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且說林遠濤這小半年來陪著李師爺在南方各地奔走,眼見得李師爺拿著東主知縣大人的帖子出入各個衙門,把這件幾個村鄉親極盼望的事給辦成了,雖是費了不少錢鈔,連自己第二個孩子出生也未能陪伴周瓦,可是心裏還是高興的——若是沒有來自官府方麵的助力,隻憑自家與眾鄉親之力,不是說辦不成,卻難免要用些歪門邪道的手段。
用那樣上不得台麵的手段,在這樣的太平年間難免有些隱患,且又有傷陰德。孑然一身之時自是不怕的,可現在有家有口的,隻要想起家裏的大大小小,林遠濤不免就把這行善積德四個字記在心上了。這樣一想,花費的這些錢財精力竟是不算什麽了。
林遠濤去了這個心結,每日裏路上又可遠遠看著這些時日奔走的結果,隻要想一想就壓不住心裏的高興。
自家的家財雖比不得豪商大戶,可是在鄉間生活也可以寬鬆舒適。在下窪子那樣的港口又有固定的房產,即使手裏的生意都收了,隻把鋪子、庫房租出去取租,每年收益也夠與自家瓦片再養幾個孩子,也能給孩兒們都治下家產。
林遠濤自恃,若是自己安心在鄉間做個富家翁,不用勞心勞力的,日子自然也過得。隻是心裏卻是要憋屈——瓦片還可以忙些田地裏的活計,小秦也能守著柞蠶一攤子事情過得有滋有味,連自家夏生現在也能帶著栓柱在村裏唿嘯來去,等再大上兩歲就可以開始讀書,也算是有個營生,唯有自己,恐怕隻能守著守著鍋台與新下生的二兒子了。
一邊想著自家人口雖少卻是各個能幹,一邊念著自己怕是越來越沒用了,林遠濤忍不住閑暇時不斷寫信好隨著李師爺給縣令大人的信件一起捎迴去,反正縣衙裏的書吏差役個個跟他相熟,隨便哪一個也可以給他送到家裏去的。
李師爺這些日子被林遠濤奉承的好,眼見又有財貨入賬,簡直與他成了個忘年的知己。每日裏幾杯暖酒下肚,越發連作為知縣大人心腹的矜持也沒有了,嘴裏隻喚他“老弟”,又有不少推心置腹的話與他講。
因林遠濤與縣衙裏眾人都相熟,李師爺不免把他當成半個官麵上的人——且等林遠濤年歲再大上一些,家中子侄略略沾些文氣,他又有些家財,自然便可成為鄉紳一流的人物了。
更別說像林遠濤這樣能幹的人物,別說自己這樣的師爺,就是縣令大人治理治下,想要有所作為,也免不了要有所倚重的。
想到此處關節的李師爺不由心中一動,又起了替他東主分憂的心思。
當朝當代替君牧民的地方官員,上官考評時,一則重農桑稅賦,二則重文章教化。他家東主,本身是科舉出身,又有誌向。唯有一條,並非是顯宦大族的出身,仕途上就難免要艱難些。
《輪迴樂園》
若是這縣令仕途艱難到底,消磨了誌氣,隻想著攢些錢財,他這個師爺倒好當些。偏偏任內趕上下窪子開港,又有這下麵的鄉民竟不讓人費半點心的自家在荒山上養了柞蠶了。
現下看來,隻要一二年內不出個天災人禍的,東主任內農桑稅賦這條,都有可說道處,就是沒甚硬關係,上官隻怕憑良心至少也要給個中上等的考評。若是能把個北方小縣,治理的家家戶戶可以養蠶織綢,東主的考評就要大大的增添光彩,稱之為“循吏”也不為過。
唯一的短處,就在於治下乃是北方,又不是甚大縣,難免文風不盛。
特別是當地民風又甚是彪悍,聽聞鄉間連哥兒都能手持棍棒,將個小賊打的落花流水的。更別說脾氣更為暴躁的漢子了。
這人若是吃不飽穿不暖,你就是勸他向學說的天花亂墜,他也沒甚精神去學。再者說,上官即使考教文章教化,難不成還真能鄉間走訪不成?多也是看這一縣之中有多少蒙童,任內又考出多少讀書人罷了。
李師爺思來想去,文章教化一條,也要從這些手有餘財的人家入手才是。家裏窮的精光的人家是再沒心思去思量讀書之事的。
因此,這些時日李師爺竟每日裏跟林遠濤說些耕讀傳家的話來。哪日裏不把“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念上幾遍都不算過了這一天。
李師爺聽聞得林遠濤育有兩子,本是要極力勸他送子讀書的,他還可以給介紹個相熟的教書先生,也算謝林遠濤這些日子照管的好。於自己而言,既可以多得一份謝禮又能關照同鄉,落下份人情,隻要動動嘴的事,何樂而不為?
