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心中驚訝極了。
上輩子那秦湛玉樹臨風、文采出眾,趙子妤性情溫婉、如沐春風,昭昭一直覺得他們真真是一對璧人。但怎麽……
虞二公子若是原本和趙子嫿自幼定親,後來卻又悔婚轉而求娶趙子妤,那可真是叫什麽事兒呀!這樣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上輩子絲桐對與趙子妤交好的自己惡語相向,為何趙子嫿冷得竟似個冰人一般了。
昭昭看著提及虞湛時候耳根微紅的趙子嫿,一時心中也不知是什麽滋味。
這天夜裏昭昭有些輾轉難眠,她迴想起前世種種,忽覺自己仿佛生活在一團迷霧裏,是非善惡俱不分明。
次日清晨,她是被茯苓硬拽著叫起來的,她在女學的第一堂課乃是史學。
教授史學的夫子據說來頭頗大,早年是在東宮給獻章太子講史的學士,後來辭官歸隱,很多年以後才到了明德女學教書。獻章太子便是未來永興帝之父,也是那個當了四十多年太子最後卻死在了皇位前的倒黴蛋。據傳他性情寬厚,素有賢名。
史學的上課地點在鏡湖邊上的鏡春園。
昭昭剛一進門,就被園子裏的景象嚇了一跳。
倒不是說選修了史學的女學生們有很多,恰恰相反,這一屆兩百多個女學生裏約莫隻有十幾個人選修了這門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一大清早就從對麵山頭的應天書院裏翻山越嶺來旁聽的學子倒是挺多。
講壇近處設了十餘個坐席,用屏風虛虛擋住,後麵烏壓壓一片都是應天書院的學子們,年齡大大小小的都有,學堂裏還有許多教儀在後頭維持禮儀。
昭昭不由得咋舌,這難道就是大多數女學生沒有選修這門課的原因?是怕這麽一大群的旁聽生一起上課會有損自己的閨譽?而且不是說隻有大儒偶爾來女學開講時才會允許旁聽嗎?但怎麽今日看著好似這史學課竟是成了兩院的公選課一般?
真是奇怪!若是這方老先生的課這般受到應天書院學子們的推崇,那他為何不幹脆去那裏任教呀?
帶著這樣的疑惑,昭昭在屏風前麵的一個坐席上就坐,將筆墨紙硯從書袋中取出來,依次擺放在桌案上。這一點她們倒是比旁聽生的待遇要好一些,屏風後邊的那些人隻有一個小蒲團就坐,是不設桌案的。
不多時,那位傳說中的方老先生終於出現了,倒是比昭昭想象中年輕一些。方老先生建元初年曾任太子少傅,這般算來如今怎麽也該有七十歲了罷,但瞧著卻是精神矍鑠的模樣。
這一批女學生們的第一堂課自然是照例從《史記》講起。有趣的是今日並未先講五帝本紀第一,而是講了夏本紀第二。
方老先生上了講壇,看了下麵烏壓壓的一眾學子,笑嗬嗬道:“今日翻山越嶺地居然來了這麽多人呀,嘖嘖嘖,你們應天書院的學子向來是喜歡聽夏本紀的,也罷,今日就先講講夏本紀好了。”
昭昭一開始有些奇怪,為什麽說應天書院的學子慣來是喜歡聽夏本紀的呢?可是聽著聽著,她就仿佛明白了些許,又好似什麽也不明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方老先生先是慢悠悠地念了一段,然後方才開始講解起來。
這段話原不過是介紹大禹的祖先罷了,但是聽著怎麽有一丟丟別扭呢?昭昭疑心自己是聽錯了,但方老先生剛剛好似千真萬確地說了一句類似“哎呀呀,這樣看來隻有禹的曾祖父和父親沒有當過皇帝呀,一輩子都是臣子……”
可是,方才不是還在說禪讓製嗎?接這麽一句真的好嗎?
