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高級法官克裏托德摩斯大聲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戴奧尼亞的法律,公民們是有服兵役的義務,但是一次服兵役的期限有多長並未做嚴格的規定。不過,王國的公民主要還是希臘人,根據希臘一貫的軍事傳統,除非是麵臨危急情況,公民們很少在農忙時節出外作戰,而且一次作戰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月。
能夠長期作戰的通常都是沒有其他收入、隻依靠戰鬥為生的雇傭兵,當作戰時間過長時,公民兵們可能集合起來向將軍提出抗議,甚至會要求撤退迴國......王國的公民當然不可能像其他希臘城邦公民那樣散漫,但也要慎重考慮到這方麵的問題。”
特裏托德摩斯說完,大臣們一時默然。
阿萊克西斯看向戴弗斯,言辭懇切的說道:“陛下,今天我參加王國行政會議,原本是準備要向您匯報另一件重要的事。這幾年,我們在伊比利亞的領地一直在遭受盧西塔尼亞人和少數凱爾特人的襲擾,而從今年開始,這些土著襲擊的頻率變得頻繁,第十八軍團不得不一直集合軍隊(第十八軍團是在西地中海戰爭結束後成立的,軍營建立在現在伊比利亞南部地區的中心城鎮塞西,兵源主要來自這一地區的戴奧尼亞公民,士兵有一半多為腓尼基和迦太基人,少數為希臘人,還有極少數的伊比利亞人)進行抵禦,那裏的公民們因為長期不能迴家而士氣低落、導致戰鬥力下降,多有死傷......而因為伊比利亞領地內過多的青壯年公民被抽調去作戰,勞動力缺乏,影響到該地區其他事務,因此伊比利亞總督哈卡大人對我們軍務部多有怨言......
伊比利亞土著侵襲的方式跟高盧人很相似,如果我們采取一樣的方法來應對,我擔心我們會重蹈伊比利亞領地的覆轍。我並非是反對王國派兵援助伊特魯裏亞,恰恰相反的是我希望陛下您和各位大人在商議中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辦法,既能夠防禦敵人的侵襲,同時又能夠避免出現以上我所提到的問題......那麽我們就可以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伊特魯亞北部邊境,應用到伊比利亞,應用到各處需要防禦的王國邊境上,來保障王國的穩定和發展。”
戴弗斯神情凝重的點點頭,然後環視眾人,沉聲說道:“阿萊克西斯的話說的好啊,需要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如今王國的領地是越來越廣闊了,而廣闊就意味著我們再不能像從前一樣,敵人就在十裏、百裏之外,我們集合軍隊,一兩天就能趕到戰場,等四五天結束戰鬥後,甚至連攜帶的口糧都沒有吃完。
現在王國的邊境距離圖裏伊已經比較遙遠,阿萊克西斯你來說說,從圖裏伊到伊特魯裏亞北部邊境,軍隊需要幾天的行軍?”
阿萊克西斯立刻迴答:“如果走海路、一直順風的情況下,大概需要五六天,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也要七八天;而走陸路,考慮到坎帕尼亞往北還沒有修通大道,怎麽也得要走15天;陸路、海路結合,最少也要走10天。
而從圖裏伊到伊比利亞南部,主要是走海路,需要15天,但是海路漫長,存在遭遇風暴的危險。
而從圖裏伊到迦太基,也主要通過海路,至少要10天,同樣也要考慮到海上的風險......”
“阿萊克西斯,我隻問了一個問題,你卻迴答了這麽多。”戴弗斯打趣的說了一句,但大臣們沒有一個人發出笑聲,他們都在若有所思。
“這僅僅是行軍,就需要花這麽多時間,而要進行作戰,直到戰爭結束,花費的時間更長。”戴弗斯收束心神,鄭重的說道:“如今我們的王國已經是西地中海最強大的國家,像當年錫拉庫紮、迦太基一樣敢於率領大軍直接來進攻王國領地的事情基本不會再出現,與我們敵對的勢力畏懼我們的強大,恐怕更多的是采取像盧西塔尼亞人、高盧人這樣的戰術,避免正麵的決戰,而采取襲擾的方法來破壞我們的領地,疲憊我們的士兵,從而導致戰爭進程的延長......