誰知這林遠濤長子尚不滿五歲,二子更在繈褓之中,真個叫李師爺惆悵不已,滿腔熱情都無處拋灑了,隻好每日間多飲幾杯消愁解悶。隻是李師爺執念未消,半醉間尤記得說些他的東主縣令大人早年讀書科考,改換門庭的事。果然激勵的林遠濤答應長子開蒙時必找他薦一個可靠蒙師來,還要厚厚的送他份謝禮才罷。
且說林遠濤一邊應酬著李師爺,一邊估算著家裏田地應是大致收完,不知收成如何?自家瓦片從來看重田產收成,秋收時必然不肯隻是旁觀,必要操勞的。雖家裏有雇工、佃農,可是又有孩子絆身,竟是不知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每到這時林遠濤都不免有些恨周璋扶都扶不起,若是他能幫上忙,就是每年花些錢糧與他又能如何?
一時思念過家人,又想起要組織人來學織綢的手藝,有一件事卻是不能不提前做些準備。
如今時已入秋,往後自然是一日冷過一日,這些預備要學織綢的人,確實要準備個暖和幹淨的房舍才好。
真要架起織機,織起綢來,這些都是些易燃的物件,是萬萬不能攏火盆,見著明火的。且火盆等物又有灰塵,不夠潔淨,恐汙了綢子。依林遠濤的想法,最好在他迴去前,讓小秦跟李遠等人通個氣,準備學手藝的幾個村子,各村裏能說上話的人聚在一起好好商量一下,這織綢的地方,究竟該安排在個什麽地方。定了地方,還得商量是安排新起個房屋,還是騰出哪裏的現成院子?對這些學手藝的人又該有個什麽樣的章程?
自家又是出人又是出力,還出了大頭的錢鈔,自然是不能白出。如今隻看幾個村裏是怎麽樣的態度,自家才好定好下一步怎麽走。
若是各村裏的人將自家辛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互相之間有個謙讓,一切自然好說,自己也做不出甚苛待別人的事情來,互敬互讓和和氣氣的一起做一番事業豈不好?隻是若有人想欺自家人口單薄,根基淺,就又是另一番章程了。
林遠濤心裏把這些雜事翻來覆去想了幾遍,暫且安心等著小秦給他迴信,卻又免不了的思念起小夏生與繈褓中的幼子來。自從夏生出生,自己還從沒有離家這樣久過,也不知道迴去後會不會就跟自己生疏了?幼子聽得小秦來信說如今養的極是白胖,樣貌上不如夏生與自己相似,倒是像自家瓦片多些,林遠濤心裏隻懷疑是瓦片孕中自己陪伴少了的緣故。
雖是心裏十萬分的想念,林遠濤麵上卻不敢顯露,隻恐又招來李師爺的長篇大論——這李師爺又不甚貪,挺好打發,又好說話,隻有酒後嘮叨這一點讓林遠濤頭疼不已。
一路上林遠濤隻好化思念為動力,吃的用的玩的買買買個不停,連裝行李的大箱子都多添了幾個。
***
中秋過後就是北方秋收的時候。於鄉民來講,這時節再沒有什麽事情能比秋收更重要了。
小秦自林遠濤出了遠門,就在下窪子與村裏兩邊忙。好在他騎馬來迴倒算方便。下窪子也有得力的夥計幫襯,村裏也有虎頭、毛頭等幾個半大小子們跑腿幫忙,倒是也支應得開。況且人人都知道林遠濤為的甚事出門,自是人人盼著好消息的,林家若有事時,別說李家村的人,就是外村也有特意過來幫忙的。
周瓦自出了月子,家裏村裏的事就又擔起來,讓小秦就更鬆了口氣。
如今到了秋收的時候,小秦自然又趕迴村裏來。隻是這莊稼地裏的事情,他卻實在沒有周瓦精通,隻能與周瓦打個下手罷了。
因周瓦心裏隻把小秦當成個親弟弟看待,也與林遠濤商量過要與小秦置些田畝的,見小秦在村裏這幾年的功夫了,對於田地裏的事依然沒甚長進,少不得將他和夏生都帶在身邊,把自己知道的這些一一講給他們,隻盼著天長日久的,耳濡目染的,以後不會被人蒙騙了去。
家裏如今的境況,自是不用人親自下田勞作,有可靠的雇工與佃戶代勞。隻是若主家不懂行,豈不是要將一年的收成都寄到旁人的良心上?一年兩年的,自然這些人把持得住,若是時間長了,田畝再多些,可又怎樣呢?
