶打臉,一拍搞定!
就算是南韓少年隊的隊友,也隻能冷著臉為好球鼓掌。
葉小丫和體校生為這個球高興壞了,孔振東卻一臉淡定。
這個球,太一般了吧!
薑南國這個球是很轉,可是速度不快啊,和劉國胖差幾個檔次呢!
自己習慣了接劉國胖的高速旋轉,這樣的小兒科,當然是原路送迴去打臉啊!
雖然場麵上隻是3:0,孫主任卻已經徹底放下心來,
這場球,穩了!
老百姓總是有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可乒乓球運動員,絕對是對思維,對反應,比身體動作要求更高的運動。
教練們指導場上球員時,往往不說應該用什麽動作擊球,往往強調對方要帶腦子打球,不能懵!戰術要清晰。
大家也會發現,重要比賽中,教練員為弱勢一方喊暫停,也沒有傳授具體戰術,都是讓對方想辦法!
如果教練員評價一個球員這場比賽沒帶腦子!這絕對是比沒認真打,進攻不積極,防守不到位之類要嚴重百倍的評價。
孫主任判斷孔振東穩贏不是從球技與打法分析,而是從孔振東的戰術。孔振東明顯帶著腦子打球,每一球準確預判對方的球路,將對方吃得死死的。
隨後的幾個球就仿佛是前三個球的往複循環,薑南國每次精妙的迴球,都被更精妙的迴球打臉。
當然,孔振東的身體畢竟隻有十歲,身高也不足,遇到遠台的球,還是丟了幾個。
最終,孔振東21:5,血洗薑南國。
隨著薑南國陰沉著臉下場,大比分變成4:1.
按道理,雙方都應該派新人對決。不過南韓一方謹慎地排上二號人物徐元浩。
這是徐元浩的第二場,因此孔振東打第二場韓方也無話可說。
什刹海體校的吳教練提出讓孔振東休息一會,韓方教練組立刻提出:既然要休息,那就派新人唄!
溝通無果,孔振東隻能沒休息的繼續打第二場。
孔振東第一場贏得太漂亮,作為橫板選手,居然每一球都是在前五板贏下直板長膠選手。
更可怕的是,每一球的迴合數都太少,韓方教練組還沒看出孔振東有什麽破綻。
第二場對徐元浩,孔振東卻遇到了麻煩。
徐元浩,居然是功底相當深厚的削球手!
削球,曾經是乒乓球誕生以來,長期的主流打法與統治級打法,直到弧圈球與中國快攻的崛起。
可隨著弧圈技術,快攻技術的不斷完善,削球成為越發邊緣化的打法技術。
可是在團體賽大過一切的集體乒乓時代,各國為了保證團隊裏打法的多樣性,以及克敵製勝的排兵布陣,每個國家在每一時期的團體賽成員中,都會著力培養一個削球手。
比如中國早年的陸元盛,以及未來會將中國削球腿上巔峰的金鬆。朝鮮半島則有北朝的李根祥以及南韓的朱仙鶴。
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紀削球徹底式微的時代,中國女隊依然培養了武陽這樣的巔峰削球女將。
徐元浩,顯然就是南韓少年隊著力培養的削球手。
削球打法在二十一世紀有最適合的一個比喻:打不死的小強!
徐元浩從上場就沒準備贏下孔振東。他的削球防守比龜殼還牢固,孔振東每一球要拿下,起碼要攻十幾板。
乒乓對決中,抽球絕對是最廢體力的,而削球體力最省。
前世孔振東對決削球從沒有體力問題,可今天,他隻是一個十歲的孩子。
比分在領先,可每一分也越發的艱難。
南韓隊李教練突然眼神一亮,笑著問身邊的南韓國少隊的一哥樸智元:“智元,你覺得對付削球最便捷的方法是什麽?”
樸智元道:“最好方法是衝吊結合,但是對迴球質量要求極高。最便捷的方法當然是退台猛抽!”
李教練笑道:“你覺得元浩對麵的少年會不知道麽?”
樸智元也笑了:“對啊,他沒有退台,原來他怕退台暴露弱點!”
樸智元發現弱點的時候,孔振東21:13艱難拿下這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