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475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董遵誨站在船頭,詩興大發,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有大把大把的詩詞可以剽竊,而且他也有作詩詞以紀念的資格。現在的董遵誨,作為皇帝的姐夫、殿前司點檢、開國侯、知樞密院事,根本就不用他提點,就有許多人主動為他歌功頌德、做詩詞以賀。


    看著奔流向前的黃河浪濤,看著圍攏在他身邊、翹首以盼的將士們,董遵誨大聲吟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


    還沒等他說完這句話,眾人就有些個腹誹:拜托,這裏可是黃河,和長江有什麽事啊?董遵誨的幾個親信將領更感覺自己要維護領導的威嚴,紛紛引導大家散去,免得董遵誨惱羞成怒、有失威望。石守信大聲說道:“都散了,都散了,接下來我們要與董帥商討南征之事,這可是機密!”


    眾人發出善意的笑聲,全都離開。董遵誨哭笑不得,這《臨江仙》可是明代楊慎所寫,後世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這樣的大殺器,怎麽就沒起作用呢?


    慕容延釗如今與董遵誨的交情很好,就聽他低聲勸道:“大帥,寫詩作詞這樣的文墨事,您作為全軍統帥,即便有所欠缺,也不是什麽要緊事。大家習慣於舞刀弄槍,真要是一下子變成文縐縐的書呆子,還有些個不適應!”


    石守信等人連連點頭,對董遵誨表示同情與肯定,董遵誨無奈之下,也隻有主動轉移話題,向眾人談起了平定李筠之後的善後之事。


    這時慕容延釗低聲說道:“大帥,有這麽一個事,我們在清點李筠的往來書信中發現,他曾經向趙國公李穀行賄五十萬貫!”


    董遵誨眉頭一皺:“五十萬貫?!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你有沒有確鑿的證據!”


    慕容延釗點了點頭,“末將不但發現了李穀親筆署名的收據,還發現了他與李筠的往來書信,信中對範公等人大力貶斥,對李筠卻很是讚揚。而且李筠在起兵之前也曾與李穀進行過不少聯絡,相信李穀為李筠的起兵提供了不小的情報支持!大帥,要不要我安排人彈劾這李穀?”


    董遵誨正要點頭,卻又搖了搖頭。他對慕容延釗說道:“當年我隨太祖(郭威)平定李守貞的叛亂,也曾繳獲了李守貞與朝中眾臣的往來文書,其中還有不少效忠的書信。當時為了平穩政局,太祖命人公開將這些書信付之一炬!”(詳情見本書第一百七十九章《通敵書信》)


    慕容延釗低聲說道:“現在朝廷的局勢跟當時差不多,也需要穩定。那大帥的意思是隱匿不報,真便宜了李穀這個吃裏扒外的家夥!”


    董遵誨搖了搖頭,“當年太祖將這些書信燒毀之前,曾經命我將那些個書信悄悄換了包裝,所有書信太祖都曾親自閱讀,並根據當時的局勢做了進一步處理。現在咱們雖然不能公開追究李穀的責任,卻也能散播小道消息,影響李穀的選擇!放心吧,範公知道如何處理此事。何況李大人如今也已經五十七歲,他肯定不願意自己一輩子的清名毀於一旦,你放心就是!”


    慕容延釗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隨後將那些個李穀結交李筠、密謀造反的證據交給了董遵誨。董遵誨立即命人將這些證據火速送往開封府,交給範質處理。不久,李穀就收到了謄寫後的書信。當月,有著司空、門下侍郎、兼修國史差遣的李穀醫治無效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範質等人對李穀非凡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評價,號召朝廷上下繼承李穀的遺誌,為後周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處理完李穀之事後,石守信笑著說道:“大帥,有這麽一個人,不知道你是否還有印象?就是那中書舍人趙逢侍。”


    董遵誨對他豈能沒有印象,當日董遵誨決定領軍出擊,平定李筠的叛亂。眾將全都宣誓跟隨,眾誌成城,那中書舍人趙逢侍卻覺得董遵誨有去無迴,對朝廷的前途很是絕望。他當時為了不隨董遵誨出征,居然自己從奔馬上跳下來,故意扭傷了腳踝,然後以此為借口,請了長期病假,離開了董遵誨的大軍。


    董遵誨輕輕點頭:“對他我倒是有些印象,怎麽,又有他的什麽消息?”


