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兄妹二人組還好說,現在又多了個半百之年的老者,得知李權的身份後,那眼神,那表情,跟先前兄妹是一模一樣。{}
李權暗暗嘀咕,心說自己已經到了老少通吃的地步?
想歸想,可看到老者一副古怪的表情,李權也不知當如何迴應。
“您當真是李大人?”老者先微笑著開口問道。
“正是。”
“真是聞名不如見麵呐!嘖嘖,看看,李大人這一表人才,風流倜儻,當真是人中龍鳳喂!”
李權嘴角抽了抽,不知如何迴答。
卻見老者嘿嘿地搓了搓手,又道:“李大人,您放心。您安安心心住在草民家中,想住多久就多久,甭管來了什麽人,小人一定給您攔住,保證不讓您受到一絲一毫傷害。”
李權正想謝謝,又聽老者話音一轉,道:“不過……”
老者似乎別有用意,偷偷看了眼李權,李權會意一笑:“請講。”
老者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咳了咳:“李大人,不是小人市儈,而是現在咱們家為了您得罪了別的官人。咱們冒了這麽大的風險,我兒還沒半點兒功名在身,也沒個養家糊口的手段,這……”
李權懂了,沒有考慮,直接道:“隻要京城能恢複平靜,就讓你兒子去戶部任職,就說是本官引薦的。”
老者一愣,沒想到事情會進展得如此順利,當下笑得合不攏嘴,一個勁兒對著李權作揖:“哎喲喂!李大人真是好人呐!謝謝!謝謝,謝謝李大人。蠢蛋,還愣著幹嘛?沒聽李大人說的?快謝謝李大人。”
老者一邊感謝一邊叫兒子也快些感謝。可不想那書生卻臉色一變,正色道:“爹!你怎能如此?李大人是巾幗英雄,當時名流,文武全才。孩兒救他完全是處於尊敬,哪能有一絲求報之心?此事萬萬不可。”
“你這蠢蛋!”當父親氣得跳腳,一邊的姑娘似乎也要幫著兄長說話,李權卻在這時勸解道:“好了,你們別吵了。這位小兄弟,此事就算你父親不說,我也會有此安排,就憑你的赤誠之心,想必也會是個好官。所以,這次任命不管報答與否,全是本官惜才。如果本官僥幸能活下來,自可按本官說的去做。”
書生愣了愣,表情變得無法形容,聲音發顫著迴答:“那……那學生……學生恭敬不如從命了。”
說完,書生就一個人傻笑著呆在一邊,也不知想的什麽。
老者又對李權一陣感謝,說著還動起了將女兒塞給李權的心思,說什麽自己女兒都因為幫你丟了清譽,還說什麽自己女兒大~屁股好生養。
一邊的姑娘羞得不行,但眼神中帶著期待。
這事兒肯定成不了,李權含糊其辭地拒絕了,沒有什麽原因。說著這事兒,反倒讓李權想起了遠在碧州的夫人,也不知她們過得怎樣,在碧州總不至於像京城這麽危險吧?
想著,李權思緒迴到正軌上。
現在的關鍵是不知道外麵的情形,不知京城格局究竟如何。於是像幾人詢問了方才來人的衣著,經過對比,李權確定剛才的來者是都察院的人。
既然是都察院的人,那證明李權的猜想乜有錯,很可能京城已經被李緣的勢力控製。
李權現在是孤立無援,一時也想不出太好的法子,隻能讓這一家人幫著自己打聽打聽外麵的情況,如果有什麽動靜趕緊迴報。
也幸好是落入這樣的人家,不然絕不會這麽安靜地修養身心。
午後,一家人都出去了,留下李權一個人想著應對之法。
首先,在什麽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李權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而最壞的情況自然就是李緣全盤操縱京城,自己的勢力全被瓦解。如果真是那樣,就等於隻剩下李權一人。隻剩自己一人的情況下該怎麽做?
悄悄逃走?
顯然不行!先不說這實在太窩囊,光是這一來二去的爭鬥已經讓自己和李緣結下了眾多仇怨,這筆賬不算清楚,李權心裏放不開,李緣也不會安穩!