諸位,我們不能在沉醉於以往的成功之中,要意識到隨著王國實力的改變,周邊的環境也在隨之改變,一些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就不再適應於新的形勢。
剛才你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援助伊特魯裏亞也就是在保衛王國的安全,但是如何救援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你們必須要明白,找出解決的辦法可不僅是為了暫時應付伊特魯裏亞的問題、伊比利亞的問題,而是為國土麵積日益廣闊的王國尋找到一條改進如今王國的軍事係統、保衛王國領地安全的新路!”
戴弗斯說話時的聲音雖然不很洪亮,但這番話卻在每一個大臣心中迴蕩,陡然間將他們看待這個問題的高度往上提升了很多,也讓他們感到了壓力,每一個人臉上的神情都變得既凝重、又振奮,大廳內卻一下子變得異常沉寂。
戴弗斯也不再催促,將身體往後座一靠,看似在閉目養神,實際上心中也是浮想聯翩:伊特魯裏亞使者來了兩天,外交官員負責接待,其實已經將使者的來意大致摸清楚,並且匯報給了他。他經過思索之後,心裏已經有了一些主意,畢竟和大臣們要摸著石頭過河不同,他有前世幾千年的東、西方曆史經驗作為後盾,也了解一些古代馬其頓、羅馬在軍事上的發展進程,他可以參考、借鑒、吸收......隻是他想到的辦法涉及到幾個棘手的問題,需要和大臣們經過商討、達成共識、**協力來解決,所以他才有意的進行引導,當然他也希望大臣們能想出更好的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過了良久,輪值主席西普洛斯問道(西地中海戰爭之後的第2年,科爾內魯斯就積勞成疾,臥病在床。在戴弗斯的提議下,元老院一致推選了在戰爭**力甚多、功勳卓著的西西裏戰時總督西普洛斯,暫時代替科爾內魯斯的之位,但沒多久科爾內盧斯病逝,西普洛斯得以扶正):“請問阿萊克西斯大人,迦太基人在開拓伊比利亞領地的時候,肯定也遇到了今天我們所遭遇到的困境,他們又是如何做到在10年的漫長時間內不斷的抵禦和征服土著人、同時還能穩定和發展領地的呢?”
這個問題讓阿萊克西斯想了好一會兒,才斟酌著說道:“伊比利亞地區過去的詳細情況或許隻有伊比利亞總督哈卡大人能夠迴答,我所了解到的是......當時的迦太基伊比利亞總督瑪哥有一支將近5萬人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很強,而且全是雇傭兵,可以不用從事勞作,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能投入到與土著人的戰鬥中,這才逐漸完成了對土著人的壓製,但即使是這樣,迦太基人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據說伊比利亞領地的大部分收入和迦太基每年稅收的1/3都用來供養這支軍隊——”
“這太昂貴了!王國不可能采取這種方式,否則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做了!”財務官阿基比德斯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
盡管覺得他的聲音有些聒噪,不少大臣還是讚成了他的意見。
西普洛斯卻沉聲說道:“我們當然不可能花費巨資來供養一支雇傭兵部隊,但是這種方式我們卻可以效仿。”
戴弗斯眼神一亮。
“我記得外邦人想要成為戴奧尼亞公民,從登記入冊到成為預備公民,再轉為正式公民,至少需要5-6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內他們必須在王國內勞作,租種土地、擔任雇工、擔當最底層的市政雜工、充當碼頭的勞力......甚至有時還要響應王國的征召,參與公共工程、或者成為軍隊的輔助勞力、和士兵們一起輪崗執勤......而在這漫長的期間內,他們還必須遵紀守法,定期納稅......非常辛苦而且還必須小心翼翼的在王國內生活,才能最終成為正是公民,說起來這並不容易。
西普洛斯輕歎了一聲:“那麽我們為什麽不修改一下有關‘讓外邦人、自由民成為戴奧尼亞公民’的法令呢?隻要宣布以後想要成為戴奧尼亞公民的人必須要先為戴奧尼亞王國服役,去駐守王國的邊境,等服役5-6年之後,才可以成為戴奧尼亞正式公民,才能享受王國賦予公民的各種權利......”
