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個月時間小城就死了六個人,而且是同一人下手,且手段極為殘忍,這次連環殺人案終於引起了領導的重視,安排了市局一位有多年經驗的老刑偵來調查。
據d主任迴憶,這位老刑偵年過五旬,在當時很有名氣,她在參加工作之後多次聽說其大名和事跡,不過時間過去太久,已經忘記他的全名了,隻記得他姓龔,下文就稱他為龔老吧。
龔老帶著警員小馬來到小城,了解清楚案情之後,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進行走訪調查,果然發現了老夫妻倆和老古之間有可能存在的恩怨關係!
於是他馬上做了一個決定:立即想辦法通知老夫妻倆的兒子誌軍(化名),讓他以最快速度趕迴小城協助調查。
朋友們或許會問了,父母被殺為什麽不第一時間通知誌軍?因為他在離家數百公裏之外某個偏遠農村“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是那個年代的特色產物,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
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幾乎全部前往農村。
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曆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
當時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係在一起
有一部分青年是“滿腔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忠心”,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迫遷往農村的。
誌軍就是被強迫離家遷往偏遠農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山下鄉”的弊端很快暴露出來,與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在偏遠農村生活很艱苦,不僅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活也幾乎沒有,與當地農民的關係也遠非新聞報道中那樣的融洽。
有的知青開始懷疑上山下鄉的正確性,覺得自己充當了一種錯誤決策的試驗品和犧牲品,紛紛提出“落實政策”的要求(意思就是返城)。
但“上山下鄉”的政策才執行一兩年,如果此時同意知情返城不是違背了最高領導人的指示嗎?領導們當然不會同意。
於是全國各地普遍出現大規模的抗爭,知青們通過請願、罷工、示威、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迴城。
(最著名的抗爭發生在西雙版納,不過那已經是70年代後期的事情了,我所講述的這個案件已經水落石出。
抗爭持續了整整十餘年,朋友們可想而知當時知青們的怨念有多深,這些城市青年經過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後,意識到自己被人所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棄了曾經堅信不疑的理想,我國改革開放後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雖然“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迴城和就業問題”的決策下達的時間是1978年,但考慮到各地民怨沸騰,實際上“上山下鄉”運動實施不久之後就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迴城市。
不過這種“指標”極為稀少,沒有背景,沒有關係不可能落到你的頭上。
而這個指標,也是老夫妻倆和老古產生矛盾的原因。
誌軍“上山下鄉”之後不久,給父母寫了無數封信,求他們弄到一個指標,因為他想離開那個“噩夢般的地方”。
老夫妻倆思子心切,多次找到生產隊隊長,希望能要到一個指標,但當時連隊長自家的親戚都拿不到指標,何況你一個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外人?
隨著誌軍來信中的言辭越來越激烈,夫妻倆的危機感越來越強,生怕誌軍想不開在那邊有個三長兩短,整天以淚洗麵,這個時候,生產隊長終於看不過去了,他對老夫妻倆麵授機宜:
要想拿到指標隻能去找縣領導,雖然生產隊沒有指標,但一個縣那麽多人,總有一些名額,隻要縣領導點頭就萬事大吉。
於是,老夫妻倆將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古身上,因為他是老夫妻倆唯一認識的“縣領導”。
老古出名之後,被縣領導另眼相看,成為了縣裏宣傳部門的預備幹部,這在老夫妻倆眼中就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
老夫妻倆多次主動接近老古,給其送吃送喝,老古平日裏就是靠著鄰居們接濟生活,養成了習慣,對於饋贈來者不拒。
估計當時老古以為老夫妻倆也是來求他在大字報上畫漫畫的,到時候給其畫個幾張漫畫就還了恩情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老夫妻倆所求甚大,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別說老古還不是宣傳部門的幹部,就算是,也無權決定名額的歸屬。
因為當時老夫妻倆已死、老古又失蹤,所以他們之間的矛盾何時產生、何時激發暫時無從得知,
據老古的鄰居說,曾經有一次看到老古客客氣氣將老夫妻倆送出了家門,並沒有發生什麽激烈的爭吵,而且那次之後老夫妻倆就再也沒有上過門。
但從作案的手段來看,如果兇手是老古的話,他們之間矛盾一定非常之大,否則不至於殺人分屍,而且還將殘肢擺成“該死”的字樣。
具體情況或許老夫妻倆的兒子誌軍能知道一二,這也就是龔老將其召喚迴來的原因。
誌軍趕迴家之後,伏地嚎啕大哭、悲傷萬分。
但讓所有人奇怪的是,他的悲傷隻維持了很短的時間,站起身來的第一句話居然是:“領導,我爸媽已經死了,家裏就剩我一個,是不是不用再去那鬼地方了?”
站在龔老身旁的警員小馬聽完這句話渾身的汗毛倒豎起來,誌軍的反應完全有違常理!
親生父母慘死、兇手逍遙法外,正常人除了悲痛欲絕之外第一反應一定是懇求龔老盡快找出兇手,為父母討迴一個公道,但誌軍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詢問自己能否不再返迴農村!
旁人看來誌軍是個不孝子,小馬卻敏銳地意識到誌軍很可能和這個案子有關!他甚至懷疑,誌軍就是殺死父母的兇手,目的就是有借口能從數百裏之外的偏遠農村迴到小城,重新過上優哉遊哉的生活!
(休息了幾天,腦子終於恢複正常了,從明天開始可以恢複正常更新,考慮到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碼字身體有點吃不消,稍微調整了一下更新方式:
從周一到周四每天保持更新兩章,周末適當休息,每天隻更新一章,希望朋友們諒解。
謝謝大家!)
