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朝鍾敲響。文武官員魚貫入宮參加今日的朝會。


    這是以張太後召集的朝會,所有人心裏都明白,今日太後召集的朝會必會是跟一件事有關,那便是議定即位的新皇人選。


    奉天殿大殿之中,一圈白紗屏風隔絕了張太後和眾臣。進入大殿之中的群臣隻看到屏風之後太後端坐於椅子上的身影。


    “臣等叩見太後。”楊廷和率領群臣向著屏風後的張太後叩拜行禮。


    屏風後,張太後模糊的身影站起身來,頷首還禮。


    “諸位大人免禮平身。”


    眾人紛紛起身,站在原地。便聽得張太後歎息一聲,輕聲開口道:“諸位大人,昨日皇上已然大葬,這段時間,諸位都辛苦了。哀家對你們表示謝意。”


    身份證-五六37四三陸七伍


    群臣忙紛紛道:“臣等不敢當,請太後節哀順變,保重鳳體。”


    張太後點點頭,沉聲道:“各位大人,我大明遭逢大變,皇上年紀輕輕遭逢意外,真是讓人不知所措。皇上這麽撒手一走,卻丟下大明江山社稷,億萬臣民。哀家也不知如何是好。哎,但無論如何,該做的事情還是得做。我大明江山社稷還得傳承下去,國祚還得延續下去啊,你們說是不是?”


    群臣紛紛道:“太後所言極是。”


    張太後輕聲道:“那日楊首輔說的沒錯,國不可一日無君。皇上撒手人寰,天下無主。繼位的人選自然需要立刻定奪,否則皇位虛懸,天下會大亂,包藏禍心者會乘機生亂。所以,今日哀家請各位來此,便是商議這件大事。”


    群臣紛紛點頭,雖然大多數人都猜出定是要商議此事的,現在太後親口說出來,那便更加篤定了。


    “皇上福薄,皇嗣無人,所以這皇位繼位的人選便也沒有定奪。哀家請諸位大人來商談,便是想聽聽諸位大人是怎麽想的。哀家一介女流,實不知如何定奪,還請諸位大人共同商議而決。關於此事,諸位有什麽想法,有什麽想說的,盡管說出來。哀家在這裏聽聽。”張太後繼續說道。


    殿上群臣紛紛點頭,但卻並沒有人開口。這種事也不是誰都有資格能談論的,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楊廷和身上。他是內閣首輔大臣,此刻又是全權代理處置政務,自然是他先說。


    楊廷和看了眾人一眼,點點頭上前對著屏風躬身行禮,口中沉聲道:“太後,臣楊廷和有奏。”


    張太後輕聲道:“楊首輔請說。”


    楊廷和道:“皇上駕崩,天下無主,這繼位的人選自然需要抓緊議定。臣以為,繼位的人選的遴選當遵循三個原則,其一,血脈親近,當為主幹而非旁支側脈,以顯正統。其二,品行端平,賢明有德,能執掌大明社稷之牛耳,為我大明社稷中興考慮,不負社稷所托。其三,便是在輩分上。按照皇明祖訓,可為皇上晚輩或者平輩,若是平輩,年紀要比皇上年輕。畢竟要遵兄終弟及之製。臣認為隻要遵循這三個原則便可。”


    本文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歡迎下&載app免~費閱讀^。


    張太後緩緩點頭道:“楊首輔言之有理。”


    大學士費宏上前沉聲道:“太後,臣讚同楊首輔的三條原則。臣認為,新皇之選不但要符合禮法,更要兼顧朝廷社稷的安穩和長遠。新皇的性格品行需要好好的考察。絕不能因為倉促行事而草率。哪怕年紀小一些也無妨,因為這樣還是能夠在太後教導之下長大,必是不會出差錯的。”


    張太後點頭道:“二位大學士說的都有道理。不知其他人怎麽看。”


    幾名大臣紛紛表達了看法,基本上是讚同楊廷和同費宏的意見。


    張太後聽了之後,問道:“那麽,若照這麽說的話,不知有哪些人選是合適的。”


    楊廷和道:“太後,臣鬥膽,提出幾個人選。供太後和諸位大人定奪。第一位是安陸州興王之子朱厚熜,年十三歲。第二位是建昌端王嫡長子朱厚燁,今年二十歲。第三位是沂州涇王嫡長子朱厚炎。今年九歲。興王端王涇王都是先皇的同胞兄弟,血脈親近。他們的兒子和皇上是嫡堂兄弟。符合血脈親近的原則。但不知年紀上和品行上是否合適,還請太後和諸位大人定奪。”


    張太後道:“這三位世子的身份倒是合適的。各位覺得哪個合適?”


    眾人紛紛皺眉沉吟,這幾位藩王世子朝中大臣也並不是太熟悉。焉知其品行。


    費宏沉聲道:“吏部馬大人,您不是建昌府人麽?端王世子朱厚燁品行如何,你應該有所耳聞的。何不向太後說說你的看法。”


    一名胖胖的官員忙上前道:“太後,各位大人。這等大事,微臣豈敢胡言亂語。微臣不敢。”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楊廷和沉聲道:“太後說了,要我們暢所欲言。這不是在商議麽?你知道便說,不知道便不說,有什麽不敢的?”


