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猴子上天庭去取丹藥,底下三藏正守著那國王屍體,黃毛怪見猴子離開,又是打將了過來,心想一個猴子上了天,那兩個凡人不是我的對手,紅頭發的似乎有些難纏,另外兩個妖怪看起來富貴公子般,實力暫不可測,最後個和尚傳聞厲害得很,也不知真假,便按在雲端,朝太子衝了過來。
太子手還未有握在他那腰間佩劍上,先是被文恭孫一把推開,然而可惜得緊,文恭孫的武藝雖比太子高出了十倍而去,世間還有凡人和尚比他高出了百倍千倍萬萬倍去,瞬間與太子摔倒在一起。
黃毛怪萬萬沒有料到自己不僅打不過猴子,連一個凡人和尚都能將他從雲上拽下來,然後禪杖無情如流水,堅硬如巨石,幾下就打飛了他手中寶劍,再幾下,就打得他橫飛了出去,被和尚一腳貫在了地上,臉朝下,四肢橫趴,口中感受到了鮮血與大地土壤的芬芳味道。身後那另三個妖怪歡欣鼓舞:“師傅威武!師傅好好教訓他一頓!”
猴子從天庭下來時所見便是這番景象,口中咂舌,心道竟然還有如此不長眼睛的妖怪,照理說和尚在前麵路上除妖的傳聞已是沸沸揚揚,半途來劫爺爺倒能諒他不識爺爺威名,怎還這般想不開,可憐可憐,便落下雲頭,喊道:“師傅!金丹已經取到,師傅是要先超度,還是先救人?”
黃毛怪唿吸微弱,半死不活,三藏有些失望,想來並不是哪個妖怪都能將他們天生的蠻力好好應用,腳下這個便是荒廢自身,混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可惜至極,道了聲:“先救人。”猴子應了聲,卻拿著顆金丹也不知如何是好,他本毫無救人經驗,忽突發奇想,問三藏道:“師傅,爺爺變成蚊蟲,帶著那金丹飛進去可好?”三藏自然不應,他見那黃毛怪也是氣息奄奄,便不再管他,而是讓卷簾去附近尋了一缽水,又教太子來,將那顆金丹與水喂他父皇下肚。太子照做,隻因國王已死三年,喉舌僵硬,三藏無法,湊上前去,八戒悚然問道:“師傅可要親自喂?”
三藏搖了搖頭,他手法熟練,輕鬆便卸了那國王下巴,一推又一送,金丹很快落入喉中,方將下巴裝了迴去。那金丹落入肚後,約莫小半個時辰,國王肚內腸鳴聲不斷,手腳卻依然動彈不得,三藏手指在他鼻下一湊,也毫無感覺到唿吸,便猜測道:“他死了三年之久,理當是體內元氣斷絕,需要一口氣度他方行。”太子聞言便要上前,三藏道不可,又轉向了猴子:“你可有食過葷腥?”
猴子表情鎮定:“吃過,爺爺自小人肉不斷。”
三藏看了他一眼,滿臉的不相信,猴子敗下陣來,無可奈何:“沒食過!沒食過!”他掀了一掀袍子,上前蹲在國王身旁,三藏卻又喊他等等,便是咬破了自己指尖,在猴子臉上書寫了一道昔日觀音曾用的起死迴生咒,猴子舔了舔唇上鮮血,彎下腰去,噙著國王口唇,一口氣唿入咽喉之內,度下重樓,轉明堂,徑至丹田,度那衰竭元氣,國王氣聚神歸,猛然醒了過來,翻身爬起,輪拳曲足,先是朝著三藏跪拜了下去,口喊師傅,起身時卻看到了三藏身後那勉強睜開著眼睛的黃毛怪。
黃毛怪睜開眼睛時,恰好看了他們一群人圍在那邊,忽又見那死去三年的人爬了起來,口中說話,朝三藏跪了下去,卻又看向了他,便是再也認不得,還問三藏:“師傅,那邊個是妖怪?”黃毛怪慘然一笑,他在後方喊了聲和尚,那三藏果然朝他走了過來,他用盡體內剩餘妖力,卷起一道狂風,裹住三藏,待到妖風散去,原地赫然出現了兩位三藏。
這妖怪的變化之術確實了得,學的三藏一模一樣,猴子在後方冷笑聲,正要火眼金睛一照,忽見其中一位三藏二話不說,手持禪杖,便朝身邊那一位臉上招唿,身旁那一位極力支架,身手見絀,正要被三藏一禪杖掀飛出去,半空中那東北角驀地有一聲喊道:“三藏,萬萬不可!”