據d主任迴憶,這位老刑偵年過五旬,在當時很有名氣,她在參加工作之後多次聽說其大名和事跡,不過時間過去太久,已經忘記他的全名了,隻記得他姓龔,下文就稱他為龔老吧。
龔老帶著警員小馬來到小城,了解清楚案情之後,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進行走訪調查,果然發現了老夫妻倆和老古之間有可能存在的恩怨關係!
於是他馬上做了一個決定:立即想辦法通知老夫妻倆的兒子誌軍(化名),讓他以最快速度趕迴小城協助調查。
朋友們或許會問了,父母被殺為什麽不第一時間通知誌軍?因為他在離家數百公裏之外某個偏遠農村“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是那個年代的特色產物,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
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幾乎全部前往農村。
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曆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
當時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係在一起
有一部分青年是“滿腔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忠心”,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迫遷往農村的。
誌軍就是被強迫離家遷往偏遠農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山下鄉”的弊端很快暴露出來,與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在偏遠農村生活很艱苦,不僅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活也幾乎沒有,與當地農民的關係也遠非新聞報道中那樣的融洽。
有的知青開始懷疑上山下鄉的正確性,覺得自己充當了一種錯誤決策的試驗品和犧牲品,紛紛提出“落實政策”的要求(意思就是返城)。
但“上山下鄉”的政策才執行一兩年,如果此時同意知情返城不是違背了最高領導人的指示嗎?領導們當然不會同意。
於是全國各地普遍出現大規模的抗爭,知青們通過請願、罷工、示威、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迴城。
(最著名的抗爭發生在西雙版納,不過那已經是70年代後期的事情了,我所講述的這個案件已經水落石出。
抗爭持續了整整十餘年,朋友們可想而知當時知青們的怨念有多深,這些城市青年經過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後,意識到自己被人所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棄了曾經堅信不疑的理想,我國改革開放後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雖然“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迴城和就業問題”的決策下達的時間是1978年,但考慮到各地民怨沸騰,實際上“上山下鄉”運動實施不久之後就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迴城市。
不過這種“指標”極為稀少,沒有背景,沒有關係不可能落到你的頭上。
而這個指標,也是老夫妻倆和老古產生矛盾的原因。
誌軍“上山下鄉”之後不久,給父母寫了無數封信,求他們弄到一個指標,因為他想離開那個“噩夢般的地方”。
老夫妻倆思子心切,多次找到生產隊隊長,希望能要到一個指標,但當時連隊長自家的親戚都拿不到指標,何況你一個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外人?
隨著誌軍來信中的言辭越來越激烈,夫妻倆的危機感越來越強,生怕誌軍想不開在那邊有個三長兩短,整天以淚洗麵,這個時候,生產隊長終於看不過去了,他對老夫妻倆麵授機宜:
要想拿到指標隻能去找縣領導,雖然生產隊沒有指標,但一個縣那麽多人,總有一些名額,隻要縣領導點頭就萬事大吉。
於是,老夫妻倆將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古身上,因為他是老夫妻倆唯一認識的“縣領導”。
老古出名之後,被縣領導另眼相看,成為了縣裏宣傳部門的預備幹部,這在老夫妻倆眼中就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
老夫妻倆多次主動接近老古,給其送吃送喝,老古平日裏就是靠著鄰居們接濟生活,養成了習慣,對於饋贈來者不拒。
估計當時老古以為老夫妻倆也是來求他在大字報上畫漫畫的,到時候給其畫個幾張漫畫就還了恩情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老夫妻倆所求甚大,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別說老古還不是宣傳部門的幹部,就算是,也無權決定名額的歸屬。
因為當時老夫妻倆已死、老古又失蹤,所以他們之間的矛盾何時產生、何時激發暫時無從得知,
據老古的鄰居說,曾經有一次看到老古客客氣氣將老夫妻倆送出了家門,並沒有發生什麽激烈的爭吵,而且那次之後老夫妻倆就再也沒有上過門。
但從作案的手段來看,如果兇手是老古的話,他們之間矛盾一定非常之大,否則不至於殺人分屍,而且還將殘肢擺成“該死”的字樣。
具體情況或許老夫妻倆的兒子誌軍能知道一二,這也就是龔老將其召喚迴來的原因。
誌軍趕迴家之後,伏地嚎啕大哭、悲傷萬分。
但讓所有人奇怪的是,他的悲傷隻維持了很短的時間,站起身來的第一句話居然是:“領導,我爸媽已經死了,家裏就剩我一個,是不是不用再去那鬼地方了?”
站在龔老身旁的警員小馬聽完這句話渾身的汗毛倒豎起來,誌軍的反應完全有違常理!
親生父母慘死、兇手逍遙法外,正常人除了悲痛欲絕之外第一反應一定是懇求龔老盡快找出兇手,為父母討迴一個公道,但誌軍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詢問自己能否不再返迴農村!
旁人看來誌軍是個不孝子,小馬卻敏銳地意識到誌軍很可能和這個案子有關!他甚至懷疑,誌軍就是殺死父母的兇手,目的就是有借口能從數百裏之外的偏遠農村迴到小城,重新過上優哉遊哉的生活!
(休息了幾天,腦子終於恢複正常了,從明天開始可以恢複正常更新,考慮到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碼字身體有點吃不消,稍微調整了一下更新方式:
從周一到周四每天保持更新兩章,周末適當休息,每天隻更新一章,希望朋友們諒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