    那位馬大人忙道:“既然首輔大人這麽說,那麽下官便鬥膽說了。下官確實是建昌府人,老母妻兒還在建昌府老家。臣也經常迴去探望。端王也見過幾次,也知道一些事情。端王爺人品端方,慈愛仁善,那是沒話說。端王世子也見過幾次,確實是一表人才,頗有賢名。不過,據我所知,端王世子朱厚燁有隱疾,發作起來,頭痛欲裂,口吐白沫,半天不省人事。醫治多年不見好。據說小時候一月犯病一次,現在已經是三五天犯病一次了。其他的,倒是沒聽到什麽不好的。人品品格都是很好的,而且……”


    楊廷和擺手道:“馬大人,不用說了。退下吧。”


    那官員趕忙閉嘴,鞠躬退下。


    張太後在屏風後輕聲道:“照這麽說,這端王府世子朱厚燁怕是可惜了。這是癲癇之症,哀家知道的。那還如何即位?怕是不成。”


    楊廷和沉聲道:“太後所言極是,若是這樣的話,朱厚燁怕是不能選。”


    張太後道:“那便在朱厚熜和朱厚炎之中選一個。楊首輔,你覺得選誰?”


    楊廷和道:“這兩位世子,臣認為都是合適的。不過,興王世子朱厚熜已經十三歲了,當已經通曉事理。一兩年後便可親政。涇王世子九歲,年紀太幼小,要是選他的話,太後怕是要多費些功夫教導他。朝中大小事務,也需要多操持些。臣有些擔心,這麽小的孩子,怕是要他的親生父母教導才可,畢竟不通事理。這個……臣不敢定奪。”


    楊廷和看似沒有做出選擇,但其實他已經做出了心理上的暗示。他的言外之意已經向張太後暗示了,如果選擇年紀幼小的那一位,必是會對他的親生父母更加的依戀,她是無法獲得認同的。


    這便是那天晚上,和太後之間關於將來在宮中的地位的談話之後,確定的太後在乎的東西。張太後定然不希望將來的皇帝和他的母親走的太近而架空了她,也會對張家不利。


    討論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果然,張太後沉聲道:“哀家覺得,朱厚熜合適些。哀家年紀大了,受不得折騰。況且,這朝廷事務要哀家來做決定,哀家豈非是手足無措?既立新皇,自然希望他能夠快些親政,處理國家大事。九歲太小了,親政還需六七年,那是不成的。”


    楊廷和躬身道:“太後這麽說,臣等自當遵旨。”


    張太後歎了口氣道:“如果各位沒有其他異議的話,那便定了朱厚熜便是。各位是否還有什麽異議?”


    眾人紛紛道:“我等無異議,遵太後懿旨。”


    一個蒼老的聲音卻道:“太後,老臣認為,這等大事還是需要謹慎些為好。適才不是說要考究品行麽?朱厚熜和朱厚炎品行如何,當需查勘。倘若是紈絝頑劣,豈是合適人選?老臣建議,當派人前往查勘清楚,方可定奪。況且,如此大事,英國公和護國公二位怎可不參與定奪?就這麽倉促做決定,似有不妥。而且,除了這兩人,應該還有其他的人選才是。”


    說話的自然是定國公徐光祚,他本來不想冒頭說話,但是眼看楊廷和和太後就要定下人選了,似乎甚為草率的決定。他不知道朱厚熜和朱厚炎誰更合適,但是他知道,楊廷和提出的人選,定是有些勾當的。


    結合朱厚照之死的蹊蹺之處,徐光祚當然認為,一切都是楊廷和的安排。


    “定國公,你這話是何意?你的意思是,太後無權做主?這即位的人選固然需要商議,但最後定奪之權在於太後。前番已經說清楚了兩位國公不能迴京的利害幹係,你為何非要再提?再說,兩位國公在數千裏之外,等他們迴來定奪,難道我大明朝廷皇帝之位便這麽空著不成?豈非要天下大亂?群醜覬覦?”楊廷和毫不留情的頂了迴去。他不能讓這件事拖延下去,必須要盡快決定。


    “楊大人說的極是,等不得啊。兩位國公爺迴來後再做解釋,他們也是能理解的。況且太後是護國公之姐,難道護國公還會質疑太後的決定麽?”


    “可不是麽?定國公,這可不是沒把兩位國公不當數,您維護自己女婿,維護勳貴們的顏麵,卻也不能拿這種大事來拖延啊。”


    本小&說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


    群臣開始紛紛議論起來。


    徐光祚看向朱輔,成國公低著頭不說話。看向其他侯爺,其他人也不吭聲,徐光祚知道,他們是不肯在這件事上多嘴了。


    勳貴集團,終究還是散沙一團。也沒什麽見識。關鍵時候,根本無法形成合力。自己的號召力也不夠,這件事看來很難阻止了。


    “定國公,這件事,哀家已經決定了。便無需在多言了。英國公護國公迴京之後,哀家自會解釋。他們也都是通情達理忠心為國之人,當會理解眼前情勢。況且,哀家有做主的權力。是也不是?”張太後的聲音傳來。


    徐光祚張了張嘴,終於還是沉聲道:“太後自然是能做主的,老臣隻是建議而已,一切憑太後定奪。”


    張太後輕聲道:“那便好。便定了朱厚熜吧。不過,有件事,還需說清楚。便是新皇的皇嗣身份的事情。楊廷和,哀家和你說過的,你和諸位說清楚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麵,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


    /89/89473/31906262.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蘋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蘋果並收藏大明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