底下幾妖齊齊抬頭看,那雲上顯露出文殊菩薩真身,猴子嘖嘖道:“原來文殊菩薩也與那觀音一樣,作坑我等的這行當。”文殊菩薩隻當風大聽不到猴子所說,坐在那祥雲上,手中持一麵照妖鏡,照住了那黃毛怪的原身,鏡中卻是個青麵黃毛的獅猁王,雙眼冒著紅光,他與三藏溫言道:“三藏,放了我坐騎吧。”
三藏手中禪杖一收,腳上踩著那妖怪,也彬彬有禮地朝著文殊菩薩行禮,道:“菩薩不急,待貧僧將妖怪超度完,定會讓菩薩將那魂魄帶走。”文殊菩薩道:“……三藏所言有趣,但這妖怪是領了佛旨,不該死。”三藏哦了一聲,表示自己願聞其詳,那烏雞國國王也支撐著爬起,朝菩薩拜了下去,問道:“不知佛祖為何要懲我?求菩薩解釋一番。”文殊菩薩認出他,忽從雲端落下,搖身一變,問他:“你可還識得這個模樣?”
國王一臉納悶,又細細打量,迴道:“這……這不識得了。”
文殊菩薩收迴凡人之象,坐迴雲端,道:“昔日你見我這般模樣時方七八歲,隻因你前九世功德圓滿,卻因種種緣由,未能金身成佛,這世佛祖便差我來度你歸西,因是不可原身不可相見,變做一凡僧,問你化些齋供,又問你是否願意度西,你尚不肯,令士兵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禦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便縱我獅猁下凡,令他化為道士,到此處推你下井,浸你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一飲一啄,隻因前定,而我那獅猁並非自願而為,打不得。”
三藏還未說甚麽,底下國王聲音顫顫巍巍,問道:“他並非自願而為?是推我下井?還是與我交好?”三藏腳下妖怪掙紮著抬起頭來,他已無力變迴人樣,變迴道士那俊美模樣,如今氣力逐漸流失,妖怪特征顯露,青麵獠牙,雙眼通紅,聲音卻未有變化,還是昔日熟悉語調:“我……並非自願……推你下井。”
他這是真情實意的話語了,奉旨下凡已是身不由已,五年之限,兩年寬餘,他無法再拖。他在五台山隻不過是一隻妖精,一隻麵目可憎的獅猁,誰願意與獅猁談佛論道呢,為妖歲月千千萬,卻不抵在凡間區區五年,他頂著他人皮相,心中畏懼,從不敢以真麵目示人,國王對他視如知己,對他情深意重,他編下來自終南山的謊言,為了圓過這個謊言,又是一個接一個,他名字是假,身份是假,來曆是假,唯有他腹內詩書學識與情感半點不假,這兩年時光如同偷來一般,他還是那頭就地打滾的獅猁時,何曾有想到過半點這番光景。但他不得不動手了,他接的佛旨打在他的背山,滲透入他的體內,佛光於修煉的妖精毫無傷害,而他下凡化為害人的妖怪,佛光日日夜夜侵蝕他,逼迫他,最終還是動了手。
他封鎖了禦花園,在琉璃井上設置了機關,又去井下龍王處搶來定顏珠,放入國王口中,隻為保存他麵貌,又次次半夜下得水井去,勾出那國王魂魄,妖術迷惑之,使他誤以為自己還未死,屍體不曾在他腳下罷,如同往日一般與他交談,在禦花園中漫步,談天論地。
天下偌大,知己難尋,他怎會又是自願推他下井。
國王朝著文殊菩薩跪下,磕頭道:“昔日是我不識菩薩真麵目,冒犯了菩薩,雷鳴如今才知,罪有應得,菩薩理應怪罪,隻求菩薩切勿傷害了他。”
太子在旁喊了聲父皇,聲音酸澀的很,國王伸手將他摟住,眼淚落下:“我對不起你,對不起你母後,但此事不怪他……此事皆因我而起,若是我離去,你定要好好當個明君。”
三藏鬆了桎梏,獅猁掙紮著從他腳下爬出,也無力氣掙紮起磕頭,趴在地上:“菩薩……我已完成佛旨,不妨速速歸去吧。”
