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打破局域的限製,開通絲綢之路是在這個時代是大勢所趨的事情。
畢竟時代在進步,思想方向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在強大在繁華的國家,如若依仗著自己的強盛而固步自封,終有一日會成為過去式,讓人踩在腳下,翻不得身。
將文化傳播出去,將自己國家的特產銷售出去,以刺激王朝國家經濟,這是勢在必行的。
尤其是唐朝經過隋末動蕩之後,人口銳減,市場所需太少,很容易就進入飽和期。這飽和期的更是需要對外貿易來彌補這個空缺,重新開拓絲綢之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並不缺深謀遠慮之士,看破這一點的不在少數。先前的討論也說及此事,羅士信相較他們隻是說的更加肯定,倒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但是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便有些駭人聽聞了。
在唐朝也並非完全沒有海上貿易,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便派遣過商船出海,但是因為科技的原因,當時的造船業遠不足以製作能夠抵抗大風大浪的大海船。最關鍵的還是上帝之眼看的那麽清楚,沒有向那方麵發展往那方麵考慮。畢竟在古時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國王朝的發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關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屬於偏遠地區,並非發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在於江南一代。這江南都沒有發展起來,又談什麽航海?
在羅士信的記憶中,江南的發展源於安史之亂以後。長達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給關中、北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得百姓南遷。經濟南移。又因陸路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也順勢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為一個偏居一隅的王朝,他們的經濟能夠完全不受地域的影響,航海給他們帶來的利潤是不可估算的。
作為一個後世人。羅士信很清楚的明白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較為陸路絲綢之路更為便利,越早發展對於國家越有利處。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存在著一定問題。
目前的造船技術並不發達,指南針和水密封艙等航海技術都不到位,牽星術、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識也等於零。
即便羅士信明白航海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不敢貿貿然的就帶動大躍進。免得過於急進,從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災難,但是他也不能不說。不說的話,難免又要走許多的彎路,是以提議徐徐圖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驚疑不定,一陣目瞪口呆。羅士信說的發展航海事業,是超出這個時期的東西。
李世民這優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這些治世英傑一個個都有些驚疑,何況是其他人。大多無法明確的從理智上判斷羅士信說的有沒有道理,無法判斷也就說不出話來了。
最終房玄齡道:“尚書大人為何會有此想法?”
羅士信作揖迴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個奇人,叫鄭和的,他是一個旅行家和商人。喜歡四處遊玩走過許多的國家。據他所說,大海遼闊,無所不達。隻要有抗的起風浪的船,可以通過大海的便利,抵達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當初漢武帝打通西域,我們才知道西域之西還有廣闊的天地。這大海之東,又何嚐沒有一副天地?漢朝能夠做到的,他們一樣能夠做到。隻是需要時間的累積。臣認為隻要有心,慢慢做終會取得成果。可我們什麽也不幹。什麽都不會成功。”
鄭和什麽自是他胡謅的,他不能說自己是穿越來的。知道未來大局的走向,隻好將鄭和這個曾經七下西洋的牛人給搬了出來,以增加說服力。
對於羅士信的第二條提議,李世民並沒有立刻同意。這種國策上的大事,也不是輕易草率決定的。在公私上,李世民這個皇帝向來分的清楚,哪怕他與羅士信關係在好,在信任他也不會盲目聽他一個人的片麵之詞,將此事推遲幾日重新商議。
向西發展,開通路上絲綢之路,這一條卻是無用置疑的。
當日朝會結束,李世民便派遣使者西行,出使西域為開通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羅士信迴到刑部找來了馬周跟他商議起海上絲綢之路的事情。
馬周本具有不遜於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之流的宰相才華,有著極高的政治水準。
對於羅士信這個異想天開的提議,馬周並沒有因為不了解而直接否認,很認真的聽了詳細要點,沉吟了會兒道:“大人可是想勸說陛下接受你的建議?”