果然,不出戴弗斯所料,西普洛斯所提出的方法跟他所想的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服役年限上:戴弗斯的想法是服役10-15年,這正好囊括了一名青壯年男子體力、精力最旺盛的時期。
但戴弗斯在細想之後不得不承認西普洛斯的建議更加具備操作性,因為現階段成為戴奧尼亞公民也就隻需要6年左右時間,突然間將這個時間拉長到10年以上,而且還要冒著打生打死的危險,這些外邦自由民肯定會心生不滿。
能夠長期作戰的通常都是沒有其他收入、隻依靠戰鬥為生的雇傭兵,當作戰時間過長時,公民兵們可能集合起來向將軍提出抗議,甚至會要求撤退迴國......王國的公民當然不可能像其他希臘城邦公民那樣散漫,但也要慎重考慮到這方麵的問題。”
特裏托德摩斯說完,大臣們一時默然。
阿萊克西斯看向戴弗斯,言辭懇切的說道:“陛下,今天我參加王國行政會議,原本是準備要向您匯報另一件重要的事。這幾年,我們在伊比利亞的領地一直在遭受盧西塔尼亞人和少數凱爾特人的襲擾,而從今年開始,這些土著襲擊的頻率變得頻繁,第十八軍團不得不一直集合軍隊(第十八軍團是在西地中海戰爭結束後成立的,軍營建立在現在伊比利亞南部地區的中心城鎮塞西,兵源主要來自這一地區的戴奧尼亞公民,士兵有一半多為腓尼基和迦太基人,少數為希臘人,還有極少數的伊比利亞人)進行抵禦,那裏的公民們因為長期不能迴家而士氣低落、導致戰鬥力下降,多有死傷......而因為伊比利亞領地內過多的青壯年公民被抽調去作戰,勞動力缺乏,影響到該地區其他事務,因此伊比利亞總督哈卡大人對我們軍務部多有怨言......
伊比利亞土著侵襲的方式跟高盧人很相似,如果我們采取一樣的方法來應對,我擔心我們會重蹈伊比利亞領地的覆轍。我並非是反對王國派兵援助伊特魯裏亞,恰恰相反的是我希望陛下您和各位大人在商議中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辦法,既能夠防禦敵人的侵襲,同時又能夠避免出現以上我所提到的問題......那麽我們就可以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伊特魯亞北部邊境,應用到伊比利亞,應用到各處需要防禦的王國邊境上,來保障王國的穩定和發展。”
戴弗斯神情凝重的點點頭,然後環視眾人,沉聲說道:“阿萊克西斯的話說的好啊,需要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如今王國的領地是越來越廣闊了,而廣闊就意味著我們再不能像從前一樣,敵人就在十裏、百裏之外,我們集合軍隊,一兩天就能趕到戰場,等四五天結束戰鬥後,甚至連攜帶的口糧都沒有吃完。
現在王國的邊境距離圖裏伊已經比較遙遠,阿萊克西斯你來說說,從圖裏伊到伊特魯裏亞北部邊境,軍隊需要幾天的行軍?”
阿萊克西斯立刻迴答:“如果走海路、一直順風的情況下,大概需要五六天,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也要七八天;而走陸路,考慮到坎帕尼亞往北還沒有修通大道,怎麽也得要走15天;陸路、海路結合,最少也要走10天。
而從圖裏伊到伊比利亞南部,主要是走海路,需要15天,但是海路漫長,存在遭遇風暴的危險。
而從圖裏伊到迦太基,也主要通過海路,至少要10天,同樣也要考慮到海上的風險......”
“阿萊克西斯,我隻問了一個問題,你卻迴答了這麽多。”戴弗斯打趣的說了一句,但大臣們沒有一個人發出笑聲,他們都在若有所思。
“這僅僅是行軍,就需要花這麽多時間,而要進行作戰,直到戰爭結束,花費的時間更長。”戴弗斯收束心神,鄭重的說道:“如今我們的王國已經是西地中海最強大的國家,像當年錫拉庫紮、迦太基一樣敢於率領大軍直接來進攻王國領地的事情基本不會再出現,與我們敵對的勢力畏懼我們的強大,恐怕更多的是采取像盧西塔尼亞人、高盧人這樣的戰術,避免正麵的決戰,而采取襲擾的方法來破壞我們的領地,疲憊我們的士兵,從而導致戰爭進程的延長......
諸位,我們不能在沉醉於以往的成功之中,要意識到隨著王國實力的改變,周邊的環境也在隨之改變,一些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就不再適應於新的形勢。
剛才你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援助伊特魯裏亞也就是在保衛王國的安全,但是如何救援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你們必須要明白,找出解決的辦法可不僅是為了暫時應付伊特魯裏亞的問題、伊比利亞的問題,而是為國土麵積日益廣闊的王國尋找到一條改進如今王國的軍事係統、保衛王國領地安全的新路!”
