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振東的發球輪,連拿兩分,孫主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接下來的接發球才是真正的考驗。


    中國為首的直板快攻打法能夠壓製歐洲十幾年,靠的就是直板發球的旋轉多變。


    這種發球優勢是無解的,最後國際乒聯隻能用一係列的器材與規則改革,才能縮小這種差距。


    90年,直板發球,特別是薑南國使用的長膠發球,又旋又衝,優勢明顯。


    薑南國連輸兩分之下,努力穩定情緒,幾乎發出一個神球。


    正式比賽中的神球,往往一年遇不到十個。


    所謂神球,多半是各種詭異的線路,莫名其妙的擦邊。這種球平時業餘好手打著玩,還經常會碰到。可是職業選手的第一要務就是控製對手,控製球的線路。


    因此職業選手的擊球都是相當謹慎,也追求準度的。所謂神球,往往都脫離了擊球選手自身的控製。


    薑南國發出的神球,就是他把手腕扭到了極限,向內幾乎彎曲270度,然後向外旋轉手腕發球。


    這樣極致的旋轉發力,配上長膠那突出的顆粒刺啦啦的高速摩擦乒球。


    孫主任聽到乒球那摩擦的聲音就大驚失色!


    乒球與板摩擦越充分,帶出來的球越轉。


    薑南國的球不僅轉,而且飄!


    乒球旋轉著擊打在孔振東台麵後,居然沒有繼續前衝,而是從水平方向橫向往球台外側落去。


    而且這個外飄方向是孔振東的反手外側。


    這種詭異路線的球往往是直接得分的,而且特別提士氣。


    孔振東卻左手弓箭步躍起,右腿斜向後蹬出。


    整個身體再次上台,他將身體舒展到極限,幾乎是個籃球裏騎馬射箭上籃的姿勢。


    隻是上籃的躍起變成了前衝,向上舉起的籃球,也變成了向前揮出的球拍。


    球拍肩部的十分之一穩穩地擊打在球上。


    孔振東手腕上與一個柔和的引拍,幅度很小,隻是略微卸掉球的旋轉,然後斜線發力,將球大斜線打到薑南國的反手位外側。


    一模一樣的神球路線,隻是速度比薑南國更快。


    薑南國當然不具備孔振東的發力技巧,也不具備他天生柔和的反手球感,這一球望塵莫及。


    所有人都用看怪獸的眼神看著孔振東,一般人遇到薑南國那詭異線路的神球,都會放棄接球而向對手祝賀了。


    孔振東卻是接發球打出一樣的線路,而且速度更快,得分外帶打臉,一拍搞定!


    就算是南韓少年隊的隊友,也隻能冷著臉為好球鼓掌。


    葉小丫和體校生為這個球高興壞了,孔振東卻一臉淡定。


    這個球,太一般了吧!


    薑南國這個球是很轉,可是速度不快啊,和劉國胖差幾個檔次呢!


    自己習慣了接劉國胖的高速旋轉,這樣的小兒科,當然是原路送迴去打臉啊!


    雖然場麵上隻是3:0,孫主任卻已經徹底放下心來,


    這場球,穩了!


    老百姓總是有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可乒乓球運動員,絕對是對思維,對反應,比身體動作要求更高的運動。


    教練們指導場上球員時,往往不說應該用什麽動作擊球,往往強調對方要帶腦子打球,不能懵!戰術要清晰。


    大家也會發現,重要比賽中,教練員為弱勢一方喊暫停,也沒有傳授具體戰術,都是讓對方想辦法!


    如果教練員評價一個球員這場比賽沒帶腦子!這絕對是比沒認真打,進攻不積極,防守不到位之類要嚴重百倍的評價。


    孫主任判斷孔振東穩贏不是從球技與打法分析,而是從孔振東的戰術。孔振東明顯帶著腦子打球,每一球準確預判對方的球路,將對方吃得死死的。


    隨後的幾個球就仿佛是前三個球的往複循環,薑南國每次精妙的迴球,都被更精妙的迴球打臉。


    當然,孔振東的身體畢竟隻有十歲,身高也不足,遇到遠台的球,還是丟了幾個。


    最終,孔振東21:5,血洗薑南國。


    隨著薑南國陰沉著臉下場,大比分變成4:1.


    按道理,雙方都應該派新人對決。不過南韓一方謹慎地排上二號人物徐元浩。


    這是徐元浩的第二場,因此孔振東打第二場韓方也無話可說。


    什刹海體校的吳教練提出讓孔振東休息一會,韓方教練組立刻提出:既然要休息,那就派新人唄!


    溝通無果,孔振東隻能沒休息的繼續打第二場。


    孔振東第一場贏得太漂亮,作為橫板選手,居然每一球都是在前五板贏下直板長膠選手。


    更可怕的是,每一球的迴合數都太少,韓方教練組還沒看出孔振東有什麽破綻。


    第二場對徐元浩,孔振東卻遇到了麻煩。


    徐元浩,居然是功底相當深厚的削球手!


    削球,曾經是乒乓球誕生以來,長期的主流打法與統治級打法,直到弧圈球與中國快攻的崛起。


    可隨著弧圈技術,快攻技術的不斷完善,削球成為越發邊緣化的打法技術。


    可是在團體賽大過一切的集體乒乓時代,各國為了保證團隊裏打法的多樣性,以及克敵製勝的排兵布陣,每個國家在每一時期的團體賽成員中,都會著力培養一個削球手。


    比如中國早年的陸元盛,以及未來會將中國削球腿上巔峰的金鬆。朝鮮半島則有北朝的李根祥以及南韓的朱仙鶴。


    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紀削球徹底式微的時代,中國女隊依然培養了武陽這樣的巔峰削球女將。


    徐元浩,顯然就是南韓少年隊著力培養的削球手。


    削球打法在二十一世紀有最適合的一個比喻:打不死的小強!


    徐元浩從上場就沒準備贏下孔振東。他的削球防守比龜殼還牢固,孔振東每一球要拿下,起碼要攻十幾板。


    乒乓對決中,抽球絕對是最廢體力的,而削球體力最省。


    前世孔振東對決削球從沒有體力問題,可今天,他隻是一個十歲的孩子。


    比分在領先,可每一分也越發的艱難。


    南韓隊李教練突然眼神一亮,笑著問身邊的南韓國少隊的一哥樸智元:“智元,你覺得對付削球最便捷的方法是什麽?”


    樸智元道:“最好方法是衝吊結合,但是對迴球質量要求極高。最便捷的方法當然是退台猛抽!”


    李教練笑道:“你覺得元浩對麵的少年會不知道麽?”


    樸智元也笑了:“對啊,他沒有退台,原來他怕退台暴露弱點!”


    樸智元發現弱點的時候,孔振東21:13艱難拿下這一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乒乓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機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機胖並收藏乒乓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