“這是自然!”羅士信毫不猶豫的道:“海上絲綢之路大勢所趨,越早向這方麵發展,越能獲得巨額利處。”
馬周笑道:“沒有一點依據,就憑大人一句大勢所趨恐怕三歲小孩都說服不了,憑什麽說服陛下,以及滿朝文武?大人也未免將一個國家的政務看的太過簡單了……”
羅士信張了張嘴,無話可說:馬周的話雖有些不好聽,確實也是大實話。他知道在千餘年後動動手指,隻要有信號的地方,天涯海角都能夠溝通。鋼鐵疙瘩能夠在天上飛,能夠在水裏遊,十數萬裏間距一日可達。這些都是大實話,可說出來又有誰會信?沒被當成瘋子,異教徒就不錯了。
馬周繼續道:“這想要說服取信人,首先自己要拿得出足夠的例證,而不是空口白話。海上商路據我所知,早在漢代就有。大人何不從漢代開始調查,將海商的情況,詳細表明,以實際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
羅士信雙手一合,道:“就這麽辦!”頓了頓,指著馬周道:“這事是你提的,少不了你的份,我們一起動手。”
馬周作揖道:“願意效勞。”
自受到馬周蠱惑的那一刻起,羅士信仿佛迴到了以前大學寫論文的時代,瘋狂的找著航海資料。
這苦功夫下去,羅士信再一次感受到古人的偉大,他們就如盲人摸象一樣,給後世人創造了一個有一個鮮明的事例,給後世人參照,從而超越。
細查下來,我發現航海的事業從秦朝就已經開始了。秦始皇時期,海路西探,到達東南亞諸國,還到了印度。漢朝,漢武帝平南越後,即派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遠航南海和印度洋,經過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抵達錫蘭。三國孫吳橫跨江東,開創造船業,訓練水師,以水軍立國,並派遣航海使者開發疆土,與外通好。北上遼東、高句麗,南下夷州和東南亞、柬甫寨等地。魏晉南北朝也是一樣,通過番禹與中國經商的國家多達十數個。
但是因為造船業的發展緩慢,並沒有能夠支撐大型商船的往來,都是小打小鬧的多。然而就算是小鬧,一趟成功,也能獲得豐厚的利潤,隻是小打小鬧的危險程度是極其大的。
首先小船難擋大風浪,大海無情,一個不慎人財兩失。其次經海陸而行,將途徑多個國家補給,小船護衛不足,也容易讓人黑吃黑給吞掉。還有航線的不確定,指南針的不精確,各種問題的存在。正是因為存著這些問題,航海事業也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處在小打小鬧的階段。
有了這些成功的例證在,羅士信的發展航海事業的說服力大為增強。馬周從最初的半信半疑,在不斷的收集證據中確認了這個提議,成為了忠實的執行著。
在他的幫助下,羅士信寫了一篇長達千字的奏章,將航海事業的利處一一表明,同時也沒有任何隱瞞的將不足的地方說了出來。
這份奏章的反響便是不同了,要什麽有什麽,不在是空口白話。
針對這份奏章,滿朝文武張開了長達一個時辰的討論。最終得到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能治世奇才的認可,先後認同。
也如羅士信說的一樣,並沒有滿目的咱開行動,而是徐徐圖之。
李世民從國庫中撥出了一筆不菲的款項,支持天文台改良老舊的指南針,懸賞民間知道航海線路的人士,並且研發能夠經得住風浪的航海商船。
大唐日後能夠成為海軍大國,戰艦遍布天下,與羅士信的這份奏章密不可分……這份奏章也在後世曆史上有著極高的價值意義。
羅士信得到如此結果,也心滿意足了,他無法給出什麽高明的建議讓造船業前進個幾百年,但他相信隻要有足夠的資金,以中國古人的智慧,一定能夠克服大海,製造出能在海上乘風破浪的商船。
這日複一日,在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滿朝文武的活躍下,貞觀之治的風貌已經漸漸展現。
尤其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因為隋末動亂而斷,這重新開通,大批商旅互通往來,進一步刺激了大唐的經濟發展。
也正如預料的一樣,絲綢之路的開通大唐帶來利潤之餘,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他人的紅眼……(未完待續)
畢竟時代在進步,思想方向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在強大在繁華的國家,如若依仗著自己的強盛而固步自封,終有一日會成為過去式,讓人踩在腳下,翻不得身。
將文化傳播出去,將自己國家的特產銷售出去,以刺激王朝國家經濟,這是勢在必行的。
尤其是唐朝經過隋末動蕩之後,人口銳減,市場所需太少,很容易就進入飽和期。這飽和期的更是需要對外貿易來彌補這個空缺,重新開拓絲綢之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並不缺深謀遠慮之士,看破這一點的不在少數。先前的討論也說及此事,羅士信相較他們隻是說的更加肯定,倒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但是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便有些駭人聽聞了。
在唐朝也並非完全沒有海上貿易,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便派遣過商船出海,但是因為科技的原因,當時的造船業遠不足以製作能夠抵抗大風大浪的大海船。最關鍵的還是上帝之眼看的那麽清楚,沒有向那方麵發展往那方麵考慮。畢竟在古時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國王朝的發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關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屬於偏遠地區,並非發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在於江南一代。這江南都沒有發展起來,又談什麽航海?
