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靜極思動。
尹誌平此時已經破了十二正經的關隘,內功有成。
他將真氣融合神元後有一些精氣神三合的意思,衝關破竅穴,無往不利,進境飛快。
但現在已經到了瓶頸,若是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那難度是異常之大。
若是繼續眼下這種嗑藥修煉,更是沒有一絲希望。
藥丸的藥力,更是隻能勉強跟上他內煉的速度。除非用上西夏皇宮中得那幾張逍遙派的秘方,或許隻有那樣才能重新開始突飛猛進……
道家修行,有幾重關隘。
百日築基,精氣內生,這是一重關隘,大多數人都能輕易跨越。
打通十二正經中的任何一條,又是一重,這一重也不難。
甚至依照全真心法這種玄門正宗法門修煉個三五十年,將十二正經盡數打通也不是什麽難事。
這之中修煉的速度,就看個人資質悟性奇遇等等了。
以尹誌平這具身體的資質,縱是有神元相助,怕也是要個三五年才好。
不過轉修《小無相功》後,十二正經輕易就貫通為一,暢通無阻,自成一個循環……
這就是昔年道家絕學的神效了。
算算時日,也差不多快到辯經鬥法大會出結果的時候了。
尹誌平準備到這興慶府中的全真教分道觀中去問些消息。
馬鈺等人若是能夠勝出,給全真教掙下那傳教之權,他行事當可更肆無忌憚一些。
這一日用過午餐,尹誌平跟客棧小二打聽過路,便沿著朱雀街一路向東而去。
北宋道教本隻正一一派,由山西龍虎山張天師統率,興盛無比。
自金人侵華,宋室南渡,河北道教新創了三派,是為全真、大道、太一三家。
當然,其中全真是最為壯大。
北地的諸多道觀,大半是在這三家名下。
西夏雖然崇佛,幾個大城之中,也都是有些道觀的。
興慶府是西夏都城,全真教在此處的分道觀名為玉皇閣,規模隻能算尚可。
玉皇閣的觀主(方丈)名為李守寧,出身西夏皇室遠支,是興慶府中有名的異類。
他早些年是神霄派弟子,武功道業都是一般,也就熄了更進一步的心思,一心守著道觀做些功德。
類似玉皇閣這種,在全真教中不在少數。原本是別派弟子,宗派跑路,隻能托庇在全真門下。
他們一般大多會選擇全真,畢竟王重陽打出來的地位,比大道,太一兩家匍匐在金主腳下乞求來的的地位要管用些。
全真教正傳弟子,滿打滿算,就二百出頭。
作為一個武林門派,是足夠龐大,在教派裏麵就排不上號了。
禪宗,密宗。正一,神霄……哪家弟子不是幾千幾萬?
全真教要擴大底層的影響力,人手卻跟不上,馬鈺也不願強逼人改易法脈,就暫且采取這種折中的方式……
實際上沒有弟子去接掌,哪怕得了個名義上的宗主,又能如何?
丘處機等人也認可這種做法。
道脈興衰,做百年計,不爭這一時。
當然,分教觀得了庇護,也有對應的義務。譬如給全真教重陽宮提供消息,供應過往全真弟子飲食住所等等……
總得來說,目前全真教是北地道教聯盟的盟主,有相當的約束力和威望,而非有生殺予奪之權的宗主。
西夏皇室的遠祖曾經因大功被賜李姓,立國之後就隱約以後唐繼承者自居。
興慶府是模仿長安形製所建,甚至這城名字都取自當年唐玄宗的潛邸宮名。
整個外城分為十二坊市,士農工商僧俗道尼各安其位。
玉皇閣便在崇善坊東段,附近都是寺廟之類,大琉璃瓦,白色高塔……
單單是玉皇閣左右和對過,就有三間佛寺,不管寺前寺後,都是白衣如雲,人如潮湧。
這一家無人問津的破敗道觀就顯得尤其顯眼。
尹誌平的玄色道袍在這白衣善信紮堆的地方裏麵更是紮眼的很。
數百人一下注視過來,竟然有一些目擊的威力。因當年林靈素的所作所為,如今道佛兩門,頗不和睦,這些目光之中,不乏發自內心的敵意……
若是一個普通人麵對這種目光衝擊,難保不會傷了精神。
“嗯?……”
尹誌平眉頭微皺。
他有主世界開發精神,凝聚心鏡的經驗。
日常又有神元可用,早有了遠遠超越常人的靈覺。
剛才有數股目光中的惡意尤為猛烈,甚至帶有一些殘忍的意味。