文殊菩薩在半空中念了句阿彌陀佛;“你原是五台山一隻獅猁,每日聽佛音沐靈氣得以成精,要修煉成佛成仙,命中注定應遭受一劫,如今此劫已過,也是時候與我迴去了。”他又對著國王道:“你是九世福人,命當貴不可言,卻因試探一事,受了懲罰,如今便令你在凡間繼續為王,壽終正寢,便能修金身,返靈山。”
那獅猁與國王一同朝著菩薩又磕了頭,文殊菩薩念了個咒,將獅猁變迴原身,身上傷口痊愈,他坐在了獅猁背上,朝三藏頷了頷首,踏著祥光離去。
猴子手搭涼篷,遠遠望著那朵祥雲消失,忽朝三藏道:“那些菩薩真真個多事,隻說凡人有錯,怎不說他見了凡人就問他是否願意歸西,哪個凡人會應他?若是這般問爺爺,不打得他歸西,就枉成了齊天大聖四個字。”
三藏卻在那邊想,日/後他若編纂一本經書,其中定要用一張,寫各路菩薩是如何點化凡人,雖然手段不同,但一模一樣糟心,倘若他成了菩薩,也要召開個甚麽點化大會,好好教導那些菩薩,如何才能與凡人正確溝通。
送去文殊菩薩,幾妖又將國王、太子、並文恭孫一道送迴烏雞國朝廷正殿上,那裏皇後正坐在了殿上,百官亂成一團,皆以為他們國王太子與妖怪同歸於盡,不知該如何是好,見了他們踩著祥雲從天邊飛過來,紛紛跪到,國王從雲端落下,一手握著皇後,一手握住太子,送迴到殿上落座,重整百官,又是對三藏千恩萬謝,親自率百官送出城門,卷簾那兩個箱籠裏重新裝滿了幹糧,國王直直送出了幾十裏,等看不到了三藏影子,方才迴城去。
他餘下十年內,勤勤懇懇治國,又將太子扶持上皇位,文恭孫與太子重修於好,接任了他父親兵部尚書職位,太子性格稍微軟弱,文恭孫性格強硬,在朝廷之上尚能彌補一番,雷鳴做了二十年太上皇,重修了禦花園,卻依舊銅鎖掛住,隻每日一人前往內漫步,終究壽終正寢,撒手人寰。他吐出最後一口氣,便看到佛光從天邊而來,祥雲漫布天際,佛音嫋嫋,文殊菩薩化作昔日僧人模樣,朝他走來,身後緊隨一人,麵容陌生,滿頭黃發,緊張地望著他。
雷鳴抬手,朝他道:“小弟姓雷,後跟一個鳴字,不知兄台何姓何名?”
菩薩一旁站定,不說話,麵帶微笑,那人走到他麵前,也是拱手:“在下師厲,無字無號,五台山一獅子精而已。”
太子手還未有握在他那腰間佩劍上,先是被文恭孫一把推開,然而可惜得緊,文恭孫的武藝雖比太子高出了十倍而去,世間還有凡人和尚比他高出了百倍千倍萬萬倍去,瞬間與太子摔倒在一起。
黃毛怪萬萬沒有料到自己不僅打不過猴子,連一個凡人和尚都能將他從雲上拽下來,然後禪杖無情如流水,堅硬如巨石,幾下就打飛了他手中寶劍,再幾下,就打得他橫飛了出去,被和尚一腳貫在了地上,臉朝下,四肢橫趴,口中感受到了鮮血與大地土壤的芬芳味道。身後那另三個妖怪歡欣鼓舞:“師傅威武!師傅好好教訓他一頓!”
猴子從天庭下來時所見便是這番景象,口中咂舌,心道竟然還有如此不長眼睛的妖怪,照理說和尚在前麵路上除妖的傳聞已是沸沸揚揚,半途來劫爺爺倒能諒他不識爺爺威名,怎還這般想不開,可憐可憐,便落下雲頭,喊道:“師傅!金丹已經取到,師傅是要先超度,還是先救人?”
黃毛怪唿吸微弱,半死不活,三藏有些失望,想來並不是哪個妖怪都能將他們天生的蠻力好好應用,腳下這個便是荒廢自身,混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可惜至極,道了聲:“先救人。”猴子應了聲,卻拿著顆金丹也不知如何是好,他本毫無救人經驗,忽突發奇想,問三藏道:“師傅,爺爺變成蚊蟲,帶著那金丹飛進去可好?”三藏自然不應,他見那黃毛怪也是氣息奄奄,便不再管他,而是讓卷簾去附近尋了一缽水,又教太子來,將那顆金丹與水喂他父皇下肚。太子照做,隻因國王已死三年,喉舌僵硬,三藏無法,湊上前去,八戒悚然問道:“師傅可要親自喂?”