在羅士信的記憶中,江南的發展源於安史之亂以後。長達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給關中、北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得百姓南遷。經濟南移。又因陸路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也順勢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為一個偏居一隅的王朝,他們的經濟能夠完全不受地域的影響,航海給他們帶來的利潤是不可估算的。
作為一個後世人。羅士信很清楚的明白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較為陸路絲綢之路更為便利,越早發展對於國家越有利處。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存在著一定問題。
目前的造船技術並不發達,指南針和水密封艙等航海技術都不到位,牽星術、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識也等於零。
即便羅士信明白航海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不敢貿貿然的就帶動大躍進。免得過於急進,從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災難,但是他也不能不說。不說的話,難免又要走許多的彎路,是以提議徐徐圖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驚疑不定,一陣目瞪口呆。羅士信說的發展航海事業,是超出這個時期的東西。
李世民這優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這些治世英傑一個個都有些驚疑,何況是其他人。大多無法明確的從理智上判斷羅士信說的有沒有道理,無法判斷也就說不出話來了。
最終房玄齡道:“尚書大人為何會有此想法?”
羅士信作揖迴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個奇人,叫鄭和的,他是一個旅行家和商人。喜歡四處遊玩走過許多的國家。據他所說,大海遼闊,無所不達。隻要有抗的起風浪的船,可以通過大海的便利,抵達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當初漢武帝打通西域,我們才知道西域之西還有廣闊的天地。這大海之東,又何嚐沒有一副天地?漢朝能夠做到的,他們一樣能夠做到。隻是需要時間的累積。臣認為隻要有心,慢慢做終會取得成果。可我們什麽也不幹。什麽都不會成功。”
鄭和什麽自是他胡謅的,他不能說自己是穿越來的。知道未來大局的走向,隻好將鄭和這個曾經七下西洋的牛人給搬了出來,以增加說服力。
對於羅士信的第二條提議,李世民並沒有立刻同意。這種國策上的大事,也不是輕易草率決定的。在公私上,李世民這個皇帝向來分的清楚,哪怕他與羅士信關係在好,在信任他也不會盲目聽他一個人的片麵之詞,將此事推遲幾日重新商議。
向西發展,開通路上絲綢之路,這一條卻是無用置疑的。
當日朝會結束,李世民便派遣使者西行,出使西域為開通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羅士信迴到刑部找來了馬周跟他商議起海上絲綢之路的事情。
馬周本具有不遜於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之流的宰相才華,有著極高的政治水準。
對於羅士信這個異想天開的提議,馬周並沒有因為不了解而直接否認,很認真的聽了詳細要點,沉吟了會兒道:“大人可是想勸說陛下接受你的建議?”