尹誌平臉色絲毫不變,心中卻微微警惕起來。
他對自己的靈覺很有自信。
這目光的來源,大抵就是佛寺之中。恐怕又是因為佛道兩家爭端生事,殃及了他……
玉皇閣能夠獨+立在佛國之中,現在看來,也並不是什麽清淨之地。
尹誌平踏入玉皇閣,觀中人流稀疏,瘦如竹竿似的知客也是懶洋洋地,有一搭沒一搭招唿著香客。
見尹誌平年紀輕輕不似有什麽修為,身穿的又是半新不舊道袍跟富貴也沒什麽關係。他不冷不熱,隨口勸了一句:“弊道觀狹小,不足以接待同道。隔壁崇安寺來者不拒,而且齋飯相當美味,道友不如去那裏掛單。”
尹誌平不以為意,順手將道牒交給知客。
那知客看了,臉上登時顯出愧色來,他連忙躬身對尹誌平作個長揖。
“弟子無禮!還請師叔責罰。”
誠惶誠恐的行過禮,這才進去通傳。
全真本身來人,可是大事一件,他竹竿樣的身子隨風而動,煞是滑稽。
不過觀中都是虔敬香客,並無人哄笑,反而都好奇地看著尹誌平這個清秀的少年道士。
神霄派是正一分支,輩分是按照三山滴血五十字法派字輩來排。
不過玉皇閣諸人入了全真,就另有算法了。大抵上尹誌平輩分相當於分道觀的觀主,當然他身為掌教親傳弟子,地位是遠遠高出的。
沒過多久,一個極為英俊的中年道人帶著幾個弟子迎了出來。
這道人臉部輪廓分明,高鼻梁,深眼窩,是西夏皇族中常見的模樣,可見傳言中他出身不凡並非虛言。
“早聽說掌教真人新收了位衣缽傳人,今日一見尹師弟,果然不凡……”
尹誌平新近轉修的小無相功,一舉一動,都是瀟灑自如,配上這一身道袍,是真有點道性超然的意思。
更別說他本來就相當於天人降世,那種心態上與此世人的絕對不同了。
靜極思動。
尹誌平此時已經破了十二正經的關隘,內功有成。
他將真氣融合神元後有一些精氣神三合的意思,衝關破竅穴,無往不利,進境飛快。
但現在已經到了瓶頸,若是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那難度是異常之大。
若是繼續眼下這種嗑藥修煉,更是沒有一絲希望。
藥丸的藥力,更是隻能勉強跟上他內煉的速度。除非用上西夏皇宮中得那幾張逍遙派的秘方,或許隻有那樣才能重新開始突飛猛進……
道家修行,有幾重關隘。
百日築基,精氣內生,這是一重關隘,大多數人都能輕易跨越。
打通十二正經中的任何一條,又是一重,這一重也不難。
甚至依照全真心法這種玄門正宗法門修煉個三五十年,將十二正經盡數打通也不是什麽難事。
這之中修煉的速度,就看個人資質悟性奇遇等等了。
以尹誌平這具身體的資質,縱是有神元相助,怕也是要個三五年才好。
不過轉修《小無相功》後,十二正經輕易就貫通為一,暢通無阻,自成一個循環……
這就是昔年道家絕學的神效了。
算算時日,也差不多快到辯經鬥法大會出結果的時候了。
尹誌平準備到這興慶府中的全真教分道觀中去問些消息。
馬鈺等人若是能夠勝出,給全真教掙下那傳教之權,他行事當可更肆無忌憚一些。
這一日用過午餐,尹誌平跟客棧小二打聽過路,便沿著朱雀街一路向東而去。
北宋道教本隻正一一派,由山西龍虎山張天師統率,興盛無比。
自金人侵華,宋室南渡,河北道教新創了三派,是為全真、大道、太一三家。
當然,其中全真是最為壯大。
北地的諸多道觀,大半是在這三家名下。
西夏雖然崇佛,幾個大城之中,也都是有些道觀的。
興慶府是西夏都城,全真教在此處的分道觀名為玉皇閣,規模隻能算尚可。
玉皇閣的觀主(方丈)名為李守寧,出身西夏皇室遠支,是興慶府中有名的異類。
他早些年是神霄派弟子,武功道業都是一般,也就熄了更進一步的心思,一心守著道觀做些功德。
類似玉皇閣這種,在全真教中不在少數。原本是別派弟子,宗派跑路,隻能托庇在全真門下。
他們一般大多會選擇全真,畢竟王重陽打出來的地位,比大道,太一兩家匍匐在金主腳下乞求來的的地位要管用些。
全真教正傳弟子,滿打滿算,就二百出頭。
作為一個武林門派,是足夠龐大,在教派裏麵就排不上號了。
禪宗,密宗。正一,神霄……哪家弟子不是幾千幾萬?