之後方老先生講到禹繼位的過程:“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這說的是舜帝將大禹推舉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者。這看起來倒是挺和諧的,但有趣的是十七年之後舜帝方才逝世。
然後又是服喪了三年才完畢,都已經眼巴巴地等了二十年了,但是禹卻沒有直接繼承了帝位,而是先那麽假意地推讓了一番。他想要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於是就躲避到了陽城。但天下諸侯自然都是明白人,自然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的。
於是乎,禹這才“無奈”地繼承帝位,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將國號定為夏。
再然後又講到了禹去世之後的事情,有趣的是此後的發展恰恰相反:“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也不知太史公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段所寫的情況與之前那段竟是對仗得如此工整。
這裏說的是十年之後,禹到東方視察的時候在會稽逝世了。禹表示要把帝位傳給益。同樣是服喪了三年方才完畢,益大約是想要效仿禹當年的做法,先把帝位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跑到箕山之南去躲避。
但或許是什麽事情沒有安排好,事情的發展倒是與上一次大不相同。
眾人皆道禹的兒子啟十分賢德,天下的人心都歸順於他。雖然益才是禹死前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但其實益輔佐禹的時間並不長,天下的人心並不順服於他。天知道禹臨終前為什麽要選這個資曆尚淺的家夥繼承帝位!
最終,天下各路諸侯都不理會在箕山之南躲避著的益,而去趕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這麽說讓當年的商均怎麽想?他難道就不是你們的君主舜帝的兒子嗎?
總之,最後還是禹的兒子啟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帝啟。
後來啟倒是幹脆多了,臨終前直接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自此之後,禪讓製就正式被世襲製取代了。
那方老先生講到此處昭昭都聽懵了,要知道大祈朝的建元帝的皇位也是禪讓得來的呀!
太-祖皇帝無子,便立了妻子吳氏的嫡親弟弟為皇太弟,駕崩後太宗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當然了,這隻是流傳於民間的官方說法,前世昭昭可是聽說過太宗繼位之前的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太-祖皇帝和昭烈皇後吳氏原本欲效仿周太-祖郭威。那郭威舍棄了與自己親緣更近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等人,而是選擇了過繼妻子的侄兒冊立為太子。這便是後來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文皇帝郭榮。
昭烈皇後原本選定了娘家一個年幼的侄兒,便是後來的獻章太子。就在帝後二人欲昭告天下、行過繼之禮的時候,忽而有人上書勸誡。
說是自中唐藩鎮割據以來的近兩百年的時間裏,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小兒,想要單單倚靠血緣就保住皇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上書之人字字泣血,言說國賴長君。
後來,太-祖皇帝便代父過繼了妻弟吳昪,入宗廟,改為李姓,冊立其為皇太弟。這便是後來的大祈建元皇帝李昪。
但到底自小過繼的嗣子和成年後冊封的皇太弟情分不同。
周世宗郭榮是郭威正式冊立的皇子,他自從繼位以來就嚴格遵守自己身為郭氏一族嗣子的本分。不曾私底下與他的生父見麵,而是以元舅之禮對待他。同樣的,郭榮也不曾封柴家的親兄弟為王,不曾將柴氏族人看作是皇族。當然,他就更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改郭姓為柴了。大周皇族改為柴姓那是末年的宣和帝幹出的荒唐事。
而大祈太宗李昪乃是皇太弟身份繼位的,他一直以來都對自己改姓之事頗有心結。建元二十七年,終於在蔡相的造勢下正式將皇族改迴吳姓。
同年,建元帝冊封他血緣上的親姐姐、宗法上的長嫂昭烈皇後吳氏為鎮國大長公主。昭昭知曉大長公主私下裏是不喜他人稱其為公主的,近身伺候之人多以“殿下”稱之。由此可見大長公主對太宗皇帝的心結。
自建元二十七年太宗改姓之時,昔日隨太-祖皇帝南征北戰的一文臣三武將僅剩兩人。
建元十三年,顯國公竇氏被抄家。同年,雖然建元帝將年幼的熙寧公主許嫁楊家子以示安撫,但靖國公到底也降爵成了靖北侯。建元二十六年,英國公阮氏被族誅。
與之相反的是,當年那個以“國賴長君”勸誡太-祖皇帝的虞家倒是封了侯爵。便是如今趙子嫿的未婚夫虞湛的忠勇侯虞家。
鎮國大長公主原本就是屬意獻章太子繼位的,後來獻章太子亡故,大長公主便一直暗中扶持皇太孫,便是後來登基的永興帝。
傳聞太孫與其父一般是個溫厚寬忍、禮賢下士的賢明之人,但果真如此嗎?