三藏搖了搖頭,他手法熟練,輕鬆便卸了那國王下巴,一推又一送,金丹很快落入喉中,方將下巴裝了迴去。那金丹落入肚後,約莫小半個時辰,國王肚內腸鳴聲不斷,手腳卻依然動彈不得,三藏手指在他鼻下一湊,也毫無感覺到唿吸,便猜測道:“他死了三年之久,理當是體內元氣斷絕,需要一口氣度他方行。”太子聞言便要上前,三藏道不可,又轉向了猴子:“你可有食過葷腥?”
猴子表情鎮定:“吃過,爺爺自小人肉不斷。”
三藏看了他一眼,滿臉的不相信,猴子敗下陣來,無可奈何:“沒食過!沒食過!”他掀了一掀袍子,上前蹲在國王身旁,三藏卻又喊他等等,便是咬破了自己指尖,在猴子臉上書寫了一道昔日觀音曾用的起死迴生咒,猴子舔了舔唇上鮮血,彎下腰去,噙著國王口唇,一口氣唿入咽喉之內,度下重樓,轉明堂,徑至丹田,度那衰竭元氣,國王氣聚神歸,猛然醒了過來,翻身爬起,輪拳曲足,先是朝著三藏跪拜了下去,口喊師傅,起身時卻看到了三藏身後那勉強睜開著眼睛的黃毛怪。
黃毛怪睜開眼睛時,恰好看了他們一群人圍在那邊,忽又見那死去三年的人爬了起來,口中說話,朝三藏跪了下去,卻又看向了他,便是再也認不得,還問三藏:“師傅,那邊個是妖怪?”黃毛怪慘然一笑,他在後方喊了聲和尚,那三藏果然朝他走了過來,他用盡體內剩餘妖力,卷起一道狂風,裹住三藏,待到妖風散去,原地赫然出現了兩位三藏。
這妖怪的變化之術確實了得,學的三藏一模一樣,猴子在後方冷笑聲,正要火眼金睛一照,忽見其中一位三藏二話不說,手持禪杖,便朝身邊那一位臉上招唿,身旁那一位極力支架,身手見絀,正要被三藏一禪杖掀飛出去,半空中那東北角驀地有一聲喊道:“三藏,萬萬不可!”
底下幾妖齊齊抬頭看,那雲上顯露出文殊菩薩真身,猴子嘖嘖道:“原來文殊菩薩也與那觀音一樣,作坑我等的這行當。”文殊菩薩隻當風大聽不到猴子所說,坐在那祥雲上,手中持一麵照妖鏡,照住了那黃毛怪的原身,鏡中卻是個青麵黃毛的獅猁王,雙眼冒著紅光,他與三藏溫言道:“三藏,放了我坐騎吧。”
三藏手中禪杖一收,腳上踩著那妖怪,也彬彬有禮地朝著文殊菩薩行禮,道:“菩薩不急,待貧僧將妖怪超度完,定會讓菩薩將那魂魄帶走。”文殊菩薩道:“……三藏所言有趣,但這妖怪是領了佛旨,不該死。”三藏哦了一聲,表示自己願聞其詳,那烏雞國國王也支撐著爬起,朝菩薩拜了下去,問道:“不知佛祖為何要懲我?求菩薩解釋一番。”文殊菩薩認出他,忽從雲端落下,搖身一變,問他:“你可還識得這個模樣?”
