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心靈魔法的引路之書。”
“這部論著是伊姆雷·拉卡托斯和我準備合寫的一本書的草稿部分。我在書中打算抨擊整個傳統的學院魔法體係,伊姆雷則重申這種觀點和進行辯護。這兩部分合在一起能說明我們就這些問題展開的長期爭論。這場爭論自十二年前我搬到格羅伊城開始,以書信、魔法水晶、傳訊術和撰著論文等方式進行,它幾乎延續到伊姆雷生命的最後一天。它也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個固有部分。顯然,現在這本書是很不完整的,最重要的部分即收信者的迴答,這裏付缺。但是我還是將它完整地整理出來,以待有一天能夠真正完善他們並加以發表,同時表明伊姆雷·拉卡托斯對我們大家產生了多麽強烈而又令人振奮的影響。”
看起來,這位伊姆雷·拉卡托斯既是桑格蘭切的朋友,也是他的意見相左者。桑格蘭切希望能夠把兩者的觀點放在一起發表,相互對照,不過遺憾的是還未來的及這樣做,這位學者就去世了。讀到這裏維克多也不禁感覺到有一絲遺憾。
“我抱著這樣的信念來寫作本書:心靈魔法雖然或許不是最吸引人的奧術原理,卻無疑是認識論意義上解決魔法本源問題的靈丹妙藥。”
“‘魔法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是對於任何一個生活著和認識著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隻有達到一定智慧的生命能夠將魔法現象納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識罷了。並且,要是有人真的這樣做了,那麽在他那兒就出現了魔法的創造。於是,他就會清楚而確切地明白,他不認識什麽自然魔法現象,也不會向神靈祈求魔法的恩惠,而永遠隻會向自己;就會明白圍繞著他的一切魔法現象隻是作為意誌力的表象而存在著的:也就是說一切魔法現象的存在完全隻是就它對一個其它事物的,一個進行‘表象者’的關係來說的。這個進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關於魔法有一個真理可以先驗地說出來,那就是這一真理了:因為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象得到的經驗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陳述。它比關於魔法的一切,比魔法的時間性、空間性、因果性等更為普遍,因為所有這些都要求以這一真理為前提。我們既已把這些形式都認作根據律的一些特殊構成形態,如果其中每一形式隻是對一特殊類型的表象有效,那麽,與此相反,客體和主體的分立則是所有那些類型的共同形式。”
維克多覺得腦袋有些發暈,這些艱難生澀的詞匯讓他想起大學時偶有興致在圖書館裏讀維特根斯坦、福柯、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著作的經曆。但他又隱隱覺得抓住了什麽東西。一直以來,他所接觸的魔法知識或許就像是初中、高中老師教的那些東西吧,而這個時代真正頂尖的魔法學者們所研究的事情,或許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能夠看出,老師想要闡述的是他對整個魔法世界的理解,並且以此為基礎研究魔法的運用,這是一項多麽偉大的工程!他有些明白桑格蘭切老師為什麽說:“你現在可能還無法完全讀懂它”了。
維克多繼續快速地向下讀,越往下看就越是驚訝。
“……在第一篇中,我們隻從上述的這一方麵,即作為表象的一麵來考察魔法現象。至於這一考察,雖無損於其為真理,究竟是片麵的。從而也是由於某種任意的抽象作用引出來的,它宣告了每一個人內心的矛盾,他帶著這一矛盾去假定這這些魔法作用隻是他意誌的表象,另一方麵他又再也不能擺脫這一假定。不過這一考察的片麵性就會從下一篇得到補充,由另一真理得到補充。這一真理,可不如我們這裏所出發的那一個,是那麽直接明確的,而是隻有通過更深入的探討,更艱難的抽象功夫才能達到的。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說並且必須說的:‘魔法隨我意誌’……”
“……因此,我們必須毫無抵觸心情地將精神張力、意誌穩定性和同一性、抽象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等等,甚至於對自我的認知都看成魔法能力進步的關鍵(這些都是我們會在最後幾章討論到的)。並且也僅有這些是在魔法學習過程中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的,而不是像經院魔法學派的學者們所說的‘一切取決於父神的啟示’,又或是昆尼爾·佩西在《魔法原理》中所說的‘魔力、法術創造、智力啟迪’等老一派的要素……”
“……綜上所述,應當承認,誰要是沒有掌握魔法的理念性,或者至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麽不管他在別的方麵讀了些什麽,他總好象在天真狀態中似的,即總是拘囿於那自然而然的、幼稚的實在論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出生在這種實在論中,它能教我們搞好很多事情,但卻無法真正搞好魔法學。這就是我希望所有人能夠明白的。”
獻給
我的朋友、爭論者和魔法研究的同路人
伊姆雷·拉卡托斯
維克多覺得自己之前對魔法的理解都被徹底顛覆了,掩卷長思,他此刻隻想當麵對桑格蘭切說聲:厲害了我的老師!盡管他甚至不能確信自己是否準確了理解了序言中每一句話的意思,因為有太多深奧的詞匯和複雜卻又邏輯性極強的長句,但他大致還是可以把握到老師的核心觀點所在,而就是這種觀點讓他深深地感到震驚。
在他還停留在地球上打網遊練級刷裝備的認知中,玩法師最重要的是什麽?那當然是深厚的魔力值,掌握各種高級的法術,穿戴各種增幅的裝備。而現在桑格蘭切告訴他,這一切都不需要,一切魔法隻支配於你的意誌和想象。他不由得想起隨便哪個政治老師都會拿出來批判一番的貝克萊所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他現在還不敢卻完全確信老師說的就是對的,但他隱隱察覺到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而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站在這個時代頂點的學者們是如何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魔法世界的本源,他肅然起敬。也為自己以前覺得隻要坐著冥想,學些咒語就能掌握魔法的感覺而羞愧。現在他相信桑格蘭切老師所說的話了,像他這樣傑出的學者又怎麽會不受到世人的敬重呢?