昭昭隱約迴想起上輩子,那個獨坐高台的寂寥身影,那個蒼白、陰翳的年輕帝王。
上輩子那秦湛玉樹臨風、文采出眾,趙子妤性情溫婉、如沐春風,昭昭一直覺得他們真真是一對璧人。但怎麽……
虞二公子若是原本和趙子嫿自幼定親,後來卻又悔婚轉而求娶趙子妤,那可真是叫什麽事兒呀!這樣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上輩子絲桐對與趙子妤交好的自己惡語相向,為何趙子嫿冷得竟似個冰人一般了。
昭昭看著提及虞湛時候耳根微紅的趙子嫿,一時心中也不知是什麽滋味。
這天夜裏昭昭有些輾轉難眠,她迴想起前世種種,忽覺自己仿佛生活在一團迷霧裏,是非善惡俱不分明。
次日清晨,她是被茯苓硬拽著叫起來的,她在女學的第一堂課乃是史學。
教授史學的夫子據說來頭頗大,早年是在東宮給獻章太子講史的學士,後來辭官歸隱,很多年以後才到了明德女學教書。獻章太子便是未來永興帝之父,也是那個當了四十多年太子最後卻死在了皇位前的倒黴蛋。據傳他性情寬厚,素有賢名。
史學的上課地點在鏡湖邊上的鏡春園。
昭昭剛一進門,就被園子裏的景象嚇了一跳。
倒不是說選修了史學的女學生們有很多,恰恰相反,這一屆兩百多個女學生裏約莫隻有十幾個人選修了這門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一大清早就從對麵山頭的應天書院裏翻山越嶺來旁聽的學子倒是挺多。
講壇近處設了十餘個坐席,用屏風虛虛擋住,後麵烏壓壓一片都是應天書院的學子們,年齡大大小小的都有,學堂裏還有許多教儀在後頭維持禮儀。
昭昭不由得咋舌,這難道就是大多數女學生沒有選修這門課的原因?是怕這麽一大群的旁聽生一起上課會有損自己的閨譽?而且不是說隻有大儒偶爾來女學開講時才會允許旁聽嗎?但怎麽今日看著好似這史學課竟是成了兩院的公選課一般?
真是奇怪!若是這方老先生的課這般受到應天書院學子們的推崇,那他為何不幹脆去那裏任教呀?
帶著這樣的疑惑,昭昭在屏風前麵的一個坐席上就坐,將筆墨紙硯從書袋中取出來,依次擺放在桌案上。這一點她們倒是比旁聽生的待遇要好一些,屏風後邊的那些人隻有一個小蒲團就坐,是不設桌案的。
不多時,那位傳說中的方老先生終於出現了,倒是比昭昭想象中年輕一些。方老先生建元初年曾任太子少傅,這般算來如今怎麽也該有七十歲了罷,但瞧著卻是精神矍鑠的模樣。
這一批女學生們的第一堂課自然是照例從《史記》講起。有趣的是今日並未先講五帝本紀第一,而是講了夏本紀第二。
方老先生上了講壇,看了下麵烏壓壓的一眾學子,笑嗬嗬道:“今日翻山越嶺地居然來了這麽多人呀,嘖嘖嘖,你們應天書院的學子向來是喜歡聽夏本紀的,也罷,今日就先講講夏本紀好了。”
昭昭一開始有些奇怪,為什麽說應天書院的學子慣來是喜歡聽夏本紀的呢?可是聽著聽著,她就仿佛明白了些許,又好似什麽也不明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方老先生先是慢悠悠地念了一段,然後方才開始講解起來。
這段話原不過是介紹大禹的祖先罷了,但是聽著怎麽有一丟丟別扭呢?昭昭疑心自己是聽錯了,但方老先生剛剛好似千真萬確地說了一句類似“哎呀呀,這樣看來隻有禹的曾祖父和父親沒有當過皇帝呀,一輩子都是臣子……”
可是,方才不是還在說禪讓製嗎?接這麽一句真的好嗎?