“這是自然!”羅士信毫不猶豫的道:“海上絲綢之路大勢所趨,越早向這方麵發展,越能獲得巨額利處。”
馬周笑道:“沒有一點依據,就憑大人一句大勢所趨恐怕三歲小孩都說服不了,憑什麽說服陛下,以及滿朝文武?大人也未免將一個國家的政務看的太過簡單了……”
羅士信張了張嘴,無話可說:馬周的話雖有些不好聽,確實也是大實話。他知道在千餘年後動動手指,隻要有信號的地方,天涯海角都能夠溝通。鋼鐵疙瘩能夠在天上飛,能夠在水裏遊,十數萬裏間距一日可達。這些都是大實話,可說出來又有誰會信?沒被當成瘋子,異教徒就不錯了。
馬周繼續道:“這想要說服取信人,首先自己要拿得出足夠的例證,而不是空口白話。海上商路據我所知,早在漢代就有。大人何不從漢代開始調查,將海商的情況,詳細表明,以實際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
羅士信雙手一合,道:“就這麽辦!”頓了頓,指著馬周道:“這事是你提的,少不了你的份,我們一起動手。”
馬周作揖道:“願意效勞。”
自受到馬周蠱惑的那一刻起,羅士信仿佛迴到了以前大學寫論文的時代,瘋狂的找著航海資料。
這苦功夫下去,羅士信再一次感受到古人的偉大,他們就如盲人摸象一樣,給後世人創造了一個有一個鮮明的事例,給後世人參照,從而超越。
細查下來,我發現航海的事業從秦朝就已經開始了。秦始皇時期,海路西探,到達東南亞諸國,還到了印度。漢朝,漢武帝平南越後,即派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遠航南海和印度洋,經過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抵達錫蘭。三國孫吳橫跨江東,開創造船業,訓練水師,以水軍立國,並派遣航海使者開發疆土,與外通好。北上遼東、高句麗,南下夷州和東南亞、柬甫寨等地。魏晉南北朝也是一樣,通過番禹與中國經商的國家多達十數個。
但是因為造船業的發展緩慢,並沒有能夠支撐大型商船的往來,都是小打小鬧的多。然而就算是小鬧,一趟成功,也能獲得豐厚的利潤,隻是小打小鬧的危險程度是極其大的。
首先小船難擋大風浪,大海無情,一個不慎人財兩失。其次經海陸而行,將途徑多個國家補給,小船護衛不足,也容易讓人黑吃黑給吞掉。還有航線的不確定,指南針的不精確,各種問題的存在。正是因為存著這些問題,航海事業也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處在小打小鬧的階段。
有了這些成功的例證在,羅士信的發展航海事業的說服力大為增強。馬周從最初的半信半疑,在不斷的收集證據中確認了這個提議,成為了忠實的執行著。
在他的幫助下,羅士信寫了一篇長達千字的奏章,將航海事業的利處一一表明,同時也沒有任何隱瞞的將不足的地方說了出來。
這份奏章的反響便是不同了,要什麽有什麽,不在是空口白話。
針對這份奏章,滿朝文武張開了長達一個時辰的討論。最終得到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能治世奇才的認可,先後認同。
也如羅士信說的一樣,並沒有滿目的咱開行動,而是徐徐圖之。
李世民從國庫中撥出了一筆不菲的款項,支持天文台改良老舊的指南針,懸賞民間知道航海線路的人士,並且研發能夠經得住風浪的航海商船。
大唐日後能夠成為海軍大國,戰艦遍布天下,與羅士信的這份奏章密不可分……這份奏章也在後世曆史上有著極高的價值意義。
羅士信得到如此結果,也心滿意足了,他無法給出什麽高明的建議讓造船業前進個幾百年,但他相信隻要有足夠的資金,以中國古人的智慧,一定能夠克服大海,製造出能在海上乘風破浪的商船。
這日複一日,在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滿朝文武的活躍下,貞觀之治的風貌已經漸漸展現。
尤其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因為隋末動亂而斷,這重新開通,大批商旅互通往來,進一步刺激了大唐的經濟發展。
也正如預料的一樣,絲綢之路的開通大唐帶來利潤之餘,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他人的紅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