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利紮魯一拳錘在米多拉德斯胸前,真摯的說道:“謝謝你的信任,米多拉德斯!”
“這都是為了戴奧尼亞!”米多拉德斯正色的迴應了一句。
“你放心,我不會讓艦隊步兵遭受很大損失的!”利紮魯也做出了保證,然後又對副官說道:“快去把烏拉紮叫來!”
他準備讓烏拉紮代替他指揮整個第三軍團進攻羅馬南岸,而他自己將率領留守營地的兩個步兵大隊和兩千名第三艦隊步兵,出外迎擊羅馬援軍,畢竟他以軍團長的身份,更容易讓艦隊步兵們接受他的指揮。
…………………………………………
維愛,是一座由伊特魯裏亞人建造的城鎮,位於台伯河中遊北岸,位於羅馬城東北方,相距約四十裏,是伊特魯裏亞十二個聯盟城邦之一。自羅馬建城以來,它就是羅馬人的大敵,雙方為了爭奪台伯河中遊兩岸土地的控製權,百年以來發生過多次戰爭。
羅馬人從最初的被動挨打,到互有輸贏,再到占據上風,可說是曆盡坎坷,終於在20多年前,通過十年的圍攻,由卡米盧斯率軍攻破了維愛城,基於仇恨和利益,羅馬人殺光了所有能反抗的維愛人,將婦女、兒童捕為奴隸,徹底占有了維愛的土地,將其作為羅馬的一個殖民城鎮。
隨後不久,由於羅馬城貴族與平民發生激烈衝突,大部分平民憤而離開羅馬城,前往了維愛定居。接著又發生凱爾特人入侵,羅馬城被占領,卡米盧斯集合羅馬人和拉丁人趕走了凱爾特人之後,羅馬貴族和平民再次彌合矛盾,重建羅馬城,很多定居維愛的羅馬平民也都返迴。
為了防止維愛再次成為羅馬平民與貴族發生衝突之後的避難所,從而減弱羅馬城本身的實力,元老院通過了法案,將維愛城南麵靠近台伯河的肥沃土地劃為羅馬城的公共土地,從而使得這一座人口與羅馬差不多、繁榮程度甚至還高於羅馬的伊特魯利亞大城變成了羅馬的一座中等殖民城。
由於維愛城內的居民都是羅馬公民,因此他們才會在大力響應了羅馬的第一次征召之後(即跟隨卡米盧斯進攻赫爾尼基人),聽到羅馬城遭受攻擊,又再次擠出了500多人前來救援。
除了維愛派出軍隊救援羅馬,還有凱斯雷拉(caisra),這同樣是屬於伊特魯裏亞十二聯盟城邦中的一個,它坐落在離海約十四裏的一座小山上,距離台伯河口北岸將近六十裏,因為其境內擁有鐵礦,並且生產高質量的陶罐,在意大利中北部享有盛譽,也使得該城一直以來都很繁榮富裕。
而且這個城邦很善於同其他勢力友好相處,在大多數伊特魯裏亞城邦與羅馬的關係相處緊張的時候,它卻與羅馬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且在凱爾特人入侵、自己的城市也被攻破的情況,凱斯雷拉人還在境內的各個山地村落裏庇護了不少因為羅馬城陷落而逃來的羅馬民眾,因此當羅馬實力恢複,開始北上進攻伊特魯裏亞領地時,他們感激凱斯雷拉人的恩情,沒有入侵其領地,而是邀請凱斯雷拉加入了羅馬同盟。
同時,凱斯雷拉人與希臘人的關係相處的也很好,它是少數的幾個在德爾斐擁有聖庫的非希臘城市(德爾斐一般不允許非希臘的城邦擁有聖庫),這就很令人驚奇了。
這一次,凱斯雷拉為了援救盟主羅馬,也派來了500多名士兵。