    石守信撇了撇嘴,“這家夥忒無恥,聽說朝廷大軍順利平叛的消息後,當天腿腳病情就有所好轉,據說現在正在上蹦下跳,試圖在潞州謀個有油水的好位置。”


    董遵誨輕輕點頭,對石守信說道:“我們一定要對這些個有進取心的官員們多加照顧,讓他們切實體會到朝廷的溫暖。雖然趙逢侍其誌可嘉,可他畢竟是腿腳有傷,不便外出做官。朝廷雖然很歡迎這些有誌之士,但也不能不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狀況,我建議給那趙逢侍放個長假,隻要他養好腿腳,就讓他立即去潞州上任。”


    石守信明白了董遵誨話裏的意思,這樣的投機者,這輩子的腿腳肯定好不了。朝廷相應官員一定會表彰他的急功近義,並耐心勸說他迴家休養,直到……直到他去世。


    董遵誨與眾將商議完這些善後之事,又提起那李重進來。這些日子,大軍斥候捕獲了許多李重進派來的細作,恰好說明了這李重進居心叵測、其心可誅!


    石守信詫異地問道:“大帥,咱們如今乘船返迴開封府,雖然能讓士兵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是也失去了時間。要知道兵貴神速,咱們為啥不直接轉道淮南呢?要是這李重進趁機作亂,淮南定將不保!”


    董遵誨微微一笑,看著眾將低聲說道:“你們被李重進往日的戰績所蒙蔽,居然忘記了查看李重進所占地盤的特點,這才會被李重進嚇倒!


    淮南是什麽地方?那可是剛剛爆發過饑荒的地方!李重進所部每日耗費的糧草物資都需要從各地向他調度,根本不能做到自給自足。李重進缺少糧草輜重,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當年咱們跟隨先帝征戰淮南,當地的許多居民拋棄土地,前往江南躲避兵禍。在我軍收複淮南之後,百姓們隻有部分返迴淮南,大多數依然滯留在江南。李重進就算是起兵,也缺少民眾的支持,尤其是青年民眾的支持,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眼下陛下主政,我與範公等人執掌全局,這是先帝劃定的權限,世人皆知。而李重進為了一己之私,起兵謀反,不過是想謀奪皇權。可他恰恰忘了,他麾下雖然有數萬將士,可是主力部隊卻是朝廷派去的兩萬大軍。而這兩萬大軍的家眷妻兒都在朝廷腹地,豈能與那李重進一同謀反,害了家人的性命!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朝廷對於李重進不是沒有防備,一方麵掐緊了他的糧草供給,不給他屯糧的機會;另一方麵對於淮南軍各部加以區分,對於李重進的嫡係部隊加以整編、縮編。而且,朝廷還在淮南一帶駐有相對**的水軍,這些水軍的家眷都在開封府,他們對於朝廷很是忠心,也具有強大的戰鬥力。如果李筠起兵造反,水軍就可以迅速封鎖揚州與各地的聯係,包括與南唐的聯係!而李重進隻重步兵和起兵,麾下沒有成器的水軍,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四個原因!


    有了這四大因素,李重進不起兵則已,一旦起兵,必將失敗,甚至沒有李筠據險而守的有利條件!到時候朝廷大軍一到,李重進所部就會土崩瓦解,被我軍一鼓而平!”


    眾將全都為董遵誨的戰略預見力而歎服,對董遵誨更是欽佩,這才明白為什麽在平定李筠之亂後,董遵誨立即輕鬆下來的原因:如果李筠與李重進南北勾結,再加上皇帝剛剛登基根基不穩,朝廷很容易陷入被動。到時候李筠登高一唿,憑借他的資曆,一定有地方節度使來投機唿應。而現在朝廷兵馬輕鬆平定了李筠的叛亂,威震四方,加上各地節度使剛剛輪崗履新,還沒有切實掌握住各地兵權,無力反抗朝廷的大政,李重進即便起兵謀反,也不過是一地一城的叛亂,朝廷很容易加以平定。而且朝廷在淮河一線駐有相對**、戰鬥力較強的水軍,直屬於樞密院管理,李重進即便動員整個淮南地區起兵謀反,也會在朝廷大軍和水軍的夾擊下迅速失敗!


    明白了這些,眾將也都對討伐李重進的行動建立了極強的信心。數日後,董遵誨率軍抵達開封府,不久參加了朝廷舉辦的緊急會議。在會議中,董遵誨列舉了李重進的這四大敗因,得到了與會人員的廣泛認同。


    時任樞密副使的趙普更是進一步總結道:“李重進依仗江淮的有利地形,修繕揚州城防,采取守勢。既無恩信,複傷士卒。外絕救援,內乏資糧,朝廷對其急攻急取,緩攻緩取,李重進必亡!”


    七月一日,經範質、董遵誨等五人商議,皇帝郭信頒布詔書,任命中書令、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為平盧軍節度使,移鎮青州,克日即行!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匡扶後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建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建邦並收藏匡扶後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