而且,若是真相真如桑格蘭切老師所分析的那樣,那就意味著他能夠徹底從本源上理解魔法,自然也就能夠用一種比別人高效地多的方式來運用、練習甚至創造魔法!那就是一切從心靈出發,以個體的精神與意誌為核心進行魔法的修習。這將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但是走這條路的人,必定將會走在這個時代的最前沿!
維克多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了麵包上一樣,不停歇地閱讀後麵的內容。他急切地想要了解這種所謂的“心靈魔法”的進入法門,哪怕隻是一知半解也好。他感覺自己好像身處幽暗的密室之中許久,突然有人為他打開了門,耀眼的陽光照射進來,每一個角落都充斥著明亮。他全身的魔力都在沸騰,腦子高速地運轉著,就這樣不知不覺到了深夜。突然他好像心裏有了什麽感悟,朝著窗外深邃的夜空一指,一個比白天在廣場上大了數倍的火球飛了出去,然後“砰”的一聲在炸裂開來,就像是焰火一般照亮這一方夜空。
“爆裂術”,維克多一直沒能成功學會的魔法。而且是瞬發!
黑色的幕布被染得五光十色。
“這部論著是伊姆雷·拉卡托斯和我準備合寫的一本書的草稿部分。我在書中打算抨擊整個傳統的學院魔法體係,伊姆雷則重申這種觀點和進行辯護。這兩部分合在一起能說明我們就這些問題展開的長期爭論。這場爭論自十二年前我搬到格羅伊城開始,以書信、魔法水晶、傳訊術和撰著論文等方式進行,它幾乎延續到伊姆雷生命的最後一天。它也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個固有部分。顯然,現在這本書是很不完整的,最重要的部分即收信者的迴答,這裏付缺。但是我還是將它完整地整理出來,以待有一天能夠真正完善他們並加以發表,同時表明伊姆雷·拉卡托斯對我們大家產生了多麽強烈而又令人振奮的影響。”
看起來,這位伊姆雷·拉卡托斯既是桑格蘭切的朋友,也是他的意見相左者。桑格蘭切希望能夠把兩者的觀點放在一起發表,相互對照,不過遺憾的是還未來的及這樣做,這位學者就去世了。讀到這裏維克多也不禁感覺到有一絲遺憾。
“我抱著這樣的信念來寫作本書:心靈魔法雖然或許不是最吸引人的奧術原理,卻無疑是認識論意義上解決魔法本源問題的靈丹妙藥。”
“‘魔法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是對於任何一個生活著和認識著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隻有達到一定智慧的生命能夠將魔法現象納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識罷了。並且,要是有人真的這樣做了,那麽在他那兒就出現了魔法的創造。於是,他就會清楚而確切地明白,他不認識什麽自然魔法現象,也不會向神靈祈求魔法的恩惠,而永遠隻會向自己;就會明白圍繞著他的一切魔法現象隻是作為意誌力的表象而存在著的:也就是說一切魔法現象的存在完全隻是就它對一個其它事物的,一個進行‘表象者’的關係來說的。這個進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關於魔法有一個真理可以先驗地說出來,那就是這一真理了:因為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象得到的經驗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陳述。它比關於魔法的一切,比魔法的時間性、空間性、因果性等更為普遍,因為所有這些都要求以這一真理為前提。我們既已把這些形式都認作根據律的一些特殊構成形態,如果其中每一形式隻是對一特殊類型的表象有效,那麽,與此相反,客體和主體的分立則是所有那些類型的共同形式。”
維克多覺得腦袋有些發暈,這些艱難生澀的詞匯讓他想起大學時偶有興致在圖書館裏讀維特根斯坦、福柯、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著作的經曆。但他又隱隱覺得抓住了什麽東西。一直以來,他所接觸的魔法知識或許就像是初中、高中老師教的那些東西吧,而這個時代真正頂尖的魔法學者們所研究的事情,或許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能夠看出,老師想要闡述的是他對整個魔法世界的理解,並且以此為基礎研究魔法的運用,這是一項多麽偉大的工程!他有些明白桑格蘭切老師為什麽說:“你現在可能還無法完全讀懂它”了。
維克多繼續快速地向下讀,越往下看就越是驚訝。