另外還有兩支來自伊特魯利亞聯盟城邦的援軍,它們分別是沃爾奇(volch)和塔爾楚納(tarchna),這同樣是兩個靠近海岸、卻將城市建在山上、極具有伊特魯裏亞特色的城邦,它們境內都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也都有著很大的港口和繁榮的海上貿易。
尤其是沃爾奇,早在百年前就成為整個意大利半島西海岸的海貿中心,它的陶器、青銅器和葡萄酒甚至遠銷到東地中海,它不但曾經是一個海上強國,而且在陸地上還控製著周邊眾多的伊特魯利亞部落和小城鎮。
而塔爾楚納同維愛一樣,跟羅馬是世仇。早在百年前,它就支持被推翻的羅馬國王塔吉文與羅馬對抗。然而這兩座強大的城邦在這幾十年內都因為凱爾特人的不斷南侵和羅馬人的騷擾出現了衰落,而十幾年前凱爾特人的那一次大舉入侵卻使這兩城遭到了重創,城池陷落,民眾被劫掠……
它們還沒從戰爭中緩過勁來,趕走凱爾特人、得到迦太基大力支援的羅馬再次大軍入侵了它們的領地。在接連的戰鬥中遭受失敗之後,這兩城的民眾不得不選擇了臣服。
羅馬在這兩城的領地中劃分出部分土地,建立了兩座殖民城——蘇特裏烏姆(sutrium)和科薩(cosa)作為羅馬控製伊特魯裏亞南部的要塞,同時也隨時監視著這兩城的動向,所以這一次羅馬派信使求救,這兩城也派出了援軍。
當然,蘇特利烏姆和科薩也有援軍跟隨,加起來有2000多人,再算上其他臣服於羅馬的伊特魯利部落和城鎮派出的士兵,總共有4000多人。
維愛、凱斯雷拉、沃爾奇等城鎮的援軍陸續的匯聚在一起,後麵還零零散散的有戰士抵達,但他們得到探子的迴報“戴奧尼亞人攻打羅馬城正急”,形勢已經不允許他們在此慢慢等待,尤其是維愛的羅馬公民一直嚷著要趕去救援,所以來自羅馬殖民城和伊特魯裏亞城邦的領軍將領們很快達成一致後,分別率領各自的公民兵,拖拖拉拉的向著羅馬椎橋前進。
在距離戴奧尼亞營地還有兩、三裏的時候,他們再次得到探子的迴報:約有4000名戴奧尼亞士兵正快速行軍,向他們必經!
幾位將領聽了,和保盧斯的反應一樣都大吃一驚:戴奧尼亞人不是在全力攻城嗎?!怎麽還留有足夠多的士兵要與我們進行野戰呢?!
但時間緊迫,已不容他們多想,他們匆忙的開始布陣。
這4000多名羅馬援軍來自多個伊特魯裏亞城邦、部落和羅馬殖民城,光是要確定各支部隊的隸屬關係,安排陣列的位置,就要花費一番功夫,所以整支軍隊的陣型還未展開,戴奧尼亞軍隊就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了。
利紮魯率領的軍隊中有兩千名艦隊步兵和一個輕甲兵大隊,因此行動較為迅速,隻有一個重步兵大隊稍微拖在了後麵。
等趕到戰場後,利紮魯發現羅馬援軍正如他事先所設想的那樣,沒有預料到戴奧尼亞軍隊會出擊,因此沒有事先準備,整個軍隊還蝟成一團,如此大好的戰機,他又怎會放過,沒等重步兵大隊趕到,他就下達了進攻的命令:艦隊步兵攻敵人左側,輕甲兵大隊攻敵人右側,將正麵的空檔留給後來趕到的重步兵大隊。
雖然,這兩支部隊都不是重步兵,但根據偵騎的迴報:羅馬援軍中重步兵的數量遠遠不到一半(精銳的公民兵都在之前被征召去進攻赫爾尼基人)。所以,利紮魯堅信訓練有素的這兩支部隊完全可以憑借進攻壓製住敵人,堅持到重步兵大隊的趕來。