所以,跟李緣的衝突沒個你死我活是停不下來的。那麽,要在這最最不利的情況下扭轉局麵,李權能想到的就隻有一條,那就是直接殺了對方。
李權比李緣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一身不俗的功夫,自保不用靠別人,任何事都可以靠自己。如果能找到李緣,是有機會一口氣將他擊殺的。
思量著,李權越來越覺得此事很有可行性。
正想著,姑娘拿著事物來了。
吃過東西,李權感覺自己恢複了七七八八,雖沒迴到巔峰,但遇上高手一戰之力還是有的。
於是,李權動了離開的心思。
心思一旦有了,很容易就能被別人發現。
姑娘一直有心事,似乎是想著不久前李權拒絕她爹爹的意思。現在感覺李權要走了,臉上露出一絲焦慮的表情。
李權看了看她,不動聲色地起身:“多謝姑娘相救,不過現在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了。”
“恩。”姑娘小聲地應道,點點頭,雖有不舍卻沒有開口。
李權了解小姑娘的情緒,沒有多想,此時多話隻會讓姑娘更加難過,決定直接出門。
腳步剛剛邁出,出去打探消息的書生迴來了。
現在京城的氣氛十分微妙,出門的都是膽兒大的主,一介書生跑到街上去探聽消息,著實把他嚇得夠嗆,迴來之後感覺腿都軟了,一邊走一邊叫:“李大人,有情況,有情況!”
李權沒對書生抱任何希望,沒想到他真能帶迴來消息,趕緊上去問情況。
書生拉著李權迴到屋裏,關上門。
姑娘見李權去而複返,麵露喜色,熱情地上來送茶。
書生在一邊喝水,喘了好久才說道:“李大人,您現在千萬別亂走!外麵……外麵全是……全是士兵。是邊防士兵,不是京城的官兵。不知從哪兒冒出來,大街小巷都是。外麵基本上沒人了,全被士兵占領著。”
京城中忽然多了很多士兵?
“難道是皇上迴京了的?”
感覺又不對,想那急報達到京城才幾天,而且信中並未寫明要迴京。證明皇上迴京那還得有段時日。可這京城是怎麽冒出來士兵?
當然,不能排除皇上提前知道京中有變,從一開始就計劃好要提前迴京。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
李權心中無限疑惑,去意更濃,雖說這風口浪尖的時候當少拋頭露麵,但李權更想親眼見見外麵的情況,以及弄清楚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兒。
書生百般挽留,還是沒能阻止李權離開。
黃昏時候,李權終於離開了這戶普通的人家。
穿著一身平民的服裝,低調地走在街上,很快就看到有身著奇特的士兵在京城列隊穿行。
之所以說穿著奇特,那是因為李權見過夷州邊防軍的裝備和淮海郡海防的裝扮,跟他們都不一樣。身上穿的皮甲居多,且大都光著膀子。隻看一眼便可確定,這些忽然出現在京城的士兵不是夷州軍,更不是皇上帶走的軍隊。看他們的穿著,所處的地方似乎應該在更北的地方。
這隻是猜測,李權思考的時候正巧撞到一隊人馬往自己方向過來。為了不暴露,李權趕緊轉頭,裝作行人進了狹小的街道。
李權想了想,探明這些士兵身份的事情可以暫且放一放。臨時改變目標往李府去。
走道黃昏光線泛紅,李權走到了家不遠,隻是遠遠地看了看,並沒有靠近。李府雖然安然無恙,但周圍有很多可以的目光。李權現在不能暴露,身在暗處是他最大的優勢,為了保險起見,看一眼之後便調轉了方向。
之後又去陸府看了看,情況還是一樣,不知陸遊情況如何。
了解了基本情況後,李權重新調整思路,在路邊隨便抓了一個身著怪異的士兵。
這些士兵在常人眼中悍勇,但李權要抓他們易如反掌。抓了一人來詢問後,李權終於知道了他們的來路。
情況跟李權想的一樣,這些士兵果然駐守北邊的將士。這個時代依然又匈奴,北方曾經也一度不安穩。這些駐守北方的士兵幾乎成為了國家被遺忘的一批人,因為匈奴通常不會鬧事,可一旦爆發就非常麻煩,所以,北方邊境的守軍是不能撤的。從大慶建國至今,匈奴一直很安分,所以一般人早忘了北方還有一隻邊防軍。
現在問題來了,最北的邊防軍忽然出現在京城是為了什麽?是誰下的令?
這些關鍵問題不是一個小兵能知道的。
想要找到知曉問題關鍵的人不容易,不過這點兒消息對李權而言已經很有用了。
稍加推測,其實不難看出其中的貓膩。
首先,皇上是不可能扯下北方邊軍的,因為匈奴造成的霍亂曆史由來已久,很多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麵前,都是因為一時疏忽讓匈奴又了可乘之機。所以,就算此次南征,皇上也沒有動北方邊軍一兵一卒。
現在北方邊軍出現在京城,而且是如此大規模,肯定是有大動作。光憑這一點,皇上知道絕對是斬全軍的超級重罪,如此動作便是站在皇上的對立麵,跟皇上對著幹,京城之中有誰敢這樣?