周瓦是家裏最重田地的,隻要有田有地,哪怕自家外麵的產業都沒了,也能把日子過起來。哪怕以後小秦與孩子們都不靠種地為生,這莊稼地裏的事情,也得教會了他們。
且說林遠濤這小半年來陪著李師爺在南方各地奔走,眼見得李師爺拿著東主知縣大人的帖子出入各個衙門,把這件幾個村鄉親極盼望的事給辦成了,雖是費了不少錢鈔,連自己第二個孩子出生也未能陪伴周瓦,可是心裏還是高興的——若是沒有來自官府方麵的助力,隻憑自家與眾鄉親之力,不是說辦不成,卻難免要用些歪門邪道的手段。
用那樣上不得台麵的手段,在這樣的太平年間難免有些隱患,且又有傷陰德。孑然一身之時自是不怕的,可現在有家有口的,隻要想起家裏的大大小小,林遠濤不免就把這行善積德四個字記在心上了。這樣一想,花費的這些錢財精力竟是不算什麽了。
林遠濤去了這個心結,每日裏路上又可遠遠看著這些時日奔走的結果,隻要想一想就壓不住心裏的高興。
自家的家財雖比不得豪商大戶,可是在鄉間生活也可以寬鬆舒適。在下窪子那樣的港口又有固定的房產,即使手裏的生意都收了,隻把鋪子、庫房租出去取租,每年收益也夠與自家瓦片再養幾個孩子,也能給孩兒們都治下家產。
林遠濤自恃,若是自己安心在鄉間做個富家翁,不用勞心勞力的,日子自然也過得。隻是心裏卻是要憋屈——瓦片還可以忙些田地裏的活計,小秦也能守著柞蠶一攤子事情過得有滋有味,連自家夏生現在也能帶著栓柱在村裏唿嘯來去,等再大上兩歲就可以開始讀書,也算是有個營生,唯有自己,恐怕隻能守著守著鍋台與新下生的二兒子了。
一邊想著自家人口雖少卻是各個能幹,一邊念著自己怕是越來越沒用了,林遠濤忍不住閑暇時不斷寫信好隨著李師爺給縣令大人的信件一起捎迴去,反正縣衙裏的書吏差役個個跟他相熟,隨便哪一個也可以給他送到家裏去的。
李師爺這些日子被林遠濤奉承的好,眼見又有財貨入賬,簡直與他成了個忘年的知己。每日裏幾杯暖酒下肚,越發連作為知縣大人心腹的矜持也沒有了,嘴裏隻喚他“老弟”,又有不少推心置腹的話與他講。
因林遠濤與縣衙裏眾人都相熟,李師爺不免把他當成半個官麵上的人——且等林遠濤年歲再大上一些,家中子侄略略沾些文氣,他又有些家財,自然便可成為鄉紳一流的人物了。
更別說像林遠濤這樣能幹的人物,別說自己這樣的師爺,就是縣令大人治理治下,想要有所作為,也免不了要有所倚重的。
想到此處關節的李師爺不由心中一動,又起了替他東主分憂的心思。
當朝當代替君牧民的地方官員,上官考評時,一則重農桑稅賦,二則重文章教化。他家東主,本身是科舉出身,又有誌向。唯有一條,並非是顯宦大族的出身,仕途上就難免要艱難些。
《輪迴樂園》
若是這縣令仕途艱難到底,消磨了誌氣,隻想著攢些錢財,他這個師爺倒好當些。偏偏任內趕上下窪子開港,又有這下麵的鄉民竟不讓人費半點心的自家在荒山上養了柞蠶了。
現下看來,隻要一二年內不出個天災人禍的,東主任內農桑稅賦這條,都有可說道處,就是沒甚硬關係,上官隻怕憑良心至少也要給個中上等的考評。若是能把個北方小縣,治理的家家戶戶可以養蠶織綢,東主的考評就要大大的增添光彩,稱之為“循吏”也不為過。
唯一的短處,就在於治下乃是北方,又不是甚大縣,難免文風不盛。
特別是當地民風又甚是彪悍,聽聞鄉間連哥兒都能手持棍棒,將個小賊打的落花流水的。更別說脾氣更為暴躁的漢子了。
這人若是吃不飽穿不暖,你就是勸他向學說的天花亂墜,他也沒甚精神去學。再者說,上官即使考教文章教化,難不成還真能鄉間走訪不成?多也是看這一縣之中有多少蒙童,任內又考出多少讀書人罷了。
李師爺思來想去,文章教化一條,也要從這些手有餘財的人家入手才是。家裏窮的精光的人家是再沒心思去思量讀書之事的。
因此,這些時日李師爺竟每日裏跟林遠濤說些耕讀傳家的話來。哪日裏不把“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念上幾遍都不算過了這一天。
李師爺聽聞得林遠濤育有兩子,本是要極力勸他送子讀書的,他還可以給介紹個相熟的教書先生,也算謝林遠濤這些日子照管的好。於自己而言,既可以多得一份謝禮又能關照同鄉,落下份人情,隻要動動嘴的事,何樂而不為?