進攻的軍號吹響,原本就排列成戰鬥縱隊的兩支部隊,在放慢速度前進的過程中,將整個長長的縱隊很快的甩過來,變成了橫列,然後不需要再變動位置,開始加速向前。
艦隊步兵和輕甲兵的武器裝備其實都一樣,都是皮盔、皮甲、皮盾、短劍,最大的不同就是皮盾的大小和標槍:輕甲兵由於是陸地作戰,因此所持的皮盾較大,同時跟重步兵一樣,攜帶著兩根標槍;艦隊步兵由於要在海上作戰,為了更好的保持平衡,皮盾較小,也不攜帶標槍。
不過這一次由於第三軍團的重步兵們要通過烏鴉戰船爬上堤岸進攻,不便投擲標槍,都留在了營地裏,利紮魯在召集部隊出營迎敵前,讓艦隊步兵將標槍攜帶上,雖然他們在海上的戰鬥中不使用標槍,但在平時的訓練中卻會時常被訓練到,因為標槍投擲是戴奧尼亞步兵四種必須掌握的殺敵技能之一(另外三種是徒手格鬥、持盾劍鬥術、持盾槍刺術)。
戴奧尼亞軍隊的快速逼近,迫使羅馬援軍無法再順利的展開陣型,他們當然不能縮成一團,被動挨打,於是進攻的軍號被迫吹響,各部援軍的將領率領著自己城邦的軍隊急匆匆的朝著向自己逼來的戴奧尼亞軍隊殺去。
原本雙方相距幾百米的距離就在一片喊殺聲中很快被拉近。
“標槍!標槍!標槍!……”在隊官們的叫喊聲中,戴奧尼亞的艦隊步兵和輕甲兵兩支部隊很快停住了腳步,迅速的投擲出兩輪標槍,將敵人的衝鋒勢頭打斷,讓敵人的陣型變得更混亂,然後他們高喊著哈迪斯之名,衝殺了過去……
“這都是為了戴奧尼亞!”米多拉德斯正色的迴應了一句。
“你放心,我不會讓艦隊步兵遭受很大損失的!”利紮魯也做出了保證,然後又對副官說道:“快去把烏拉紮叫來!”
他準備讓烏拉紮代替他指揮整個第三軍團進攻羅馬南岸,而他自己將率領留守營地的兩個步兵大隊和兩千名第三艦隊步兵,出外迎擊羅馬援軍,畢竟他以軍團長的身份,更容易讓艦隊步兵們接受他的指揮。
…………………………………………
維愛,是一座由伊特魯裏亞人建造的城鎮,位於台伯河中遊北岸,位於羅馬城東北方,相距約四十裏,是伊特魯裏亞十二個聯盟城邦之一。自羅馬建城以來,它就是羅馬人的大敵,雙方為了爭奪台伯河中遊兩岸土地的控製權,百年以來發生過多次戰爭。
羅馬人從最初的被動挨打,到互有輸贏,再到占據上風,可說是曆盡坎坷,終於在20多年前,通過十年的圍攻,由卡米盧斯率軍攻破了維愛城,基於仇恨和利益,羅馬人殺光了所有能反抗的維愛人,將婦女、兒童捕為奴隸,徹底占有了維愛的土地,將其作為羅馬的一個殖民城鎮。
隨後不久,由於羅馬城貴族與平民發生激烈衝突,大部分平民憤而離開羅馬城,前往了維愛定居。接著又發生凱爾特人入侵,羅馬城被占領,卡米盧斯集合羅馬人和拉丁人趕走了凱爾特人之後,羅馬貴族和平民再次彌合矛盾,重建羅馬城,很多定居維愛的羅馬平民也都返迴。
為了防止維愛再次成為羅馬平民與貴族發生衝突之後的避難所,從而減弱羅馬城本身的實力,元老院通過了法案,將維愛城南麵靠近台伯河的肥沃土地劃為羅馬城的公共土地,從而使得這一座人口與羅馬差不多、繁榮程度甚至還高於羅馬的伊特魯利亞大城變成了羅馬的一座中等殖民城。
由於維愛城內的居民都是羅馬公民,因此他們才會在大力響應了羅馬的第一次征召之後(即跟隨卡米盧斯進攻赫爾尼基人),聽到羅馬城遭受攻擊,又再次擠出了500多人前來救援。