...
李權暗暗嘀咕,心說自己已經到了老少通吃的地步?
想歸想,可看到老者一副古怪的表情,李權也不知當如何迴應。
“您當真是李大人?”老者先微笑著開口問道。
“正是。”
“真是聞名不如見麵呐!嘖嘖,看看,李大人這一表人才,風流倜儻,當真是人中龍鳳喂!”
李權嘴角抽了抽,不知如何迴答。
卻見老者嘿嘿地搓了搓手,又道:“李大人,您放心。您安安心心住在草民家中,想住多久就多久,甭管來了什麽人,小人一定給您攔住,保證不讓您受到一絲一毫傷害。”
李權正想謝謝,又聽老者話音一轉,道:“不過……”
老者似乎別有用意,偷偷看了眼李權,李權會意一笑:“請講。”
老者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咳了咳:“李大人,不是小人市儈,而是現在咱們家為了您得罪了別的官人。咱們冒了這麽大的風險,我兒還沒半點兒功名在身,也沒個養家糊口的手段,這……”
李權懂了,沒有考慮,直接道:“隻要京城能恢複平靜,就讓你兒子去戶部任職,就說是本官引薦的。”
老者一愣,沒想到事情會進展得如此順利,當下笑得合不攏嘴,一個勁兒對著李權作揖:“哎喲喂!李大人真是好人呐!謝謝!謝謝,謝謝李大人。蠢蛋,還愣著幹嘛?沒聽李大人說的?快謝謝李大人。”
老者一邊感謝一邊叫兒子也快些感謝。可不想那書生卻臉色一變,正色道:“爹!你怎能如此?李大人是巾幗英雄,當時名流,文武全才。孩兒救他完全是處於尊敬,哪能有一絲求報之心?此事萬萬不可。”
“你這蠢蛋!”當父親氣得跳腳,一邊的姑娘似乎也要幫著兄長說話,李權卻在這時勸解道:“好了,你們別吵了。這位小兄弟,此事就算你父親不說,我也會有此安排,就憑你的赤誠之心,想必也會是個好官。所以,這次任命不管報答與否,全是本官惜才。如果本官僥幸能活下來,自可按本官說的去做。”
書生愣了愣,表情變得無法形容,聲音發顫著迴答:“那……那學生……學生恭敬不如從命了。”
說完,書生就一個人傻笑著呆在一邊,也不知想的什麽。
老者又對李權一陣感謝,說著還動起了將女兒塞給李權的心思,說什麽自己女兒都因為幫你丟了清譽,還說什麽自己女兒大~屁股好生養。
一邊的姑娘羞得不行,但眼神中帶著期待。
這事兒肯定成不了,李權含糊其辭地拒絕了,沒有什麽原因。說著這事兒,反倒讓李權想起了遠在碧州的夫人,也不知她們過得怎樣,在碧州總不至於像京城這麽危險吧?
想著,李權思緒迴到正軌上。
現在的關鍵是不知道外麵的情形,不知京城格局究竟如何。於是像幾人詢問了方才來人的衣著,經過對比,李權確定剛才的來者是都察院的人。
既然是都察院的人,那證明李權的猜想乜有錯,很可能京城已經被李緣的勢力控製。
李權現在是孤立無援,一時也想不出太好的法子,隻能讓這一家人幫著自己打聽打聽外麵的情況,如果有什麽動靜趕緊迴報。
也幸好是落入這樣的人家,不然絕不會這麽安靜地修養身心。
午後,一家人都出去了,留下李權一個人想著應對之法。
首先,在什麽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李權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而最壞的情況自然就是李緣全盤操縱京城,自己的勢力全被瓦解。如果真是那樣,就等於隻剩下李權一人。隻剩自己一人的情況下該怎麽做?
悄悄逃走?
顯然不行!先不說這實在太窩囊,光是這一來二去的爭鬥已經讓自己和李緣結下了眾多仇怨,這筆賬不算清楚,李權心裏放不開,李緣也不會安穩!