國王一臉納悶,又細細打量,迴道:“這……這不識得了。”
文殊菩薩收迴凡人之象,坐迴雲端,道:“昔日你見我這般模樣時方七八歲,隻因你前九世功德圓滿,卻因種種緣由,未能金身成佛,這世佛祖便差我來度你歸西,因是不可原身不可相見,變做一凡僧,問你化些齋供,又問你是否願意度西,你尚不肯,令士兵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禦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便縱我獅猁下凡,令他化為道士,到此處推你下井,浸你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一飲一啄,隻因前定,而我那獅猁並非自願而為,打不得。”
三藏還未說甚麽,底下國王聲音顫顫巍巍,問道:“他並非自願而為?是推我下井?還是與我交好?”三藏腳下妖怪掙紮著抬起頭來,他已無力變迴人樣,變迴道士那俊美模樣,如今氣力逐漸流失,妖怪特征顯露,青麵獠牙,雙眼通紅,聲音卻未有變化,還是昔日熟悉語調:“我……並非自願……推你下井。”
他這是真情實意的話語了,奉旨下凡已是身不由已,五年之限,兩年寬餘,他無法再拖。他在五台山隻不過是一隻妖精,一隻麵目可憎的獅猁,誰願意與獅猁談佛論道呢,為妖歲月千千萬,卻不抵在凡間區區五年,他頂著他人皮相,心中畏懼,從不敢以真麵目示人,國王對他視如知己,對他情深意重,他編下來自終南山的謊言,為了圓過這個謊言,又是一個接一個,他名字是假,身份是假,來曆是假,唯有他腹內詩書學識與情感半點不假,這兩年時光如同偷來一般,他還是那頭就地打滾的獅猁時,何曾有想到過半點這番光景。但他不得不動手了,他接的佛旨打在他的背山,滲透入他的體內,佛光於修煉的妖精毫無傷害,而他下凡化為害人的妖怪,佛光日日夜夜侵蝕他,逼迫他,最終還是動了手。
他封鎖了禦花園,在琉璃井上設置了機關,又去井下龍王處搶來定顏珠,放入國王口中,隻為保存他麵貌,又次次半夜下得水井去,勾出那國王魂魄,妖術迷惑之,使他誤以為自己還未死,屍體不曾在他腳下罷,如同往日一般與他交談,在禦花園中漫步,談天論地。
天下偌大,知己難尋,他怎會又是自願推他下井。
國王朝著文殊菩薩跪下,磕頭道:“昔日是我不識菩薩真麵目,冒犯了菩薩,雷鳴如今才知,罪有應得,菩薩理應怪罪,隻求菩薩切勿傷害了他。”
太子在旁喊了聲父皇,聲音酸澀的很,國王伸手將他摟住,眼淚落下:“我對不起你,對不起你母後,但此事不怪他……此事皆因我而起,若是我離去,你定要好好當個明君。”
三藏鬆了桎梏,獅猁掙紮著從他腳下爬出,也無力氣掙紮起磕頭,趴在地上:“菩薩……我已完成佛旨,不妨速速歸去吧。”
文殊菩薩在半空中念了句阿彌陀佛;“你原是五台山一隻獅猁,每日聽佛音沐靈氣得以成精,要修煉成佛成仙,命中注定應遭受一劫,如今此劫已過,也是時候與我迴去了。”他又對著國王道:“你是九世福人,命當貴不可言,卻因試探一事,受了懲罰,如今便令你在凡間繼續為王,壽終正寢,便能修金身,返靈山。”
那獅猁與國王一同朝著菩薩又磕了頭,文殊菩薩念了個咒,將獅猁變迴原身,身上傷口痊愈,他坐在了獅猁背上,朝三藏頷了頷首,踏著祥光離去。
猴子手搭涼篷,遠遠望著那朵祥雲消失,忽朝三藏道:“那些菩薩真真個多事,隻說凡人有錯,怎不說他見了凡人就問他是否願意歸西,哪個凡人會應他?若是這般問爺爺,不打得他歸西,就枉成了齊天大聖四個字。”
三藏卻在那邊想,日/後他若編纂一本經書,其中定要用一張,寫各路菩薩是如何點化凡人,雖然手段不同,但一模一樣糟心,倘若他成了菩薩,也要召開個甚麽點化大會,好好教導那些菩薩,如何才能與凡人正確溝通。
送去文殊菩薩,幾妖又將國王、太子、並文恭孫一道送迴烏雞國朝廷正殿上,那裏皇後正坐在了殿上,百官亂成一團,皆以為他們國王太子與妖怪同歸於盡,不知該如何是好,見了他們踩著祥雲從天邊飛過來,紛紛跪到,國王從雲端落下,一手握著皇後,一手握住太子,送迴到殿上落座,重整百官,又是對三藏千恩萬謝,親自率百官送出城門,卷簾那兩個箱籠裏重新裝滿了幹糧,國王直直送出了幾十裏,等看不到了三藏影子,方才迴城去。
他餘下十年內,勤勤懇懇治國,又將太子扶持上皇位,文恭孫與太子重修於好,接任了他父親兵部尚書職位,太子性格稍微軟弱,文恭孫性格強硬,在朝廷之上尚能彌補一番,雷鳴做了二十年太上皇,重修了禦花園,卻依舊銅鎖掛住,隻每日一人前往內漫步,終究壽終正寢,撒手人寰。他吐出最後一口氣,便看到佛光從天邊而來,祥雲漫布天際,佛音嫋嫋,文殊菩薩化作昔日僧人模樣,朝他走來,身後緊隨一人,麵容陌生,滿頭黃發,緊張地望著他。
雷鳴抬手,朝他道:“小弟姓雷,後跟一個鳴字,不知兄台何姓何名?”
菩薩一旁站定,不說話,麵帶微笑,那人走到他麵前,也是拱手:“在下師厲,無字無號,五台山一獅子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