除了維愛派出軍隊救援羅馬,還有凱斯雷拉(caisra),這同樣是屬於伊特魯裏亞十二聯盟城邦中的一個,它坐落在離海約十四裏的一座小山上,距離台伯河口北岸將近六十裏,因為其境內擁有鐵礦,並且生產高質量的陶罐,在意大利中北部享有盛譽,也使得該城一直以來都很繁榮富裕。
而且這個城邦很善於同其他勢力友好相處,在大多數伊特魯裏亞城邦與羅馬的關係相處緊張的時候,它卻與羅馬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且在凱爾特人入侵、自己的城市也被攻破的情況,凱斯雷拉人還在境內的各個山地村落裏庇護了不少因為羅馬城陷落而逃來的羅馬民眾,因此當羅馬實力恢複,開始北上進攻伊特魯裏亞領地時,他們感激凱斯雷拉人的恩情,沒有入侵其領地,而是邀請凱斯雷拉加入了羅馬同盟。
同時,凱斯雷拉人與希臘人的關係相處的也很好,它是少數的幾個在德爾斐擁有聖庫的非希臘城市(德爾斐一般不允許非希臘的城邦擁有聖庫),這就很令人驚奇了。
這一次,凱斯雷拉為了援救盟主羅馬,也派來了500多名士兵。
另外還有兩支來自伊特魯利亞聯盟城邦的援軍,它們分別是沃爾奇(volch)和塔爾楚納(tarchna),這同樣是兩個靠近海岸、卻將城市建在山上、極具有伊特魯裏亞特色的城邦,它們境內都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也都有著很大的港口和繁榮的海上貿易。
尤其是沃爾奇,早在百年前就成為整個意大利半島西海岸的海貿中心,它的陶器、青銅器和葡萄酒甚至遠銷到東地中海,它不但曾經是一個海上強國,而且在陸地上還控製著周邊眾多的伊特魯利亞部落和小城鎮。
而塔爾楚納同維愛一樣,跟羅馬是世仇。早在百年前,它就支持被推翻的羅馬國王塔吉文與羅馬對抗。然而這兩座強大的城邦在這幾十年內都因為凱爾特人的不斷南侵和羅馬人的騷擾出現了衰落,而十幾年前凱爾特人的那一次大舉入侵卻使這兩城遭到了重創,城池陷落,民眾被劫掠……
它們還沒從戰爭中緩過勁來,趕走凱爾特人、得到迦太基大力支援的羅馬再次大軍入侵了它們的領地。在接連的戰鬥中遭受失敗之後,這兩城的民眾不得不選擇了臣服。
羅馬在這兩城的領地中劃分出部分土地,建立了兩座殖民城——蘇特裏烏姆(sutrium)和科薩(cosa)作為羅馬控製伊特魯裏亞南部的要塞,同時也隨時監視著這兩城的動向,所以這一次羅馬派信使求救,這兩城也派出了援軍。
當然,蘇特利烏姆和科薩也有援軍跟隨,加起來有2000多人,再算上其他臣服於羅馬的伊特魯利部落和城鎮派出的士兵,總共有4000多人。
維愛、凱斯雷拉、沃爾奇等城鎮的援軍陸續的匯聚在一起,後麵還零零散散的有戰士抵達,但他們得到探子的迴報“戴奧尼亞人攻打羅馬城正急”,形勢已經不允許他們在此慢慢等待,尤其是維愛的羅馬公民一直嚷著要趕去救援,所以來自羅馬殖民城和伊特魯裏亞城邦的領軍將領們很快達成一致後,分別率領各自的公民兵,拖拖拉拉的向著羅馬椎橋前進。
在距離戴奧尼亞營地還有兩、三裏的時候,他們再次得到探子的迴報:約有4000名戴奧尼亞士兵正快速行軍,向他們必經!