“……在第一篇中,我們隻從上述的這一方麵,即作為表象的一麵來考察魔法現象。至於這一考察,雖無損於其為真理,究竟是片麵的。從而也是由於某種任意的抽象作用引出來的,它宣告了每一個人內心的矛盾,他帶著這一矛盾去假定這這些魔法作用隻是他意誌的表象,另一方麵他又再也不能擺脫這一假定。不過這一考察的片麵性就會從下一篇得到補充,由另一真理得到補充。這一真理,可不如我們這裏所出發的那一個,是那麽直接明確的,而是隻有通過更深入的探討,更艱難的抽象功夫才能達到的。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說並且必須說的:‘魔法隨我意誌’……”
“……因此,我們必須毫無抵觸心情地將精神張力、意誌穩定性和同一性、抽象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等等,甚至於對自我的認知都看成魔法能力進步的關鍵(這些都是我們會在最後幾章討論到的)。並且也僅有這些是在魔法學習過程中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的,而不是像經院魔法學派的學者們所說的‘一切取決於父神的啟示’,又或是昆尼爾·佩西在《魔法原理》中所說的‘魔力、法術創造、智力啟迪’等老一派的要素……”
“……綜上所述,應當承認,誰要是沒有掌握魔法的理念性,或者至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麽不管他在別的方麵讀了些什麽,他總好象在天真狀態中似的,即總是拘囿於那自然而然的、幼稚的實在論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出生在這種實在論中,它能教我們搞好很多事情,但卻無法真正搞好魔法學。這就是我希望所有人能夠明白的。”
獻給
我的朋友、爭論者和魔法研究的同路人
伊姆雷·拉卡托斯
維克多覺得自己之前對魔法的理解都被徹底顛覆了,掩卷長思,他此刻隻想當麵對桑格蘭切說聲:厲害了我的老師!盡管他甚至不能確信自己是否準確了理解了序言中每一句話的意思,因為有太多深奧的詞匯和複雜卻又邏輯性極強的長句,但他大致還是可以把握到老師的核心觀點所在,而就是這種觀點讓他深深地感到震驚。
在他還停留在地球上打網遊練級刷裝備的認知中,玩法師最重要的是什麽?那當然是深厚的魔力值,掌握各種高級的法術,穿戴各種增幅的裝備。而現在桑格蘭切告訴他,這一切都不需要,一切魔法隻支配於你的意誌和想象。他不由得想起隨便哪個政治老師都會拿出來批判一番的貝克萊所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他現在還不敢卻完全確信老師說的就是對的,但他隱隱察覺到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而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站在這個時代頂點的學者們是如何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魔法世界的本源,他肅然起敬。也為自己以前覺得隻要坐著冥想,學些咒語就能掌握魔法的感覺而羞愧。現在他相信桑格蘭切老師所說的話了,像他這樣傑出的學者又怎麽會不受到世人的敬重呢?
而且,若是真相真如桑格蘭切老師所分析的那樣,那就意味著他能夠徹底從本源上理解魔法,自然也就能夠用一種比別人高效地多的方式來運用、練習甚至創造魔法!那就是一切從心靈出發,以個體的精神與意誌為核心進行魔法的修習。這將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但是走這條路的人,必定將會走在這個時代的最前沿!
維克多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了麵包上一樣,不停歇地閱讀後麵的內容。他急切地想要了解這種所謂的“心靈魔法”的進入法門,哪怕隻是一知半解也好。他感覺自己好像身處幽暗的密室之中許久,突然有人為他打開了門,耀眼的陽光照射進來,每一個角落都充斥著明亮。他全身的魔力都在沸騰,腦子高速地運轉著,就這樣不知不覺到了深夜。突然他好像心裏有了什麽感悟,朝著窗外深邃的夜空一指,一個比白天在廣場上大了數倍的火球飛了出去,然後“砰”的一聲在炸裂開來,就像是焰火一般照亮這一方夜空。
“爆裂術”,維克多一直沒能成功學會的魔法。而且是瞬發!
黑色的幕布被染得五光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