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自建國以來,雄踞長江,天賜風水寶地,常年雨水充沛,沃土隨處可見,天下諸侯無不羨豔。


    尤其是都城“郢”,號稱江陵之濱,物寶天華,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這樣的地方,天下人無不神往,但凡是有利便有弊,神往的同時想要吞並這富有之國的也是大有人在,就比如這一旁虎視眈眈的秦國。


    說起秦國和楚國的淵源,那便是說上三天三夜,也隻能知其皮毛。


    就說當初秦惠文王時期,國相張儀以六裏封地欺得楚國商於百萬大軍退兵,後昭襄王又將楚懷王騙去秦國為質,致使懷王客死異鄉,直到五十多年後的今天也是為世人所唏噓不忍。


    大爭亂世,帝王將相尚且無信無義,何況庶民?


    所謂禮崩樂壞,不過如此爾,而今時過境遷,楚國經秦國屢次征伐,已然不複當年之盛,就連郢都也早已被武安君白起所奪。


    鄢郢之戰,白起淹殺鄢城百姓二十餘萬,真真正正是寒了天下人的心,這悠悠戰國,經年累月的大戰,流不盡的血淚,何時才是個頭?


    何時是頭無人知曉,總之現在,還遠遠沒有結束。


    各國混戰無休無止,越是戰無止境,百姓就越向往平安樂土,於是老莊之後,道家修仙之術盛行於世間,由之衍生而來的法術體係亦逐漸完善。


    天下各國各族各人,但凡有些根基,可入修行法門者,紛紛踏上了修行之路,或征伐,或自保,或追名逐利,或超然世外,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修行與混戰一樣,都成為了當今亂世的主流。


    隻是鮮少有人去探究,這個世界本該是什麽樣子的。


    學堂內的諸位學子目光炯炯,眼光隨教習先生而動,聽著先生講述著楚秦及山東各諸侯之間的故事,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扼腕歎息,已然入迷。


    先生婉婉而道:


    “所以說,而今秦國雖然勢大,但諸君亦不可以此自恃。


    暫且不論楚國如何,想我們巴蜀之地,當年亦為世外樂土,甚至有七國稱王,我稱望帝之壯舉。


    自秦將司馬錯假道滅巴國轉而又侵占蜀國,現今的巴蜀,已經成為秦國之郡。


    諸君自然可以秦人自居,但諸君也切勿忘記我等巴蜀子民的源頭,便是我們腳下的這座‘武落鍾離山’。


    巴國於此發源,願諸君也可以由此地,由這‘鍾離書院’開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在這禮崩樂壞,無信無義的戰國,潔身自好,守君子之大義,而有所成。”


    先生說完,緩緩放下手中竹簡,一襲蜀錦墜地,臉龐隨身體轉至正麵,與在座一眾巴蜀學生相對。


    先生的五官逐漸明晰,學生們的眼睛也越發的明亮,學堂裏,靜悄悄的,隻偶爾有風吹過,有光照進,倏而又被烏雲遮擋,似乎這光是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率性而自由。


    席間有一學生站起,對著先生作一揖,彬彬有理道:


    “學生巴人務念,敢問川君先生,先生乃為唐門千金,先生之父既是唐門掌門,更是秦國廟堂重臣。


    可以說,先生與秦國利益相通,而今在這秦國所開設之鍾離書院,又為何手執秦律而言我巴蜀之源呢?”


    務念的話先生聽了覺得有些好笑,一時又不知哪裏好笑,隻迴眸瞥了瞥剛剛被她放下的竹簡,竹簡上以小篆書秦律二字。


    手執秦律而言巴蜀之源,原來,好笑的點竟在這裏。


    遠處,幾聲沉重綿長的鍾聲響起,那是放課的撞鍾聲,川君先生不語,拂袖,悠然出門。


    “先生,先生還未迴答學生的問題。”


    務念生怕先生就這樣離開,追出門口。


    先生並未轉身,隻是輕歎一口氣,道:


    “也許,性格使然罷了。”


    務念,望著先生下山遠去的背影,久久站立,心中,五味雜陳。


    他,務念,巴人先祖“廩君”務相之後,巴國純正的王室血統,而今居然對著一個真正的君子問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小人之心何其可笑?


    聽到先生的歎息之聲,和那句略顯頹靡的性格使然,務念恨不能扇自己兩巴掌,他緊緊地攥住了拳頭,在心中暗暗地立下一個誓言,一個為川君先生而立的誓言。


    川君先生的背影逐漸消失在蜿蜒狹長的山道之間,那背影,置身於佷山茂密繁盛的樹林之中,卻是仿若一片枯葉,搖搖欲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水寒桃源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進擊的胡漢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進擊的胡漢三並收藏易水寒桃源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