全真教要擴大底層的影響力,人手卻跟不上,馬鈺也不願強逼人改易法脈,就暫且采取這種折中的方式……
實際上沒有弟子去接掌,哪怕得了個名義上的宗主,又能如何?
丘處機等人也認可這種做法。
道脈興衰,做百年計,不爭這一時。
當然,分教觀得了庇護,也有對應的義務。譬如給全真教重陽宮提供消息,供應過往全真弟子飲食住所等等……
總得來說,目前全真教是北地道教聯盟的盟主,有相當的約束力和威望,而非有生殺予奪之權的宗主。
西夏皇室的遠祖曾經因大功被賜李姓,立國之後就隱約以後唐繼承者自居。
興慶府是模仿長安形製所建,甚至這城名字都取自當年唐玄宗的潛邸宮名。
整個外城分為十二坊市,士農工商僧俗道尼各安其位。
玉皇閣便在崇善坊東段,附近都是寺廟之類,大琉璃瓦,白色高塔……
單單是玉皇閣左右和對過,就有三間佛寺,不管寺前寺後,都是白衣如雲,人如潮湧。
這一家無人問津的破敗道觀就顯得尤其顯眼。
尹誌平的玄色道袍在這白衣善信紮堆的地方裏麵更是紮眼的很。
數百人一下注視過來,竟然有一些目擊的威力。因當年林靈素的所作所為,如今道佛兩門,頗不和睦,這些目光之中,不乏發自內心的敵意……
若是一個普通人麵對這種目光衝擊,難保不會傷了精神。
“嗯?……”
尹誌平眉頭微皺。
他有主世界開發精神,凝聚心鏡的經驗。
日常又有神元可用,早有了遠遠超越常人的靈覺。
剛才有數股目光中的惡意尤為猛烈,甚至帶有一些殘忍的意味。
尹誌平臉色絲毫不變,心中卻微微警惕起來。
他對自己的靈覺很有自信。
這目光的來源,大抵就是佛寺之中。恐怕又是因為佛道兩家爭端生事,殃及了他……
玉皇閣能夠獨+立在佛國之中,現在看來,也並不是什麽清淨之地。
尹誌平踏入玉皇閣,觀中人流稀疏,瘦如竹竿似的知客也是懶洋洋地,有一搭沒一搭招唿著香客。
見尹誌平年紀輕輕不似有什麽修為,身穿的又是半新不舊道袍跟富貴也沒什麽關係。他不冷不熱,隨口勸了一句:“弊道觀狹小,不足以接待同道。隔壁崇安寺來者不拒,而且齋飯相當美味,道友不如去那裏掛單。”
尹誌平不以為意,順手將道牒交給知客。
那知客看了,臉上登時顯出愧色來,他連忙躬身對尹誌平作個長揖。
“弟子無禮!還請師叔責罰。”
誠惶誠恐的行過禮,這才進去通傳。
全真本身來人,可是大事一件,他竹竿樣的身子隨風而動,煞是滑稽。
不過觀中都是虔敬香客,並無人哄笑,反而都好奇地看著尹誌平這個清秀的少年道士。
神霄派是正一分支,輩分是按照三山滴血五十字法派字輩來排。
不過玉皇閣諸人入了全真,就另有算法了。大抵上尹誌平輩分相當於分道觀的觀主,當然他身為掌教親傳弟子,地位是遠遠高出的。
沒過多久,一個極為英俊的中年道人帶著幾個弟子迎了出來。
這道人臉部輪廓分明,高鼻梁,深眼窩,是西夏皇族中常見的模樣,可見傳言中他出身不凡並非虛言。
“早聽說掌教真人新收了位衣缽傳人,今日一見尹師弟,果然不凡……”
尹誌平新近轉修的小無相功,一舉一動,都是瀟灑自如,配上這一身道袍,是真有點道性超然的意思。
更別說他本來就相當於天人降世,那種心態上與此世人的絕對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