之後方老先生講到禹繼位的過程:“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這說的是舜帝將大禹推舉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者。這看起來倒是挺和諧的,但有趣的是十七年之後舜帝方才逝世。
然後又是服喪了三年才完畢,都已經眼巴巴地等了二十年了,但是禹卻沒有直接繼承了帝位,而是先那麽假意地推讓了一番。他想要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於是就躲避到了陽城。但天下諸侯自然都是明白人,自然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的。
於是乎,禹這才“無奈”地繼承帝位,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將國號定為夏。
再然後又講到了禹去世之後的事情,有趣的是此後的發展恰恰相反:“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也不知太史公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段所寫的情況與之前那段竟是對仗得如此工整。
這裏說的是十年之後,禹到東方視察的時候在會稽逝世了。禹表示要把帝位傳給益。同樣是服喪了三年方才完畢,益大約是想要效仿禹當年的做法,先把帝位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跑到箕山之南去躲避。
但或許是什麽事情沒有安排好,事情的發展倒是與上一次大不相同。
眾人皆道禹的兒子啟十分賢德,天下的人心都歸順於他。雖然益才是禹死前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但其實益輔佐禹的時間並不長,天下的人心並不順服於他。天知道禹臨終前為什麽要選這個資曆尚淺的家夥繼承帝位!
最終,天下各路諸侯都不理會在箕山之南躲避著的益,而去趕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這麽說讓當年的商均怎麽想?他難道就不是你們的君主舜帝的兒子嗎?
總之,最後還是禹的兒子啟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帝啟。
後來啟倒是幹脆多了,臨終前直接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自此之後,禪讓製就正式被世襲製取代了。
那方老先生講到此處昭昭都聽懵了,要知道大祈朝的建元帝的皇位也是禪讓得來的呀!
太-祖皇帝無子,便立了妻子吳氏的嫡親弟弟為皇太弟,駕崩後太宗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當然了,這隻是流傳於民間的官方說法,前世昭昭可是聽說過太宗繼位之前的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太-祖皇帝和昭烈皇後吳氏原本欲效仿周太-祖郭威。那郭威舍棄了與自己親緣更近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等人,而是選擇了過繼妻子的侄兒冊立為太子。這便是後來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文皇帝郭榮。
昭烈皇後原本選定了娘家一個年幼的侄兒,便是後來的獻章太子。就在帝後二人欲昭告天下、行過繼之禮的時候,忽而有人上書勸誡。
說是自中唐藩鎮割據以來的近兩百年的時間裏,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小兒,想要單單倚靠血緣就保住皇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上書之人字字泣血,言說國賴長君。
後來,太-祖皇帝便代父過繼了妻弟吳昪,入宗廟,改為李姓,冊立其為皇太弟。這便是後來的大祈建元皇帝李昪。
但到底自小過繼的嗣子和成年後冊封的皇太弟情分不同。
周世宗郭榮是郭威正式冊立的皇子,他自從繼位以來就嚴格遵守自己身為郭氏一族嗣子的本分。不曾私底下與他的生父見麵,而是以元舅之禮對待他。同樣的,郭榮也不曾封柴家的親兄弟為王,不曾將柴氏族人看作是皇族。當然,他就更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改郭姓為柴了。大周皇族改為柴姓那是末年的宣和帝幹出的荒唐事。
而大祈太宗李昪乃是皇太弟身份繼位的,他一直以來都對自己改姓之事頗有心結。建元二十七年,終於在蔡相的造勢下正式將皇族改迴吳姓。
同年,建元帝冊封他血緣上的親姐姐、宗法上的長嫂昭烈皇後吳氏為鎮國大長公主。昭昭知曉大長公主私下裏是不喜他人稱其為公主的,近身伺候之人多以“殿下”稱之。由此可見大長公主對太宗皇帝的心結。
自建元二十七年太宗改姓之時,昔日隨太-祖皇帝南征北戰的一文臣三武將僅剩兩人。
建元十三年,顯國公竇氏被抄家。同年,雖然建元帝將年幼的熙寧公主許嫁楊家子以示安撫,但靖國公到底也降爵成了靖北侯。建元二十六年,英國公阮氏被族誅。
與之相反的是,當年那個以“國賴長君”勸誡太-祖皇帝的虞家倒是封了侯爵。便是如今趙子嫿的未婚夫虞湛的忠勇侯虞家。
鎮國大長公主原本就是屬意獻章太子繼位的,後來獻章太子亡故,大長公主便一直暗中扶持皇太孫,便是後來登基的永興帝。
傳聞太孫與其父一般是個溫厚寬忍、禮賢下士的賢明之人,但果真如此嗎?
昭昭隱約迴想起上輩子,那個獨坐高台的寂寥身影,那個蒼白、陰翳的年輕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