幾位將領聽了,和保盧斯的反應一樣都大吃一驚:戴奧尼亞人不是在全力攻城嗎?!怎麽還留有足夠多的士兵要與我們進行野戰呢?!
但時間緊迫,已不容他們多想,他們匆忙的開始布陣。
這4000多名羅馬援軍來自多個伊特魯裏亞城邦、部落和羅馬殖民城,光是要確定各支部隊的隸屬關係,安排陣列的位置,就要花費一番功夫,所以整支軍隊的陣型還未展開,戴奧尼亞軍隊就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了。
利紮魯率領的軍隊中有兩千名艦隊步兵和一個輕甲兵大隊,因此行動較為迅速,隻有一個重步兵大隊稍微拖在了後麵。
等趕到戰場後,利紮魯發現羅馬援軍正如他事先所設想的那樣,沒有預料到戴奧尼亞軍隊會出擊,因此沒有事先準備,整個軍隊還蝟成一團,如此大好的戰機,他又怎會放過,沒等重步兵大隊趕到,他就下達了進攻的命令:艦隊步兵攻敵人左側,輕甲兵大隊攻敵人右側,將正麵的空檔留給後來趕到的重步兵大隊。
雖然,這兩支部隊都不是重步兵,但根據偵騎的迴報:羅馬援軍中重步兵的數量遠遠不到一半(精銳的公民兵都在之前被征召去進攻赫爾尼基人)。所以,利紮魯堅信訓練有素的這兩支部隊完全可以憑借進攻壓製住敵人,堅持到重步兵大隊的趕來。
進攻的軍號吹響,原本就排列成戰鬥縱隊的兩支部隊,在放慢速度前進的過程中,將整個長長的縱隊很快的甩過來,變成了橫列,然後不需要再變動位置,開始加速向前。
艦隊步兵和輕甲兵的武器裝備其實都一樣,都是皮盔、皮甲、皮盾、短劍,最大的不同就是皮盾的大小和標槍:輕甲兵由於是陸地作戰,因此所持的皮盾較大,同時跟重步兵一樣,攜帶著兩根標槍;艦隊步兵由於要在海上作戰,為了更好的保持平衡,皮盾較小,也不攜帶標槍。
不過這一次由於第三軍團的重步兵們要通過烏鴉戰船爬上堤岸進攻,不便投擲標槍,都留在了營地裏,利紮魯在召集部隊出營迎敵前,讓艦隊步兵將標槍攜帶上,雖然他們在海上的戰鬥中不使用標槍,但在平時的訓練中卻會時常被訓練到,因為標槍投擲是戴奧尼亞步兵四種必須掌握的殺敵技能之一(另外三種是徒手格鬥、持盾劍鬥術、持盾槍刺術)。
戴奧尼亞軍隊的快速逼近,迫使羅馬援軍無法再順利的展開陣型,他們當然不能縮成一團,被動挨打,於是進攻的軍號被迫吹響,各部援軍的將領率領著自己城邦的軍隊急匆匆的朝著向自己逼來的戴奧尼亞軍隊殺去。
原本雙方相距幾百米的距離就在一片喊殺聲中很快被拉近。
“標槍!標槍!標槍!……”在隊官們的叫喊聲中,戴奧尼亞的艦隊步兵和輕甲兵兩支部隊很快停住了腳步,迅速的投擲出兩輪標槍,將敵人的衝鋒勢頭打斷,讓敵人的陣型變得更混亂,然後他們高喊著哈迪斯之名,衝殺了過去……