戴弗斯說話時的聲音雖然不很洪亮,但這番話卻在每一個大臣心中迴蕩,陡然間將他們看待這個問題的高度往上提升了很多,也讓他們感到了壓力,每一個人臉上的神情都變得既凝重、又振奮,大廳內卻一下子變得異常沉寂。
戴弗斯也不再催促,將身體往後座一靠,看似在閉目養神,實際上心中也是浮想聯翩:伊特魯裏亞使者來了兩天,外交官員負責接待,其實已經將使者的來意大致摸清楚,並且匯報給了他。他經過思索之後,心裏已經有了一些主意,畢竟和大臣們要摸著石頭過河不同,他有前世幾千年的東、西方曆史經驗作為後盾,也了解一些古代馬其頓、羅馬在軍事上的發展進程,他可以參考、借鑒、吸收......隻是他想到的辦法涉及到幾個棘手的問題,需要和大臣們經過商討、達成共識、**協力來解決,所以他才有意的進行引導,當然他也希望大臣們能想出更好的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過了良久,輪值主席西普洛斯問道(西地中海戰爭之後的第2年,科爾內魯斯就積勞成疾,臥病在床。在戴弗斯的提議下,元老院一致推選了在戰爭**力甚多、功勳卓著的西西裏戰時總督西普洛斯,暫時代替科爾內魯斯的之位,但沒多久科爾內盧斯病逝,西普洛斯得以扶正):“請問阿萊克西斯大人,迦太基人在開拓伊比利亞領地的時候,肯定也遇到了今天我們所遭遇到的困境,他們又是如何做到在10年的漫長時間內不斷的抵禦和征服土著人、同時還能穩定和發展領地的呢?”
這個問題讓阿萊克西斯想了好一會兒,才斟酌著說道:“伊比利亞地區過去的詳細情況或許隻有伊比利亞總督哈卡大人能夠迴答,我所了解到的是......當時的迦太基伊比利亞總督瑪哥有一支將近5萬人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很強,而且全是雇傭兵,可以不用從事勞作,因此在任何時候都能投入到與土著人的戰鬥中,這才逐漸完成了對土著人的壓製,但即使是這樣,迦太基人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據說伊比利亞領地的大部分收入和迦太基每年稅收的1/3都用來供養這支軍隊——”
“這太昂貴了!王國不可能采取這種方式,否則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做了!”財務官阿基比德斯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
盡管覺得他的聲音有些聒噪,不少大臣還是讚成了他的意見。
西普洛斯卻沉聲說道:“我們當然不可能花費巨資來供養一支雇傭兵部隊,但是這種方式我們卻可以效仿。”
戴弗斯眼神一亮。
“我記得外邦人想要成為戴奧尼亞公民,從登記入冊到成為預備公民,再轉為正式公民,至少需要5-6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內他們必須在王國內勞作,租種土地、擔任雇工、擔當最底層的市政雜工、充當碼頭的勞力......甚至有時還要響應王國的征召,參與公共工程、或者成為軍隊的輔助勞力、和士兵們一起輪崗執勤......而在這漫長的期間內,他們還必須遵紀守法,定期納稅......非常辛苦而且還必須小心翼翼的在王國內生活,才能最終成為正是公民,說起來這並不容易。
西普洛斯輕歎了一聲:“那麽我們為什麽不修改一下有關‘讓外邦人、自由民成為戴奧尼亞公民’的法令呢?隻要宣布以後想要成為戴奧尼亞公民的人必須要先為戴奧尼亞王國服役,去駐守王國的邊境,等服役5-6年之後,才可以成為戴奧尼亞正式公民,才能享受王國賦予公民的各種權利......”
果然,不出戴弗斯所料,西普洛斯所提出的方法跟他所想的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服役年限上:戴弗斯的想法是服役10-15年,這正好囊括了一名青壯年男子體力、精力最旺盛的時期。
但戴弗斯在細想之後不得不承認西普洛斯的建議更加具備操作性,因為現階段成為戴奧尼亞公民也就隻需要6年左右時間,突然間將這個時間拉長到10年以上,而且還要冒著打生打死的危險,這些外邦自由民肯定會心生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