所以,跟李緣的衝突沒個你死我活是停不下來的。那麽,要在這最最不利的情況下扭轉局麵,李權能想到的就隻有一條,那就是直接殺了對方。
李權比李緣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一身不俗的功夫,自保不用靠別人,任何事都可以靠自己。如果能找到李緣,是有機會一口氣將他擊殺的。
思量著,李權越來越覺得此事很有可行性。
正想著,姑娘拿著事物來了。
吃過東西,李權感覺自己恢複了七七八八,雖沒迴到巔峰,但遇上高手一戰之力還是有的。
於是,李權動了離開的心思。
心思一旦有了,很容易就能被別人發現。
姑娘一直有心事,似乎是想著不久前李權拒絕她爹爹的意思。現在感覺李權要走了,臉上露出一絲焦慮的表情。
李權看了看她,不動聲色地起身:“多謝姑娘相救,不過現在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了。”
“恩。”姑娘小聲地應道,點點頭,雖有不舍卻沒有開口。
李權了解小姑娘的情緒,沒有多想,此時多話隻會讓姑娘更加難過,決定直接出門。
腳步剛剛邁出,出去打探消息的書生迴來了。
現在京城的氣氛十分微妙,出門的都是膽兒大的主,一介書生跑到街上去探聽消息,著實把他嚇得夠嗆,迴來之後感覺腿都軟了,一邊走一邊叫:“李大人,有情況,有情況!”
李權沒對書生抱任何希望,沒想到他真能帶迴來消息,趕緊上去問情況。
書生拉著李權迴到屋裏,關上門。
姑娘見李權去而複返,麵露喜色,熱情地上來送茶。
書生在一邊喝水,喘了好久才說道:“李大人,您現在千萬別亂走!外麵……外麵全是……全是士兵。是邊防士兵,不是京城的官兵。不知從哪兒冒出來,大街小巷都是。外麵基本上沒人了,全被士兵占領著。”
京城中忽然多了很多士兵?
“難道是皇上迴京了的?”
感覺又不對,想那急報達到京城才幾天,而且信中並未寫明要迴京。證明皇上迴京那還得有段時日。可這京城是怎麽冒出來士兵?
當然,不能排除皇上提前知道京中有變,從一開始就計劃好要提前迴京。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
李權心中無限疑惑,去意更濃,雖說這風口浪尖的時候當少拋頭露麵,但李權更想親眼見見外麵的情況,以及弄清楚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兒。
書生百般挽留,還是沒能阻止李權離開。
黃昏時候,李權終於離開了這戶普通的人家。
穿著一身平民的服裝,低調地走在街上,很快就看到有身著奇特的士兵在京城列隊穿行。
之所以說穿著奇特,那是因為李權見過夷州邊防軍的裝備和淮海郡海防的裝扮,跟他們都不一樣。身上穿的皮甲居多,且大都光著膀子。隻看一眼便可確定,這些忽然出現在京城的士兵不是夷州軍,更不是皇上帶走的軍隊。看他們的穿著,所處的地方似乎應該在更北的地方。
這隻是猜測,李權思考的時候正巧撞到一隊人馬往自己方向過來。為了不暴露,李權趕緊轉頭,裝作行人進了狹小的街道。
李權想了想,探明這些士兵身份的事情可以暫且放一放。臨時改變目標往李府去。
走道黃昏光線泛紅,李權走到了家不遠,隻是遠遠地看了看,並沒有靠近。李府雖然安然無恙,但周圍有很多可以的目光。李權現在不能暴露,身在暗處是他最大的優勢,為了保險起見,看一眼之後便調轉了方向。
之後又去陸府看了看,情況還是一樣,不知陸遊情況如何。
了解了基本情況後,李權重新調整思路,在路邊隨便抓了一個身著怪異的士兵。
這些士兵在常人眼中悍勇,但李權要抓他們易如反掌。抓了一人來詢問後,李權終於知道了他們的來路。
情況跟李權想的一樣,這些士兵果然駐守北邊的將士。這個時代依然又匈奴,北方曾經也一度不安穩。這些駐守北方的士兵幾乎成為了國家被遺忘的一批人,因為匈奴通常不會鬧事,可一旦爆發就非常麻煩,所以,北方邊境的守軍是不能撤的。從大慶建國至今,匈奴一直很安分,所以一般人早忘了北方還有一隻邊防軍。
現在問題來了,最北的邊防軍忽然出現在京城是為了什麽?是誰下的令?
這些關鍵問題不是一個小兵能知道的。
想要找到知曉問題關鍵的人不容易,不過這點兒消息對李權而言已經很有用了。
稍加推測,其實不難看出其中的貓膩。
首先,皇上是不可能扯下北方邊軍的,因為匈奴造成的霍亂曆史由來已久,很多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麵前,都是因為一時疏忽讓匈奴又了可乘之機。所以,就算此次南征,皇上也沒有動北方邊軍一兵一卒。
現在北方邊軍出現在京城,而且是如此大規模,肯定是有大動作。光憑這一點,皇上知道絕對是斬全軍的超級重罪,如此動作便是站在皇上的對立麵,跟皇上對著幹,京城之中有誰敢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