誰知這林遠濤長子尚不滿五歲,二子更在繈褓之中,真個叫李師爺惆悵不已,滿腔熱情都無處拋灑了,隻好每日間多飲幾杯消愁解悶。隻是李師爺執念未消,半醉間尤記得說些他的東主縣令大人早年讀書科考,改換門庭的事。果然激勵的林遠濤答應長子開蒙時必找他薦一個可靠蒙師來,還要厚厚的送他份謝禮才罷。
且說林遠濤一邊應酬著李師爺,一邊估算著家裏田地應是大致收完,不知收成如何?自家瓦片從來看重田產收成,秋收時必然不肯隻是旁觀,必要操勞的。雖家裏有雇工、佃農,可是又有孩子絆身,竟是不知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每到這時林遠濤都不免有些恨周璋扶都扶不起,若是他能幫上忙,就是每年花些錢糧與他又能如何?
一時思念過家人,又想起要組織人來學織綢的手藝,有一件事卻是不能不提前做些準備。
如今時已入秋,往後自然是一日冷過一日,這些預備要學織綢的人,確實要準備個暖和幹淨的房舍才好。
真要架起織機,織起綢來,這些都是些易燃的物件,是萬萬不能攏火盆,見著明火的。且火盆等物又有灰塵,不夠潔淨,恐汙了綢子。依林遠濤的想法,最好在他迴去前,讓小秦跟李遠等人通個氣,準備學手藝的幾個村子,各村裏能說上話的人聚在一起好好商量一下,這織綢的地方,究竟該安排在個什麽地方。定了地方,還得商量是安排新起個房屋,還是騰出哪裏的現成院子?對這些學手藝的人又該有個什麽樣的章程?
自家又是出人又是出力,還出了大頭的錢鈔,自然是不能白出。如今隻看幾個村裏是怎麽樣的態度,自家才好定好下一步怎麽走。
若是各村裏的人將自家辛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互相之間有個謙讓,一切自然好說,自己也做不出甚苛待別人的事情來,互敬互讓和和氣氣的一起做一番事業豈不好?隻是若有人想欺自家人口單薄,根基淺,就又是另一番章程了。
林遠濤心裏把這些雜事翻來覆去想了幾遍,暫且安心等著小秦給他迴信,卻又免不了的思念起小夏生與繈褓中的幼子來。自從夏生出生,自己還從沒有離家這樣久過,也不知道迴去後會不會就跟自己生疏了?幼子聽得小秦來信說如今養的極是白胖,樣貌上不如夏生與自己相似,倒是像自家瓦片多些,林遠濤心裏隻懷疑是瓦片孕中自己陪伴少了的緣故。
雖是心裏十萬分的想念,林遠濤麵上卻不敢顯露,隻恐又招來李師爺的長篇大論——這李師爺又不甚貪,挺好打發,又好說話,隻有酒後嘮叨這一點讓林遠濤頭疼不已。
一路上林遠濤隻好化思念為動力,吃的用的玩的買買買個不停,連裝行李的大箱子都多添了幾個。
***
中秋過後就是北方秋收的時候。於鄉民來講,這時節再沒有什麽事情能比秋收更重要了。
小秦自林遠濤出了遠門,就在下窪子與村裏兩邊忙。好在他騎馬來迴倒算方便。下窪子也有得力的夥計幫襯,村裏也有虎頭、毛頭等幾個半大小子們跑腿幫忙,倒是也支應得開。況且人人都知道林遠濤為的甚事出門,自是人人盼著好消息的,林家若有事時,別說李家村的人,就是外村也有特意過來幫忙的。
周瓦自出了月子,家裏村裏的事就又擔起來,讓小秦就更鬆了口氣。
如今到了秋收的時候,小秦自然又趕迴村裏來。隻是這莊稼地裏的事情,他卻實在沒有周瓦精通,隻能與周瓦打個下手罷了。
因周瓦心裏隻把小秦當成個親弟弟看待,也與林遠濤商量過要與小秦置些田畝的,見小秦在村裏這幾年的功夫了,對於田地裏的事依然沒甚長進,少不得將他和夏生都帶在身邊,把自己知道的這些一一講給他們,隻盼著天長日久的,耳濡目染的,以後不會被人蒙騙了去。
家裏如今的境況,自是不用人親自下田勞作,有可靠的雇工與佃戶代勞。隻是若主家不懂行,豈不是要將一年的收成都寄到旁人的良心上?一年兩年的,自然這些人把持得住,若是時間長了,田畝再多些,可又怎樣呢?
周瓦是家裏最重田地的,隻要有田有地,哪怕自家外麵的產業都沒了,也能把日子過起來。哪怕以後小秦與孩子們都不靠種地為生,這莊稼地裏的事情,也得教會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